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路的变迁(散文)
我的家乡毗在秦岭北麓,属于浅山地貌的偏远小村庄。随着时代发展,几十年来,村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村里的民居,基本上都是红墙青瓦,铝合金门窗,熠熠生辉,时尚大气;中心广场建设的花卉长廊,五彩斑斓,赏心悦目,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井然有序;贯穿整个村子中央的水泥道路平坦整洁,行道树绿荫如盖,太阳能路灯竖起了时代元素的风景。村容村貌的整体变化,令人叹为观止,在我印象中,特别是近十年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贯穿整个村子的那条村道了。
幼年时代的记忆中,那条狭窄而弯曲的村道是土路,它是村里的主干道,连接着家家户户低矮的土坯房。六十年代,乡亲们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出行靠的是两条腿,路面坑坑洼洼,只有二三尺宽,有些路段还很陡峭。农业社时期社员们养的猪不会留给自家吃肉,而是要交到公社食品收购站去顶任务的,用以换取一大家子整年的油盐酱醋钱。那时候因为道路不通畅,“交”猪是非常不容易的,对“听话”的猪只需给它腰间绑根绳子,一个人在前面牵着走,嘴里“唠唠”地叫着,另外一个人拿根树枝在后面轻轻驱赶就行了。猪不闹腾,就没有大的体力消耗,它也就憋住了屎尿,赶在收购站刚上班时分就到了,过称时就不会少了斤两。如果主家运气不佳养了一头“费事”猪,那就得采取特殊的办法,必须把它五花大绑地梱到木质背夹上,背着去食品收购站。百十来斤重的猪啊,十几里的山路,只有身强力壮的人才能拿得下这个活儿!开始上路时,猪往往并不会积极配合,而是“哼哼唧唧”地表达着强烈的不满,随着路面高低不平的颠簸,慢慢地猪也就安然了。现在,走在宽敞的村道上,想起小时候跟随父亲去镇上“交”猪的情景,竟有恍如隔世之感!
七十年代中期,我到了入学的年龄,每天必须往返三趟,小学五年里我每天走得最多的路,可以说就是那条连接着我家与学校距离的泥土路。下雨的时候,土路是非常泥泞的,那时候囿于经济条件地制约,能给小学生买得起雨鞋的家庭并不多见。记得当时,我们班绝大多数的学生们,都穿着布鞋在雨里来来去去的。有几个胆大而顽皮的男同学,赤着光脚板来到了学校,看着他们潇洒享受的样子,一狠心我也把鞋子脱掉放在了家里,光着脚丫子欢快地去上学了。赤脚有赤脚的好处,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泥浆中前行,甚至可以“哧溜哧溜”地滑着走。有一次下雨天我赤脚去学校,走到大队医疗站门口时,猛然间感觉到脚板钻心的疼,低头看时发现大拇脚趾被药瓶玻璃渣割破了,血流不止,把脚下的泥水也染成了红色。
因为我脚趾受伤事件影响比较大,我成了校长训斥学生赤脚上学的案例,班主任特批我在家修养了一周时间。父母因为我的脚受了伤,非常心疼,不知从哪儿借了点钱,给我买了一双高腰黑色橡胶材质的雨鞋。它一直陪伴我到小学毕业,后来穿不上了,才留给了我的弟弟。似水流年,往事如烟,我大拇脚趾被玻璃渣割破的伤口早已愈合,如今留下了一块淡淡的疤痕。每次洗脚看见它,心里五味杂陈,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生活的点点滴滴和那条每逢下雨便泥泞不堪的村道。
九十年代中期,我们村的苹果种植业发展势头非常好,但因为交通不便利,乡亲们辛辛苦苦地劳作,生活状况却并没有多大改善。那时我们村大部分人家种植有黄香蕉,果子色泽金黄,脆甜芳香,堪称果中极品。遗憾的是,每年到了秋季卖苹果的当口,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泥泞不堪,有些路段竟然垮塌了。南方来的客商趁机压级压价,要求大家把苹果装箱运送到三里以外的公路边去。客商这样的操作,不但减少了果农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增加了劳动强度,乡亲们叫苦不迭,怨言纷纷。为此,有人做了首打油诗:山区群众真艰苦,逢雨必定趟泥路。有朝一日不沾泥,便是人间大幸福!
旧时代的乡村,虽然可以供养身体的一日三餐,却因为交通的封闭和落后,年轻人并不能有所作为。抚今追昔,岁月如切换的屏幕,变化总在悄无声息地进行中:先是路面加宽了,后来砂石铺了路基,再后来水泥硬化了路面,路两旁栽上了行道树,路旁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
变化是时代的主旋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日新月异。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如今的村道像是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光明大道,年轻人开着私家车意气风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村道两旁美丽的格桑花开得正艳,蜂飞蝶绕,香气扑鼻,赏心悦目。

也写了村民们卖水果的事情,如今的道路非常好,村里的变化很大。祝福,村子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