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虎础寺:破损的史页(散文)

精品 【东篱】虎础寺:破损的史页(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29424.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07发表时间:2023-05-28 07:19:50
摘要:虎础寺,一处被损毁的佛寺,去看了一天,加一个傍晚,虽然没有富丽堂皇的寺建,但那些历史碎片的阅读,比看到一个整体的佛寺的全貌要难。

【东篱】虎础寺:破损的史页(散文)
   在胶东半岛的伟德山支脉大横山的怀抱里,在黄海西岸的爱莲湾畔,有一处废弃的寺庙遗址,名“虎础寺”。
   虎础寺,因何而建,其名何解?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携大将军尉迟敬德,以张亮为先锋,率四万之众,舟舰500余艘,选“东莱渡海”,征伐首鼠两端叛逆之心日重的高句丽。大军齐聚现今的荣成境内大横山下,安营整备。
   一日,阴霾蔽日,突然暴风剧作,风摧山树,虎啸震耳。唐军中有武艺出众者数人,挥剑持戟,将老虎毙命。
   镇虎之功,仿佛预示着此次出征的顺遂,唐太宗即命随军佛人,募工兴土木,于毙虎之处立寺,恭候大军得胜归来。
   远征不能带歌舞名妓,佛可佑安。应该说,这处佛寺的意义在于念佛送军,迎驾庆功。这在华夏众寺里,其作用当属最为特别的一例。一般佛寺,在于提供修禅念佛的场所,而虎础寺则将佛意发挥到了让人惊目的地步。
   我们必须相信,佛事之盛,完全可以影响其他文化,就连朝廷也不能例外。当年长安佛寺众多,长安也成为“佛寺大观之城”。据资料,盛唐时,长安佛寺不下百座,咏佛诗歌不下千首,有名望的写佛诗的就有几百人。诗人上官昭容有句曰:“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可见佛寺大观盛况;韦应物吟“隐隐起何处?迢迢送落晖”,是对大唐佛事的写真,可谓“佛声风景”。佛兴朝盛,唐太宗也要把长安盛大佛事带到他车辇所至的地方,佛风东渐,从此,大横山有了佛音梵语。
  
   二
   这座虎础寺遗址在今天的小黄家村西两公里处。当地百姓并不把“础”读作chu音,而是念zhuo,据说这个字是用来形容山势奇突的。而《说文解字》并无此解。我试着猜读吧。军士毙虎,立寺纪念,但愿此征立获奇功。同时,应该含有“唐军虎威,大唐峻固”之意。政权的自信,是历来的统治者固有的意识,对于处于“贞观之治”的盛唐政权,这样的形容,并不为过。
   史册不载,原貌不存,倒是给了我们解读历史更多的猜读,这种猜读未必准确,但不影响让我们保留解读的兴趣,探究其神秘。历史的记忆如果总是以“起居录”的方式存在,也就没有多少意义了。
   建寺的意图,随着寺庙的拆毁,散落一地,可能面对乱石,有着太多的解读,不必获得一个统一的概念,也没有必要,能够去演绎历史的逻辑,就够了。
   或许,还有另一种解读。唐太宗看到荒远蛮地百姓的日子这般苦痛,他能够做到的可能很有限。要解决贫困,那就不像拿一把刀插进家禽的脖颈那么简单。他想到了建寺。希望佛可以救助远离长安边民的命运吧?恻隐之心而已啊。佛救人的是佛意,还有别的方式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们还是看重建塔以表情怀的。是愿望,也是无奈。
   作家余秋雨说:“我们对文明奥义的解读应该多几种语法,而不能仅止于在一种语法下词汇的增加。”(《石筑的易经》)我们可以放纵想象,做多种解读,但不可对遗址再做破坏,任何破坏,都只有一种解读——可恶!罪恶!
