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岸】怀念母校(散文)

精品 【柳岸·岸】怀念母校(散文)


作者:尚文斌 布衣,35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77发表时间:2023-05-24 14:28:56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村子里的母校已经没有了丝毫的踪迹。她存在的那块地面上,已经被村委会的办公室和几户民居占领了。然而,每当我闭起眼睛回忆她的时候,她的模样都会那样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母校的位置在村子中心偏北的地方。校门是朝南开着的,挂在两边厚实的砖墩上的两扇木门油漆几乎脱落殆尽,可是,印在每个门扇上的毛主席的头像却依然清晰。没有门楼保护,没有大树遮阴,饱经风雨的校门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已经显得很破旧了。然而,在厚实的门板支撑下,它依然顽强地朝夕守护着校园。
   传统的土筑围墙高大且厚实,墙头上,那一层薄薄的灰绿色的苔藓以及雨水冲刷出来的那些豁口,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历史。为了使环境好看些,墙面的中间都凿刻着一个深十多公分,直径八十公分左右,像筛子一样的园型浅坑,每个浅坑里都用白灰水写一个大字,连起来读就是一条标语了。记得其中一条标语为“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那个时候,像这样带有装饰性的标语也是常见的,虽然显得粗糙而土气,但却流露出一些古朴典雅的气息。
   进了大门,一条直通往里面的土路把校园分为东、西两部分。土路的中间,修建了一块高大的照壁,照壁的正面是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画——身穿蓝袍,腋夹雨伞,神采奕奕,气定神闲。油画的两边是用水泥雕写成的毛体对联:“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击。”行云流水般的字体中带着苍劲有力。照壁的背面是红漆涂刷过的,壁面上楷书着毛主席的“五.七”指示选段:“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规范的黄色仿宋字体,在红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清晰而有气势。
   路两边的园地里,栽着一行行稠密的杨树。杨树林的外侧,分布着一排排东西走向的教室和宿舍,大都是土木结构。校园的东面显得空旷。偏北的两栋教室的前面是操场、篮球场和跳远的沙坑,虽然全都是土场地,但它仍然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地方。每到活动时间,操场上便人声鼎沸。操场的南边立着两幅木腿子单杠,四根粗壮的方型木桩直挺挺地站立在操场的边上,远远看着就像守卫的哨兵。
   校园的西边就相对显得“繁华”了。从最南端开始,先是两层砖木结构的古戏楼,飞檐翘背,气势恢宏。一层原先那幽深的门洞,已经用青砖尘封多年了,里面堆放着一些杂物。二层是学校领导的办公室。站在戏楼的最高处,所有校舍便尽收眼底。井房、灶房、宿舍、教室、厕所、圈舍等星罗棋布。由于几乎全是土木结构,期间掺夹着的那几栋檐牙高啄、雕梁画栋的砖木结构的古殿、神庙就尤为显眼了。这些和古戏楼一并遗留下来的古殿、神庙,有的被当做教室,有的被当做教师宿舍。校园也因为它们的存在而增加了几分神秘和典雅的色彩。
   学校里设有小学和初中。方圆十几里村里的学生升到了初中便来这里上学,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小应中学”。本村的学生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里上学。由于那时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学校只好把课桌的使用分成两类,低年级的学生使用的“课桌”是低矮的用砖墩支撑起来的木板或者水泥板,坐的小凳子则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高年级的学生才能坐上木制的课桌,当然是没有抽屉的那种。学校的最后面,则是为了贯彻落实“五.七”指示而修建的养猪、养羊、养兔用的圈舍了。
   艰苦的环境里必然是艰苦的生活。每到冬天来临的时候,为了驱寒,学校就把教室背面的窗户用土坯或者砖头镶嵌起来,待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又重新取开来。教室前面的窗户则是用学生们从各自家里带来的塑料纸订起来的。色泽、薄厚虽然不太一致,作用却是一样的,既可以遮挡风寒,又可以保持教室里有一定的光线。
