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江南散文】寻觅老天桥的痕迹

精品 【江南散文】寻觅老天桥的痕迹


作者:京味儿 秀才,196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01发表时间:2010-03-22 05:52:56

在老北京的历史上,天桥是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标。一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北京城中轴线南部,前门至永定门的中段,一头连着繁华的前门的大街,一头连着天坛、先农坛,是当年皇上从皇宫到两坛祭祀的必经之地。虽然曾经的“天子所走之桥”已经不复存在,但“天桥”的美名却一直隽永地流传下来;二是由于它浓浓的老北京情结。明清和民国时的天桥是北京颇负盛名的景色优美、市井繁荣之地,逛一回天桥,能满足你吃喝玩乐听看购各种欲望,天桥汇集了各色杂货铺,各种风味小吃,星相占卜、五行八作一应俱全,更有无数风头红极一时的艺人.比如侯宝林、郭启如、新凤霞、连阔如、魏喜奎、关学增等等,都是从天桥这个地界混出名气的。作家老舍的笔下,也无数次提到过天桥,那条著名的龙须沟,就在天桥附近。所以一提老北京,不得不想起天桥。
  
   一直没去天桥那边拍照片,这些年来看得太多胡同的消失,有个惯例:好像越是历史悠久的,越缺乏保护,越残破得厉害,也就消失得越快。不去天桥,也是怕触碰那块宝地,不知道她会被改造成什么样子。直到最近去德云社听了一回相声,一下子喜欢上了那个有味道的老剧场,我才决定去天桥一带好好拍一拍,好好找找老天桥的痕迹。不过第一次去有些茫然,颇有些失望。回来后作了作功课,特别是北青报的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第二次是有备而去,感觉就好了很多。
  
   公交车在天桥站停下,迎面看到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广场,广场上还有个西式的钟楼。原先这里的一大片胡同全都不在了,不远处是拔地而起的新建住宅楼。也许是广场的建造者希望留住一些老天桥的记忆,所以在广场上修了当年“天桥八大怪”的雕像:拉洋片的大金牙、说唱滑稽数来宝的曹麻子、说单口相声的穷不怕、耍狗熊和顶碗的程傻子、耍中幡的王小辫、赛活驴关德俊、胸前开石的沈三、砸石头-常傻子,都把他们最生动的一个画面定格在了这里。我在雕像旁边欣赏的时候,有个男士热情地给我介绍八大怪的故事,还告诉我曹麻子手里拿的那个物件原物是用牛骨做的,上面应该还挂了一只铃铛……我已经不太关心这些细节是否准确,而更愿意怀想他们鲜活的形象曾经怎样活动在老天桥的历史画面中。
  
   德云社的大牌子就在广场的对面,牌子下面还有几个小吃店,貌似原来的旧房子。怀着某种期待走进那个挂着“天桥卤煮”的小店打探内景,没曾想迎面招呼我的却是一位南方口音的姑娘,当下没了兴致。
  
   隔着铁栅栏看,这处老剧场确实很有特色。查了资料,这里原来是天桥乐茶园,前身叫作“天乐戏院”,始建于1933年,如今依然保持着仿古戏楼的格局样式。上次去听相声,进去之后仿佛走进了三十年代的戏园子,楼下是散座,楼上三面木雕栏围着的是包厢,一边听着相声一边喝茶品茗,穿着中式服装动作有些稚拙的女服务员在桌子之间穿来穿去倒水续茶,台上讲到高潮处台下的观众吹着口哨起着哄,互动的十分自然,场面不算大雅却很质朴热闹。在这样的环境里磨练出来的演员能不让广大群众热爱么?
  
   德云社西边是一座气势巍峨的老建筑,“天桥杂技剧场”的大招牌格外醒目,大楼顶部两侧都有西式雕花。这里原为天桥公平市场内的茶棚摊,1931年由玉英山筹建成名为万盛轩剧场,专演评剧。1949年新凤霞的《刘巧儿》就是在这里一炮而红。1965年春改称万胜剧场,老舍为剧场书写牌匾,郭沫若亦题字祝贺。
  
   离开天桥杂技剧场,北纬路一带几乎都是高楼大厦,没有什么老建筑的影子。从这里折向北,我开始按照北京青年报《城南大世界尘封的娱乐区》所描述的内容,一点点寻找老天桥的痕迹。
  
   香厂路、仁民路、华严路是清末民初时期开辟的三条重要道路。这里曾经有喧闹繁华的“大世界”,灯红酒绿的娱乐区。香厂路与仁寿路相交路口的西北角,也就是现在香厂路小学教学楼的位置,是曾经仅存数年的新明戏院旧址。
  
