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柳岸】杂谈《水浒传》(赏析)

编辑推荐 【柳岸】杂谈《水浒传》(赏析) ——夜读《水浒》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17发表时间:2023-08-14 09:46:21

年轻时,对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我是很反感的。但在后来的阅读中,对于他的“腰斩”,我逐渐开始改了投赞成票。
   现在流传的《水浒传》有三个基础版本: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金圣叹改编版。研究者一般认为百回本是最早出现的。从前后文的照应来看,百回本确实也是完整的。尽管“梁山英雄排座次”后的章节可能还是原编著者编写的,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真有狗尾续貂的意味。当然其中也有个别精彩的章节,比如鲁智深的“圆寂”之类的,但那只是灵光一现。这样的章节,即便是普遍认为后来者添加的内容中也一样有,如百二十回中关于王庆的故事。
   这么多年下来,不同版本的《水浒传》购买了至少各一套,读了当然也不止几遍,对于它的艺术特色多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现在就以下几个方面来分别说说。
  
   一、《水浒传》的人物表现
   洪信和高俅尽管不在一百零八人中,但对于他们的描写,却很有个性。这就是开头的作用,任何一件工作,刚开始做,热情都很高涨,都会尽可能做得让自己满意。这也是人情之常,写作者当然也不例外。在开始时,写作者对于自己叙述的内容,都会做很认真地研究,描写起来也用心,所以人物写得就很有特色。洪信的官老爷习气、高俅的小人得志实在是很精彩的刻画。
   书中王进是一个见微知著的人,他的引退是好多智慧人士该有的行为。当时的他尽管看不惯高俅,但对社会还没有绝望,所以他带着母亲离开京都,另找出路。这样就引出了少年史进。
   史进是“三十六个”中的人物,这里关于他的故事,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在他的故事里出现的朱武、陈达、杨春,朱武写得有些特色。随着故事的发展,史进引出了鲁达和李忠。这样进入了鲁智深的故事,这部分内容精彩。由鲁智深引出林冲,故事同样精彩。由林冲引出杨志故事,杨志这个人物写得典型性很强。生辰纲的护送与盗取,引出了晁盖等八人。但这八人其实都不怎么出彩。生辰纲事发到平息,故事进入了宋江模式。宋江引出了武松。武松故事一直是热点。武松故事结束后,重新回到宋江。这样宋江开启了收集好汉模式。其中王英、花荣、秦明有特色,其余的只能说平平。吕方、郭盛仅仅是致敬了一下吕布和薛仁贵。由于石勇的信,宋江回家,结果被抓,被刺配,这样再次开启收集好汉模式。李立、李俊、童威、童猛、薛永、穆弘、穆春、张横这些人物,李俊本来是作者想好好写的人物,可惜并不好。或许是作者不熟悉江南水乡吧?张顺、戴宗、李逵中,张顺和李逵的打斗很精彩,但也仅此而已。李逵的好处是在后面逐渐表现出来的。回梁山途中收集的四人,感觉就是凑数。李逵探母是李逵的传记,精彩。戴宗、李逵第一次寻找公孙胜收集的众人中,杨雄、石秀、史迁写得好。三打祝家庄,解家兄弟一伙中,顾大嫂反而是出彩的人物。征讨梁山诸将中没有一个写得好,或许作者不熟悉官方的高级将领。卢俊义故事,故事很精彩,但人物并不好,好的反而是李固。至于皇甫端、王定六、郁保四之类的,只能算是凑数。
   这样到聚齐一百零八人,在梁山上排座次时,作者着力写过的人物有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武松、张俊、张顺、李逵、杨雄、石秀、戴宗、公孙胜、卢俊义等十四五个人物;而真正写的出色的其实也不过是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李逵、杨雄、石秀。从篇幅来看,宋江应该最多,但宋江本身却写得很普通。原因应该是作者对宋江没有一个整体把握,所以写得有些矛盾。这也是后来读者对于宋江看法差异很大的原因吧?宋江故事本身确实没有什么精彩的章节,即便是专写他和阎婆惜的故事,也是阎婆惜母女写得比他好。
  
