
【晓荷.烟火】民族觉醒之路(散文)
在北平的街道上,一群北洋军在当街处斩了一名罪犯,刽子手的大刀刚刚落下,一群百姓便争抢着买人血馒头。一个母亲捧着人血馒头,边走边喊道:“我儿子有救了,我儿子有救了……!”围观的群众议论着:“这(砍头的)刀法,远不如大清啊。”“是啊这刀啊,也不如戊戌年间的刀快了!”“砍头如切糕啊……!”这个以“盗窃数额巨大”罪名被砍头、死后被蘸人血馒头的,果然是个革命者啊!麻木的民众,沉睡的民族。让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千疮百孔。面对这样的现状,只有让沉睡的民族精神觉醒,让松散的爱国之心凝聚,只有觉醒的力量会是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刃,能够斩断前路上的荆棘。
《新青年》就是在这在这样的时代里出现的,它肩负着新旧思想的冲突,力求在思想的不断碰撞过程中,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新出路。而这个时代的青年人敢于一步一步去探寻思想、寻找出路,这主要在于他们有信仰有热血有坚持,在于他们看不到希望却仍选择相信希望,在于他们敢于将生命付给一个许诺,而这个许诺中还未透出光明的曙光。但这青年一代,依然有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胸襟,是同荆轲一般的慷慨悲歌的志士。我曾看到过这样的记载,胡适曾在北大的演讲中说到的一样,“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同,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就是这样的一群新青年他们聚集在了一起,为救国之路点起了星星之火。
《新青年》的创作者是陈独秀,他知道麻痹而又久陷苦难之中的人民,已经没有了斗志,要唤醒人民的思想,就必须有用贴近与最广大人民的语言,“之乎者也”里面的道理只是文人雅士卖弄的璩头,他要用人民大众的语言作为《新青年》的文字,他邀请鲁迅做《新青年》的编辑,《狂人日记》作为鲁迅先生的一篇白话文小说登上了《新青年》。他的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残酷本质,他为那些千年来被戕害的生命而呐喊,把这绑在人民身上的枷锁暴露在阳光下。至此,中国,这只在封建礼教的“催眠”下沉睡的雄狮,慢慢在一批青年的义不容辞、奋不顾身奋斗中慢慢的唤醒着,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艰难过程。
在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眼看就要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这时的中国需要有一条正确的道路引领它走下去。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带来了新文化。可成功是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些保守的顽固派极力的反对新文化。此时的社会,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般,各种救亡图存的方法层出不穷,大家在黑暗中摸索着那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这样的社会,正是中国需要的社会。昔日的京师大学堂,也改头换面,成为了今日的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的主要阵地。而这里,也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新旧文化冲突不断救,救亡图存从未停下。这里,也为之后中华民族的翻身奠定了基础。新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民众的思想,坚定了民众的信念,这象征着中国慢慢的开始从泥泞中脱身。
当陈独秀看到流离失所饥不裹腹的同胞,他满含热泪地对李大钊说:“我们得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得建党。”李大钊望着他问道!:“你想建一个什么样的党?”陈独秀坚定的说:“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党,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的,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无产阶级政党。”李大钊又问:“你为什么要建这个党?”陈独秀望着一个个枯瘦如柴的同胞,哽咽着说:“我不为什么,就是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的活着!为了他们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陈独秀和李大钊看着苦难中的同胞,他们满脸坚毅,紧握拳头举过头顶宣誓,一个坚定的信念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不断蔓延。坚定的理想信念推动着他们为之不懈的奋斗,他们不惧危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吸纳爱国的斗士,在与黑暗势力一次次的较量中,中国共产党终于诞生了,这个政党是在这个历史大潮中,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运而生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沉睡的狮子睁开了眼睛,向全世界发出的一声怒吼,这一声将预示着中国必将发生“开天辟地”的大变化。至此,中国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救国救民的的觉醒之路!
历史深刻表明,思想不灭,热血不凉,这便是“觉醒”的热忱,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而这些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是这种爱国之心的基因永久在刻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必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