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忆母亲(散文)

精品 【流年】忆母亲(散文)


作者:张海峰 秀才,285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40发表时间:2023-06-22 14:06:35

2005年9月18日,对我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日子。这一天正赶上中秋节,正是赏月吃月饼的日子,但我那病魔折磨得只剩一口气的母亲还是在亲人的守护下走了。母亲没看到此时中秋的圆月,也没吃一口她最爱吃的五仁月饼,更没等到办探亲手续的三儿子回去就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我知道对于一个食道癌加心脏病折腾了一年多的病人来说,多活一天,就多一天折磨,多遭一天的罪,还差一天就七十三的母没能逃过这场生命的劫难。最终母亲把自己生命定格在了七十二岁这个特殊的数字上。
   母亲带着许多遗憾离开尘世,对她是一种解脱,可对于子女们来说,却是骨肉离散。
   母亲生命的最后阶段,任何食物都难以下咽,只能靠一些流质食物维持生命,她离开的过程异常艰难,让人不忍直视。
   去年父亲过一周年时,我乘坐外甥的顺车回老家祭奠。在车上,姐姐妹妹回忆着父亲的离世,回忆完父亲的离世又说起母亲。与跟我同去的妻子,不知道我家具体情况,也不顾身旁的姑姐小姑子,信口开河地说我和二哥随母亲,瘦削脸,长相一般;而姐姐妹妹都随了父亲,浓眉大眼,长得好看。
   坐在副驾上的我,听了妻子的话,也没吱声。心想,随谁不随谁,对于一个普通人有什么意义呢?我不在乎什么长相,在乎的是谁给了我生命,谁哺育我长大。
   母亲因为长相一般,才遭到祖母的无视,但凡母亲长相好一些,也不至于让祖母如此不待见。母亲从进入张家大门那天起,祖母就没给儿媳好脸色。
   挑剔的祖母始终看不上母亲这个长相一般又没文化,和她一样还缠着足的儿媳。总认为出身贫穷,又在家务农的母亲配不上自己相貌出众的儿子。于是便想方设法地拆散他们,赶这个儿媳走。不仅这样,还把自个相中的未来儿媳妇领到家中羞辱母亲。作为儿媳的母亲并没有以牙还牙,仍然吞气吞声,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这位不速之客。
   被祖母领回家的女人,穿着体面,长相出众,与父亲倒是般配。这个被祖母看上的女人有文化没缠足,属于比较前卫的女性。
   这个女人看到我家的家境和具体情况后,还是无法接受贫穷的家境和已有两个孩子的父亲。尽管她对父亲很满意,但她不能接受一进家门就给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当妈的现实,最后,还是悻悻地走了,此后再也没有登过张家的大门。
   碰了一鼻子灰的祖母并不就此善罢甘休甘休,仍频频托人给父亲说亲。父亲知道娶了不受娘待见的女人,但木已成舟,米已成炊,只能这样。
   已经有了妻儿,让他这个读过书的人抛妻舍子,说什么也做不到,也违背自己的良心。父亲多次劝导祖母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但都被祖母怼了回去。别无他法的父亲只好借故工作忙躲避祖母的催亲抛妻的念想。一厢情愿的祖母一看父亲躲在单位避而不见,这才死了心。
   母亲在祖母眼里没有地位,但在亲戚和村里人眼里,仍是个善良贤惠能干的女人。在县城工作的姑姑每逢下乡路过老家,都会来家里看看母亲,看看侄子侄女,一口一个嫂子亲切地叫着。有时赶上饭点,就在家里吃了,然后赶路继续她的工作。家里也没什么好吃的东西,但母亲还是尽着自己能力让姑姑吃好。姑姑也多次在祖母面前说着母亲的好,但给姑姑看孩子的祖母却置若罔闻。
   去发小“六指儿”家玩,“六指儿”老娘也在我面前说:“你娘活得太难了,一个人拉扯着几个孩子,你奶奶也真心硬,看不上自己的媳妇暂且不说,但孙子孙女是自己家的呀,为啥搁着自己家的孙子孙女不领,去领外孙子外孙女。你奶奶心里容不下你娘,你娘这么贤惠能干的媳妇看不上,仅仅是因为你娘是别人撮合的,长得一般,又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女人,不合你奶奶的心意,唉!......”。我当时年纪还小,不懂“六指儿”娘说的这些。