   二、《水浒传》众好汉组成
   《水浒传》中的好汉们,按他们出场时的身份归类,大体可以看出作者原来的构思。这一百零八人,可以分为几类:
   1、军官出身类
   这类人共有二十二人,分别是:鲁达、林冲、杨志、索超、花荣、黄信、秦明、孙立、呼延灼、韩滔、彭杞、凌振、徐宁、关胜、郝思文、宣赞、单廷圭、魏定国、董平、张清、龚旺、丁得孙。但真正写得出色的只有鲁达、林冲、杨志;算得上及格水平的也就索超、花荣、黄信、秦明、呼延灼这几个人,其余的只能算是凑数。这些人中天罡星有十一人。
   2、财主豪强类
   这类人共有十人,分别是:史进、柴进、宋清、孔明、孔亮、穆弘、穆春、李应、扈三娘、卢俊义。这些人写得都不出色,反倒是不在此中的晁盖写得有些出彩。这些人中天罡星有五人。
   3、下层(监狱)官吏类
   这类人共有十二人,分别是:朱仝、雷横、宋江、武松、施恩、戴宗、李逵、李云、杨雄、乐和、蔡福、蔡庆。这类人写得都比较出色,但唯独宋江,篇幅很多,却写得有些差劲。他应该是作者着力要刻画的,可惜,太努力了,应了那句老话“过犹不及”。这些人中天罡星有七人。
   4、百姓诸业类
   这类人共有二十四人,分别是:李忠、吴用、三阮兄弟、公孙胜、曹正、薛永、张顺、萧让、金大坚、候健、朱富、石秀、杜兴、解珍、解宝、孙新、顾大嫂、汤隆、燕青、王定六、安道全、皇甫端。这些人中张顺、石秀写得好。解珍、解宝、燕青算是及格。这些人中天罡星有十人。
   5、强盗小偷类
   这类人共有四十人,分别是:朱武、陈达、杨春、周通、朱贵、杜迁、宋万、刘唐、白胜、张青、孙二娘、燕顺、王英、郑天寿、吕方、郭盛、石勇、李立、李俊、童猛、童威、张横、欧鹏、蒋敬、马麟、陶宗旺、杨林、时迁、邹润、邹渊、邓飞、孟康、裴宣、樊瑞、项充、李衮、段景住、焦挺、鲍旭、郁保四。这些人中只有时迁写得精彩,其余的都是偶露峥嵘,没有长久的表现。这些人中天罡星有三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水浒传》中的好汉们也是分等级的。本来是强盗小偷之类的,在编纂者的心目中还是不太被重视。这些人有四十人之多,可其中列在天罡星的只有三人。而这三人中,刘唐和李俊其实可以归入地方豪强类的,从文本中感觉他们并不真是强盗。只有张横确实在干杀人越货的强盗勾当。
  