   文明的断线,首先不是城郭庙宇的废弛与坍塌,而那个原因更让我们痛心,可我们对此掌握的历史太肤浅,太笼统,只能就这些仅存作线索,进行逻辑推理。逻辑是有心人踩出的阶梯,我们可以僵硬地拼接出碎片,而还是无法还原历史的细节,更不能看清历史出汗的毛孔。
   我想起一个成语典故——邹缨齐紫。虎础寺的兴建,使得荣成境内掀起了建寺热,据传不下四五十座。当年,属虎础寺为盛,建时最早。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先有虎础寺,后有北京城。我无法考究这个说法的来历与真伪,北京城建城600余年,而虎础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并非要与北京城攀比什么,一个偏远的村落,一处山野间的荒寺,怎么可以与之相比繁华呢。只是一种对古老遗存的自豪感吧,中华民族对于历史,总是怀有持敬的态度,古老也是兴旺的指数。这也应该是一种民间的文化自信吧。
   如果,眼前这些断壁残垣,满地乱石,突然有秩序地复原成一座与当年规模一致的宏伟寺建的话,我想,相近的村民一定会更加自豪,再怎么偏远,也会成为当下游客必至的所在。
  
   三
   遇到一老者,须发皆白。我问,历经“农业学大寨”,整治山河,为何不取走这里零散的石料呢?胶东盖房,以石为料,为何没有被搬走?
   老者说,留个记号吧。我感到十分吃惊。几个字,就把最美最实际的历史观表达得那么清晰生动。这五个字,带着一种呵护的温度,没有悲伤,也没有痛诉。我知道,虎础寺的拆毁,是包含了一段屈辱史的。屈辱,不是拿出来说的,而是铭记。仿佛再多说一个字,就是痛在加剧。哦,这个记号是有着残存的生命价值的,也有着损毁的痛楚啊。如果历史是记载在纸张上,纸张被撕碎,纸屑遍地,我们或许还可以捡起来,一一拼接,而哪块石头与另一块石头怎么拼接?原寺基础上模糊的模样和无序的散石,成为痛苦的纪念,或许这个意义更大。
   我不敢再问什么,不是他语气有厌烦的味儿,而是热情太饱满,我怕他拉我去他家絮叨这座衰败的佛寺故事,让他太伤感。
   举目大横山,巅峰海拔200多米,虎础寺山巍峨突兀,探海而望,可望尽海天之际。半山腰处,草木翠绿,棘树丛生,被铁钻凿过的巨石,不规则地卧在草木间,草木不弃,依然暖着这些曾经带着唐人手温的石头。
   很多人,已经成了地下的白骨,地上的野草,谁也不能唤出他们的名字,历史就是这样,总是将繁华和人为化为尘埃,留住的是幸运,没有留住的是必然。他们就像眼前这些散落于地的石头砖瓦,无声地长眠着,也成为历史的碎片,没人说得清他们的曾经。所以,我也佩服那些在古青铜器上铸刻上制作者的名字,但我们记住的只是一个名字,其他的再无任何一点信息了。这还有多少意义呢?历史只能留住几个人的名字,大多默声无闻。
   虎础寺遗址,占地2000多平米,中间一块约500平米空地,外围是地基,矮墙半米许。也许是草木为了一种无声的纪念吧,残砖,乱石,碎瓦分布其间,青藤缠裹,翠柏生风,楸树参天,草木成了慰藉。千余年里,这些树木藤草,活了枯,枯再荣,多少轮回无法记述它们的历史。好在时光里总留给我们一些线索,是为了我们来目睹不至于空空如也吧。
   一根巨大的旗杆石,横卧草间,长方形,插孔的直径有20厘米的样子。山风弥漫,我眼前的旗杆石好像突然被谁插上一杆旌帜,猎猎雄风,响彻耳畔。这番景象,深透着当年的辉煌与盛荣。或许,这面旗帜是归征的风信,猎猎之声,依然唱着凯旋的韵律。