   一九八五年正月十三,我们正在看秦腔,哥哥喊我回去,说奶奶不行了,快回去看看。我紧跑慢跑地赶回家。奶奶已穿着寿衣,躺在麦草铺就的地上。我傻傻地怔在那儿,没有一点反应。家里除了母亲哭丧外,竟没有一个哭丧的。几个兄弟姐妹祖母从没带过,对祖母的没多少感情,就更别说哭丧了,就连挤几滴眼泪也挤不出来。
   祖母发丧下土那天,我们也没滴过一滴。倒是母亲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好像去世不是她婆婆,而是生她养她的娘。
   母亲对祖母的孝敬,那可是有目共睹的。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先想着祖母,连家里每天吃饭都是祖母第一个,足见祖母在家中的地位。祖母串门不在,还得我们去喊回来,才能开饭。春夏之际家里断粮,全家吃糠咽菜,母亲也是想方设法让祖母吃上面条或者白面馍。家里有什么活都是母亲一个承揽下来,从不让祖母沾手。祖母没活可干,要么就提着粪筐拾粪在村道里转悠,或者背着背篼去村外的树林里去扫树叶。祖母这么做,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母亲逼祖母做的,其实这都是祖母自找的,家里没人逼祖母这么做。祖母之所以这么做,这么干,无非是也让村里长舌妇们背地里说母亲的坏话,坏母亲的名声。母亲好像习惯了祖母这些恶作剧。仍然和颜悦色地伺候着祖母,做着媳妇应做的一切。
   在我懵懂的记忆里,祖母与母亲之间交流很少,婆媳之间鲜有坐下来交谈的场面。到饭点了,母亲做好了吩咐我们端给祖母。祖母吃过了,就去串门了。好像这个家不是家,是她临时寄居的客栈。对于这个家,祖母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说走就走,说来就来,从来不和母亲打招呼,母亲也习惯了不着家的婆婆。
   在母亲看来,婆婆真不想待在这个家。婆婆想待的地方是县城女儿家。可惜婆婆命苦,早先死了公公,是她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子女抚养成人。不曾想女儿走在了她的前面。婆婆总觉得该走的人是她,而不是有工作有家有孩子的女儿。女儿走后,女婿又成了家。无处可去的婆婆才迫不得已回到了不愿回的儿子家。
   同为女人,母亲懂得婆婆心里的苦,也理解婆婆的一些做法。所以在往后日子里更加体贴孝敬婆婆,以此抚平婆婆失去女儿的痛。
   祖母走后不久,大哥成了家,母亲多年媳妇也终于熬成了婆婆。
   但当了婆婆的母亲并没有轻松多少。不怎么会做饭的大嫂始终撑不起家庭煮妇的角色,一大家子的饭仍由母亲来掌勺,辛苦惯了的母亲对做饭做家务似乎乐此不疲。
   可就在母亲言传身教让大嫂早早进入家庭煮妇的角色时,一场突发病让大嫂提前走了。留下了萎靡不振的大哥和两个嗷嗷嗷待哺的孩子。
   还没过几天舒坦日子的母亲,又不得不肩负起哺养孙子孙女的重担。
   此时已经搬入县城的母亲又不得不将两个孙子孙女接到县城。母亲看着两个没妈的孙子孙女实在可怜,便和父亲商量,承担起培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四处托人又给大哥说了门亲事,给大哥又成了家。为了不影响大哥往后过日子,父母没让没了亲娘的两个孩子再回到那个有爹无娘的家。
   事事想得周全的父母,没想到大哥从此对自己两个孩子不管不顾。孩子从吃住,以至上学,大哥不但从没往县城的父母家拿过一粒粮食,给过一分钱。还隔三差五地向父母要钱。父母看着大哥日子过得难肠,总是每次一百二百的接济。但大哥把向父母要钱看成理所当然的,总认为弟弟妹妹工作了有钱了,父母接济也是应该的。
   对于大哥的无节制地要钱,父亲开始就有意见,后来便不再接济了。两个孩子放在县城吃啥,喝啥,大哥从来没问过,上学学费不掏一分,还好意思来要钱。因为要钱的事,父亲和大哥吵了架,大哥这才不来要钱,但不明事理的大哥便就此和父亲结下了梁子,两个人见了面,一个不理一个。有什么事总是父亲交代给母亲,由母亲再和大哥沟通。
   对于大哥一些不近情理的要求,我想很大程度上是母亲心慈手软造成的,也助长了大哥的贪得无厌不劳而获的惰性。如果第一来要钱,母亲执意不给,大哥也不会把父母怎么样。正因为大哥每次来母亲都是做吃给喝,私下偷偷塞钱,才造成后来大哥与父亲反目,大哥从此再也不上父母的门。父亲私下也气得骂大哥:“算是白养了这么畜生!”