   三、《水浒传》的结构设计
   总觉得《水浒传》的作者确实是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长大并老死的,他应该是深信,不,应该是迷信“天一、地二、人三”这样的观念。这样天罡是三十六,那地煞就该是七十二,表现在人当然就有一百零八个。这么多,在他编纂初期一定会觉得很自豪。可在后来,他才发觉即便让他们一一出场,都将是一个很难做到新颖的课题。现在看到的《水浒传》人物出场方式大体上有三种。
   一种是由一个人带出另一个人,也就是金圣叹所谓的“楔”出。这种情况特别适用于重要人物,像史进带出鲁智深、鲁智深带出林冲、林冲带出杨志、宋江带出武松等等。
   第二种是由一个人物带出一大串,比如宋江带出燕顺、王英、郑天寿、花荣,宋江带出李立、李俊他们。
   第三种由共同的行动带出相关各方,比如战争等等。
   在前面的章节中,这些方式运用得非常巧妙。我们知道,《水浒传》的好多故事,在作者编纂时已经广为流传了。可就算是珍珠,要把它们很别致地串起来,也是一件需要创意的工作。而在前面的章节中,作者在这方面做得挺好。比如鲁智深故事中,从五台山到东京的路上,他依次把李忠和史进交待了清楚。杨志故事结束后,他顺便把鲁智深的结局也交待了。武松故事结束后,接上了宋江,让他继续他的收集好汉的旅程。但一百零八人,毕竟是非常多的人物。评论家嘴一张、笔一滑,就能说各有特色,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好。其实作者要真正做到评论家说的那样,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旷日持久的编纂,外行或者事情过去很久以后,可能觉得是一种快乐,而在当时的当事人却实在不是什么乐事,相反他们多数都会有一种赶快结束的心情。这应该是这部大书甚至绝大多数这样的大书,读起来总给人以虎头蛇尾感觉的原因吧?
   有时我想,要是作者就挑选上三十六个人,结合说书人已有的创作,把他们按他现有的方式组合起来,会不会成为比现在的流行本更优秀的经典呢?我这种想法当然仅仅只是个想法,而金圣叹却把他的想法付诸了行动。在他应该是觉得一百零八个叛贼聚集在了一起,但在后面不但没有被官方消灭,反而帮了官方那么多忙,实在不合他的思维方式。所以他改写了第七十回后半部内容、删除了后面三十回的内容。当然尽管我也赞成“腰斩”,但我的理由却和他差别很大。
   小时候看过一则罗丹的故事,说他由于维纳斯手臂太漂亮,前来参观的人几乎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臂之上,却不太十分关注作为整体的维纳斯,所以砍掉了维纳斯那本来漂亮的手臂。这当然是在强调整体大于部分,部分要是超过了整体,影响了读者对整体的感觉,那这部分就是该删除的。何况《水浒传》中排座次之后,几乎就看不到有什么精彩的章节。所以这些内容当然就更应该被删除。这是我赞成“腰斩”的原因。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再有什么精彩的内容,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而这后三十回甚至五十回内容的出现,我想更重要的是商人们在其中的作用。明代印书已经完全商业化了,而商人为了赚钱,当然希望热点性的东西越多越好,流行的小说能写多长就尽可能长些。这才是《水浒传》最后越来越长的原因吧?常常想,要是研究历史,即便是纯粹的学术史,而不研究商人们(金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道学确实很道学,但呆子也就成了真呆子。
  
