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爱】蒲医有个“王老五”(散文)
暮春时节,微风柔顺,阳光正好。
蒲江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里人头攒动,身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们,行色匆匆,疾步向各自的岗位走去。一大早已经有病人和家属来到医院,挂号、拿药,看病,一切有序而又紧张地进行着。
一
门诊大厅里,一位身着简朴,走路有点艰难的大爷,手里提着一个蛇皮口袋,还有一袋橘子,一拐一拐地来到导诊台:“医生,我找了老半天,都没有找到那个王医生,请问姑娘,那王医生去哪里了?”
“大爷,你把东西放到,慢慢说,不着急。你说的哪个王医生?医院姓王的医生很多啊!”导诊护士热情地扶大爷坐下慢慢说。
大爷将手里的东西靠在导诊台边上,顺了顺气,依然着急地说道:“就是住院部六楼那个女老师,短头发,浓眉大眼,说话非常好听,年龄有点大的那个。有时我听到其他人喊她‘王老五’的那个医生。”
“哦,我晓得了,你说的是不是王艳英老师呢?她已经退休了,你找到做啥子呢?”导诊护士经常接到要找王艳英老师的问询,早已习惯。
“那么年轻就退休了?哎呀!她可是一个好医生啊!她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调和了我和儿子们的家庭关系,儿女们要我一定要感谢王老师,所以今天专程从中心场赶车过来感谢她。你看嘛,还逮了我家养的鸡,还有儿子家果园里的橘子。姑娘,你告诉我,怎么才能找得到她本人呢?”
“大爷,我给你说,你还是把你的鸡和橘子提回去吧,王艳英医生包括我们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是不会收你的,医院有规矩,治好你的病是我们蒲江医院的职责所在。”导诊护士耐心地劝道,后来拗不过大爷那份情,就答应道:“那我给向医院办公室的电话反映一下,看那边的老师能帮你联系到王老师不?”
这是发生在医院门诊导医台的一幕——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背着一只自家养的鸡,来找外二科的老护士王艳英,可王艳英老师这个月已经正式退休了。导诊台打来了寻人的电话,恰巧,我在办公室值班。一个退休老师,为什么退休了还有患者来找她,并亲自感谢她?怀着一份好奇心,我联系到了王艳英老师。随后王艳英老师也给大爷回去了电话,心意领了,并让大爷保重好身体,赶紧回家了。我和王艳英老师约了见面的地点,想好好了解一下她和患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的故事……
二
四月的微风拂面而来,那么的柔和温暖,漫步在河边的健身步道,两旁的绿树、鲜花,一切都是那么惬意,刚刚好。在东门桥的河边这个柔和的夜晚,春风让垂柳飘逸起来,弥漫出了王艳英老师这个普通而又不一样的传奇的一生。
王艳英,是医院的一名资深护士。身上有股子永不服输的冲劲,在家排行老五,久了,大家记不得她的本名了,都叫她“王老五”。
说明来由,王艳英坚决拒绝采访:“没有啥说的,我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而已。”已经退休的王艳英老师比我大近二十岁,我拉着她的胳膊,就像女儿一样尊称她王孃,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王孃,你工作了四十年,到底做了什么让患者对你这么信任呢?为啥你都退休了,还有患者来感谢你啊?”随着我提出的这个话题,而展开了王孃看似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生,那一幕幕镜头仿佛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似的展现出来……
故事还得从她背后伟大的父亲讲起。
人家说优秀的儿女背后必定有优秀的父母。说到父母,王孃脸上洋溢着自信而又幸福的笑容。原来王孃的父亲是当年蒲江县西南公社的书记,当干部的父亲从小对家里的五个孩子就要求养成做人要踏实、勤奋、肯学、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父亲的教育从小就深深地印刻在王孃的心坎里,而家族里没有人从医,为什么王孃选择进入医院呢?
