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旧时光】买书(散文)
现如今要想买本书,除了书店还有网购,想要的书基本上都能买到手的,但换作三四十年前,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那年,正值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在长期文化禁锢、学业荒废的广大知识青年中,掀起了一股有史以来少有的读书迎考热潮,由于那时数理化等复习用书奇缺,所以再版发行的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忽然间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记得当时得知新华书店翌日将出售该丛书的消息后,人们奔走相告兴奋不已,其热情一点也不亚于如今苹果粉丝们等待新一代“爱疯”的上市。
我与邻居一个同学相约,半夜便起床赶往半爿街的新华书店,满以为必定捷足先登,不料,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书店门口早就排起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队伍,长龙一直延伸到街对面的江边,足足有几十米。
一看这阵势,我俩慌忙排到队尾。片刻功夫,队伍又加长了不少。一打听,才知道全是四面八方赶来买书的,其中紧随我身后的一位满头汗水,气喘未定的老大哥,系来自东部山区学校的民办教师,一路步行过来,整整走了六七个小时。
那天真冷,西北风刮得树枝呼呼作响,吹在脸上好似无数把小刀子在割般生痛,冻得人不断哆嗦,清水鼻涕直淌。排队的男女老少裹紧衣衫,不停地搓手跺脚,期待着店门能早点开。
后半夜,气温骤降至冰点,天空突然又飘起了小雨,雨中还夹杂着雪籽,落在地上发出簌簌的声音。呵出的白气即刻凝华成霜,每个人的头发、眉毛或胡须上,都染了一层白白的霜花,踩在湿漉漉地面上的双脚也渐渐变得冰凉麻木……
在刺骨的寒冷中不知过了多久,大概早晨六点多钟,书店的排门终于一扇扇被打开,在众人焦虑的嘈杂声中,书店提前开门售书了。
当买到书的人一个个喜滋滋地从身边走过,排在后面的人一次次引颈踮脚,翘首企盼。随着队伍缓缓向前挪动,我紧攥手心的书钱也被汗水湿成一团。
好不容易排到柜台前,此时,负责发货的营业员却告诉我说:“就剩化学最后四册啦”。通宵的煎熬,十几本书只买到了四本,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当然比起我来,更沮丧、失落的是身后的民办教师,他顿时急红了眼,喋喋不休,近乎哀求地希望营业员能卖几本书给他。他说,十多年来因为出身的问题,第一次才有了考试的机会,他不想不努力争取。
面对民办教师的苦苦相求,年轻的营业员只是一个劲地直摇头。这时,一个胖乎乎、年纪稍长的营业员大姐面带微笑走了过来,问清缘由后,她便耐心向民办教师解释道:因为这套书需求量实在太大,印刷厂日夜赶印,仍供不应求,各地新华书店都是按计划分配进的书,所以只能先到先卖,卖完为止。
继而看到他愁眉不展、失魂落魄的样子,大姐忍不住又宽慰他说,你可以留个联系地址,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帮你从别处书店调剂调剂……尽管她这么说,在场的人谁也没信以为真,都觉得不过是书店方面一时应付之词。
多年之后,我无意间从一篇情感美文里获知,当年的营业员大姐,果真千方百计从外县搞到了那套自学丛书,然后又辗转把书送到了那位民办教师手上。因为有了那套书,改变了一个老知青的命运,挑灯苦读的民办教师终于圆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大学梦。现在,文章的作者一一昔日的民办教师,已是某所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了。
那年漏夜排队买书的经历,尽管过去了很久很久,然那位不知名的营业员大姐带着娴静的笑脸,至今仍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品味一生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