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修身致中和(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修身致中和(赏析) ——我们生活里的中庸


作者:茆屋闲客 秀才,1062.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23发表时间:2023-07-01 11:33:26

【菊韵】修身致中和(赏析) 日前,我们一群老友,在小城里相约小聚。还没等大家坐下来,就听到当了祖母的两位在比着吐槽。
   一位奶奶板着脸说:看看我们现在过的日子,哪家不是房子车子的,东西多得满屋子;可我一直没弄明白,为啥现在的人,不管男女老少,多是心浮气躁,与外人交流还好,而家里人一见面,没说上几句话,马上就会着急上火,情绪外泄一发作,又没有自控能力,真找不到一点幸福的感觉。
   另一位奶奶吊高嗓门说:家家差不多,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没有几家还有家规了,老少长幼,没大没小,顺着他的意思就喜悦,违背他的意愿就恼怒,失去了所想要的就悲伤,得到了所想要的就欢乐。听到了夸赞,就高兴;听到了批评,就生气……
  
   一位长期熏修圣贤文化的梁迅哈哈一笑道:两位老妹啊,您俩说的话真实不虚。不过呢,心浮气躁是表象,欲壑难填才是本质。人的情绪变得急躁,我们可不能小瞧。因为这是当下父子不亲、兄弟反目、夫妻离散、朋友失信等道德失范的一大病灶啊。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不妨与诸位好友,一起赏析一小段经典如何?
   在一阵掌声叫好声中,梁老抱拳欠身道:孔子的孙子,名叫子思,他在《中庸》里说了这么几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梁老解释说,当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我们的心里状态叫做“中”;表现出来又都符合节度,这时就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天然本性;“和”,是人人都应遵循的行事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梁迅还与我们逐句赏析了藏在经典中的深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这个“中”,就是人的天性或自性的本来状态。喜怒哀乐没有出现的时候,是人的天性良心在发挥作用。只有圣人,或者当我们有了圣人的境界时,才会有这个“中”的安详美好状态。
   古圣先贤们很厉害,他们一生重在修身,不断破解欲望,洞察天地规律,心情宁静,用心如“镜”,判断问题,清醒准确;他们不被七情六欲所左右,正常保持“中“的状态,让禀赋自性良心做主,因而内心充满智慧,不管与谁在一起,都能给人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
   在每一个人的情绪中,都包含着“三性”,生来不仅具足至纯至善的天性,同时又带着伤人害己的秉性,还有后天逐渐养成的各种贪婪欲望的不良习性。天性中包裹着仁义礼智信,秉性中显漏着怨恨恼怒烦,恶习中滋生着吃喝嫖赌抽。
   圣贤君子修身修什么?向内求,三句话: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天性。人只有下定决心,化去习性秉性,才能回归天性,才能学道得道,才能破迷开悟,才能开启智慧,才能离苦得乐。厚德载物,厚德载智,厚德载福。这里面都贯穿着一个“富而教之”以文化人的教育过程。所以,《三字经》一开头,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我们不是圣贤,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受到外界刺激面前,我们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很难做到隐而不“发”,如果能很快将自己的性子压住,做到不过度,那就可以达到和谐的妙境,就可以达到与人和谐相处的最终目标。
   反之,如果我们的喜怒哀乐,发而过度了,或是走向了极端,那我们就会收不住,就会乐极生悲,甚至天崩地裂,瞬间全无。因为任由着性子,对人大发脾气,这是人生的一大忌讳。
   发火很可怕,火烧功德林,之前再多的付出也会归零;要想挽回局势,必须拿出双倍乃至数倍的努力,才能回归到原点。所以说,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少发脾气,不发脾气,这是做人的一种功夫,也是做人的一个本事。人的起心动念,只有与天性相应,才是当下与人相处“和”的状态,也是自己生命的最佳状态。
