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蓉城】项羽败亡之必然论(杂文)
项羽败亡之必然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同年九月,项羽也随其叔父项梁在吴中起兵。后来刘邦也来归附项梁。就此秦末的两个重要的人物全部出场。
起初,刘邦的实力与项羽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但是经过了八年混战之后,刘邦却在垓下一战中彻底击败项羽,并很快统一了全国。垓下一战项羽十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面对着四面楚歌也不免无奈的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名籍,字羽,是战国末期楚国人,项家世世代代为楚国的将领。楚国名将项燕就是项羽的祖父。
项羽小的时候学读书写字,没有多大的兴趣。于是就放弃了。后来又去学剑术还是无功而返。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却对他的叔父说:“学写字只不过记记姓名而已!学剑术也只能抵挡一个人,我要学就要学那种抵挡上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他学兵法,项羽很高兴,但是,真正学起来却又是粗知大意,从来不肯认真的深入的去钻研。从其学习的态度我们也许能看出一点后来败亡的端倪。
其实任何事情的发展和结果都有着其必然性,项羽之败亡也不是一次偶然。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不妨从此三个角度来分析其败亡之原因。
第一、天时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斩宋义后,以决死的精神和非凡的气概,挥师北进,向巨鹿进发。他首先派英布和蒲将军作先锋,率两万人马渡漳水,援救巨鹿,切断秦军的粮道。继而亲率全部人马渡河北进。过河后,他们凿沉了所有的船只,砸碎了炊具,烧毁了军营,每人只带了三天的粮食,表示了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必胜的决心。
经过一连九次的激战,终于大败秦军,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大将王离,涉闲走投无路,自焚而死。在这次鏖战中,其他的各路将领慑于秦军之淫威,都不敢上前助战。他们远远的站在各自的壁垒上,眼看着楚军以一当十,勇猛作战。项羽打败秦军以后,立刻召集各路援军首领。他们进入项羽的营门之后,一个个俯着身子,用膝盖走路去见项羽,连头都不敢抬。其破釜沉舟解巨鹿之围的勇气和策略足以称的上英雄。
其时,群雄并举,项羽最强,可谓占尽天时。
巨鹿之战之后西进关中,刘邦以攻破咸阳,,派兵扼守函谷关,项羽听说刘邦已经攻入咸阳,便勃然大怒,立即派英布等人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旬,项羽率领大军来到戏西。
刘邦听说项羽已攻破函谷关,便放弃咸阳驻军霸上。其有兵十万,号称二十万,项羽此时有兵四十万,号称百万,驻于新丰鸿门,其时项刘之力量悬殊可见一斑。鸿门宴早已脍炙人口,不必我多费笔墨,然当时局势于刘邦十分不利,天时依然眷顾着项羽一方。
鸿门宴上项羽以妇人之仁放走刘邦之后,断送了良好的时机。项羽分封诸侯,破坏了秦始皇统一以来的统一局面,恢复了战国时代的群雄割局之后,天时于项羽将尽失矣,后来四年楚汉相争之时又不听谋士范增之言,失尽天时,才致有垓下之败。
天时曾多次眷顾项羽而项羽却拱手送出,项羽兵败垓下,曾歌曰:“时不利兮”,这锅,天时不背!
第二、地利
在冷兵器时代,地利之险由函谷关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以看出地利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地利之争皆在项刘。刘邦采用韩信之计策“明修战道,暗渡沉仓”之后尽夺取了关中富饶之地,以为兵备。关中地区四面环山,四面皆是险要地形,东面的函谷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邦立国汉中,巴蜀之后由丞相萧何建立了一个富足的粮库的兵源基地。充分满足了战争对粮食和兵源的需要。项羽彭城大捷之后,刘邦的兵力迅速得到了补充,而项羽却无兵可补,由此可见地利之关键。
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把刘邦分封为汉王,占有汉中、巴蜀地区,定都南郑。关中平原有“西府粮仓”之称,秦王赢政就是依靠它而灭六国一统天下的。
西入咸阳之后,有人建议:“关中之地,有山河之险,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然面对以尽成焦土的秦宫,望而兴叹。又加其思乡心切,一心东归,于是就放弃了此天授之地利。
彭城地处华东,四面皆空旷开阔之地,不但无险可守,相反却是易攻难守之地,虽有平原之沃野,粮仓充足,但却需重兵看护,大战之时兵力的较量大多时候是决定胜败的关键。项羽虽有数量上多于刘邦数倍之兵,实际上真正有效投入作战的却和刘邦相差无几,又加上无后备兵源补给,两军混战的结果只能是每况念下。
试想,项羽分封天下之后自居咸阳、屯兵关中。那楚汉之争的结果将会如何呢?
