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箩筐】回眸乡土文艺演出(散文)
一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处贵州山区的老家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人们过着“天黑上床,天亮下地。抬头看天,埋头干活”的枯燥单调生活。要是听说哪里举办文艺演出或放个电影什么的,人们就像遇到喜事一般。有时连晚饭都顾不上吃,无论多远,也会成群结队跑去看热闹。
记得十一岁那年,当时我上小学四年级。六月的天气,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我们甘溪小学学校与邻近的合箭村民校联合举行迎“六一”文艺汇演,地点选在合箭民校门前的一处平坝。表演场地约有两千平多米,是一个泥土坝子,生长着几棵水桶般的松树,那些树像一把把绿色的巨伞,正好能遮阳蔽日。
节目全由两校师生自编自演,有快板、歌舞、评书等。其中有一个评书,是由我的作文《五分钱的故事》改编而成。内容讲的是老家寨子里贫困户刘德平家里发生的一件事。他家孩子多,刘小飞最小。有一天小飞在学校操场上捡到五分钱,回家后悄悄把钱交给母亲,母亲急忙把钱揣在包里,一个劲地夸小儿子顾家懂事。刘德平知道此事后,立马训斥了儿子一通,问他为啥不把钱交给老师。刘德平老婆一听,不高兴了,自家孩子捡到的钱,为啥一定要交给老师啊!她说丈夫是盗马贼挂佛珠——假装正经。为这事,两口子大吵一番。正当二人争执不休时,恰巧在县城上高中的大儿子回到家里,好言相劝母亲,说那五分钱肯定是学校的某个学生或老师丢的,要是换作小飞丢了钱,那他该有多着急啊,将心比心,应该把钱交给老师,让老师找到失主。母亲听了大儿子的话,感觉言之有理,让小飞把钱带到学校,交给老师。那天文艺表演,周围村子的人都来观看,评书《五分钱的故事》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大家认为这个节目构思新颖,弘扬了拾金不昧的主题,对教育孩子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接着,这个节目被推荐到乡中小完小,参加了全乡所辖各个学校文艺汇演,没想到广大学生及家长观看后,深受启发教育,从而改变了过去农村“捡得当买得,当官的都取不得” 的传统陋习。打那时起,这种寓教于乐,凝聚人心,接地气的乡土文艺演出在我心底里扎下了根。
从此,我喜欢上了唱歌、跳舞、打快板等文艺活动,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回到家里,还时不时把学到的文艺节目表演给家人看。一家人见我成天喜唱爱跳,活泼开朗的样子,直夸我记性好,有表演天赋。我也暗下决心,希望将来有能力时,要为改变家乡人的文化落后面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
时光荏苒,十几年匆匆而过,我走上了工作岗位。1985年10月,我担任王家坪乡团委副书记。我明白,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在于切实有效地把农村团员青年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这样,团组织才会起好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平常下乡时,我很关注吹拉弹唱方面的人才,鼓励他们多练多表演。每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乡团委都会开展文艺联欢活动。那时,乡里困难,没有经费,我就和乡团委的其他成员一道,省吃俭用,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作为活动经费,买奖状奖品等,发给演出的优秀团员青年。我们用火一般的工作热情,把乡土文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活跃充实了农村人的文化生活。
记忆最深的是我担任乡团委副书记第二年,乡团委与乡中心完小共同组织全乡团员青年,在乡政府门前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五四”联欢会,当时恰遇区委书记党忠仁到乡里检查工作,当他看到乡团委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后,非常高兴,竖起大拇指。作为部队文工团转业干部的他,认为只有部队上才能见到的训练有素,整齐划一的表演场景,却在我们乡里看到了。他对此项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全区所属团组织学习借鉴。
半年后,我上调原息烽县黑神庙团区委工作。上任后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团区委与黑神庙中学团委举办了一场庆“五四”篝火文艺联欢晚会。事前与辖区内的小寨坝火车站联系,利用丢弃铁路边的废枕木,劈成柴火,在黑神庙中学大操场上中间架起一个大柴火堆。