父亲身为当地的书记,以身作则,一生勤勤恳恳,一直在做为当地百姓蒙福利的事。发动大家种植橘子,家家都种上了柑橘,收入不菲,老百姓至今还感激王书记。晚年的王书记由于积劳成疾,疾病缠身,一直在工作和县医院之间来回穿梭,逐渐王书记和医院的医护人员们从医患关系变为了朋友关系,还和县医院结下了深厚之缘。
“目前医院所在的这块地就是我父亲牵头,做通了当地村民的思想工作,二十多户人主动退让出自己的良田,无私奉献给政府来修建医院,不然医院当年还发展不起来啊!”王孃的这番话背后无不对父亲升起敬畏之心,父亲对医院的支持和发展,背后心系了全县人民的健康。那时候大家都贫穷,政府、医院也拿不出钱来买土地搞建设,医院只有几间诊断室,住院部也只有两楼一底的小院,人员、物力、财力都一贫如洗,可想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搞发展,比登天还难,可正因为医院里医护待患者如亲人的观念,感动着王书记,为王书记解除了病痛。
年少的王艳英和母亲也为了照顾父亲,从小穿梭在医院病房,看到医生能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伤,也对医生这个职业升起了敬畏、崇高的梦想。有一次王书记还跟刘XX院长开玩笑说道:“我家小幺女老五,聪明伶俐,勤学好问,以后长大了来医院跟着你们学医,救死扶伤、医者仁心,这也培养一个人最崇高的品质。”“好啊,王书记,我们还巴不得收到这样的学生呢。”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没想到这番话竟然对当时还十岁的王艳英来说,是一个人生选择的转折点啊。她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话,待病人如亲人,做好救死扶伤的职责,这辈子你的生命因你而绚烂,做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足矣!
有一次父亲病重,医院护士长亲自到家里来为父亲输液,医务人员犹如亲人一样,关心着父亲,王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医生的职业也越来越崇拜、感恩。
没过两年,父亲就撒手人间,可父亲的话、父亲的思想还仍然留在王孃的心田。十五岁初中毕业,王孃得到了一次顶班的机会,可以自己选择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可她却没有选择进政府机关,没有选择所谓很好的单位,而是毫无保留地选择了进入医院。因为父亲的话犹如在耳边,随时鞭策着自己,要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成长历程。
三
1983年8月,王孃才刚满15岁,就开始踏上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王孃,刚来到医院就被分到了消毒供应室工作。虽然供应室不在临床,但这个科室也非常重要,它是医院供应各种无菌器械、敷料、用品的重要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危,工作上也非常严谨,决不能有一丝纰漏。对于医学知识毫无了解的王孃,深知自己的学习之路还很长,初到岗位上的第一天,父亲的话语犹如还回荡在耳边,“幺女,上班了就要踏实勤快、多做多问多学,学以致用才真正属于自己一生的财富。”医院八点上班,王孃就提前二十分钟到岗了,来到新部门,第一件事就把整个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物品摆放整齐,让人一眼就赏心悦目。老同志们一进科室就发现不一样的地方,还惊讶地赞叹道王艳英这个女娃太乖了,老师们一定会用心教的。
果然不出所料,王孃先从消毒供应室里的各种医疗器械、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方面学习入手,每天下班回家,晚上就复习白天所学的知识,并记录下来,不到一个月就把这些知识装到了脑海里,倒背如流。再利用下临床科室的机会去观察、询问,一有机会就向身边各位老师提问,把握住每次学习的机会,王孃心中一直有个从医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必须从当下的学习出发,学而思,思而辩,吾日三省是每天对自己的要求。就这样不到半年,王孃通过自学就掌握了大量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供应室的尹护士长特别喜欢这个不耻下问的女孩,每天下班后主动邀请到家里去吃饭,就像是自己的亲女儿一样爱戴着。
第一个岗位工作学习了两年,王孃已经不满足只在这个科室成长了,深知自己还没有专业文凭,必须要去参加考试继续读书。1985年那年,王孃主动大胆地找到院长,要求院长给自己一次机会去参加考试。可领导说要三年后才能去参加考试,你现在的实践期还没有满,还得继续工作学习。于是王孃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日复一日,学习的念头从没有间断过,那时候也没有考试的书籍,没有规定考什么,一切都是茫然,但王孃通过在临床上各种察言观色、多问多思考,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模式,一有空就深入病房和那些护士老师们聊天,并偷偷学习扎针技术,甚至自己不惜疼痛,让老师们在自己的手上练技术扎针。第一次自己扎针没有成功,失败了,但王孃去询问反复实践,在自己的手上扎了无数个针眼,终于把这个技术学到手。