   我站在遗址前,不想匆匆作别。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将眼前散落的遗物,想象着搬起垒出围墙圈起的轮廓,还原出虎础寺金碧辉煌的原貌。我有这个兴致,这是我游览很多古建唯一一次这么用心。
  
   四
   红墙肃穆,墙顶斜铺着的金黄琉璃瓦,流光溢彩;寺门阁檐,上翘如飞;朱门大开,寺名匾额,鎏金大字,书“虎础寺”。应该为李世民所书吧。
   唯与一般寺门不同的是,两侧并非石狮把门,而是独出心裁,将两只卧虎置于各侧,既有虎踞之势,又具被镇之态,以记军士镇虎声威吧。这番设计,不知是否合乎规制,但根据线索,我有理由去这样还原。
   正门与大雄宝殿之间,一座三足鼎立香炉,袅袅香火,弥漫寺院,一派肃穆。参天楸木,遮云蔽日。天王殿,藏经阁,依次排布;穿殿而过,大横山脉直扑入目,仿佛一幅画屏,又是一个温柔的怀抱。两侧各有斋舍、客堂、禅房、法堂、西净、库房,后有山门。屋舍俨然,排布齐整,唐制建筑,门阙殿堂,檐角凌飞,气度非凡,仪容堂堂。
   虎础寺山巅,当立塔以瞻山海。黛瓦青砖,圆木红柱,镂空户牖,龙纹凤图,交缠游移,仿佛举首展翅,雕龙凌凤可与山云齐,龙能吞黄海水,凤可巡横山翠。
   站在遗址上,我既有复活佛寺的美妙之感,却又生出怅惘之意。佛寺佛光,万卷经书,众僧吟哦,香火薰意,越发显得这片草岚野岭的宁静。若如此,无战事纷乱,无兵伐远海,唐太宗应该换了携从,换谁呢?一定是李白一干诗人墨客吧。李白当作《横山虎础歌》,以记建寺之史,歌功颂德,绝不是诗人的无奈,应该是发自内心;在野诗人王绩,当唱“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望野》),以歌盛平野趣。历史不总是风平浪静,诗人并不喜欢去写“塞北行”,但歌舞升平的诗歌,又是那么颓废。多么希望诗歌颓废可让战火也随之熄灭,烟消云散。我宁愿从此不看见那些边塞诗,只读田园句。我相信,征伐是会损耗元气的,而盛平尽管不易进取,但可生出依恋之情的。
   流云,在山的半坡上殷勤地衬托着这座遗址,仿佛是佛寺在千年之前就订制的,诗人崔颢说,“白云千载空悠悠”,云与风景,云之于往事,总是似诉又咽,说不出的滋味。如果一批诗人闲来咏云,或许这云也会兴奋起来,多了闲趣妙姿。
  
   五
   我蹲下来,逐一抚摸着那些散石,不放过任何一块。这些石头,曾拓印着唐人的足迹手印,岁月悠悠,却无法抹去这些历史的记忆,我就像穿越过来,跟与石头有缘的唐人一一握手,不是检阅,而是感谢,感谢他们将佛事带到这滨海偏远之地。我又绕石而走,致敬历史残留下的这些碎片,突然有了读诗的感觉。“离骚读罢总堪伤”,堪伤的岂止是《离骚》,还有眼前的寺石啊。堪伤,应该归于时光和风雨吗?
   虎础寺右前方有一眼石砌完好的古井,井台一平米左右,井水澄碧,透着一股清凉。那些僧人提水的情境仿佛出现在眼前。寺外有一宽阔的场地,一边有一石制的喂马槽,槽边还可见能栓绳的小孔。生活的痕迹,完全是胶东半岛式的,没有特别。亦僧亦俗,禅修和世俗如此淳朴,或许僧寺被毁之后,还有人在此看守?看守这些仅存的历史碎片,还有什么意义吗?我又否定了这个猜测。也许他们也意识到了,于是撤离了。但四周有很多松果落地,我弯腰捡拾一颗,即使没有人烟驻扎,还有松果来访,或者是为了生一棵树,守护着这眼井,这个喂马槽?