   正中那个尖顶上有个十字,下面有块字迹模糊的匾额,猜了半天,好像是“仁和医疗所”,也许这里从前是个医院。查了相关资料,有这样的说法:“仁民路原来叫香厂南坡,因有仁民医院得名,《京都市政汇览》中说:仁民医院建于“民国四年,本公所鉴于市内贫民日众,遇有疾病,医药维艰,而公立医院尚待扩充,爱即择香厂官地,着手建筑,筹建京都仁民医院。”而后演化为市立第一医院。今天走到那里还能够找到仁民医院的旧址,在大门的上端还能够看到隐约的医院名字的痕迹”。对号入座,应该说的就是这里了。
  
   进了大门,可以看出内部共有六幢平面格局和立面相同、各有独立天井小院的楼房组成。六幢建筑通过一条小巷分为两排,巷口通向仁寿路,巷口有过街楼相连,六幢建筑的六个楼门,两两相对通向小巷。据说这座楼名叫泰安里,是仿上海石库门里弄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整座建筑用青砖砌成,楼门有雕饰,窗外有窗套,细节精巧别致。
  
   进入仁寿路16号也就是南边第一个楼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天井。天井的西北角有楼梯通向二层,二层有回廊通向各屋。天井的顶部是罩棚,周围有数个窗户大小的通风窗。可以看出,这幢小楼是中西结合的民国建筑遗存。院里的人很客气,见我拍照一点也不奇怪。二楼有个住户,是个小伙子,热情地给我讲这座房子原来是什么样,房里的结构是什么样;他在这里生这里长,如今老父亲还住在这里,已经六七十年了。按他的说法,这所房子已经有百年高龄了,但依然非常结实。他说自己虽然搬出去住了,但还是很喜欢在老房子里居住的感觉,房子空间很高,住着敞亮,现在的住宅楼根本比不了。对类似我这样前来拍照怀旧的不速之客,小伙子说:“我们都习惯了,经常有人来拍。我们这座楼是附近保存得最好的老建筑了。像这样的房子已经没几座了。”
  
   从香厂路一直往东,到万明路的交叉口,能看到一座中式风格的建筑“天桥茶园”,这里也算小有名气,不过名气远不如当年。1918年月,这里修建了一座四层楼的新世界游艺场,外形像一艘轮船,平面呈不规则几何形,一楼正门开向西南,与东方饭店隔街相对,因仿照上海大世界而建,人们俗称其为“大世界”。由于它的位置临近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北靠“八大胡同”、琉璃厂文化街,东距天桥一箭之遥,各色游客络绎不绝,使“大世界”昼夜门庭若市,甚至出动了巡警控制游玩大世界的人数。
  
   这是大川胡同西北角的虎坊路幼儿园,它建在名噪一时的浙江绍兴府属会馆——浙绍乡祠(越中先贤祠)旧址上。按照参考资料的指引,我以为会馆的三进四合院还在,但走了几个来回都不见踪影,在大川二巷碰到一位女士,见我问起绍兴会馆,立刻兴奋地说:“你怎么知道那个会馆?是有一个四合院,可惜已经拆了,就在幼儿园那个位置,已经盖了一座二层小楼。我原来在那里工作,那个院子可好了。拆的时候我还给文物局打电话,希望他们能把那个院子保护下来,可惜没成功。拆之前我和幼儿园的老师们把院里的几个大石碑都埋地下了,不少呢,上面都刻着人名,那些石碑都有年头了。”听了她的讲述,再看看眼前的景象,我也只有缅怀的份儿了。
  
   发现了这块旧式的胡同名牌,我才判断出这里原来应该叫“双五道庙”胡同,这条胡同的起名应该与胡同里的某座庙宇有关。老物件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一些有意思的提示,让我怀着好奇追根溯源。
  
   我把这次天桥怀旧的终点定在了万明路。这条路宽敞笔直,两旁都是风格独特的西式小楼,这里是清末民初新市政建设的产物。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当时的设计和建造水平一点也不落伍,实在值得当今的房地产商们好好学习学习。
  
   站在万明路口向北望,是曾经灯红酒绿的前门八大胡同所在地;向南望,是渗透了西方文明的老街区和曾经喧闹繁华的娱乐区,再往南就是老天桥的中心地带了。经过一百年的洗礼,洗尽了昔日的铅华,让人感怀的并不是纸醉金迷的短暂“辉煌”,而是浸润在时代生活中的文化底蕴,一份挥之不去的与这个城市息息相关的情怀。

共 31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寻觅老天桥的痕迹,曾经的历史,如今还能从一丝一镂中发现,难得作者这么细心,把天桥的变化一一道来,让人感受着天桥历史赋于它独特的文化背景,欣赏!----温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003022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用尽半分温柔        2010-03-22 05:53:17
  寻觅老天桥的痕迹,曾经的历史,如今还能从一丝一镂中发现,难得作者这么细心,把天桥的变化一一道来,让人感受着天桥历史赋于它独特的文化背景,欣赏!
2 楼        文友:用尽半分温柔        2010-03-22 05:53:28
  呵呵,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