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璞】说说“执中致和”(随笔)

编辑推荐 【文璞】说说“执中致和”(随笔)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04发表时间:2023-07-03 17:07:43

所谓执中:有两重含义。第一,执:拿着,可引申为“凭借”意;中:方位上的“中间”,特指洛阳地处中原的特点。执中:凭借中原有利的地理优势,发展中原,逐鹿中原。第二,执:执着;中:做人、做事要达到的某种最佳状态。执中:做人、做事都执着于追求一种最理想的境界和最佳状态,那就是“中”(和“不中”相对)。致和:致力于构建和谐,并达到一种和谐。“中”从本义上讲就是一种和谐,与东西南北遥相呼应且不偏不倚。“中”所达到的最佳状态和理想境界也是一种和谐。“中”的文化其实就是“和”的文化。“执中”为了“致和”,“执中”可以“致和”,“执中”才能“致和”。“执中致和”的理念,在我们传统文化中除了作为“理想追求”、作为“做人准则”、作为“做人态度”之外,在中医学说中,有广泛运用。“执中”,首先反映于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诊病不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并且要“观过与不及之理”,然后采取各种调平的具体对策。“执中”,首先就是要调平阴阳,这个阴阳既包括天、地、人这个大环境,也包括人体这个小世界。如果把“执中”作为中医学思维的基点和认识上的方法学的话,其目的就是,求“和”,亦即“致和”。和平、和谐、调和、中和、协和、平和等,皆是要“和”,“和”就是中医学的目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执中致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执中致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因为“和”,指的是协调不同声音,构成美妙的乐章。当人们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事物发展规律后,便逐步向认识、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心灵审美各领域拓进,将利益不同、信仰各异、政治要求不同的力量协调起来,以实现国安民悦的“天下和”的目标。“执中致和”也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这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其中直之性和中节之情,实行合乎中道的法律制度,让社会矛盾中的各方各得其位,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各张其性,和谐相处。不容置疑的是,今天我们运用“执中致和”的思想资源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时,必须注意克服“执中致和”的主客观的历史局限性,使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人生处世的要点,就在于“执中致和”这一大原则。
   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中,他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也将不成其为人。
   人惟有在社会交往中认识自我,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无论是谁,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越好,他的朋友就越多,就越能使自己得到温暖、勇气,增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欲想在现代社会中很好地为人处世,首先要解决自立与合群相融合的问题。
   在商品经济普遍发展的今天,要想个性及能力全面发展,就必须把自立与合群融合起来。这里,自立是基础,是根本。
   一个不能自立,没有理想,没有勇气的人是难以与他人协作的;一个品行不好,自私自利的人也难以与人合群,难以与人相处。常言道:“打铁先要本身硬”。为人处世,同各方面搞好关系,搞好协作,就必须先修炼自己。只有立大志,苦心求索,在思想上、品质上不断净化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受世人欢迎。
   做到了中,就是至善的体现做到了和,就是道体的大用。如果通俗浅近地说明它,把它用到宇宙本体上,就可以说是天地的中正,与天地相均衡;把它用到人生功用上,就可以说是内心的中正,与内心相均衡。所以尧告诫舜说:“一定要适当地掌握这个中。”舜又向禹传授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用后丢掉)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没有仁爱,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他们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像个大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使人困惑,不如抱守虚静适中的态度。”
   孔子的孙子子思叙述孔子的话说:“君子行中庸之道,小人不行中庸之道。君子所以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君子能够时时处处做得恰到好处;小人所以不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小人做起事来无所顾忌。”又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德行啊!普通人很久以来不能做到这一点了。”所以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合乎常情,合乎常理,惟精惟一,能达到最善,就叫做中。君子之所以能做到适中,就是他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时时都处于中间的位置。
   子华说:“圣人贵在中,君子抱守中,作为中庸之道,这就全部达到了。”东方朔说:"智慧的人为人处世,没有不崇尚中的。”做人处在世道之中,能做到把守这个中,合乎常情常理,就可以说没有过失,就能合乎大道了。然而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自从孔子以后,可以说是世道衰微,人心衰微,如日落西沉,每况愈下。所以有人感叹说:“中庸之道已经完全失去了,民间少有中庸之道已经很久了”;“天下国家可以舍弃,官爵俸禄也可以辞去,刀山火海也可以蹈踏,中庸是不能失去的”。
   为人处世,还须能方能圆。若适合于中道,就能秉承天下的大公;居处天下的大善,就能服天下千万大众,就能成就天下的大事,就能急流勇退,就能方,也能圆。中和的表现形式乃是礼的实用。反过来,礼的实用,在于以中和为贵。孔子听到老子传授礼的根本大道,感慨地说:“老子就像天上的飞龙一样!”这就是天道,人效法于它,就能大成,就能化人神圣。也就可以说,执中致和,是为人处世的方圆。
   庄子说:“物虽低贱,但也不可不用;民虽卑微,但也不可不顺从;事情虽隐秘,但也不可不做;法度虽粗疏,但也不可不实施;义虽远离于道,但也不可不遵守;仁虽是对亲近而言的,但也不可不推广它;礼虽是有制约的,但又不能不那样繁多;德虽顺合于世,但它的本质必须高尚;道的本质是永恒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天机虽然神妙莫测,但也不可不发挥作用。所以,圣人顺乎自然而无须有所作为,德性自然形成而无须操守。出于道而不必有意图谋,合乎仁而无须依恃,近于义而无须积累,应于礼而无须违背,行于事而无须推辞。统一法度而不扰乱它,依靠百姓而不轻视它,利用万物而不随意抛弃它。万物虽然难于利用,但又不能不选择机会去利用。不明白自然法则的,德性就不会纯正;不精通于道的,任何事都办不成;不了解道的,是最大的悲哀!什么叫做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天道是主宰,人道是辅臣。天道与人道间有很大的距离,这一点人们必须明白。”
   所以说,天道与人道称名虽异,实际上是一个东西。道就是一,一也就是道。一生于中,却能得到“中一”之道,这样就能顺应万物的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所以是无为的。仁义礼法,都要措施适当。庄子又说:“君子如果不放纵情欲,不炫耀聪明,寂然不动而灵活如龙,深沉静默而震动如雷,行动如神而合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如风吹尘土一样自然运动,又何须我来治理天下呢!”
   当然,这些道理全在于因、任、顺、应的功夫,不明白“中一”的要旨,又怎么能明白它呢?明白了这些道理,并效法它,就能有所成功而超凡入圣。
   老子告诉孔子事物开始的道理,也就是礼的本体道理时说:“至阴赫赫,至阳肃肃,赫赫发自于天,肃肃发自于地,两者相交通融成和,就产生了万物。或者作为纲纪,却不能看到它的形状。”阴阳相交,必然生出交差点,中成于一而致于和。于是天地定位,出现了万物,产生了国家,这就是致于中和的道理。止于“中一”,也就达到了至善,能止于至善,就能够和同,能和同就能天人合一了。于是万事万物产生形成了,而万理万法也就确立,并逐步达到完善。礼的根本是“中一”,是就天道产生人道说的:“礼所以制中”,是就人道求合天道说的。礼是人类行为至高至善的标准,而且至善只能有一没有二,如果有二就不能叫做至善!中也只有一无二,如果有二就不能叫做中!
  

