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水库与井( 小说) ——沂蒙山抗日小调系列故事之二十一
这个水库,貌不惊人,竟然是“水库之祖”。
有个井,泥坑石造,却称为“文化井”。
它们都修建在莒南县,又同时应天应用而建。
1944年天大旱,无极汪干得底朝天。
这无极汪,即水深无极的意思;座落在良店村西南端,方圆有一里多路。千百年来滋养着周围四五个村的日常用水。可是老天从去年秋季到今年将要麦收,却滴雨没有。这无极汪怎能熬得过老天呢!更不用说,整日赤日炎炎,草木干枯,田野荒芜的悲状了。
今年抗战到了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党中央号召根据地解放区人民大搞生产运动,保证物资自给自足和对部队的需求支援。如果不能战胜干旱,怎能完成生产自给和部队抗战的需要。
石泉湖村住于良店村东十多里的虎山的前怀,山上的流水经过石泉湖村。村后山脚下,有一石泉,一年四季流水不断,也汇入这条小河;不但加大了流量,还使小河长年流水不干涸。
原先,村民便在村后挖了一个大水池,将上游的水存在这里;当前适逢干旱,村长李义丰和大家商量决定,修一条大水坝,将上游的水彻底拦截下来,解决当前的旱情。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人工拦截成的大型水池叫做水库,也没想到这一壮举便成了全国出名的第一个人造水库。
当时全国正处于战乱状态,大部分敌占区掌权的国民党反动派或土豪劣绅,只知道诈取掠夺百姓,不管生产和百姓生存。只有在解放区共产党的领导下,注重发展生产。因此,这项有远见的首创工程,一举闻名天下,一直到解放后,也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这时,八路军首长陈沂带领一部分官兵和工作队驻在扁山一带负责支前征兵等工作。当前抗旱大生产也是他们的职责;于是很支持石泉湖村修筑拦水坝的行动,决定带领八路军战士,也投入到修水坝的劳动中去。
修水坝的工程开始了,劳动工具是最原始的铁锨、镢头、铁镐、抬筐、小架子筐。独轮小木车可算是当时农村最先进的工具了,但是笨重,不适合爬坡行走。人们只能用抬筐抬,或扁担挑。
这个石泉湖是佃户村,家家穷得净光;没有富裕大户捐资捐物,所以干活甘尽义务,没有报酬。村民仍都遵循老一辈民间邻舍互帮互助的传统。
此时正值三四月天气,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筑坝的人们干得热火朝天。
青年民兵们是干活的主力,当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他们生不逢时,肚子里净吃进去些野菜树叶之类的食物,但个个精神焕发。上身赤臂光膀,肌肉显露;阳光下的汗水闪闪发光;下身穿着齐一色的白土布裤衩;赤着双脚,习惯于山路崎岖、怪石突兀中行走。这也是年代环境造成的时髦,如果有人在这里穿衣着鞋,那就被人耻笑了。
条件好的还戴个苇笠,就显得很特殊了;更有富裕者,弄块白土布披在肩上,叫做披肩,干起活来,披肩随风飞舞,这样的青年,介绍个媳妇可就容易得多了!
陈沂是八路军文化部门的领导,他也来到工地,看到这些生龙活虎的民兵,高兴地大发诗兴,写出这样一首诗:
沂蒙民兵
䅟子煎饼喂得大骨粗皮,
高粱糊粥喝得浑身酱紫。
骨头是蒙山石铸成,
血液里沂水长流不息。
只因为生长在这块土地,
粉身碎骨也热爱这里。
死了也和那䅟子秸一样,
——晒干了节节发青。
倒下去也像高粱桔似的,
——拔出来也要抓一把泥。
农救会这些老庄户也来修坝,他们从小在土坷垃堆里滚爬出来,什么脏、苦、累、险活都能干。个个满脸岁月刻上的皱纹纵横交错,和胡子眉毛交织成不分纹理的面孔,缝隙间隐藏着模糊不清的五官,隐约还能辨认出是张人脸。他们赤脚光膀,腰缠裤衩,头戴破苇笠,周边已破碎,花白的头发从尖顶露出来。
也有个别优越户,像李成枢老汉、紫黝的肩上披着一件短蓑衣,这件蓑衣春夏秋不离身,又挡雨又挡晒又风凉,别人没有,他很自豪。
另一番装束要数前街胡歪脖子了,他留着一头长长的乱发不舍得剃去,说为了防晒;他披着一件他父亲结婚时的破棉袄,至今己有上百年,当做蓑衣;这破棉袄不分里外、上下、反正,破棉花絮两手捧不到一堆,有些地方还用麻绳系在一起。他说自己结婚时的袄还要留给儿子结婚用,到时候换上个外表。
还有二秃子就没有别人富有了。他上身光着膀子,下身穿着一件破裤衩,补丁罗补丁,最后家中实在没有碎布再补了,他老婆只好将各种花布凑合补上去……最后还是四面透风,干起活来他不愿弯腰,让人看见多丢人,况且还有八路军和妇女们。
那秃子头在阳光下闪闪发老,他老婆疼爱他,只好用一副驴眼罩剪下一半,扣在他头上,为了防晒也起大作用,大家都说他像清朝二品官。他板了板脸说道:“哼,不是俺自吹!谁不知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那可是坐过泰州府的大官,据说他戴的官帽就是这个样子……”
旁边有个青年听不服,顺手从旁边拔了棵狗尾巴草偷偷地插在他的帽尖上,大家拍手齐笑道:“狗官来了!狗官来了!”
