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乡宴(散文)

精品 【东篱】乡宴(散文)


作者:秦声显 布衣,221.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45发表时间:2023-08-18 05:44:54

生活富裕了,乡亲们有点事,动不动就摆上几桌,搓一顿。这就叫“乡宴”,乡宴这几年很火。历来参加宴会,都不简单,那些关系,那些讲究,都值得琢磨。不过,琢磨乡宴,的确有意思,人情世故皆文章,处事练达有学问。
  
   一
   一年一度的高考尘埃落定,大家聚在一起,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谁的孩子考取大学了?!掰着指头数数,看有几家升学宴席等着自己。熟人社会,人情大似债,头顶锅来卖。倘若你无意中错过了哪家的喜宴,会有割袍断义之忧的,事先探听清楚心中有数才好。
   曹同事的公子考取安徽大学,在同事群里隆重地发出邀请函以及定位,随后便有几串“鞭炮”炸翻滚烫的屏幕。请客盼客到的心理,每位东道主的体会概莫能外。对有往来的亲朋好友,我向来采取投桃报李的心态,能够亲自去的话,一定履约,关系更近的全家人偕行,既能满足口腹之欲,还给东家撑了面子,双赢的事情为什么要丢开不做呢?我并非日理万机的重要角色,也不是“时间就是金钱”的创业精英,闲暇时间四处走走,比纯粹的采风随意,邂逅多年不见的熟人朋友,何尝不是意外的惊喜。不知情的人只看东家的门户多大,不好意思打听你家收了多少礼金的。之所以顶着烈日愿意参加这次升学宴,就是藏有这样一份小小的私心。我想顺便去看看“狄梁公行馆”。唐天授中(公元690年),武则天将一代名相狄仁杰流放至古彭泽县(今江西省)任邑令。狄仁杰寓居古建德县双港(今青山乡境内),上奏朝廷免江州(今九江市)民租,惠及邑地百姓;后又在昭潭石榴源置五墩十二井。狄仁杰寓所演变成“狄梁公行馆”,被尊为神邸。行馆到底在哪?问过不少青山人,得不到想要的答案,直接去双港能从乡民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探寻到这类稗史的枝枝蔓蔓吗?
   就当是一次旅行,有什么不好?
   按导航一路前行,在通往青山与杨畈路口撇左手直通双港村以及铁炉港。曹老师的家杜村在哪呢?姓杜的祖先从哪里迁徙而来?寻访过当地徐、李、屈、何、黄、吴等名门望族后,我习惯性地想打探他们的来路,了解民风民俗,探究当地民众迁徙繁衍的大致脉络,读一读品一品村落的前世今生,也是一件咀嚼过后值得回味的趣事和好事。客人们一个个躲在屋里吹电扇,有谁去关心乡村百姓的来历,村庄的过往变迁。王启良凑近我,神秘地问,还有姓干的?他以为是登记礼金的人少文墨,充当了白字先生,殊不知暴露的却是自己文化常识的浅薄?铸剑的干将莫邪,写《搜神记》的干宝,不是姓干?闲话不闲,在交流中,彼此增长知识,是一件开心的事。每个人关注的不同,各有爱好,彼此欣赏,也是一件没事。男主人是知名的中学教师,这次见面,感觉他挺憨厚的,衣着朴素,中等个头,背部微驼,一副谦谦君子的神态,见到来客,笑吟吟地递烟,没有多少溢于言表的客套。他家漂亮的二层楼房与弟弟家的连体,共一堵墙,身为长子的他家居东,内部结构简洁,连吊扇都没安装齐全。额头脸颊汗涔涔的来客说,要是安了空调就舒服多了。像这类房子平时空置,唯独寒暑假全家才回来同住,恐怕也是为退休养老准备的,犯不着早早地倾力投资。来的客人大多数是夫妻二人的同事及亲眷。要不是举办升学宴,空心村里人影稀疏,哪来的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到脚跟的熙熙攘攘?东家好客,菜品丰盛,鱼肉当家,红烧猪蹄、红烧肉、粉蒸肉,炸鸡、烤鸭,牛肉腌菜、干煸泥鳅,盘子叠盘子碗托碗,我不客气,将不油腻不升糖的食物送入口中大块朵颐,连米饭都没吃。
   闲聊一通,看看民风,多么滋润的一件事。有时候觉得胜过一个人旅游,因为旅游有一项任务,理解百姓的风土人情,遇到一桌人,获得的东西自然就多了。我把参加乡宴当作考察民风。富裕了,人们脸上也有光彩了,让我也好生羡慕。
  
