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赏析经典散文掠影(赏析)
散文通常有议论文、叙事文、描写文、抒情文之分。其实,这种分类,只是为了便于讨论而已。究其真象,往往发现散文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绝然分开。说理文章如果没有叙事作基础,说理就成了空谈;叙事文章如果缺乏必要的议论,其主旨就难以提升;抒情文章如果没有描写对象,其所抒之情要么是无病呻吟,要么成为隔空喊话。所以,赏析散文,不仅要把握主题,更要注重表达方式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阿房宫赋》本是一篇华丽的辞赋,着眼于对阿房宫壮丽景观的描写;前三段恣意铺张,一展阿房宫的亮丽壮观之美。然而,从第四段“嗟乎”开始,虽保持原来写景的排比句法,却渐从描写转入议论:
嗟乎!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哀后人也。
这段议论,一波三折,鞭辟入理,顿挫之中势如破竹,层层推理一气呵成,逻辑饱满的张力,加之条理分明、节奏流畅,最终逼出结论的结构方式,的确让人叹为观止。细想一下,这篇赋文如果只是写景壮物,无论景观多么壮丽豪华,无论词藻怎样鲜艳夺目,那也只是写景而已。正是有了这段议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用,才能在读者内心产生震撼。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一篇随笔,亦可称为读后感,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看下面这段文字: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亦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春秋战国时期,王公贵族养士成风,孟尝君是其中之一。一次,秦王室准备捉拿孟尝君,得知这一消息,孟尝君外逃至函谷关。按规定,鸡叫后守门士兵才会打开关门。孟尝君手下一士,模仿鸡叫骗得守门士兵提前打开关门,孟尝君才得以脱身。孟尝君身边还有不少类似“鸡鸣”者之士。所以,当时社会上盛赞孟尝君能得士。王安石的这段文字就是批驳这一观点的。
这段文字只有九十来个字,回旋空间极其有限,但层次清晰,气势流畅。“嗟乎”之前是叙事,可以称为树靶子;之后是批驳,可以称作“有的放矢”。文中共出现五个“士”,前两个“士”,是鸡鸣狗盗之士的“士”;后三个“士”,是有识之士的“士”。两相对比,余味无穷。用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用齐得一士而可制虎豹之秦,纵横议论,张弛有度,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足可看成是散文之精品。
鲁迅写景状物的散文诗《秋夜》,并非单纯地为了描写景物的美感特征,而是重在赋予景物以象征意蕴。明写秋景,实写人间,是这篇作品的最大特点。那降给人间繁霜的夜空,那不顾身上的伤痕而顽强地直刺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仍做着好梦的小粉红花,那乱撞扑火的小青虫,各有自己的特定象征意义。对于这种深沉而又冷峻风格的作品,只有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才能将冰冷的夜空与现实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才能将受了伤而还直刺天空的枣树与战士联系起来,才能将冻得瑟瑟发抖却盼望着美好未来的小粉红花与广大劳苦大众联系起来,等等。如此,才算读懂了作品的内涵。
冰心的《霞》是一篇叙事文。作品从过去写到现在,从重庆歌乐山写到故乡,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同时“收得拢”,“拢”在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上,所有素材无一不是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地制约,这又体现了散文“神聚”的特点。作品最后一段写道:
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转。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冰心90高龄仍笔耕不辍。散文《霞》中的霞光是璀璨多彩的。文末用“美国东岸慰冰湖”暗喻中国人常说的“西天”,不仅情趣盎然,而且也反映出作者内心乾坤朗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是读者读《霞》后的感悟。
要求作者下笔就得“载道”,不是自己之道,而是大道之道,这固然有些生硬,但一味怂恿作者笔端流淌“纯情”,描写山河之壮丽,抒写春风之妩媚,脱离言志之意境,难免内容空泛,千篇雷同,恐怕亦非散文之福。一个真正的散文作者,只有有感于事,借事议论抒情,写出自己的主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