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积极参军(小说)
1941年3月,山东省战工会和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师部及抗大一分校等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从鲁中山区转移到滨海根据地莒南县西部岭泉、许口、渊子崖、寨子、韩家岭一带。在这里略加整顿后,便于1941年9月,为开展反“扫荡“斗争,115师及党政军领导机关,又从莒南县转移到鲁中山区,与日寇集结的5万多兵力的“扫荡“开展斗争。反“扫荡“结束后,115师及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又转移到滨海根据地莒南县进行休整。
从此以后,中共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八路军115师、山东军区及抗大一分校等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山东各种文化、教育、宣传机关、全体人员,全部转移到莒南县,在莒南县领导全省抗日战争达四年之久,直到1945年9月21日才离开莒南县。
与此同时,中共山东分局将莒南县确定为全省的实验县,直接受中共山东分局和滨海党委领导,许多工作都在莒南县先试点再推广到全省和全国。例如在莒南县带头先开展的整党、减租减息、大生产、大参军、识字班等各种工作经验,都推广到全省和全国各地。
山东省各种战斗英雄表彰代表会、生产劳模表彰代表会、文化教育宣传现场会都在莒南开会介绍。莒南县带动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大生产运动、参军支前、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全面加快发展。山东省的党政军文教主要领导长期转战在莒南县各地,因此,莒南县在抗战时期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所以,莒南县不愧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
1944年,全国抗战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寇展开局部的反攻。在沂蒙山区,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先后向日军盘锯的重要据点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在这种形势下,八路军急需补充兵员、扩充部队。由此,在根据地大规模、广泛地开展参军入伍运动更进一步全面地开展起来。为推动这一工作进一步开展,八路年115师罗荣桓等主要领导在10月份又一次驻扎在莒南县良店村,对这里的参军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妇救会长贾大娘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叫王乃全,今年刚15岁,为了动员群众报名参军,在动员会上第一个报名送儿子参军,群众热烈鼓掌。有几个妇女却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假如你不报名,我们也准备报名!好荣誉都让你争了去,反说我们是在你的带头下报了名!”大家哈哈大笑。
妇救会副会长庄大娘的大儿子王明明要去参军,可是寄养在家中的两个干女儿是烈士后代也要去当兵。按规定,每个家庭去一个就可以,这可难坏了庄大娘,几天来睡不着觉,吃不进饭,她反复考虑后,决定还是让儿子去吧。回家后,她高兴地告诉了全家人,王明明很高兴。
晚上临睡觉时,听到两个女儿在屋里哭着说:“到底不是自己的亲妈妈,关链时刻偏心眼……”庄大娘的眼泪刷地流了出来,自己满腹忧虑委屈对谁倾诉。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她只好再改变计划,让两个女儿去当兵吧!不料王明明一听可恼火了,气得把筷子一摔,站起来怒吼道:“这个家没有我!我也不要这个家了!”说完饭也不吃了,站起身向门外跑去……
这可吓坏全家人,急忙去拦,可谁也拦不住他!妈妈急得颠着小脚哭叫着去追,可总是追不上年轻小伙子。她急中生计,忙叫二儿子王坤紧随其后,以防发生意外。
走出村有5里多路,王明明发现他二弟王坤仍然跟在后面。于是停下脚步把二弟叫到跟前对他说:“咱妈不像是咱的妈,越来越像是别人的妈……老师天天教育我们爱祖国爱人民,这次当兵我坚决要去,请你回去告诉家里人,我要到大店舅舅家去报名,因为他家孩子都小,没有当兵任务……在这里我当不成了!”说完止不住哭了,哽咽着对二弟说:“我这次一走,不知啥时候再和你见面,要么,打败了日本鬼子再回家和你见面!要么,我在外面牺牲了,再也不能见面了……但你一定要牢记,如果我牺牲了,你也要继续勇敢地去当兵,还有咱三弟,杀不尽鬼子决不罢休……”