   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经常要与人交往,喜怒哀乐完全不发,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发而“皆中节”,发而有分寸,发而不过分,那才是常人之为。
   比如一个公司的总裁,要他永远不发怒,怎么可能呢?当发现部下屡次犯下严重的错误时,如果公司领导,还是对他笑眯眯的,还想当老好人,那肯定是不行的,此时就必须发一下脾气了。但真正高明的领导,即使他发脾气,也决不会“河东狮吼”,而是恰到好处,目的是与人为善,让犯错的人,能够真正生起羞愧心,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能决心从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再如我们做家长的,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也是要发发脾气的,这样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出格言行。比较好的办法,应当是夫妻要分工,各唱红白脸,当爸爸的,要扮演好严父的角色;当妈妈的,要多扮点慈母的角色。若夫妻同时发脾气,小孩子就会受不了。当然,家长发脾气,不是为了自己出气解气,而是为了孩子懂得规矩,少犯错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这就要求当家长的,要有高度的智慧,时刻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反之,如果夫妻俩,对孩子总是一味地哄着捧着,娇生惯养,溺爱有加,那等将来孩子走向社会,可能这孩子或是个残次品,甚至是个危险品,到那时家长就要悔之晚矣了。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这个“中”,就是周易八卦阴阳鱼里的那个“空”、那个“无”。这其中,虽然什么都没有,但它千变万化,可以生出万事万物,因为一切都是从那个“无”中生出“有”的。
   六祖慧能大师开悟时,说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道德经》说:“有生于无”,道理也在此地。这些需要我们慢慢来悟。
   所以说,我们要让自己内在的天性做主,不能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这是天下所有人,最重要的根本性的东西。
   圣贤认为,人的智慧“天敌”,是过分贪婪的物欲,是极端的自私自利。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不可在物欲中沉留,因为一旦陷进去了,就会越发痛苦不堪。人一旦陷在物欲之中,一旦陷在怨恨、愤怒之中,本来天堂的日子,也会过成地狱苦海一般。只有陷在自性之中,才是人间正道。
   我们的一切不良情绪,都来自妄念贪婪之心。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能做情绪的奴隶,关键还在不被物欲所困。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儒家强调君子寡欲,就是让我们的念头不违背自性,真正的圣人,是没有自己的念头的,他的言行,全由自性作主;贤人君子,虽然念头,但绝不会违背自性。他们对父母一定是孝,对兄弟一定是悌,对朋友一定是信,他们一定不会做出违背天道良心的事儿来。
   要达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活到老学到老,让修身伴随终身,让我们的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我们要坚信圣贤的教诲:开启智慧门,关键在修身;修身即修心,修心须持戒;持戒守天性,身心方能定;得定智慧开,福自上门来。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就是把我们的身与我们的心,修成一个良好的状态。致中和,身心和谐,首先得益的,还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起心动念,不违背自性,不离天道规律,这样才能致中和。所以说,对自己的身体最好,让自己的命运越来越好,唯有达到致中和的状态。
   我们的起心动念,都不违背道德良心,这才是真正的修福;修身致中和,这才是我们学习《中庸》所要追求的崇高目标!
  
   我们老友的这次小聚,因梁迅先生的智慧开示,而显得非常的有意义。闲客整理摘要于此,谨与同修者分享之。
   (癸卯兔年五月十三)

