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衣服破了要怎么办
近来所见,令我沉思。今天,我在课堂上特地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衣服脏了要怎么办?”学生齐声回答:“要洗。”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衣服破了要怎么办?”教室里几近沉默,好似有一个小小的声音:洗。见没有人举手回答,我只好叫班长回答。她说:“衣服破了要换。”这个答案出呼我的意料,又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她的这个答案,是当下人们的主流想法和做法,也是我近来所见之现象。
一日早操时,我看到我班鲁智西同学的上衣前面的口袋线缝裂开了,大块的袋布耷拉着,便跟他说:“回家让你妈妈把它补起来。”我随手拍了照,准备告之他的母亲,提醒适时把他的衣服口袋缝起来。可一晃就把这事给忘了。过了几天,我又看到他穿着这件衣服,衣袋依然没有缝补。问他原因,他说家里没有针线。我放学后给他的妈妈打电话,嘱咐不要忘了把衣服补起来。他妈妈也答应找他的阿姑缝一下。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鲁智西同学穿过这件上衣了。
我估计他妈妈没补,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鲁智西,那件衣服有没有缝补好?”
“没有,妈妈把那件衣服捡(收)起来了。”
随后,我再次打电话问他妈妈,他妈妈说那件衣服小了,天又热了,他也不穿了,没必要补了。我一时语塞。
又一日中午,我吃过午饭从食堂对面的“孔子林”(小树林)经过,看到一个男生的红色校服上衣有多处裂缝,便问他是哪个班的。他笑而不答。又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还是笑而不答,更是快速地跑开。我只好问旁边的同学。他们告诉了我他的姓名。我走过去抚着那个男生的肩膀说:“衣服倒很干净,只是破了有点难看,你爸爸妈妈在不在家?”
“在家。”
“那好,你回家让你家人把校服补一补。”
他依然笑着,走开了。那衣服好像也在笑我,露出雪白的内衬。
我想有这两个例子足矣,大家都知道现在还有哪个补衣服的,也极少见有人穿打补丁的衣服,除非特意购买的那种有破洞的牛仔裤。所以班长的回答不足为奇。
“你的答案不够准确,如果按你的思路,衣服脏了可以说要换。应该是衣服破了要补,更合理一些。”我纠正道,但感觉带着自己的观点。
我不由地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情景:
深秋的一天上午,天气晴朗,去离家三四里远的同学家玩。在快要进村的路上,我突然注意到自己身上穿着一件有好几个补丁的上衣,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但想到老师说的或许是从书上看到的一句话:衣服破点没事,要洗干净,要穿整齐。这时,我低头顾盼才发现我的上衣非常干净,已洗得发白了,纽扣也齐齐全全。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不仅为自己,更为我的母亲而自豪。
如今孩子们的妈妈很少会补衣服了,即使会补也很少补衣服了。所以,衣服破了自然是换,即使补了,孩子也不愿穿,家长也怕丢了孩子和自己的颜面。
我的一个同事看到这篇文章后,向我分享了他参加工作不久的一次经历:
在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没注意,我的背包好像在骑自行车时在轮子上剐破了,露出一个大窟窿。背包还是比较新的,不舍得丢,我就上街找一位熟悉的裁缝师傅帮忙。他找了一块颜色差不多的布料,剪成一片叶子的形状,同时把蹭破的部分也剪成叶子形状,然后把这块布料覆在破洞外面,里面再衬一块布,用针线细致地缝起来,结果比原来更好看了。
可以说,这是缝补的最高境界了。但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被掩盖的虚荣。因为,补丁就是补丁,没必要刻意取巧。我们一但存有这种虚荣,对补丁就存在先天的排斥,如果取不了巧,或者掩盖不了残破就会选择放弃。
我在网上搜索到,中国当前离婚率已高于43%,非常之高。造成当前中国离婚率高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夫妻之间的感情有了裂痕,甚至破裂了,也自然想到的不是缝补,而是更换。这与人们普遍认为“衣服破了要换”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
我们且不说那么远,就说中小学生吧。这样的年龄,为什么不能穿有补丁的衣服呢?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么穷困,完全能做到不穿补丁的衣服了。但是,我们反思一下,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切不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啊。
虽然当下甚至将来,衣服破了要怎么办,主流仍然是选择换,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并不充足,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见微知著,对于衣服破了怎么办的问题,我们要引起重视。我们是孩子的家长,不要忘了把针线拿出来,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给孩子,也给自己补补衣服。因为有一种传承,在做中才能完成。
2023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