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旧时光】广播(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旧时光】广播(散文)


作者:可言 童生,588.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48发表时间:2023-07-14 23:03:34


   还未进入伏天,天热得让人心烦。
   中午时分,顶着炎炎烈日进入农贸市场,里边比外面更加闷热,像是进了一个巨型蒸笼。家禽散发的怪味,水产品发出的腥味,地面不断蒸发出的潮气,混杂在一起,实在有些难以忍受。
   要不是需要买点菜,我是不愿进到这里来的。急匆匆买了菜,赶紧离开这个地方。
   走出市场大门,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气温似乎更高了。这个时候,感觉到什么东西都是多余的,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就希望能和这闷热的空气隔离开。笼里的鸡都在叉开嘴巴往外吐热气,它们的动作又是如此的一致,像是一同在质问人类:“你们是怎么搞得,把气温折腾得这么高,我们都受不了啦”。
   跨过市场外的排水沟,猛然抬头看到路边的一根铁杆上挂着一个喇叭。喇叭里在播放着使用天然气的安全知识。我马上对这个喇叭产生了好感,觉得它亲切、友善,而且有力量。那喇叭不大,也不小;声音不高,也不低;语速不急,也不慢。在这炎炎烈日下,它从容淡定,不温不火,不卑不亢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丝毫没有受到这闷热空气的影响。
   是呀,天气是很热,但是这个时候,还有很多农民在地里劳作,很多快递小哥在烈日下送包裹,很多交警在大街上忍受太阳的炙烤和地面的热辐射,很多全副武装的战士依然在巡逻站岗,他们都在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像这个顶着酷暑,依然在一丝不苟地履责的广播一样。我没有理由过多的埋怨天气的炎热。
   二
   这个还算精致的喇叭,在我心里秒变为红色的广播,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
   那时,我家堂屋墙壁上挂着一个红色盒子,大家都叫它广播。那广播和眼前的喇叭大小差不多,木头的,红色。特征是有个圆形的黑洞,它的神秘之处也在那个黑洞。
   那小小的广播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那么美好,那种感觉依然那么珍贵。
   广播拖着一根长长的线,像是剪不掉的尾巴。很早就知道,那根线要插到地面的土壤里,并且在周围浇上水,广播才会有声音。这根尾巴于是有了神奇的色彩,成了我虐玩的对象。一会儿把它插入土中,一会儿又把它拔出,那广播的声音也跟着自己的动作,一会有,一会儿无,感觉自己有了掌控世界的能力,小孩的某种欲望就在简单的操作中得到满足。
   “那小盒子里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在里面说话?”这便是我最初的疑问。实在想不出答案就去请教大人,大人的回答是“广播里的人都很小,所以那里面能住下了很多人”。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真的认为那里面住着很多的小人,更准确地说,小人就住在那个黑洞里。后来,越想越不对劲,广播里不但有人的声音,还有锣、鼓等乐器的声音,这些东西我都是见过的,在那个小小的广播里,怎么装得下。终于有个比我大三岁的孩子告诉我:“那只是一个声音,声音是从公社那边送过来的,是沿着这根线送过来的。”他一边说,还一边指着那根入户线。这下我心里的疑惑逐渐被打开,我又开始崇拜那根入户线和广播上的那个黑洞,觉得它能模仿出人的声音,自然有它神奇的地方。
   多年后,我上了大学,学的恰好就是通信专业,慢慢地才对“广播”一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原来,广播只是是一种通信方式而已。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喇叭或音箱,人们都叫习惯了,都叫它“广播”,它也就成了广播。
   三
   广播里很热闹,有花鼓戏、评书、歌曲等等,还有专门的少儿节目。