   没有谁来收拾一地的碎片了,不是人们不关注了,而是把它的损毁作为记忆,总比观看着要好受些。
   暮色缓至,我试图在虎础寺遗址的某处发现光亮,看到寺庙幽幽的眼光,但漆黑下来,一切归于沉静和寂寞。月光不知何时移到虎础寺遗址的上空,哦,月光是在收拢着散落一地的碎石残砖,还有远去的时光,月光在告诉遗址,虎础寺不应该寂寞。月光和星星,都是在黄海里沐浴过的,皎洁得很,不带一丝尘杂,为的是来读一读清晰的历史碎片吧?日光云影,自有情调,勾勒着古迹遗址的明暗;皎月和辰星,即使无法读透碎片的历史,也为之轻吟着永恒的韵律。
   虎础寺主体遗址左边还可以看清两块“平台”,平台凭山而建,山石铺面,石与石间,依形衔接,自然纹络,咬合紧致。据说这个大约30平米的平台是武僧习武的场所。
   这里找不到“点将台”,我仿佛觉得是为远征高丽而临时发兵的号令台,尉迟敬德是否就站在这里,挥戈呐喊——进军,进军!历史只剩下游丝一缕了,他的形象,军士的威武,在这漫长的赤日苔地上飘荡,有多少可以像如今的我们那样有条件无比珍惜地收进博物馆呢?
   那位老者的话,很精彩,告诉我每年从西伯利亚飞来的大天鹅,往返都要经过虎础寺上空。我知道,向南不远的黄海爱莲湾,是大天鹅越冬的水做的温床,一片洁白,漂浮在一片深蓝之上,仿佛是给这座虎础寺遗址做了一幅画,虎础寺,欣赏这幅画作吧。大天鹅从寺址飞过,发出嘎嘎的叫声。在我们这里,人们把大天鹅看作是冬天的鸽子,有着热爱和平的美好寓意。哦,大天鹅的叫声,应该是在卸下疲惫的同时,也卸下了刀枪剑戟吧?不必说和平有多么重要。每一次凌空俯视都应该看到那些乱石,乱石告诉它们的是——历史上的每一次征伐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但,大天鹅只能表达一种愿望,无法阻止任何恶行。
  
   六
   一段令虎础寺永远喊痛的历史,让我悲哭垂泪。
   1941年9月18日,为了防止日伪军扩大据点,峨石乡委决定拆除部分庙宇。虎础寺据扼威海通往俚岛的咽喉,日伪军一直想利用这座古寺安设据点,妄图切断荣成中部各区之间以及与威海的联络,以摧毁伟德山中心抗日根据地。时任峨石乡妇女自卫团干事的年仅15岁的张晶麟担负了率领群众拆除虎础寺庙的任务。清晨,因汉奸告密,日伪军在庙内外设下了埋伏。张晶麟被捕。她威武不屈,于9月21日被日军残杀于虎础寺,年仅15岁。
   虎础寺的史页终于被撕碎了。我仿佛听到“嗤嗤”的撕裂声,一个少女英雄,一座古寺,一起倒下了。这也是为何不去复原这座古寺的一个原因。
   我马上想到那年去唐山参观唐山大地震博物馆的往事。地震的惨烈让我无语,唐山人在废墟上重建了家园,但有一处被地震蹂躏的惨相没有去刻意复原,那是“河北工业大学”的旧址,唐山人要留下痛的记忆。同样,荣成人也要留下惨痛的历史,是碎片,就让碎片碎着吧。
   余秋雨说:“文明出现延续难乎其难,而邪恶毁坏文明则是举手之劳。”但愿风和日丽的日子长些更长些,但愿那种暴行不再出现,更没有令人发指的事件刻在这处佛寺的遗址上。
   我更希望不要让文明的主角失踪了,好在我们记住了大唐,记住了张晶麟。而有的文明古迹,可能我们连一个与之有关的名字都难以找到。
   历史从来不是假设的,但我还是做了假设。如果这座虎础寺的原貌还在,我们面对的不是碎片,而是完整,那该是文明传承千年的见证啊,是胜于雄辩的辉煌,是历史不负我们的温暖。
   我不能沉浸在碎片给我的沉闷情绪里。脚步走向山村的夜晚,灯盏已经把虎础寺下的小黄家村装饰成微型的灯会,旧村改造正当其时,有的已经搬迁住楼了。旧村并未被抛弃,修缮如旧,成了“画家艺术村”,因为莅临写生的画家众多,他们以伟德山大横山和古寺为对象,描绘新时代下边陲小村的风貌。特别是大天鹅入驻爱莲湾,五个月的时间,这里热闹非凡,一屋难求。“开心农场”和“绿茶采摘园”,绕村而设,农村新生态,新业态,成为安慰大横山上虎础寺遗址的最新创意。这些风景,围绕着历史碎片,也暖着损毁的心。
   破损的史页,总要修复,怎样修复?他们选择了留下碎片,新建家园的思路。碎片,是痛的历史;家园,是甜的港湾。他们并不拒绝强烈的对比。
   根据碎片去描述历史,是深刻的;选择复原,可能就是不伦不类的“伪制”。
   美好的蓝图上,留着一些碎片,一点残缺,残缺让我们明白了为何页缺纸碎。
   我的手捧着这些破损的史页,发抖。狗在遇到新鲜的事物茫然不懂时会歪着脑袋,没有思考,是不解,而虎础寺一下子戳到了我的痛,我更懂得了史页破碎破损的内涵了。
  