1985年,医院组织了一次理论考试,可万万没有想到没有进过专业学校学习过专业知识的王孃,竟然考了68分!也惊讶到了院领导,而很多临床专业人员却还没有考及格。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在1986年去参加考试,居然考了蒲江县护理专业的第一名,温江地区的第五名,顺利考入温江卫校。这一考竟然让王孃成了红人,在蒲江县卫生系统人人皆知,成了名副其实的“王老五”。
四
这一切对于王孃努力得来的成绩,本以为是美好的开端,可谁曾料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刚入校不到半年,就因为一次小感冒,导致自己患上了结核性脑膜炎,这件事情的突发扭转了王孃对医者仁心的深刻认知,并深刻体会到把病人待如亲人的重要性。
当时病情危重,年龄最小,幸好成都上班的哥哥帮助了自己,送入华西医院治疗。仿佛这就是老天安排的一样,要成为最具贴心的白衣天使,必然要经历过一番患者的痛苦,癫痫、失明、瘫痪、脑膜粘连,所有的并发症都在王孃身上经历了一遍,端着水杯走路,突然手脚无力,不受控制地倒地抽搐;经历一关又来一关,双眼失明,内心无比恐惧;瘫痪在床,浑身疼痛,无法动弹;脑膜粘连积水,脑袋里像是有无数根针扎似的疼痛……当疼痛、恐惧、焦虑不安接踵而来时,这时候王孃感受到了医院病床前的护理重要性,病房里有两个责任护士,有一个比较年轻的就用责骂的说教办法,当听到不舒服的话语,自己此刻作为病人心情更难过、焦虑,而另外一个主管老护士,就用亲和般的语言,细致入微地关心着自己。
“王艳英,你今天情况好点了吗?哪里还痛呢?大腿这里还痛吗?没关系,我来给你按揉一下,一会儿就不痛了。”当主管护士这一通关心的语言,犹如一股甘甜的露珠浸润了王孃干涸的心,顿时那股疼痛、焦躁不安的情绪,瞬间就被安抚了,这番体验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后来自己会用心对待病人,人文治疗和医疗技术的融入,加上心理治疗,特别是失明期间,集中精力让自己仿佛看到了高山、大海的美景。当脑部疼痛的时候用意识疗法,仿佛脑袋里有一个开关,当启动自己的意念去打开这个开关,想象着有一股暖流从脑袋里冲出去,就把这股疼痛感冲走了,当实在疼得难以忍耐,就给自己做深呼吸,用心理疗法去转移这股疼痛,再加上中西医结合针灸疗法,四个月后神奇般地恢复出院了。
大病治愈后的王孃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了,特别是还能回到校园里继续读书,对于她来说,来之不易啊。白天在学校里跟着老师的节奏,每个知识点掌握铭记于心,晚上回到寝室里,坚持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再梳理回顾一遍,遇到不懂的知识主动去请教老师和同学。王孃的这股学习劲儿深得老师的好评,很快她就补上了所有落下的知识,果然一经考试检验每门科目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她这股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认真钻研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一转眼,王孃就把学校里所有的课程都学习完,并顺利通过毕业考试,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中专文凭,正式从卫校回到医院,这下可以正式在临床上上班了。最初被分配在了妇产科,一待就是六年,在这期间,王孃学习更用心了,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在临床,特别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病人的疼痛,所以十分理解病人,实实在在践行着兰丁格尔的誓言,每一位患者都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嘘寒问暖,用心照护,被她照护过的患者无不为她称赞。
后来,她又被调入神经外科和骨科,这个科室收治的病人有很多脑外伤的病人,特别是很多术后昏迷不醒的病人。面对家属的焦虑,往往王孃都用心为家属普及如何去照顾昏迷中的病人,给他们无尽的希望和关爱。有一次遇到一个从房顶坠落致脑外伤的昏迷病人,当时医院医疗技术有限,患者被转到成都某三甲医院做了开颅手术后,又转回医院继续治疗,可患者已经昏迷了二十多天,随时都会成为植物人。面对患者家属的焦虑不安,王孃每天再忙都会抽空去这个病房陪伴一会家属,耐心地教他们怎么去护理病人,每天都要给病人说话,给他信心,为他鼓励加油,让家属充分相信患者一定会很快苏醒过来。
同时她还为患者建议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用针灸穴位疗法,让患者更快地苏醒,康复出院。果然经过中西医治疗后,再加上心理疗法,不到二十天,这个患者就苏醒了。患者家属十分感动,感受到了亲人般的照护,甚至是比亲人还要亲。连科室医生都觉得王孃就是一个“百宝箱”,什么都懂,解决不了的问题一问王孃,准能给出很好的建议。
作品通过讲述王艳英的故事,诠释了一名医护工作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表达了“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嘉奖”的主题。表现了王艳英像父亲一样心系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爱情怀。
作品语言流畅朴实,主题充满正能量。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