   二
   三伏天气候炎热,上蒸下煮,主客都有不得己的苦衷,这应了当地的民谚:宁做千日客,不做一日东。反其道而行的出格人家不能说没有,他只愁没机会,从不嫌麻烦,连建个厕所恨不得也要邀请宾客前来恭贺:儿子在省里买房,在老家办乔迁喜宴,卖了房在市里买房,又故技重演,前后来个三进宫。女儿再嫁儿子续娶,同样的张灯结彩,不输于初婚始嫁。孙子上了小学上中学,两口子挣钱小家庭花销,轮到操办成长礼、升学宴的时候,粉墨登场的还是须发花白的爷爷,看上去似乎是一层水养着两三层鱼。大家看破不说破,你办酒,我喝酒,鞭炮烟花响起来,宾客盈门笑语声喧。这样的事,只是个例,人们心中总是不大舒服。其实,能够拿这些事来摆乡宴,已经很有胆量了。从容地接受那些不寻常的事件,我佩服主人的气魄。生活总要继续,不能总是纠结在过去,这样的乡宴,是一种告别,可能很多人不大理解,我很理解。
   曾记得,农耕时代,一岁一熟。丰收之后才有余力在秋收冬藏的闲暇时光操办喜事。要是喜事连连,只是挑最重要的张罗,克制自己,体谅亲朋,彰显君子风度。
   时移世易的当下,“躺平”一族能俭则俭,确实需要办大喜事,才诚恳地邀约至爱亲朋。也有的人家,只图自己痛快,升学宴、乔迁之喜接踵而来,从三伏吃到金秋,猝不及防的是,年前还吃过他家的“豆腐”。茶余饭后,乡宴总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冷笑话。
   夹在升学宴中,我两度参与过同事老父老母的吊唁仪式,还出席过朋友孙儿的洗礼或结婚宴席。
   所有的乡宴,唯独送葬“吃豆腐”的酒席设在户外的凉棚之下。
   记忆中的凉棚,最早是在屋外空地四周支起几根长长的木桩,用竹簟覆盖在顶上遮阳防雨,后来改用轻便的塑料雨布。近年来,时兴一条龙服务,红白理事会有偿服务,从八仙、冰棺、钢架凉棚、唢呐及鼓乐队一应俱全,省去了总管八方张罗的麻烦。
   同事88岁高龄的老父亲扶桑晋安,自然要前往烧香叩首恭送一程。
   老人是村小学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师。自从老小学从山坡脚下的村庄中间迁往国路旁的田畈,整体新建教室、办公室、厨房,与村部、村卫生室连体后,我便没有再去过老校址,听说交给村里出租办厂,再后来卖给村民建房。公家的土地,哪个出得起钱归谁,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赚足了钱就回来盖楼房,新式样高楼层,后建的一定要超过先盖的,有的人家盖亭台楼榭,有的人家建造四合院,我的地盘我做主。
   山河依旧,大致方位变不了。我们顺着人声嘈杂,不时响起一阵鞭炮声的地方走。楼房间的土地间杂乱地摆放着桌面与桌身拼装的可拆卸方桌——由流动酒席承办人提供,桌前稀稀疏疏地坐着男女老少,打牌的看牌的聊天的玩手机的,各得其所,先来的占据着阴凉的不用端菜上桌的位置。