   2023年5月2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7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处损毁的古寺名刹,一段散落的历史碎片,一个真实的废墟文化,这就是坐落于胶东半岛伟德山脉大横山腹地、黄海西岸爱莲湾畔的虎础寺。建寺的缘由多么传奇!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携大将军尉迟敬德,率四万之众征伐首鼠两端的藩属高丽时,突遇猛虎挡住去路,“暴风剧作”、“风摧山树”、“虎啸震耳”,但随即被射杀毙命。毙虎之处建寺庆功,一“向藩属立威”,二“为黎民祈福”,三“化干戈为慈悲”。拆毁的过程多么悲壮!1941年9月18日,为了防止日伪军扩大据点,峨石乡委决定拆除部分庙宇。于是,一个少女英雄,一座古寺名刹,一起倒下了……遥想当年,红墙肃穆,斜墙琉瓦,流光溢彩。两只卧虎把门,既有虎踞之势,又有被镇之态,还有“唐军虎威”、“大唐峻固之意”。三足立鼎,香火袅袅,佛音梵语,晨钟暮鼓,一片肃穆。而今遗址之处,残砖、碎瓦、乱石分布期间,青藤缠裹,翠柏生风,楸树参天,草木成了慰藉。“一根巨大的旗杆石。横卧草间”,深透着当年的辉煌与盛荣。“猎猎之声,依然唱着凯旋的韵律”,建寺的意图,随着寺庙的拆毁,散落一地。“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有人看”(鲁迅语),古寺的拆毁就是历史的悲剧吧。文明的断线,首先不是城郭庙宇的废弛与坍塌,而那个原因更让我们痛心。我们可以僵硬地拼接出碎片,但还是无法还原历史的细节,更不能看清历史出汗的毛孔。如果,眼前这些断壁残垣,能完整地复原成一座与当年的规模一致的宏伟寺建,会怎样呢?临近的村民会更加自豪,游客也有了打卡的景点。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真实的废墟上,才有真实的文化和真实的历史。虎础寺的史页已经被撕碎了,如果选择复原,就成了不论不类的“伪制”。历史的碎片有着残存的生命价值,也有着损毁的痛楚。唐山人留下了一处被地震蹂躏的惨相,胶东人同样也选择了留下碎片和新建家园的思路。因为,碎片是痛的历史;家园是甜的港湾。老者“留个记号吧”的话语就是最朴素的表达。读到此处,我想到了余秋雨的名作《废墟》的一段赏析的句子:废墟是历史留下的印记,秦始皇陵的废墟告诉我们一代君主的沉浮与霸气黄鹤楼的废墟告诉我们建筑史上的辉煌与荣耀,圆明园的废墟告诉我们清政府的腐朽与无能……怀才老师的一篇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和不同凡响的独到见地,解读了永远铭记心中的虎础寺。大美之作,深度好文,倾情推荐,赏读精彩 【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528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3-05-28 07:43:46
  这是只有怀才老师才能驾驭的深度好文和大美之作。作品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不同凡响的独到见地,对家乡的那座被损毁的虎础寺进行了细致、深度的猜想和解读。寺庙因毙虎立威祈福而建,因一段真实悲壮的历史而毁,令人唏嘘,让人感叹。梅骨把玩良久,总觉得一知半解,不忍放手。“根据碎片去描写历史,是深刻的;选择复原,就是不论不类的伪制”。为怀才老师的大作点赞,为胶东人的选择喝彩。下班晚,发文太迟了,敬请怀才老师和各位文友谅解。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28 08:40:46
  非常感谢梅骨老师非常有水准的编按,高度概括了虎础寺的历史变迁,总结出虎础寺建寺的原因,提纲挈领。梅骨老师辛苦了。作为一处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寺,它的残损和废弛,应该说本身就是一个痛,况且,这个痛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又在伤口上撒盐,蹂躏,真的是满目疮痍,不忍目睹。我参观废墟,一是在唐山参观当真博物馆一侧的破坏遗址,再就是这个虎础寺,刻下的记忆痕迹太深。和平,这个词,如果说出来,没有故事,最好,但和平的背面都是残酷。梅骨老师谬赞了,怀才写作这篇小文,也是搜肠刮肚的,很吃力,希望可以写出新意。遥握,问候梅骨老师辛苦了,谨祝夏祺。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5-28 07:59:35
