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芬芳】小小说二题(微型小说)
乡里宝(小小说)
小的时候,这个村庄可热闹啦,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炊烟袅袅,人声鼎沸,在他的记忆里留下许多快乐而美好的回忆。在时间的移动里,慢慢的,大家都进城了,都离开了,村庄里只留下几个苍老的背影,而且随着岁月的吞噬,这些背影也一个一个在消失……
村庄基本空心了。早些年,因为不肯进城的父亲还孤居在这里,每逢节假日,他还是和妻子一起从城里赶回来,看看父亲,顺便也带些父亲种在土里的蔬菜回去。
如此眷恋乡村老家,妻子和女儿经常笑他是“乡里宝”。在当地的口语里,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宝贝”的含义,还有就是“宝里宝气”,傻的可爱的意思。他对妻女的揶揄总是一笑而过。
两年前,父亲去世,他在村里就再没有一个亲人了。
他和妻子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回到了这个城市,都在一家国企上班,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但心意满满。也许是安逸惯了,想寻点刺激,这两年他老是嬉皮笑脸地向妻子讨要零花钱,说是打牌输了,手头紧张。妻子想骂他,但忍住了,他也没别的不良嗜好,总要找点乐子消磨一下业余时间呀,由他去吧,又不是大赌,反正家庭经济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除此之外,他就喜欢往乡里老家跑,妻子懒得跟他回去了,但好奇他每次回来,车后备箱依然装满了乡村土里长出来的各种蔬菜,火焙鱼、土鸡蛋什么的。问他:“哪里来的?”
他笑:“几个乡亲送的,他们说我在老家没人了,还常回家看看,没有忘根,一定要送我。”
妻子一听,眼睛有些湿润,想起公公在世时,每带回那些带着泥土芳香的土菜,多么的亲切,有滋味呀。现在,自己反而不去乡里了,还真有些过意不去。
端午节前,他又准备回乡里去,妻子提出要跟着去,他楞了一下,说:“你就算了吧,我在那儿土生土长,厚植着深厚感情,你城里长大的,不必勉强。”正好女儿来信息说要回家,妻子也就没坚持了。他一个人开着车子回故乡去了。
到傍晚的时分,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是他出意外了,正在医院里抢救。
妻子和女儿急急慌慌的赶到了镇医院,见到了病床上的他,一身的血迹,人还昏迷着,医生正在仔细清洗。
医生让家属在外面等候。走廊里,还有几个送他来医院的乡亲,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
从他们断断续续的叙说中,妻子和女儿才知道原委,一场端午水下得如盆倾泻,他邻居家屋后的山体开始滑坡,为了抢救躺在床上腿脚不灵便的老人,他冲进屋子去背人,结果滑坡的土石把墙推到了,他把老人护在身下,自己承受了砸压,直到救援人员赶到,老人没事,他却昏迷过去了……
“他真是一个不忘根的好人呀,还帮我们联系了城里的酒店餐馆,经常回村里来帮我们把土里的蔬菜土产拖到城里去卖掉,还不要一分钱辛苦费……”
“妈,你以后多给他点零花钱,打牌就打牌呗,别唠叨他了。”女儿说。
妻子一听,早已泪眼婆娑:“我跟踪过他好多次了,他根本没上过牌桌,不会打牌……”
一颗螺丝钉(小小说)
她在中学教语文多年,有着丰富的词语形容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惊艳的美丽:肤洁如雪,发密如织,目脉如媚,唇赤如丹。可是,她视为骄傲的女儿一直和她唱反调,这不,这次领回家的这个男朋友,她是相当不满意的。这一刻,男朋友在旁边切西瓜,母女俩坐在客厅沙发上,面对面在微信上聊开了,她向女儿表示反对。
女儿的这个男朋友她太熟悉了,读中学时也是她的学生,叫刘光。刘光家境不是很好,父亲是个收废品的,受家庭氛围的影响,那时刘光经常在学校把一些废纸废塑料什么的都捡起来带回家去,被班上的同学嘲笑,加之他木头木脑的,一直是她不喜欢的学生之一。
那个时候女儿也在她的班上,是刘光的同学。
出乎意料的是,高考刘光竟然考上了一本,而且居然和她女儿一起被同一所大学录取了。更没想到的是,女儿居然和他谈起了恋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很奇怪,尤其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有时候,一些人先入为主在你心里形成了第一印象,往往很难改变过来。她对刘光的印象就是这样的:不喜欢他的家庭,不喜欢他的笨拙的外貌,不喜欢他的行为习惯……一百个不喜欢。可是,她阻挡不了女儿和他的交往。 这是大学毕业前夕,女儿第一次带他来家里,当着面,不好太拂女儿的意,况且,再怎么说,刘光也是她的学生,她就算心里一万个不舒服,也还是得有基本的待客之礼貌的。于是,她给附近的一家餐馆打了个电话,预定了一桌。
到接近吃晚饭的时间了,大家开始步行往那个餐馆赶。
她走在前面,女儿和刘光跟在后面。两个小青年在她身后有说有笑的,只她一个人默默无语。
到达餐馆要穿过一个十字路口,在等红灯变绿的时候,刘光突然奔向了马路中央,只听到后面女儿在喊:“你去干啥?”
她回头看去,只见刘光已经弯腰捡起了马路中央的一个螺丝钉。
她脸色有点难看,这家伙,随处捡废品的秉性难移呀!格调太低!她有些揶揄地对刘光喊道:“这个螺丝钉,你捡回去能卖到几个钱?”
刘光脸有些通红,嚅嚅的:“不是要卖钱,左老师……哦,不是,左阿姨,我不捡走,这个钉子在路上会扎破汽车轮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