   起初,我总以为这是刷存在感,其实我错了,他们将人生中的大事件,看得很重要,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吧。日子好了,办上几场乡宴,也算不了什么,对得起自己的心情,就好。
   我沿着杂草丛生的坡道,七弯八绕地走向熟悉的平房。如今,只残存着半截,在高耸的楼房旁相形见绌。它依山而建,木头人字架搭在两边的砖墙上,人字架之间穿着桁梁和椽子,盖的是早已停产的青色小瓦。走廊与脚下的黑土地相隔一人多高。踏着水泥台阶上去的第一间平房门框被撬掉,裸露着交错的青砖及勾缝的泥浆——不然棺材捧不出来。此时,安放着老先生的寿材被几个大花圈半遮半掩地放在两条八仙凳上,寿材前的八仙桌上长明灯灯光摇曳,倒头的公鸡装扮着人模人样,插满长香的细沙碗上覆盖的油煎鸡蛋饼积蓄着厚厚的香烟灰烬,烟气袅袅上升,缭绕在肃穆悲怆的灵堂里。走廊上人来人往,我径直进去自顾自地从桌上抽出三支香并拢,就着烛火点燃,双手握着深深地向遗像作了三个揖,跪在草纸上叩完一次头插上一根香。三叩首后香也插完了。起身再拜了三拜。陆陆续续从各地前来慰问吊唁的老少宾客、娘家人,在亡人棺材前焚香下跪叩拜烧纸钱作揖后,安然地围坐在四面通风的凉棚内方桌前,难得一见的老友彼此问讯近来的状况,或追思各自与逝者交往时浅浅深深的细枝末节。
   “豆腐宴”最先上桌的是豆腐、切成片蒸好的米粑。像这种生离死别的场合,饭菜再丰盛,也忌讳说“这饭好吃”。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吃罢这顿饭,老亲老戚有的因为老人的离去,少了重要的维系,渐渐疏远散去,终究逃不脱“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姻亲聚散人情稀释的魔咒。对于老人的离世,一般按白事办理,悲恸得痛哭,以至于昏厥的儿女还没看到过,司空见惯的是儿媳披麻戴孝,悲而不伤。生活小康后村民奉行“百善孝为先”“厚养薄葬”的多起来,平时让父母高兴,不愁吃穿,好言好语抚慰,物质与精神赡养哪个都不缺失,绝不等父母不在了,再像丁兰一样用贵重的木头刻牌位来祭祀他们。
   生活观念的改变尚需时日,我发现爷爷不办白事乡宴的,可能他们有很多理由吧,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了,老人过世之前,已经尽心了,就对得起良心,有的说,让老人安静地走。文明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文明方式的碰撞,不然走向新时代的文明。
  
