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人生与读书(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人生与读书(随笔)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2发表时间:2023-08-05 16:30:28


   一
   闲来无事,手机懒得看,睡又睡不着,通常会读一些纸质的书。老婆常说“有你在,家里就乱”。唠叨过很多次,但枕头边仍旧会放几本书。这次或许是睡得早,五点刚过就醒了,不愿起床,顺手就拿起了其中的一本,是《古文观止》。随便一翻,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不长,一字字读下去,读到“好读书,不求甚解”,居然有了一种碰到老朋友的感觉。这句话,年轻时每次新结识的朋友看到我半床的书时,我给他们解释的话中总会用到这句。那时也只是从一篇文章中读到过,隐约知道它和陶渊明有关系,觉得“符合”我的状态就用了。奇怪的是《古文观止》经常看,好像以前一直没有注意过这句话居然就在这篇短文里。读到接下来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想起了以前自己的种种理解,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羞愧,通身大汗。
   以前的我说“不求甚解”时,除了个别情况下是谦虚自己读书不认真,有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的意思;更多的情况是一种自夸,表示自己读的书很多,所以好多内容就不是那么容易记住。现在突然觉得把“不求甚解”理解成“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这是把古人拉到自己的时代来理解的结果。活字印刷术出来后,书多了起来。那么多的书,要每本都看,都理解,听上去很厉害,其实不可能。这样把读书“不求甚解”理解成读好多书只能知道个大概才有物质基础。陶渊明由于出身的原因,他有书,但肯定不像我们,说有书就是有好几书架。书本来就不多,爱读书的话,一本一年读几遍甚至几十上百遍就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情况下,想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也是不太可能的。也应该是有一定传统文化修养的人想到了这点,把它理解成“不做过分的解读”。原因是古人解读更古的书,尤其是所谓的经书时,过分的解读太多了。这种现象在陶渊明时代已经成为了常态。但这种理解是脱离了传统后,对传统反思后的理解。陶渊明是想到了他心目中更好的世界-桃花源,但要说他在那种普遍迷信书的环境中能跳出来,说出和当时不一样的观念,我总觉得可能性不大。那时的书,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一般被认为是前人用生命或者至少也是用鲜血写成的。用现在的标准来说,流传了上百年,公认的名著中的一部分大略等同于那时的书。就那一些经典的名著来说吧,要真正理解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书中的好多事,读者要是经历过,有切身的体验,才能读懂。这就如你听一个人说他人生中最悲惨的故事,你或许会落泪,但你要是没有那样的经历,你根本就不明白那故事到底有多悲惨。真正能读懂名著的都是有丰富经历的人,而不是文学博士什么的。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是说喜欢读那些书,不求一次就能全理解;只要在不断读的过程中,有那么一次有所感悟,就能高兴得忘掉一切。“每有”很容易误解成“每次都有”,其实应该是“有会意”的“每次”。要是“每次都有”,估计他家可以节省好多饭了。这表明陶渊明很实在,他在不懂时,不强迫自己马上去弄懂,而是等待时机。这应该是所有热衷读书的人都该有的特性。或许有些人(或者他们的书)你一辈子也读不懂,那你也得认命,说明这书或者说它的作者的人生与你无缘。就如这篇《五柳先生传》,我在年轻时好像背诵过,但那时的我根本没有理解它,就等于这篇文章在我和没存在过是一样的。只有在这次,在我真正读懂它时,它才成为我生命经历中的一部分。
   现在再想以前的我,确实是现在意义上的“不求甚解”,连基本的道理都没弄明白,只凭随便听到的一句话(像这里是半句话),觉得恰好符合自己的想法,也不管正确不正确,就到处乱用。尽管我不是老师,不至于误人子弟,但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却是我发自内心瞧不起的。也就是由于这种内心的羞惭吧?什么“朝闻道,夕死可矣”,或者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类的道理,我能说出好多来,可仍旧不能停止浑身的冷汗。
  