家中庄大娘只好将自己的苦衷告诉村长,要求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也送上前线,材长同意了她的要求,这样,庄大娘成了“一门三英”的光荣家庭。
(人物后传:这个王明明在舅舅家参军走了以后,他果真再没有回家。在部队升为团级,解放后调北京任职,后因脑部伤口复发,在北京医院去世。)
王乃荣已是20多岁的大青年,这次坚决要去报名参军。可是家庭非常困难,他父亲长年瘫痪在床,母亲年老多病,哥哥已结婚分居。家中唯有王乃荣支撑这个家。前几年也多次报名要去参军,总因为家中困难,被父母拖累下来了。这次虽然一心想走,可是放心不下二老在家,几乎连口水都喝不上。他的未婚妻听说后,坚决支持王乃荣参军,并决定火速结婚,到婆家照顾二老,支撑这个家庭。
今天便是王乃荣结婚的大喜日子,他的妻子王怀贞,在娘家是识字班队长,经常参加各种抗日活动,当她听到沂蒙有位大嫂用乳计救伤员的事迹和梁怀玉嫁给第一个报名参军青年的故事,激动得热泪盈眶,今天轮到自己为抗日做贡献的时候了,一定要作出表率让人们看看。
花轿很块来了,嫁妆很少,新娘带来6个小姑娘的秧歌队,既做伴娘又来欢送。男方听说女方来了欢送的秧歌队,也马上派秧歌队去迎接。
哈哈!我们的秧歌队可不简单——有八路军姊妹剧团的秧歌队和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秧歌队。秧歌队马上把花轿围了起来,准备新娘下轿后,载歌载舞将新娘迎到家中。几声礼炮响后,迎客人站在花轿门,大喊:“请新娘下轿!”看热闹的一拥而上,你拥我挤,争先恐后地竞相早睹新娘的英俊芳容;大家睁大眼目不转睛地注视花轿里的动静……左等右等也不见新娘下轿。迎客人又重新喊了遍,才掀开轿帘门一看,啊!轿子里面空空的,没有人……
大家急了,不由地争相质向:新娘子呢?
旁边送客的忙说:“新娘子一进村早就领着自己的秧歌队下轿了。她领着六个小姑娘的秧歌队,一边扭着一边去迎新郎去了。你们看,那个穿大红袄、甩着大辫子的便是新娘!”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新娘子身材墩实,没有苗条淑女的俊俏,甩着大辫子也不卷发髻,肥胖解放式的大脚穿着鼓胀的大花鞋,走路似乎夯地有声。领着六个人的秧款队,围在新郎的围围,边唱边扭。
那新郎也特殊打拌,穿着一身八路服装,背着一把枪,英俊浩气的样子,任由新娘领着秧歌队围在身边转着圈慢慢走动。这六个调皮的秧歌队小姑娘,甩着彩带尖声尖嗓地一面扭一面唱着“送情郎”歌:
送情郎送到在大路边,
新娘有话要对你谈,
俺在家中搞生产,
打不垮日本鬼不要回家转!
送情郎送到在大路旁,
妻子有话要对你讲!
家中父母由我来敬养,
你在前线多打胜仗!
顽皮的小姑娘越扭越唱越有劲头,还故意把彩带甩到新郎头上,用手指着新郎的鼻子笑唱:“你在前线多打胜仗!”后面的小姑娘又把新郎推了一把,唱道:“打不垮日本鬼子不要回家转!”把新郎戏弄的满脸通红,围观的人们哈给大笑。原来这一切剧情都是新娘的导演。
拜完天地,主婚人还要发问新郎:“想家吗?”
“不想!”
“什么时候回家?”
“打垮日本鬼子再回家!”
村长又发问新娘:“想丈夫吗?”“不想!”
“你在家里干什么?”
“搞好生产,孝敬公婆,积极支援抗日!”
娶新媳妇迎新娘,这一欢庆大喜事,就像演一出活报剧,教育意义很大,所以部队文工团很积极地参加庆贺,围观的人们不住地鼓掌欢迎,很多妇女老太太一面高兴地欢笑,一面擦着眼泪,真可谓悲喜交加。特别是王宝西的妈妈也要搬样学样,给儿子来这一套。
原来她儿子王宝西这次也报名参军,他妈妈也早给他找了个对象,还没娶过门来,这次看了王乃荣办完喜事再参军,也想让儿子娶了媳妇再当兵,于是回家把这个主意告诉了王宝西。
令他妈妈想不到的是:儿子坚决不同意。
“由不得你说了算,我去和你媳妇聂桂花商量!”
他父亲王乃富马上到曲流河村找到亲家,提出给孩子完婚后再去参军,女方很同意这个意见。
王宝西说服不了父母,便亲自到女方家里,和未婚妻商谈,最后二人达到协议:暂不结婚,男方安心参军。
当时“大众日报”社的人去采访王宝西,问他什么原因不同意结婚,王宝西严肃地说:“自古征战几人回,我万一有个不幸,决不能误了别人的一生前途!我的家庭和王乃荣不同,不需要人来支撑这家。”
此时解放区文艺界的名人也聚集在莒南县,例如陶钝、于冠西、冯毅之、王希坚、峻青、刘知侠、马少波、石一宸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作家,诗人,他们了解到真实情况后,感动得赋诗一首流传下来:
参军告别
祖国面临危难,
民族惨遭涂炭;
国土正在论陷,
——我们怎能安心搞婚恋!