共 32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充满哲辩意味的随笔。文章开宗明义,指出执中,即做人、做事都执着于追求一种最理想的境界和最佳状态,那就是“中”;致和,即致力于构建和谐,并达到一种和谐。接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从中医学的思维,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等多方面针对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将利益不同、信仰各异、政治要求不同的力量协调起来,以实现国安民悦的“天下和”的目标。文章层层递进,进一步纵深展开,阐明“执中致和”也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这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其中直之性和中节之情,实行合乎中道的法律制度,让社会矛盾中的各方各得其位,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各张其性,和谐相处。不容置疑的是,今天我们运用“执中致和”的思想资源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时,必须注意克服“执中致和”的主客观的历史局限性,使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文章表现的观点很有时代性,在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层层深入,不仅提出问题,更给出方法论,很有借鉴意义。随笔思维缜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论证充分,体现了作者成熟深入的思考及驾驭文字的功力。一篇结构完整,文脉流畅,思想深邃的文章,力荐共赏。【文璞书苑编辑:别似幽居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惠风        2023-07-03 17:25:33
  感谢编辑老师的点评,辛苦了!
两袖清风存正气 一间陋室透书香
2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3-07-03 18:40:33
  欣赏惠风老师随笔文章,有理有据,层次分明,笔力浑厚,很有深度,点赞欣赏!
3 楼        文友:龙泉剑客        2023-07-05 08:33:17
  读了这篇文章,让孤僻的我茅塞顿开。
曾经的乡下少年,我愿用我的笔写我的过往,我的现在,甚至我的将来,分享我的喜极而泣,悲从中来,甚至是吊儿郎当。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