   二
   想起了以前读过的一则西方寓言。
   说是两个园丁,各自得到了一块相同的园地,也就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按照自己的兴趣,在自己的园地上大展手脚了。
   几年后,一个园丁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园地也越来越肥沃。另一个园丁的日子却越过越悲惨,园地也早已经荒芜成野地。
   悲惨者找到了红火者,想找到其中的原因。
   红火者说:“这些年来,我黎明即起,每天都在园地里劳作,是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没事了就喝喝酒、唱唱歌。园地也确实没亏我,每年都给我丰厚的报酬。你呢?”
   悲惨者说:“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园地怎么才能长出植物,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这些植物长得更好,优良的种子收获后怎么处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我还在百忙之中竭尽心智想要搞清楚人怎么生活才能幸福……”
   “等等!”红火者喊住了他,“这么多的事,你弄清楚了没有?”
   “我已经发表了好几本专著了。”悲惨者有些自得地说。
   “那你的园地怎么会荒芜呢?”
   “我没有时间去耕作。”
   第一次读这故事时,是否嘲笑过这位写了好几本书的作者,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当时恰逢励志书流行的时候,几乎所有书店醒目的地方都放着这类书,我当时也很沉迷过这类书。所以那时的我肯定没有嘲笑过那些书的作者。但现在,我几乎不再去书店,原因当然是我知道书店中的绝大多数书就是这则寓言中的悲惨者那样的人写的。这些书的共同特点是: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却能把它写成书,一副导师的架势指导别人去做那些事。
   这故事也让我想到了庄子,他也曾讲过一个关于书的故事,现在变成了成语,叫“轮扁斫轮”。说是齐桓公在读书,一个叫扁的车轮匠人走到他跟前,问他读什么。
   他回答说:“圣人之书。”
   扁问道:“圣人在吗?”
   “死了。”
   “那你只能读到古人的糟粕。”
   “你一个做轮子的小人知道什么就敢诬蔑圣贤?”齐桓公很生气。
   “大王,我用我做轮子的经验来给你说这个道理。我想把我的手艺传给我儿子,简单的一些过程都没有问题。可要是牵扯到最关键的一些地方,比如榫卯的大小,怎么才能做到榫卯松紧适宜,是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全靠自己多年的经验。从这可以知道,真正的精华是无法表达给别人的,能表达出来的都是一些基本无用的东西。而文字记录的只能是能表达的东西,所以那些通过文字记录流传下来的就只能是古人的糟粕了。”
   庄子这故事后来被换了个说法: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当然会被有些人说成是神秘主义什么的,大有不值一辩的意味。我不是太赞成庄子的那个观点,但我也不认同批评者的看法。过了知天命的我,在读过很多很多根本不值得读的书之后,想说的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园地,在那里劳作,在那里唱歌,在那里喝酒,在那里痛苦,当然也在那里死去。别人的园地,是别人的事,让别人去操心。至于书,要读就去读用生命写的,至少也应该是血写的。其它的在实在无聊时可以翻翻,但也仅仅是翻翻而已。
  
   三
   经历了一定的岁月,总会有一些人不敢面对;也会有一些事不愿重提。只是在午夜梦回,听着其他人的鼾声,想到时,会让自己汗出如浆,心如刀割……
   有时会想,要是能重新来过,有那个能穿越到过去的“月光宝盒”该多好!记得扮演至尊宝的周星驰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在月光宝盒的帮助下,一遍遍地回到过去,想阻止白晶晶自杀。电影中除了至尊宝,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一次次地重复那些既定的动作,特别是扮演二当家的吴孟达,还很搞笑地来了句:“我怎么说‘又’了”。电影在当时很火,现在看来也还不错,但应该被好多人尊崇为经典吧?因为在其后就有了许多无脑的穿越故事。作为电影,就一个多小时的故事,何况还是喜剧,看过了,笑过了,也就完了。可要较起真来,还是会觉得不对。别人都在重复过去的动作,就好像事情第一次发生时一样。至尊宝怎么不重复以前的动作呢?难道穿越后,其他人都只按原来的情节行动,而他却不会变成以前的那个他?要是他也变成以前的那个他,他当然也就对没发生的事不清楚,那他怎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要是所有的条件都是以前的,我也只是以前的我,就算那个机会放在我跟前,我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吗?平心而论,我没有那么自信。
   现实世界里,只要我们还活着,其实就一直在选择。每一天、每一时都面临着选择,只不过有些选择我们觉得是本来就该那么做的,所以被我们忽略了。有些选择却由于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被我们有意无意地放大了。而只要是选择,结果当然只能是好或者不好,走上了独木桥,就不会踏上阳光道。想通了这点,我们就不应该苛求自己的每个选择都是最好的,只希望那个选择在当时是自己最想去做的,或者在那种情况下只能那么去做就够了。这样在选择过后,该发生什么就让它发生什么,我们都该平静地接受。而不是无聊地说什么对不对,讨论什么后悔不后悔。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是智者的方式,也是负责任的人该有的方式。只要我们负责任,知道做选择时自己的想法,结果的好坏就不该成为判断过去选择的依据。如果必须有一个真理一样充足的理由才能让你心安,那这个理由也很现成:这个世界上,只要是活过的人,还没有一个能做到所有选择都是对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把午夜梦回交给了昨夜。
   世界安静了,我的世界真的安静了。

共 38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灵动的思绪,厚重的内涵,诉说关于人生与读书的感悟。文中叙述自己对读书的热爱,作者深夜读书,谈古论今,更有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体会。内涵厚重的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3-08-05 16:35:01
  内涵厚重的文字,诉说关于人生与读书的感悟,抒发自己对读书的热爱。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3-08-07 08:07:42
  谢谢点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