   上课的时候,如果天气太冷,老师们往往在上课期间,让同学们集体跺脚取暖。教室里那“嗵嗵嗵”有节奏的跺脚声至今仍音犹在耳。到了下课的时候,冻得急不可耐的孩子们,一边往手上哈着热气一边搓着双手,蜂拥而出,有的在墙角欢快地挤暖暖,有的在院子里蹦蹦跳跳,有的拾起园地里的土蛋用力地向远处抛去,都想通过运动来获取一些热量来坚持下一节课那难耐的时间。那个时候,学生们最怕的就是老师下课时拖堂,影响他们课间那宝贵的活动时间。许多同学虽然戴着筒袖,因为寒冷,他们的双手基本上都有裂口或者冻伤,写字的那只手就更为明显了。
   那时候的学校里,“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虽然口号是“以学为主”,可“兼学别样”却占据了我们很多的时间。课余,学生们除了在学校里养兔、喂羊、织草帽、编笼框,许多的时候,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生产队的各种劳动,比如:拔草、捉棉铃虫、拾棉花、掰玉米等。有时候,较高年级的学生还要抽时间参加生产队里的农田基建。
   记得那一年,上级又给学校分配了一项任务:在沿河村的沟岸边挖鱼鳞坑,搞绿化工程。工地离学校较远,任务又繁重,参与劳动的同学不得不停下课来。同学们每天抡敲扬铣,挥汗如雨,许多同学稚嫩的双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好在每顿饭是由沿河村里的群众免费提供的。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却让同学们免去了奔波的劳顿。
   那个时候,尤其让我难忘的是每年忙假后学校里的“小夏收”活动。短暂的忙假很快就结束了,大片收割后的麦田却没有秋播。遗留在麦茬地里的麦穗便使经费欠缺的学校有了创收的机会。那段时间,学校往往是前半天上课,后半天让大家去地里拾麦子。麦子拾回来以后,以班为单位给每个人过秤并登记。学校根据年级高低给每个人规定了拾麦子的任务,从十几斤到几十斤不等,超额完成任务的当然是要表扬的了。拾回来的麦穗自己处理成精麦,或者直接交麦穗都可以。虽然是三斤麦穗顶一斤精麦,可由于省去了脱粒的麻烦,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选择了交麦穗。拾回来的麦穗就堆放在教室里的后面,小山一样的麦穗垛子占去了一大截教室,大家不得不调近了课桌之间的距离。等“小夏收”活动结束的时候,把麦穗统一弄出去打碾、晾晒。最后把卖了麦子的钱作为学校的补充经费。
   尽管学校一再强调“小夏收”的意义,主要在于“颗粒归仓”,可还是有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在私人或者生产队的麦垛子上偷着剪麦穗,更有甚者则在自家的麦袋子里偷些精麦来顶任务。事情暴露了的,都不免要受到家长的责罚和老师的批评。
   那时候,学校里的条件虽然很差,但却是我们最喜爱的地方。对于懵懂无知的我们,那里不仅是认字学知识的场所,在那里还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开心地玩耍、做游戏、交朋友,那里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地方。至今还清晰的记得,每次轮到上音乐课的时候,同学们争抢着往教室里抬那台笨重的也是全校唯一的脚踏风琴;每次上体育课的时候,尽管土场地的篮球场上尘土飞扬,但大家还是兴奋的在球场上穿梭着;每到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室周围的空地上,路旁的树荫下,操场上,大家三个一团五个一堆,抓石子、打纸面包、跳房、绷杏核、打木猴、掏交交,玩得不亦乐乎。男同学中还经常玩一种叫做“怼鸡”的游戏。一般两人一组,单腿着地,另一条腿则架起来用两手扶着,相互蹦跳着争斗,先放弃的就算输了,既好玩又能锻炼身体,大家都非常喜欢。
   在学校里,因为太贪玩的我们也常常会受到老师的责罚。在那里,老师曾经没收过我们玩耍的“纸面包”,没收过我们费尽心思用自行车链条做成的“链子枪”,没收过我们玩耍的杏核、木猴。为了同学们的安全,学校也是费了心机。那时候没有印刷机,每个假期前,我们每个人都得写假期公约。一般是班级开会讨论制定,同学们每个人亲笔抄写然后上交给老师保存。违反了公约,学校得知了,开学后是必然要受处罚的。然而贪玩的小伙伴们经不住诱惑,往往就把公约抛之脑后。
   记得有一次,三个小伙伴去村北甘河玩水的事被告到了学校,班主任老师生气极了。他让同学们端来了三脸盆凉水放在地上,让另外三个同学分别摁住浮水的三个同学的头在水里,老师嘴里说着:“这次让你们浮个够!”尽管准许他们一会儿抬头呼吸几次,可三个“小罪犯”还是被折腾的够呛。虽然受到批评和责罚的事情是很多的,但是我们还是那样执着地热爱着那可爱的校园。