   即便大哥这样,父母不计前嫌,时时惦记着日子过不到人前的大哥。隔段时间便搭车去乡下的老家看看。遇到农忙夏收秋收时节,还住在乡下,帮大哥夏收秋收。父母不顾年迈的身体帮大哥家,无非就是让心里好受一些。因为几个子女中,就大哥日子过得最难肠,尽管这怨不了父母,怨就怨大哥没本事,是大哥亲手将捧在手里的铁饭碗给砸了。但父母却总在念叨自责,认为是他们没教育好,没让大哥好好读书,才造成现在这种结局。
   面对父母的相助,大嫂也笑脸相陪。大嫂当着公公婆婆的面说,这是自个的家,只要爹娘不嫌弃,想住多久就多久。其实大嫂明着说是让父母在老家颐养晚年,实际上是想花父亲每月养老金。与大哥有过节,从不和大哥交心的父亲,早就看穿这个不成器的两口子心里想什么,他们无非是惦记他那几个养老钱。说什么也不愿待在乡下,拉着母亲回了县城。母亲还想在乡下多待些日子,好与多年不见的邻居扯扯磨,被父亲怼了几句,母亲再不言语了,跟着父亲回了城,心安理得住在自己房子里,让小儿子为自己养老送终。
   母亲将孙子孙女供养着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还没享受孙子孙女的福母亲就离开了。
   母亲一心都在儿女身上,但从儿女那里并没有得到多少,但她并不为此而感到遗憾。在她看来,只要儿女过得好,便是她最大的心愿。在她临终前,还念叨着为她的弟弟没有孩子,她还想再多活几年,等弟弟有孩子了再走,可惜她没等到。
   母亲去世三周年,弟弟才有孩子,我想这个孩子是母亲祈福上苍赐给弟弟的吧?母亲那么善良,她的祈求我想上苍会答应的。
   尽管母亲走了十八年,但她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她时刻都在我的脑海中,我的记忆里。

共 37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过节的时候,不由得就想起了母亲。母亲因长相一般,使婆婆感到不满意,感觉与长相英俊的儿子不般配,就自作主张让儿子离婚,重新找对象再结婚。即使婆婆这样,母亲也不计前嫌,照样以诚相待。在婆婆年迈时,母亲更是善待她老人家,直到养老送终。婆婆去世时,母亲最为悲伤。母亲对待儿女也非常好,一心都在儿女身上,为了减轻大儿子的负担,把他的一双儿女养大,还送进了大学,对大儿子也是有求必应。文章情感真挚,描述细腻,使一个平凡伟大的母亲跃然纸上。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70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3-06-22 15:21:11
  文章中大哥,太不像话了,一双儿女不但不管,不感恩父母的付出,还要理直气壮地向他们要钱。他的这种做法,也不知会给儿女留下什么印象?欣赏美文,感谢作者的分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清鸟        2023-06-22 17:51:27
  母亲是柔弱的,却用贤惠和善良书写了孝道,虽没有换取祖母的接纳,却是赢得儿女的尊敬。母亲承受了太多苦难,一个人默默忍受,给与子女健康长大的空间。母亲爱子女,无私付出,养大了子女又养大了孙子孙女,直到去世挂牵的还是儿女的幸福。感人肺腑,一篇佳作,拜读学习了。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3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6-25 23:12:09
  母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纽带,是粘合剂,是家人们的情感依赖,她是家庭的核心。文中的母亲上敬老下爱小,为了家人无私付出,但她得到的远没有付出的多,婆婆还一直嫌弃她,大儿子又始终不让她省心,能真切感受到她的难。一篇情真意切的回忆散文,学习欣赏。
闲云落雪
4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7-31 06:55:32
  这是一篇献给母亲的回忆录,动情的文字回忆父母生前创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艰苦生涯,借此追忆。文字朴素、平实,用词简约,虽无修饰,却浸透真情真爱,精神内核直抵人心。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