愿将热血洒向前线,
誓与强盗拼死一战;
如果万家妻离子散,
——哪里还有相爱百年!
明知前面炮火连天,
流血牺牲不可避免;
我也无悔无怨,
——为国捐躯心甘情愿!
告别了,再见,
消灭了敌人再凯旋;
那时你我多么光彩耀眼,
——再搞婚恋也不晚!
告别了,再见!
也许我们永远不能团圆;
只要你和祖国幸福永远,
——这是我衷心地祝愿!
(人物后传:半年之后,从前线传来王宝西不幸牺牲的消息。他妈妈在悲痛之时,理怨儿子在临走时不该有这种不吉利的预言。未婚妻含着眼泪坚持要和公婆共同到王宝西的墓葬地祭奠告别,完成她的愿望后,不久,仍然嫁给了一个参军的八路战士。)
王乃全和王文池同岁,又是同学,二人在学校里便结盟发誓:二人要同时参军入伍,坚决奔赴前线杀鬼子!王文池的姐姐是王旗,早已参军多年,父母不同意他再上前线了,但是阻挡不了他的决心和行动。王文池在校学习优秀,参军后被选拔到“大众日报”社工作,在报社里远离战场炮火,工作安逸。可是王文池坚决不干,终于他从报社里逃了出来,参加了前线部队。当时良店村有7人进报社,王文池逃跑以后,只有6个人进入了报社,他们是王子青,王家福、王仑、王须堤、王环堤、王瑞铃(女)。
王文池从小很有文艺天赋,吹拉弹唱,无师自通,在部队很快被文工团选拔了去,从此,一生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
(人物后传:解放后,王文池任上海歌舞团党支部出记,团长、总指挥。王乃全参军后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祖国的北方打到南方,参加了所有的解放全国的几大战役,最后又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在部队晋升为团级,解放后,任广州对外贸易出口运输公司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
王文业是家畜动物饲养迷,自小特别喜爱饲养猪羊牛驴等许多家畜,这些家畜只要进了他的家,天天关心疼爱有加。后来八路军的骑兵来了,看见那马雄壮威武的姿态,奔腾飞舞的绝妙,他喜欢极了。他每天放牛回家,总要割一筐马最爱吃的嫩草,亲自送到每匹马的嘴里,看见马吃草的样子,比吃到自己肚子里还高兴。有时还牵着几匹马到外面放牧、饮水、打滚。时间长了和每匹马打得火热,马见到他也总要咴咴叫几声,表示欢迎,他也马上去和每匹马抚摸、亲近、搔痒。
有一匹驮重的大瘦骡子,常年跟随八路军长途跋涉,驮着几百斤的重要物品,跟随部队,每天行程一百里路,征战在沂蒙山区,王文业格外心疼。每次回到良店根据地,他总要加倍地关心、加料喂养,不几天便胖壮起来,马上再踏程远征。部队首长经常夸他这是为抗日做贡献呀!
最近几天骑兵马上又要开拔了,王文业天天守在马棚,恋恋不舍地和每匹马亲吻,再添加精料,眼眶里含着泪珠,像对孩子说话似的:“多吃点吧,马上要出征了!到了战场才能有力气呀!等你打胜仗回来,我还要犒劳你……”
部队首长觉得骑兵连很需要这个人,便动员他参军吧,跟在骑兵连里,专心照料战马。
王文业很高兴答应下来,可是老伴却不同意:“俺儿子已经参军了,老头子再去参军,家中离不开他……”
王文业说:“你离不开我还可以,自己会办饭吃。可是这些战马离不开我呀!”首长接着补充了一句:“抗日离不开他呀!”
气得老伴埋怨道:“你不掂量一下自己有多大份量,已经46岁的人了还去当兵,自不量力……”
王文业也会应对:“我46岁还算老吗?人家穆桂英53岁还统帅三军,挂帅出征!人家还是个女的……抗战胜利后,我骑着大马,回家接你去享福!”“呸!你至多混个喂马的马倌……”老婆伸手指划着嘲讽他,说完还捂着嘴偷笑。
就这样,王文业父子同时参了军,当时成为佳话。
澄心堂有个五少爷王之良,在抗日小学毕业后参了军,后来调到印刷厂工作。这工作虽然远离炮火,但非常劳累,经常要夜以继日地工作,才能完成任务。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干不了几天便马上奔赴前线,由于他文化水平高,业务比较精炼,领导不让他离开这里,后来又调到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机要印刷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