  题目起的真好!虎础寺,如今已是一地碎片,老师以碎片为史书,将虎础寺的今昔娓娓道来,其中,有虎础寺被毁的沧桑,也有虎础寺的新生,另一种方式的新生,胶东人建起了崭新的家园,越来越繁荣的新农村。这篇文章的奇妙之处,在于讲述虎础寺的故事同时,字里行间一直闪耀着一个主题词:呼唤和平,意义在于,任何征伐和战乱只能给山川和人民带来祸殃和苦难。我捕捉到了沉重的文字里飘散的美好气息。这或许就是老师文笔的高超之处,边讲着一石一瓦,边将深刻的感悟表达得淋漓尽致,讲者尽情,听者受益。那段对于古寺复原的想象描写,展现了老师深厚的文史知识,令人叹服。非常棒的散文,大赞!拜读学习回味,问候老师,创作辛苦,保重,夏安!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28 08:48:50
  谢谢韩老师的美评。第一眼看到虎础寺,感觉有被撕裂的痛,沉心思考,觉得这是一张完整的历史书页被撕碎了,我听得见“嗤啦”的撕碎声,所以就用这个题目了。是啊,唯一可安慰我们的是寺前的村子,依然蓬勃发展着,展现出时代的样子。和平的背后都是故事,是用残酷血腥的场面安放的,所以,任何战争都是令人恐惧和抵触的。我们奋起,追求和平就显得那么悲壮了,所以和平是一个悲壮的词。那段复原,我最觉得满意的是寺门两侧的卧虎,可能当初并非是,但逻辑上成立,那些残存的遗迹,有助于我们依照自己的方式去重新解读,给了想象发挥的空间。韩老师谬赞了,以为鼓励,继续握手前行。遥握,问候夏祺,期待佳作。
3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3-05-28 10:02:32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深刻的教科书。碎片戳痛记忆,解读还原历史,想象填补空白,而重建家园,呼唤着和平与美好。无论是乱石、残砖、断瓦,还是古井、流云、平台,无论是巨大的旗杆石,还是石制的喂马槽,都是传承文明的见证,是胜于雄辩的辉煌,是历史不负我们的温暖。自古以来,都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而怀才老师却说让诗歌的颓废换来战火的熄灭。痛的历史和甜的港湾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的统一。深度好文,值得一品再品。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28 10:40:21
  感谢梅骨老师再度留墨鼓励。的确,让诗歌的颓废换来战火的熄灭。这个感悟是我在虎础寺想到的,想到那些边塞诗,因为战火,边塞不得安宁了,于是诗歌吟咏那些慷慨悲壮的场面,而田园诗句反而显得桃孱弱无力,我宁愿喜欢田园诗句的孱弱,也不喜欢那种悲壮。但愿更加强盛,不再任人宰割,一切都是田园牧歌。遥握,问候周末快乐。
4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05-28 11:07:51
  一处废弃的寺庙,在怀才老师的笔下,有着千条思绪,万般演绎!十分钦佩老师的升花之笔,用虚实手法将它复原的富丽堂皇!置于寺庙,因何而建?我还是选择是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借助佛系来安抚救助苦难的边民,让他们,麻醉自己痛苦的神经。老师来过唐山,让我很是兴奋。我的家乡如今已是冀东范版图的一颗明星,破碎的历史在这里得到复原!若老师有幸再来唐山,我定当做好东道主兼导游?祝夏祺!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28 11:19:15