   三
   乡村宴席,人生舞台,轮番扮演角色的有你有我也有他。我偶尔唱过主角,更多的场合做配角跑龙套,为人家喝彩,且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氛围,也是人情世故。
   人生从喜气洋洋的洗礼开始,直到敲锣打鼓哭哭啼啼地送老归山,重要的节点不少,譬如成人礼、升学宴、婚礼、祝寿,可圈可点的场合,都必须有得体的乡宴加持,需要家人祝福,亲友的见证捧场。世上只见人抬人,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一次次的推杯换盏、猜拳行令中将人生的盛宴推向高潮。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场场风格迥异主题明确的乡宴像神奇的调味品,让一个个平淡的日子变得丰富隽永,不仅值得期待,还可追忆共享乐在其中的细节。历史演变导致的风俗习惯变异,以及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交流碰撞,演绎出十里不同风的民俗,成为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乡入俗吧,习俗也在轻轻地改变。我希望这个过程不再漫长,让乡宴的文明不再有什么杂质。
  
  

共 39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席。这些年,乡间摆宴之风盛行,升学宴、乔迁宴、红白喜事宴等等不一而足。一年一度的高考尘埃落定之后,作者先收到一份升学宴邀请函。除了同事这层关系,作者还有一个小小的私心,要顺便考察下狄仁杰的行馆倒底在哪儿?结果,并没有村民关心村庄的过往和变迁。男主人客套热情,家里来客摩肩接踵,作者只管大快朵颐。夹在升学宴中,作者复又参加两次同事老父老母的吊唁仪式,还出席过朋友孙儿的洗礼或结婚宴席,可谓忙得不亦乐乎。犹记得为同事88岁高龄的老父亲驾鹤西去送行一幕,其情其景,充斥着当地民俗民风。这所谓的“豆腐宴”咀嚼起来,百般味道,并不好吃。虽然对各类乡宴,褒贬不一,但终归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世代传承。作者选材新颖,行文层次清晰,感悟独到,对乡宴的描写细腻生动,一篇文采和内涵兼具的好文,力荐阅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82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8-18 05:46:11
  这是一篇描写乡宴的散文,作者对民间风俗了解非常透彻,生活底蕴丰厚。通过此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乡村文化的深远和博大。感谢老师投稿东篱,顺祝秋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秦声显        2023-08-18 10:14:31
  大热天看文稿,挺不容易的。隆重致谢!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8-18 08:55:47
  各种宴席,层出不穷,人缘多的,不一定很好的,那就要来一场走马灯了。这是乡间乃至县城一级的小城的习俗,谁说十里不同风,千里皆此模样啊。喜宴,有着人情世故的意思,但也调节了生活,当下,几个赴宴的钱还出得起,就是凑也要凑到,否则面子过不去了。秦老师的文章,可以说是乡宴乡俗的大全,写出了人们的心态,写写出了乡宴的场景。毕竟日子好了,参加几次,也不能伤筋动骨。保存下来的习俗,只要没有变味,依然可以流行。秦老师对乡间民俗,人们的心态把握很准,写得丰厚可读。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遥握,问候秋祺,谨祝保存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秦声显        2023-08-18 10:13:41
  天气炎热,信手在手机上点画,敷衍成篇,记录一段生活。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曾经说过,凝视身边的细节才能写出好文章。亲身经历,多少有些感受,记录下来才不会忘记,说不定哪天翻阅会会心一笑。怎么自己当时有这种种想法呢!问候老师秋吉。
3 楼        文友:枫桦        2023-08-18 10:25:03
  中国人的宴席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吃席成了日常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老师的文章取材独特,文意深厚,有娴熟的驾驭能力,显示出了深远的生活功底。欢迎老师来东篱,希望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遥握!
4 楼        文友:夕泠        2023-08-18 12:35:52
  通过赏读秦老师的笔下的乡宴,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人情。感谢老师的文字,祝老师秋祺笔丰!
回复4 楼        文友:秦声显        2023-08-18 14:18:55
  浸淫乡村几十年,耳濡目染的生活便是这样的。分享给东篱,金秋解颐问候老师,下午好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8-18 15:58:28
  整酒风,我们这里曾禁止了将近一年,又兴起了,且愈烈,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老师的文很有看点,乡村各种宴会的真实写照。拜读老师的佳作,诸老师秋祺!
回复5 楼        文友:秦声显        2023-08-18 17:26:22
  与整酒风无关,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的宴席喝酒劝酒的都少了,很文明的。乡宴大社会,人生的舞台,交流互动的载体平台。问好老师。
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08-18 17:11:48
  《乡宴》,包含着生活百味,人生姿态。读来,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也如有良朋在座,灯火亲人。好文!湘莉拜读点赞!遥握问候老师,谨祝秋祺精彩纷呈!
回复6 楼        文友:秦声显        2023-08-18 17:27:37
  生活百态,社会一角。谢谢老师赏读赐评。
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8-18 22:47:55
  如果亲戚多,所在单位大,人缘好,总少不得这种宴席。我对这种事是逢请必到,人情社会,你不到,到了事上,那就是酒席好摆——客难请了。这种延续千年的风俗一方面由于年轻人排斥,面临着后继无人,一方面兴起了不良风气,鸡毛蒜皮的事也要办酒席,八竿子打不着的都要请。老师这篇文章富含生活底蕴,层层递进,拜读学习!
回复7 楼        文友:秦声显        2023-08-19 08:10:44
  生活小场景,社会折子戏,人与人之间润滑剂,必须有它的加入促进。问老师好,谢您赏读留评。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