那晚,黑神庙中学操场上,周边赶来观看的群众达两万多人,如赶场一般。晚会开始时,在主持人的引领下,时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走到柴火堆前,从两名青年团员手里接过火种,点然柴火。顿时,熊熊燃烧的火光映红了整个操场。接着,区直机关各单位、部门团员青年,学校师生分别上台表演了小品、相声、舞蹈等二十多个文艺节目。晚会即将结束时,区领导和部分教师,群众代表一起,手拉手,围着篝火欢快地跳了舞蹈,赢来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声。
看到这些活动给乡村群众带来了快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在团区委工作的三年多里,我和其他同事一道,每年都会精心组织开展迎国庆、迎新春、庆“五四”“七一”等一系列庆祝文艺活动,还成业了业余文艺演出队,不断到乡村开展巡回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称赞。1988年9月30日晚上,团区委在流长中学举办了一场迎国庆联欢会。那晚皓月当空,秋风送爽,邻近新场、王家坪、鹿窝等地的群众闻讯后,纷纷赶来观看,更没想到的是距离几十公里远的周边其它乡镇的群众已包车赶来了。演出现场,人山人海,笑声、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三
那些年,乡土文艺联欢会既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还能宣传党的富民好政策,让老百姓增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增添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力量。2001年初,我调花溪区孟关乡工作不久,为纪念建党八十周年,乡政府计划在党的生日那天开展“颂歌献党,唱响孟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决定由我牵头筹办。我初到这里工作不久,对情况不了解,一点谱没有,认为要开展好这次乡土联欢活动,那真是马高蹬短——上下两难。
谁料,乡党委、政府通告刚一发出,仅三天时间,全乡九个村能歌善舞的村民们纷纷报名参加,有唱歌、二胡演奏,舞蹈等一百多个节目,且所报节目者都要求上台一展风彩。唉呀,这又让我难以取舍。无奈之下,乡里只好邀请区所辖的贵州大学的音乐、舞蹈专业老师现场筛选,花中挑花,精挑细选,从众多节目中精选了各类文艺节目共十八个。
演出那天,在乡政府坝子上搭建了宽大的表演舞台,全乡群众如过节一般,穿着节日盛装,前来观看。由于这场文艺演出做到了精心编排,反映乡村风貌,接地气,在演出中还穿插了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的表彰,活动紧凑,有序展开,使整台文艺演出圆满成功。在场区委宣传部领导观看后,高兴地说:“这是我当宣传部长几年来,看到的最为精彩、最为感人的一场文艺演出会。”
2007年初,我调花溪区贵筑街道办事处工作后,正处花溪区拓宽城市建设,办事处征拆工作非常繁重,工作难度大。了解到这里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在每年“四月八”、“六月六” 等少数民族节日里,都要自发聚在一起,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活动后。我和办事处班子成员商量,来个打蛇随棍上——顺势而为。加强正面引导,用文艺活动推动办事处相关工作的开展。为表彰先进促后进,推动城市建设,办事处党工委决定在当年五月组织“建好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为主题的迎“五一” 文艺演出活动,借此机会对评选出的先进干部,积极带头征拆的村民进行表彰。通过开展这次活动,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有力推动了城市建设工作的展开。
流水的光阴带走岁月的划痕,乡土文艺活动追随着时代的脚迹。时光的匆匆流转中,乡土文艺活动也在经历着美丽的蝶变和转行。
儿时和我一样喜爱唱跳的小伙伴刘好乐因势利导,在老家农村组建了一支农村文艺小型演出队,遇着谁家办红白喜事,就请他们去演出。前不久,老家一位亲戚家小儿子结婚,我回去吃喜酒,看到刘好乐演出队在亲戚家宽大的院子中间搭起表演台,演员由一些能唱会跳的年轻人组成。专业队配备了一些简单乐器。演出时,台下一些年轻胆大的后生时不时跳上台去高歌一曲,表演一番,台上台下欢歌笑语,掌声雷动。
如今,老家农村富了起来,寨门口建起了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村里的男女老少们吃过晚饭后,抬来音响,随着音乐响起,人们像城里人一样载歌载舞,潇洒自如,面带笑容,沉醉其中……
文章事例生动,作者行文自如,娓娓道来。感谢老师带给我们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