陈沂看见这群淳朴可爱的农民,各种抗日工作积极支援,他们是八路军抗战胜利的坚强后盾,不由得由心肃然起敬,于是又写了一首诗歌颂他们:
农救会
不懂什么是“共荣圈”,
却明白刺刀压在脖子上,
决不是什么“亲善”。
“扫荡”能扫成一片“三光”,
扫不尽抗日烈火遍地燃。
过去被人称为一盘散沙,
今天为了抗日,
却能攥成一只拳。
探敌情,护伤员;
运弹药,除汉奸。
——为了抗日,
样样工作都能干。
八路军战士多数是从农村来的,从小干过各种农活,不管挑抬扛背都不打怵。
当然,也有从城市入伍的青年学生,他们从小细皮嫩肉,看似像白面书生,但干起活来,并不像人们想像得那样娇生惯养。原来他们都是从延安来的,在陕甘宁边区开荒种地、发展生产、自给自足,都早已经过锻炼,干这点小活,他们并不放在眼里。
识字班们在家中可闲不住了,他们也要去筑水坝,为抗日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二天,工地上果然来了很多识字班。
你们看,崔二叔的二女儿才十六,却能挑起担子,健步如飞。
苏环秀却能和别人抬起一百多斤的抬筐,私毫不觉得累。
这可疼坏了苏环秀的妈妈,她说俺女儿自小没干这么重的活,肩膀连挑水都没干,怎能承受这么大的折磨。
于是便劝说女儿不要去受苦受累了,但女儿丝毫不听劝阻,执意扛起扁担上了工地。
这天她妈妈要到工地看看女儿是怎样干活的。于是便到工地旁边一棵大树后偷看她女儿是怎样能抬动一百多斤的担子的。
工地上人鼎沸腾,热火朝天。她细心用眼拨开人群,才发现自己的女儿和一位八路军战士小董合作抬土。只见这位小战士年轻力壮,还像个吃奶的娃娃似的细稚白嫩,但个子很高。他抡起铁锨,很快把土装满,弯腰拾起扁担,让女儿在前面抬,小战土在后面;还没起身,他便把筐的绳索迅速拉向自己一边,整个抬筐的重量几乎全部压在小战士身上。起身抬起,女儿在前面走毫不费力,几乎没有重量。小战士在后面走,一百多斤的重量压得他气喘吁吁……
开始爬陡坡了,女儿走在前面,抬筐自然更往后面滑动,重量越发重重地压在小战土身之。女儿只是充当一个支柱罢了。
妈妈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一面往家走,一面脑子里浮现女儿洋洋得意、小战士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样子;她不疼爱女儿,反而疼爱小战士。
中午回家吃饭时,妈妈追问女儿:
“你和谁合伙抬土?”
“和一位八路军兵哥!”
“人家当兵的多有劲,你能和人家并肩抬土吗?”
“他……我愿意和他抬……”苏环秀支吾着说。
“他多大岁了?”
“比我小一岁。”
“那你不能叫哥哥,只能叫弟弟。”
“他高大魁梧,懂得很多知识和道理,还会像哥哥一样关心照顾我,我愿意叫他哥哥……”
“……”妈妈似乎看出点意思,不再多问了。
有一次,二人抬土正在上坡,突然沉重的抬筐滑向后面,全部压在小战士身上,有一块大石头掉了下来,正砸在小战士的右脚上;一会儿脚面肿了起来。部队卫生员过来都了看,说没有伤着筋骨,过几天自然会好的;暂时不要干活,多休息儿天吧!
这小战士哪能在家中闲得住,每天照样到工地;即使不能干,也在树荫下凑热闹。这苏环秀好像”心有灵犀”似的,不约而同地也来到工地,和他坐在一起,陪伴关心照顾小八路。小八路心中也无限高兴、感激。
苏环秀看着小董红肿的脚很是心痛难受,忍不住将双手捂在上面,觉得还是不能表达心中的不忍,又抱起他的脚,将红肿的地方放在口里呵护了几口热气……
突然,一只蚊子咬在小苏的脖子上,小八路一手把它打下来,又用手给她揉擦搔痒。
“不行,还很痒!”