   公社有个播音员,他的声音在广播里显得很特别,是地地道道的当地口音,很生硬,字是一个个地蹦出来的,绝无连读和吃音的现象。这也是他认真履职的具体表现,为了不出错,他采用了最笨的办法。他的这种一丝不苟也成就了在我看来很有特色的播音。他的话其实不多,广播开始时,他讲一段话,广播要结束时,他又讲一个结束语,加起来不会超过五分钟。偶尔会念一段通知。这播音与后来我们听到的广播电台里声情并茂、极为煽情的播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我会无端地怀念那个播音员。其实我没有见过他,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按现在的标准来说,他可能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主持,但我却成了他的铁杆粉丝。我至今都还能模仿他的腔调,背出他的台词。我甚至幻想,要是能再次听到那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的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的广播,将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呀。我又清晰地知道,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了。那声音,那情景,那种感觉,都只能是作为一种记忆,收藏在自己心里,这种记忆带着童年的温度,带着家乡的温度,也带着那年代的温度。你永远也不要奢望去重塑它,虽然那种感觉有时会显得越来越清晰。
   后来,也不知是什么原因,那个带着长尾巴的广播消失了,我心心念念的那个播音员也不知道去了何方。
   四
   再后来,广播又出现了,但不再是一户一个,而只是架设在人口集中点和主要路口。老家地处两县交界,如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点同时架设了两个广播,面对面,中间仅仅隔着一条并不宽广的水渠;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很像国境线上的两个界碑。它们的存在似乎也有宣誓管辖权的味道。到了广播的时候,它们各唱各的调,像两个永远不知疲倦的吵架人在不停地诉说自己的理由,谁也不服谁,谁也不理谁。只有细心的听众才会发现,他们讲的东西其实大同小异,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内容多为安全知识,政策的宣讲,偶尔带着些娱乐节目。
   两个广播同时架设在一个点的现象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似乎上面有人意识到这样不妥,两个广播变成了一个广播。
   这个广播又陪伴我走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少了那个带浓重乡音的播音员,也少了那童话般的遐想,但它成了我生活在农村的时钟。有了它,我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学校走,什么时候该走向田野,什么时候又该从田野回来,可以从容玩耍的时间还有多久。
   有时候,我喜欢躺在河边的草地上,那是最为惬意的时光。这时,看到的是天上白云,云卷云舒,编织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听到的便是那广播的声音。那声音就是乡间的风吹过来的,声音一会被风吹走了,离我越来越远,远得听不到;一会又被吹过来了,越来越近,等到了跟前,便是暴风骤雨般卷过来。一会儿大,一会小,一会缥缈,一会疾驰的声音成了耳边的主旋律。而村庄里鸡鸣狗吠、小孩打闹、锅碗瓢盆之韵、田间吆喝之声反而成了一种背景。
   躺在草地上的我便有了想法:那变小的声音去了哪里?是不是被山坳里的神仙收走了?那猛烈袭来的声音里会不会有妖怪?它会不会把我裹挟走?
   现在,我有些后悔,我不曾给家乡留下任何的声音,这也是我永远的遗憾。恰恰是那广播把家乡的声音真真切切地留给了我,这些声音已经走了心,入了脑,怎么也挥之不去,虽然不能说出那声音的具体内容,但是那种感觉却是让我越想越真实。
   我喜欢那广播的声音,也喜欢那广播的精神。

共 26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广播,生在八十年代以前的人都知道,广播是农村里一个不可多得的娱乐设备,也是收听消息的一个宝贝。在那个不发达的年代里,广播成了我们了解外面信息的重要来源。文章从去菜市场买菜,受高温与菜市场的恶劣环境影响,又从路过的一根电信杆上的一个喇叭联想到了生活中许多顶着太阳生活与工作的人们,瞬间释怀了不少,觉得没什么可抱怨的。而那个电线杆上的喇叭让作者联想到了小时候的广播。于是文章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关于广播的一些事,那个有个黑洞的广播,以及广播的发展变化,直到广播成为了一段回忆。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描写详细,给我们讲述了旧时光里的物与事,也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晓荷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7-14 23:04:03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2 楼        文友:可言        2023-07-15 12:09:43
  感谢老师辛苦编辑,向老师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