第三、人和
项羽失人和有六:
巨鹿之战这后,项羽统率各路人马和秦朝降军向关中进发,准备最后推翻秦王朝。秦朝降军沿途受到诸侯军的侮辱,私下时多有怨言。项羽知道后,惟恐他们发生变乱,于是就跟英布、蒲将军等人计议,在兵到新安的时候,乘夜把二十万秦朝降卒都活进埋在新安城南,只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三名降将,跟随入关。
此项羽失人和之一也。
鸿门宴以后没几天,项羽就和各路将领带领着人马进入咸阳,在咸阳城时大肆屠杀。他处死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火烧了秦朝的宫室。那个“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阿房宫,也被付之一炬,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项羽收罗了秦宫的财产和美女,准备带回彭城。看到项羽有这些作法,关中人民大失所望。
此项羽失人和之二也。
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而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却背信以强大的军事优势强封诸候,把应为关中王的刘邦封在了偏僻的南郑,名为汉王,其领地却只有汉中和巴蜀。
此项羽失人和之三也。
诛杀义帝,贻人口实。项羽分封诸侯之时“迁徙义帝,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后刘邦听三老董公的建议,高举义旗,为义帝发丧。刘邦还亲自表演了悲痛欲绝,义愤填膺,不知道为自己赚取了多少民心。杀一个无权之帝,引来一群反对者,还将自己置于道义的最低点,被众人谴责,人心尽失,项羽真乃一混人。
此项羽失人和之四也。
项羽分封诸候,破坏了秦始皇以来的统一局面,恢复了战国时代的六国贵族希望的封建割据,却违背了广大底层人民希望统一,消弭战争的迫切愿望。同时,他分封诸候又不完全根据功劳的大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夹杂着许多个人的好恶。由于封存得不够公平,没有受封、或者封地不多的人,更加不满,所以酿成了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有大功,二未被分封的田儋在齐地首先发难,导致项羽领兵陷入齐地,刘邦趁机出陈仓占领关中,然后出兵函谷关,趁项羽与田氏殴斗之时,占领彭城。
此项羽失人和之五也。
项羽个人战斗水平如果是100分,刘邦最多20分。项羽个人战争水平如果是80分,刘邦最多50分。项羽个人战役水平如果是50分,那么刘邦有80分。相遇个人战略水平差不多是0分,刘邦却有100分。刘邦个人能力虽然一般,但是善于听取张良、陈平之计谋。战略布局做的好,项羽集团不管什么事都是项羽自己带兵出战,刘邦却可以策反黥布,在项羽的占领区开辟游击区,袭扰项羽的粮道,项羽不得不疲于奔命。然后又听取一个历史只出场一次的不出名的小人物的建议,兵出武关开辟宛、叶之南方战场。还趁韩信带兵平叛魏王豹的时势,顺势而为,让韩信领灭魏之兵,北伐赵、代、燕、齐等,开辟北方战场。然后北、中、南三面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至此项羽已回天无力。
此项羽失人和之六也。
项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唯有一谋士范增尚且不能用,后来还中了陈平之反间计,导致范增离去悲愤而亡。项羽用人的特点:任用妻子及与其关系好的亲信,任人唯亲。项伯、龙且、司马欣等亲信虽错不罚。项羽性格偏狭、固执、多疑、自负。导致黥布、陈平、韩信、吕马童等起初皆为项羽之部下,此皆栋梁之材,自然胸有韬略,项羽不能识人任人。导致人才离去,尽归于刘邦。
此项羽失人和之七也。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盼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之,攻亲戚之所畔;帮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甚为失当!只为项羽“傻白甜”乎?项羽本纪,不配!何也?不只因为他是失败者,嗜杀好杀烂杀是其一;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胸怀和心智是其二;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是其三。有此三条死不足惜!!!
项羽只好杀人一条就人心尽失,若能得天下,则天理何在?刘邦虽非君子,然尽得人和,项羽麾下之韩信、英布等多倒戈相向,项羽安能不败,刘邦安能不胜?
若我能为项羽谋,项羽与诸君灭秦之后,定天下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灭秦之后立即接怀王西入关中,挟天子号令天下,先保证自己政治正确,立于政治制高点,然后用怀王之名,打击不服从号令者。然后利用某次诸侯叛乱平叛之机会,挟怀王亲征,战死怀王于平叛军中,然后举哀旗,哭怀王。令心腹众将假演拥立,却之再三,勉强黄袍加身于军中,然后聚义旗为怀王报酬灭诸侯,定鼎天下。
中策:灭秦后立即遥尊义帝怀王为天下之主,派人控制怀王之行动。然后自封大司马,大司徒,丞相,代行君权,定都于关中,最差也要定都洛阳,居天下之中调度天下之诸侯。打击异己,平定不服。称霸天下后,再行谋图怀王。
下策:如项羽之行,以个人好恶分封天下,任性施为诛杀义帝。当此时,项羽自立西楚霸王,拿出“宝马赠亭长,头颅与故人”的豪气,分利与天下,团结众诸侯,亦可保独享西楚,更不至于国灭身死。
我也是项羽死后两千多年,才能作此狂言,当一回事后诸葛亮。若当项王帐中,必缄默不言。若言此三策,恐亦如建议其定都关中,项王不听,笑其沐猴而冠者,项王烹之矣。
周武王灭殷商之后,周公曾大肆抹黑殷纣王,以彰显自己出兵之正义,事实是周武王趁纣王讨伐东夷,兵力不济之时,从背后掏了人家殷商的鸡窝。东汉光武帝刘秀得位之后,也曾不惜大肆抹黑新朝之王莽,更始帝刘盆儿。李渊太原起兵之当时与得天下之后,也把其表哥隋炀帝抹成大花脸。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夺权之后,为了彰显自己之正确,得位之民心,如法炮制,将太子李建成也描摹成无能兼无德。成王败寇是历史法则,成功者掌握着书写历史的话语权,不抹黑失败者,怎么彰显自己的正确呢?所以刘邦建立西汉,秦始皇、秦二世、项羽都无一例外的要被政治对手刘邦钉在耻辱柱上。这个屡试不爽的政治手段,几千年来何曾改变?
历史的真相,其实早已说不清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十四史》今人看来不过是一套连续的《故事会》罢了,何必太较真呢?笔者姑妄言之,诸位何妨姑妄听之!?
2005年8月初稿,2023年5月18日星期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