  谢谢郑老师的美评。面对废弛坍塌的佛寺,有着万般的感慨,也是这个时代让我有了沉思的可能。废弛的是寺,不是我们的思想。我也同意你所言的皇帝是那样的想法,时代的局限,皇帝要造福百姓,只能是意愿的,不可能从根本改变啊。唐山给我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那里的小区和街道多以“里”命名,保留着古代的色彩。唐山大地震给百姓带来灭顶之灾,但唐山人重建新唐山的气魄让我震撼。若有时间有机会再往,一定联系郑老师,相聚是缘分,我珍惜。遥握,问候夏祺,谨祝佳作频频!
5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23-05-28 11:50:39
  捡拾虎础寺一段破损的史页,发出的是深邃不同凡响的见解。怀才老师以不愧历史不愧担当的精神与文笔 ,让淹没在历史深处残垣断壁的虎础寺,重生在文学里,重生在人们心中。大赞欣赏!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28 12:15:00
  谢谢东风老师的美评。第一次看到这个佛寺的破损,感到心中有痛,所以就多了一些历史的思考。但愿这篇小文可以给人一点有深度的思考吧。遥握,期待东风老师的佳作,问候夏祺!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05-28 13:08:38
  这篇散文的信息量大,且有思想有感悟,很深邃很厚重,值得反复品读与回味。虎础寺,一座废弃的古寺,一处断垣残壁,作者拾取碎片,还原历史。这里曾经有过辉煌,有过震古烁今的历史,有伟人名人踏过的履迹,是僧人隐士修行的道场,它遁于红尘之外,又曾在繁华之中。翻开曾经的过往,有自豪,有喜悦,有创伤,有泪痕。面对过往,我们从中获得什么?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沉湎于过往,又陷入萎蘼。权衡之下,我们应吸取历史的教训,踩着血迹奋勇前行,不负岁月,不负肩上的责任。时代的一粒尘沙,落在谁的头上都是一座大山。我们活在当下,现世安稳,仍需勇气和气魄,仍需缅怀和憧憬。一座古刹,那些信仰,那些梵音绝响,缭绕耳畔,时刻提醒我们,那些沉浮,那些淹没在尘烟深处的故事,从未消失,它让我们学会思索,受会在刀尖上起舞。每一个不屈灵魂的背后都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基因在支撑,任光阴悠长,我们总能找到中华文明刻在炎黄子孙骨子里的自信与坚强。深度佳作,文笔洗练,情感沉厚,布局精致,表达张弛有度,读之受益,感慨万千。盛赞才情,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了,星期天愉快!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28 15:04:15
  罗老师的留墨那么有深度,那么精彩,非常感谢!面对一座废弛的古寺,我们才有了还原的可能,也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才想还原它,去想象那时的场景和繁华。但一股悲怆袭来,让我垂泣,以现代的眼光,我们有很多不能懂得的,不知我的还原和感悟能不能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毕竟做了我的思考,我们也不可能要求一代皇帝可以解决太多的问题,能够把一座寺带给他经过的地方,就是文明的落脚。历史的尘埃深深覆盖着古寺,但古寺所传递的历史的信息,这些信息并非是教科书的解释,可任我们去解读挖掘。所以创作这篇散文的时候,我感觉是那么快意,思维活跃起来。信息罗老师的美评赞美,怀才抱器当以为努力的方向。遥握,问候罗老师夏祺,看到了你的佳作,很为你的创作精神感动。
7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5-28 14:21:09