   那个时候,学校里的老师除了少数几个是“公办教师”之外,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公办教师虽然挣工资,但也只有很少的几十块钱,民办教师则只是挣着工分。虽然穿着朴素的他们显得有些“土气”,可他们的骨子里却流露着超凡的睿智。他们知识渊博而深厚,讲课诙谐而幽默,他们用各自具有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中间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是步履蹒跚,有的虽然还算健康,但已经失去了当年风华正茂时的容颜。而那一群群衣衫褴褛却又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如今也已过花甲之年。每当我们看到那时候的照片,一股亲切的暖流就会流遍全身;每当老同学们聚在一起谈论起那时候校园里的趣事时,个个都是兴趣盎然。
   今天,儿时那贫困母校虽然已经永远消失了,可是母校那朴素的精神却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里。因为,在她那里我们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她那里我们受到了良好的养成教育,在她那里我们收获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师生友情!
   可爱母校,你的印象会永远地存留在我们的心底。
  
   2023.4.20于老屋
  

共 37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笔者对自己母校的怀念之情。曾经的母校在笔者的记忆中是那么地清晰,母校的曾经的位置,母校每个房间的记忆,学校的环境和墙面,地面各个角落的痕迹,校园墙壁上的油画,主席语录,无比遗留着那个时代的轨迹,校园小路的杨树林,教室和宿舍,操场,篮球场,校园西边的古戏楼,领导的办公室,在笔者的印象中还记忆犹新,笔者在文章的开篇如数家珍般一一能说出它们的印象,可见母校在笔者的记忆中是刻骨铭心的,只有对母校有着深刻的感情才能把母校牢记在骨子里。而更让笔者念念不忘的是当时在母校受到的教育,和同学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幼小的心灵得到启蒙,而且收获了劳动的快乐,和老师同学共同参加业余劳动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用细腻的笔墨一一描述出来,也深情地描述了老师爱护同学,用渊博的知识教书育人,让他们得到茁壮成长的故事,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了笔者,和母校一样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散文从叙述自己的母校故事中,抒发情愫,对母校的浓浓情谊洋溢文中,读之令人感动。散文感情真挚,情感丰富,回忆往昔,叙述美好,情节生动,故事感人,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531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5-24 14:31:46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夏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5-24 14:33:25
  感谢赐稿柳岸社团,敬请加入柳岸文友群:858852421.方便交流。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5-24 14:34:02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尚文斌        2023-05-24 21:28:02
  儿时的母校在我的印象中太深刻了,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她的文字,今天总算如愿以偿了。感谢柳岸社团的支持!感谢刘编辑的精彩评论!
5 楼        文友:尚文斌        2023-07-02 04:59:12
  《怀念母校》被江山编辑部评为精辟散文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也为我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动力。所以,我要特别感谢江山编辑部和刘柳琴编辑的大力支持!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