小八路又继续给她搔痒……
小苏含情地看了一眼小八路,无限的冲动搔扰着她的心
“用你的胡须在在上面摩擦给我搔痒!”
“我哪有胡须……”
“那就用牙!”
“……”
“快一点,还迟疑什么!”
小八路似乎明白她的意思,抬头看见周围没有人,把嘴贴在她的脖子上,真诚地亲了几口……并将牙贴在皮上,上下摩擦起来……
小苏不由得倒在他的身上……
小河上游不远处有片静水,小苏说:“我们去摸鱼,给你养伤!”
二人来到这里,河水很浅,只没到脚脖子深。水清透明,一眼见底。鱼儿见有人来,慌忙四散逃窜,钻到水草底下藏起来。
苏环秀伸出一只腿,让小战士给她挽起裤筒,又伸出另一只腿,同样挽起来,故意把白嫩的腿显示在小战士面前。小战士也挽起裤筒,二人一同下到水里。
一条鱼钻到水草底下,小苏忙用脚踩在上面,小八路过来双手将白皙的脚丫和鱼一同捧起,遂将鱼逮住。
小苏惬意地笑道:“就用这种方法捉,不用别的法……”
又一条鱼钻到水草下面,苏环秀忙用脚踩上去,小八路又弯腰连脚带鱼一同捧出来。不过这次小苏的腿上溅上泥了,小八路撩起清清的河水,一面给她冲洗着,一面摸着她细嫩的皮肉,洗了一遍又一遍……苏环秀的心中很麻醉,不由自主地脱口说:“你真好……”
又一条鱼钻到水草下面,小苏忙一脚踩了上去……只听她“啊”的一声,急忙抬起脚来,却见一只大螃蟹,双钳紧紧夹在她的脚丫上,痛得她直叫喊痛。另一只脚却站不稳,又“扑腾”一声,一腚坐到水里去……
小战士连忙将她扶起来,可是裤子已经弄湿了,小战士又急忙将她抱上岸来,小苏哭着说:“这怎么回家呢!”
小战士想了想说:“我穿着两条裤子,到芦苇丛里脱下一条来放在那里,你再进去,脱下湿裤子,换上我的裤子!”
“你真有办法!”
一会小战士从芦苇丛里出来了。小苏又走进去,马上喊话说:“进来吧!”
“好快呀!”小战士心里想,于是便钻到芦苇丛里。
原来她还没换完裤子,正光着屁股穿裤子。
小苏马上改口责怪说:“谁让你进来的!太没有礼貌了。闭上眼睛别看俺!”小战士只好转过身去。
小苏装做生气的样子,喃喃嘟囔道:“还不到你看的时候,到以后让你看个够……”她贸然说出这样一句话,不知对方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吧!不由得脸上泛起了红晕……
接着,两个人高兴地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她将煎好的鱼用煎饼包好,准备送给他吃。
她一面走一面琢磨着:找到他后,把他叫出来,亲自将鱼送到他嘴里,他一定会香喷喷地嚼着,比吃到自己嘴里还开心……
他们一共五个人住在老乡的东屋里。
不觉来到他的往处,见屋里却空无一人。
她吃惊地四周张望了一阵子,又打听房东告诉她:
“部队昨晚早早地开走了!去了哪谁也不知道!”
顿时,她觉得头脑嗡地一声要炸开了!又好像掉进无底冰窟窿里浑身凉透了……留给她唯一也是永久的纪念物便是她还穿在身上的那条裤子。
这个拦河坝在军民经过三个多月的共同奋斗下,终于在麦收前完工了。石泉湖村民自古便有在这里筑坝防洪抗旱的传统,这次筑坝也是在原坝地基位置上重新加高固修,至于从何年代留传不来的传统也无从追溯了,他们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与大型水库相比,规模和用途虽然微不足道,但人们没有忘记它的功劳和地位。
现在在政府的支持下,重新整修,使它面貌焕然一新。连同附近的卧佛寺、虎山、望海楼山,成为天下难得的综合奇观和旅游区,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石泉湖水库,历史悠久,是山东省最早人工修建的水库,也是解放前在解放区共产党领导下,最早修建的水利工程,说它是“水库之祖”是有由来的。
有个井也是在同年同时修建的,它修建在根据地良店村西二里路的石门亭村。这里一片平川,土地肥沃。八路军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共产党文化机构长期驻在这块平川之地。每天要消费大量用水和粮菜,如今天下大旱,附近没有地方可以寻求水源,人畜用水也成了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