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爱】风定荷花自在香(散文)
夏至一到,高温依仗着骄阳的宠溺,肆无忌惮地漫空溜达,风儿都不敢露头。持续几天四十摄氏度的高温,把小城的上空炙烤得湛蓝。大地万物,依旧盎然生机,葳蕤蓬勃。尤其是,湿地公园里的荷花,引来不少人围观。
悠悠商中河,垂柳依依,小路绵长。柔软的枝条剪碎了阳光,洒在地上,搭在肩头,印在脸颊。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层层叠叠,大的,小的,舒展开的,卷曲着的,没有完全相同的。多数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似的,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水平如镜的河面上,偶有一两个水珠在中间,是蜻蜓和鸟儿饮水的杰作吧。利剑一般的荷苞,钻出层层叠叠的荷叶丛,傲然向着骄阳蓝天问候。偶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情景,令人欣喜不已。绽开的荷花,瓣瓣如舟,高擎着菩萨的宝座,金黄的流苏还未褪去,或许还在酝酿莲子吧。
傍晚的阳光斜斜地铺在商中河上,金色的光芒晕染着那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与被楼宇挡住的部分画出了明显的分界线,颇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味。
一对年轻的夫妇悠然漫步,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走在面前的双胞胎小女孩。俩孩子大约三四岁的模样,高挑的马尾辫随着脚步舞蹈。夫妻俩时而交流,时而指着荷花让孩子看。一个孩子伸着小手要荷叶的时候,母亲的话凉爽了这个夏天。“你一个,我一个,来人都要摘一个,再来的时候,还看什么呢?”小女孩点了点西瓜似的大脑袋,马尾辫也跟着赞同地悦动了一下。
同行的凤英拎着一方便袋垃圾,还在绿化带旁东寻西觅。我问:“你在那里觅缝钻头干啥?”她像个孩子发现了宝贝一样,弯腰伸手在草丛里捡出一个雪糕袋子,开心地冲我炫耀式一晃悠,快速塞进方便袋。脖子继续歪歪着,眼睛还在搜罗着。职业病!我不由得暗自感慨。
她是幼儿园老师,眼里容不下垃圾,成功把自己活成了老师的乖孩子。每次来玩,她必然像今天一样,带着方便袋,随时收走自己的,也带走风里的,直到遇到垃圾桶,她才肯放手。这湿地公园从头到尾十来里长,根本没有垃圾箱。我告诉她得到小区门口附近才有垃圾箱。她索性直接放进车筐。
夕阳落尽河对岸的楼宇,晚霞映红了天空,气温也稍微降低。我们的电动车徜徉在这曲径通幽的小路上,干净清爽。
她滔滔不绝地流淌着今天的感受,我却还沉浸在她捡垃圾的情境中。高中毕业时,我俩花了九毛钱吃了一顿分别饭,两根油条两碗小米饭,相约不忘初心。狭窄的小店里,马扎和小桌有序摆放,门口炭火正旺的炉子上,满身黑灰的水壶滋滋地冒着热气。那也是一个昏黄,我们各奔一方。时过境迁,回忆犹在,小店却成了爱琴海购物公园门口的石墩子。
她还是原来的样子,除了遛上眼角的皱纹。今天的生活环境下,不随便不扔垃圾,已经是高自律了,像她这样的人还有吗?