   四、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
   说《水浒》,金圣叹肯定是绕不开的。他除了修改重要章节、腰斩原著外,还在文本中随意修改词句,并且每修改一处还生怕别人不知道,说些什么俗本讹误,自己“看到”的真籍如何如何妙之类的话。这些修改在我看来除了修改错别字外,别的一无是处。但现在流传的《水浒传》,即便是百回本,前七十回中的好多章节,大多数出版社都是按照金圣叹改编本编入的。在我看过的各种《水浒传》中,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百回本是完全未经金圣叹修编过的。从这可以金圣叹的影响,当然也可以看出认真做事其实是很难的。
   1、对金圣叹第一回修改的看法
   金圣叹把原书中的第一回改写成了所谓的“楔子”。尽管我认同他“腰斩”,但这个改写却实在反应出他根本就没弄懂作者的原意。任何人,要写一部书,就算是一般的文章,开头一定是着意构思后才动笔的。这部分即便不是最精彩的,也一定是最能体现作者想法的。《水浒传》的作者在这章里,当然也想为自己的小说人物定一个基调,他费力“放出”这一百零八个“妖魔”,当然是想写出转生到世上的这一百零八个人的故事的。至于最后没有能写出他设想的样子(这只是根据常理来猜测,我也不知道他设想的到底是怎么一个样子),这也是人情之常。任何事,规划的时候,人们都很容易高估自己的实力。真正实施时,才会发现到处都有困难。要么有些事自己不擅长,甚至根本就不会;要么自己也没有原以为的那么多时间或者精力;当然也有一些听上去很奇葩,却也实在是很真实的原因,比如和老婆闹分居、孩子生病了等等。反正最后事情尽管是“做成”了,但和自己设想的却可能两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想象很漂亮,结果却打脸”。《水浒传》中这本来应该是“总图”的部分,让金圣叹改写成了一个引出下文的“物件”。用他自己的话说:“楔子者,以物出物者之谓也。”现在的物质生活富裕,一般用过的东西不会再用。不要说古时候,就在我小时候,物质匮乏,即便是废旧物件上的一个钉子,也会有人想方设法把它弄出来,收藏起来准备下次使用。而要弄出像钉子样镶嵌在其它物件里的东西,就需要一个所谓“楔子”的物件,对准那东西,用石头或者锤子什么的敲打下去,结果当然可能是破坏了旧物件,但也打出了准备继续使用的物件。这也就是金圣叹所说的“以物出物”的意思。在这里他就把原作者本来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分成了两部分:该整体和引出这个整体的“外物”。从这可以看出,尽管他说了好多什么什么的手法,但要从整体结构上来说,他其实是不太懂艺术创作的。
   原作者借洪信的手,把一百零八个天罡地煞从禁闭地放出去,当然是希望写出这些人的经历的。一百零八个主角!想想都觉得夸张。但真正反应到实际,在最后成形的文本中,我们看到的到底又怎么样呢?文章中这一百零八个人物确实都出现了,还排了座次。但这些人物表现得怎么样呢?我读出来的结论是:精彩的只是少数。连排名前三的头领宋江、卢俊义、吴用都写得很一般。
   2、《读第五才子书法》的看法
   关于整本书,金圣叹也生怕别人看不懂,特意写了一篇《读第五才子书法》。这“第五才子书”的“读法”,开篇说“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这当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尽管真正要做到其实很难。“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游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这尽管不能说他对,但也可以算是一家之言,是他从文本中读出来的。可以不承认他说的结论,但这个结论却可以凭借《史记》成立。而“《水浒传》却不然。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圣人。”这就奇怪了,除非他和《水浒传》作者非常熟悉,或者他认真地研究过这个作者。但很明显,在他还没出生时,这书就已经广为流传,所以他不可能和作者很熟;而和他同时的人已经不太确定作者是谁了,他也没有什么专门研究作者身世的文章流传下来,所以他对作者到底如何其实也不是很清楚。那么他这个结论怎么得到的呢?从《水浒传》吗?《水浒传》至少在我看来,是没有哪个地方能支持他这个说法的。那么很合理的说法只能是他具有好多文人共有的陋习:臆测。为了让自己说的话显得正确,该瞎编的时候就随便编呗。
   关于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人物,金圣叹给出了他的理解:“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这里有个问题:《水浒传》是一百零八个“好汉”,他怎么说只有三十六个人呢?他说的这“三十六人”是《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还是他统计出来写得出色的三十六个人呢?他在本文后面又写到“《宣和遗事》具载三十六人姓名,可见三十六人是实有。”这“三十六人”和前面的“三十六”是不是一回事?等等等等的问题,他说得含糊,我也就不能判断他说的到底是不是正确。但他其中说的“只是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知都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他这说法肯定又属于“臆测”,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他也提出了一个观点,说:“《水浒》胜似《史记》”,理由是“《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这理由是不能用逻辑来分析的,他说了一大段,并没有说清楚“以文运事”就不如“因文生事”,反倒给我一种“以文运事”难于“因文生事”的感觉。以我们现在的看法,《史记》和《水浒传》是没有可比性的,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在古人那里,《史记》是除了“经”之外,所有文章的最高标准。金圣叹把《水浒传》和《史记》并列,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水浒传》的喜爱。而从他的这些表达也可以看出,他和其他好多古代的文化人一样,尽管也可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但都永远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很多表现就如同孩子,只要是他喜欢的那就一定是这个世上最好的。可爱固然挺可爱,但幼稚也是真幼稚。
   这篇文章的后面当然还有许多内容,特别是什么“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背面铺粉法”等等很漂亮的词句,年轻时特别神往,现在觉得这些玩意就像是魔术师手里的道具,神奇依然神奇,当真却再也不当真了。

共 627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笔者通过自己的深刻解读,详细地从四个方面赏析了这部名著中: 一、《水浒传》的人物表现,笔者解析了原著作者的具体描述,指出水浒中的人物都有个性,尤其是三十六个人物,有的描述的很精彩,也有的描述的很平淡,重点人物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李逵、杨雄、石秀等描述的出色,宋江的描述很普通; 二、《水浒传》众好汉组成,笔者根据原著内容,解析了原著中人物的分类,把一百零八将按照出身身份分成五类,很有事实根据;三、《水浒传》的结构设计,笔者根据原著中人物的出场方式,把原著的结构设计分为三种,并详细地解读了原文和人物有关的故事,也对原著中结构成功处和不足处谈了自己看法;笔者最后还对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误解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赏析深刻,大胆直言,解析名著,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很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精辟,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心有所悟,受益匪浅!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8-14 09:47:16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初秋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8-14 09:47:47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3-08-14 15:52:03
  谢谢点评,辛苦!
3 楼        文友:老百        2023-08-15 12:15:42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