  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大美之作。面对一处断壁残垣的历史遗迹,怀才老师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为我们做出了深入细致的解读,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立寺的深远意义,后被损毁的令人心痛的原因,老者意味深长的话语,对一些风物的解读,譬如一根旗杆石,一个古井,石制得喂马槽等,以及想象着对古寺的复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史学知识底蕴令人叹服!有破碎的史页,也有美好的蓝图,有和平的呼唤,也有新家园的建设,读到痛也读到甜,文章内容厚重,思想深邃,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拜读老师大美之作,大赞特赞!盛赞才情!问好怀才老师,遥祝夏琪!吉祥如意!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28 17:08:13
  谢谢如菊老师的美评。我也不能把太痛的东西留给读者的,我看到了佛寺废弛坍塌,也看到了小村美好的日子。只是对佛寺的历史我沉思一下,感到很多东西是不解的,更多的海是痛。我想,废弛的佛寺可能让我们更有空间来添加东西,更能做逻辑推理,我喜欢如此。所以才有了这篇小文。遥握,问候如菊老师夏祺,谨祝快乐,期待你的佳作!
8 楼        文友:简柔        2023-05-28 15:04:38
  以苍劲的笔触梳理虎础寺的历史脉络,思考着它的繁盛与衰败,这样的思考很有意义。古迹是文明进程的一个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一种文化,它会破碎,但不会消亡。怀才老师此文让我们如何保护古迹,看待历史,铭记历史,很有价值。此文格局宏阔,笔端蕴秀,写得很有气韵,深沉有力。简柔拜读学习,问候怀才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28 17:02:57
  信息简柔老师的美评,谢谢你的深度评论。第一次涉及这个题材,感觉不写,我的思考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下笔。但愿写出的东西可以给读者一些启发吧。简柔老师的身体好些了吧?期待你的投稿。问候夏祺!
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5-28 15:58:07
  我没去过胶东半岛,更没见到过现在被废弃的虎础寺,但从老师的文中仿佛看到了,一篇狼藉,断壁残垣,目不忍睹的惨象。这是历史的痛,虎础寺的前世今生不可忘记。请记住十五岁的女英雄张晶麟,那段悲壮的往事。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老师的文总能给人以启发以深思。美文佳作,拜读学习!祝福老师。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28 17:05:12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留墨。的确是历史的痛,一座佛寺,就那样被战火摧毁,一个少女英雄倒下了。这座佛寺让我想了很多,所以就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写出来吧。红花草老师有机会,那就来胶东半岛游览吧,我做你的导游。遥握。
10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05-28 19:12:27
  读怀才老师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一个血性的山东汉子,悲悯情怀。一座废弃的古寺,断墙残壁,乱石碎瓦,不见昔日辉煌与繁盛,只留一地破碎的历史,再也无法复原。但是悲壮并不会被遗忘,一个老人都记得。老师在最后才揭示了虎础寺真正坍塌的原因,将文章主题推向高潮。日子好了,历史不能忘记,珍爱和平是每个人的心声。佩服老师高超的文笔,和深厚的情感。月亮拜读学习!祝福老师快乐安康!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28 19:18:13
  谢谢月亮老师的肯定,谢谢美评。的确,感觉读这样的古寺,内心很多的感慨。不过,给我了解读这段历史的机会,可以去思考各种可能,对历史加强参与其中的体验感。期待月亮老师的佳作,问候夏祺。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