有。
一个坚定的声音,跳进耳朵。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光彩,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亮丽。
一座高高的土冈,杂草丛生。残破的断面裸露着细腻的白沙土,一枝枝野菊花昂首蓝天,那副傲娇的模样显得精神抖擞。
一个凝重的背影在阳光的映衬下,沉重地伫立在这片荒芜已久的土地上。他双眼如炬,身似山松,亭亭独立。沉默良久,他朗声道:“悠悠麦丘,千年古邑,三祝三谏,美名流传”。这声音似谷中风,瑟瑟刚劲。他,是商河的“活历史”,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当前县情县况,他总能张口就来,而且失误率为零。这里是商河古城遗址,作为史学挖掘者,他再次来到这片有着浓厚历史气息的土地,入情入境地讲述那些曾经的真实的故事。他,是我写作之旅的老恩师。他侃侃而谈,我默默聆听。不知不觉中,我仿佛置身一段历史的长河里;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端着酒杯向齐桓公祝谏;仿佛看见赵括巧妙攻下麦丘城,一战成名的英姿;仿佛看见孔圣人带着一众弟子驱车而过。
在老恩师的一次次教诲与潜移默化的指教中,我的笔墨也沾染了些许花香,一直心存感恩,不仅未曾回报,还无意中捅过一次大漏洞。
小区的路灯睡了,漆黑的夜色里唯有楼宇的大致轮廓。忽然毫无睡意,我顺手拿起手机,想看看时间。“噹”一条微信突如其来,是老恩师发来的。打开一看,我如遇炸雷。
老恩师主编的《商河文艺年鉴》,因我的失误出现了大麻烦。一篇关于方言的稿子,因扫描之故,错误甚多。我负责审核此稿时,认为是当地方言,未细致考虑。作者是一位颇有知名度的外地老作家,读了几遍也没读明白,自知才疏学浅,这样的大作家不会有纰漏。老作家收到书籍后,大发雷霆,震怒之余险些电致上级部门。老恩师只能茶壶里煮饺子,诚恳道歉,收回所有书,自掏腰包,重新印刷、邮寄。其实,此事责任在我,愧疚之感无以表达,说一千道一万,都为时已晚,我选择了沉默。第二天,老恩师发来信息安慰,让我不要有心理负担,鼓励我勿忘初衷。
为了深入挖掘商河历史,老恩师不论严寒酷暑,只要发现丁点儿信息,就会立即驱车前往,进行实地走访勘察。他研究历史,挖掘历史,只为让这座小城熠熠生辉。曲折的乡村通公路上,狭窄偏僻的土路上,都有他乐此不疲地奔波的足迹。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到省城乡间,能够翻阅的相关资料,他也不会放过只字半句。一次次实地考察、走访后,废寝忘食地编辑志书,这千辛万苦收集起来的宝贵财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他,文采飞扬,笔墨生香,佳作频频,文章的高度和深度,在这小县城文学的圈子里,一般人倾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企及。如果不是有幸拜读,我真不敢相信这样的一座小城里,会隐居着一位这样的大文豪。或许,这就是东晋王康琚所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种现象可以理解,毕竟在当前的圈子里,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恨其才华横溢者者亦有之。自古以来,低劣之人的悲哀便是如此,没有能力超越的时候,便使出各种阴招诋毁,这只不过是垃圾文人的低劣手段而已。对于恩师而言,他毫不退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份无所畏惧的霸气,为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写作爱好者撑起了一片晴空。他常说:“生活垃圾不可怕,文化垃圾是毒瘤,精神垃圾是癌症。哪个不清扫,都难过良心这一关!”
为了小城文化的发展,为了培养更多文学爱好者,恩师不遗余力,勇于创新,创建了读书交流会、民俗研究会等多个文学群体。
一个个聚光灯下的场景,他锐利的目光不放过每一个角落。一切就绪后,他总是转身离开,把主角的光环让给别人,把自己置身于观众席或者幕后。或许,那是人生的另一个高度。
当我的写作处于瓶颈阶段时,恩师及时指教,以交流学习者的姿态引领,以“春风化雨润无声”的方式让我的思路焕然一新。我突破了瓶颈期,默然中找到了创作的感觉。俗语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取得了一点儿小成就后,我脑子开始发热,双腿开始失重,好像一步跨越到了空中的祥云里。沾沾自喜之时,恩师发来一篇文章。我打开一看,第一自然段赫然入目。大概意思是,笔筒里的笔再多,能够使用的只有一支。我恍然大悟,深深感谢恩师的及时提醒,悄然修改了内心的认知,随手写下:笔筒方方无空闲,根根有用几毛钱。浮名虚利皆如是,牢记恩师警示言。
天涯海角有尽处,唯独师恩无绝期。对于老恩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和良苦用心,别说一杯酒,一杯水,即使一句话,我都没有说过,每每想起,愧疚不已。
时值夏至,隆重的绿色盛宴正式开场,权作我感谢恩师的心意吧。人生旅程,年复一年,百花绽放的春天过后,必定是绿意葱茏的夏天。绿色和流火主导的时光里,夏花绝不会缺席,尤其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声不响地绽放生命的异彩,无需与春花争艳,无需与秋果争宠,始终坚守着内心坚定的力量,意气风发,义冲云天,笑傲江湖,鏖战酷暑。骄阳何所惧,暴雨何所伤,寒霜冰雪又能怎样?熬得住孤独万丈,才能藏得住星辰大海。
作者把恩师比喻成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作品结构清晰,内涵丰富。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