共 29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茆屋闲客之赏析《修身致中和》,讲述了一位老友的见解,可谓非常超脱。现在的生活水平上去了,可是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多少。究其原因,还在于思想意识。两位老姐妹聊天,道出了现在人的无奈。梁迅的解说使人提升了境界。“《中庸》里说了这么几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解说把这每句话都说的很透。“我们不是圣贤,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受到外界刺激面前,我们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很难做到隐而不“发”,如果能很快将自己的性子压住,做到不过度,那就可以达到和谐的妙境,就可以达到与人和谐相处的最终目标。”“少发脾气,不发脾气,这是做人的一种功夫,也是做人的一个本事。人的起心动念,只有与天性相应,才是当下与人相处“和”的状态,也是自己生命的最佳状态。”中,是天下的大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最通达的自然规律。致中和,就是身心和谐,万物达到最好的状态。这位先生的开示,给我们以有益的分享。望见者深思之。【编辑: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3-07-01 11:40:44
  达观看世界,任凭风云起。梁迅的言论可谓融古人智慧于现实中。如今的人们没有了那么多礼数,都率性而为,家人聊不到一块去,没有了亲情,没有了家规,家里都没大没小,随意任性。并都唯利是图,混淆是非。如果改变不了社会风气,那就改变对此现象的看法。修身养性,宽以待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7-01 15:26:19
  道不弘人,惟人弘道。弘扬圣贤文化,传递人间智慧,是梁迅等一众富含大爱之心人士的自觉行动……这方面的故事还有很多。谢谢远近老师!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07-01 11:53:33
  拜读佳作!果然是儒雅君子的文章,好文风!现在的一般40岁左右的人,在学校读书时没有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后来又一直忙着赚钱,忙着车子票子房子,因此很累,那有修身的时间,所以多家里人说话都很火爆,对外面他们是强忍着的,发泄都在家里。作者凭着这个现象与国学的修身紧密联系起来,进行了一篇国学修身的良好教育,这是大好事,也是大善事,作者善于用国学解释人生,读来真是大开眼界,还能提升境界!保持中,和,人间美好,家庭美好!谢谢旷世佳作!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2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7-01 15:28:44
  感恩大师的溢美之词与热情鼓励,闲客没什么文化,撰写这样的文字非常吃力,不妥之处望大师多多指正。遥致夏祺,大师金安!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07-01 11:54:54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就是把我们的身与我们的心,修成一个良好的状态。致中和,身心和谐,首先得益的,还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起心动念,不违背自性,不离天道规律,这样才能致中和。所以说,对自己的身体最好,让自己的命运越来越好,唯有达到致中和的状态。
   我们的起心动念,都不违背道德良心,这才是真正的修福;修身致中和,这才是我们学习《中庸》所要追求的崇高目标!
   经典的论述!全文的精华!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教益!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3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7-01 15:29:43
  谢谢黄社长金山大师的肯定加持!
4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7-01 15:01:37
  深谢远近社长的辛苦编按!远近老师在百忙之中,能够抽出极其宝贵的时间,亲自操刀为小文加持润色,写出大篇幅按语,并给予热情鼓励,让闲客十分感动。感恩远近老师,感恩菊韵宝地!祝福老师,遥致夏祺!
回复4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7-02 04:18:04
  要达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活到老学到老,让修身伴随终身,让我们的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我们要坚信圣贤的教诲:开启智慧门,关键在修身;修身即修心,修心须持戒;持戒守天性,身心方能定;得定智慧开,福自上门来。
  
5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7-02 04:15:35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个“中”,就是周易八卦阴阳鱼里的那个“空”、那个“无”。这其中,虽然什么都没有,但它千变万化,可以生出万事万物,因为一切都是从那个“无”中生出“有”的。
   六祖慧能大师开悟时,说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道德经》说:“有生于无”,道理也在此地。
回复5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7-02 04:17:16
  儒家强调君子寡欲,就是让我们的念头不违背自性,真正的圣人,是没有自己的念头的,他的言行,全由自性作主;贤人君子,虽然念头,但绝不会违背自性。他们对父母一定是孝,对兄弟一定是悌,对朋友一定是信,他们一定不会做出违背天道良心的事儿来。
  
6 楼        文友:乐歌        2023-07-02 09:11:08
  “中”就是天下正确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变的法则。【赏析】“中”就是中正、中和之意,意思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意为不改变。朱熹认为,中,就是天下最正确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变的法则。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回复6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7-02 09:44:10
  谢谢乐歌社长磨目留言!老师所言极是。感恩江山文学、感恩菊韵社团!你们能接纳传统文化的内容,真乃大善大德,分外开恩呢!
   今人当学悟中华圣贤文化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