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家园】老韩一家(小说)

精品 【家园】老韩一家(小说)


作者:郑安怀 童生,762.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61发表时间:2023-08-26 20:01:29

【家园】老韩一家(小说)
   二0一九年的冬天已近尾声,平静的日子如冬季波澜不惊的河水,映照冬季繁华落尽、庄严肃穆的山川。新年将临,城市和乡村的人们已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准备欢度新年的生活物资。突然有一天,武汉传来疑似非典病毒爆发的消息,一时之间,全国上下,高度紧张。真实的、虚假的网络消息普天盖地。至春节,武汉封城。全国各地,从城市到乡村,高度戒备。在防疫人员奔赴防疫第一线的同时,所有的人,一律配合国家的防疫管控命令,居家过年,不出门、不流动、不聚集,严防死守,要把疫情消灭在初发状态。
   尘埃落定,专家们通过DNA分析,把此次从武汉爆发的疑似非典又不同于非典的病毒定名新冠病毒。
   一场全人类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的战争,从中国武汉打响,迅速波及全世界。
  
   1
  
   春节禁止人员流动,配合政府疫情防控制度。人们都很自觉,宅在家里,自找消谴。
   老韩没法去和儿女们团聚,一个人关在小区的房子里,自做自吃,倒也清闲。不允许互相串门拜年,少了每年例行的许多应酬,对一年忙到头的老韩来说,倍觉轻松。早饭吃过,看了一会儿滚动联播的春晚,感觉这一年年的春晚,老面孔,老套路,没啥新意,便关了电视,找出一本小说,躺在面南的阳台躺椅上,泡杯酽茶,晒着透过阳台玻璃的暖洋洋的阳光,认真读书。
   儿子和女儿都已成家,分别住在同一城市不同的高楼里,有事聚,无事各过各的生活。儿子大学毕业,在国企工作。女儿大学毕业,嫁了个白领,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供职。儿女们都很争气,他脸上有光。在熟人眼里,老韩的幸福整天洋溢在脸上,叫人羡慕至极。惟一缺憾,妻子于五年前病逝,他的身边,缺一个知冷知热的老伴。他在建材城经营一个大品牌的地砖,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去年,应老家商会的邀请,加入商会,参入老家的乡村扶贫。而这一次次的扶贫之行,开启了老韩的另一种生活。
   人们习惯叫他老韩,他其实不老,刚进入五十二岁,按当代人对年龄的划分,他还在人生的壮年,离老年有一大杆子距离。而他的面貌、身材、精力也充分地告知人们,他是个老小伙子,根本不是老头。年轻人叫他老韩,是习惯,也是一种尊称。老韩大名韩启让。
   读书是他的一大爱好,也是进入城市,生存无忧之后养成的良好习惯。他认为,多读书,丰富自身,是堪与佛家、道家练功相媲美的修炼。
   电话响起悦耳的鸟鸣声。这个特殊的微信提示音是他为一个人特别设置的。不论何时,鸟鸣声响起,他便心花怒放,立即看微信。
   “在吗?”小云在微信里问候。
   “在呢。”老韩回复。
   “限制出门了,你呢?”
   “我一个人在家里,不用拜年走亲访友,躺阳台上看书。”
   “大过年的,不能和孩子们在一起,不习惯吧?”
   “有一点。疫情当前,响应国家号令,一切都可以克服。农村也限制了吧?”
   “村两委党员干部全下来宣传了,我们也限制出门,各在各家,不准聚会打牌,取消各种娱乐活动。”
   “挺好的,安心呆在家里吧,管好孩子们,别乱跑。这种时候,听政府安排,做好自身防护。”
   “好的。你也保护好自己。”
   “原计划初五六回来,给你和孩子们带些礼物。看情况是回不来了。给你和孩子们发点压岁钱吧。”
   “不要,你每次回来,不是钱就是东西,给得够多了。一个人过年,也别亏待自己,做点好吃的,酒少喝点,喝醉了没人照顾你。”
   “好的,我记住了。”
   “我想你了,亲爱的。”
   “我天天想你,巴不得每天都在你身边。”
   对方回了个笑脸加拥抱的图片。老韩在温暖的阳光里闭上眼,把幸福的滋味反复咀嚼了几遍,又拿起手机,给小云和她的孩子们发红包。
   与小云聊微信,是老韩一年多以来,每天必修的功课。
   小云才三十岁,有丈夫有孩子。但就是这么一个老家的小女人,令五十出头的老韩柔肠百结,意乱情迷。
  
   二0一八年春,老家洛水县商会会长邀请老韩加入商会,并希望创业有成的老韩为老家山区脱贫攻坚做点工作,老韩欣然接受。他离开老家那个贫穷闭塞的山沟已经二十四年了,生他养他的家乡,他并未忘记,只是忙于生存和奔波,这二十四年,他很少回去。十多年前,父母健在时,几年回一次家,当父母亲先后去世后,他再没回去过。有句话说得透彻,他乡只可安放肉身,故乡才可安放灵魂。奔波在外的游子,没有人不想故乡。能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每个游子所愿。
  
   仲春二月的一天,洛水县商会会长老林和老韩一行五人,开两辆车,下乡扶贫。大家尊重老韩,把扶贫的第一站定在老韩老家所在的韩家沟村。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面、油、衣服、床单、被罩等日常用品。从县城到三河镇全程高速,五十公里路程,四十几分钟就到。从三河镇到韩家沟村,是镇村级公路,二十多公里,几乎用了一小时。乡村公路,虽然硬化了水泥路面,却只有三米多宽,弯多坡陡,第一次来的人,开车小心翼翼,生怕稍有大意,飞进河沟深堑。对面来辆车,要找宽处会车。老韩开车带路,路上不停介绍家乡风物,并告诉同伴们,这条路,我早晨挑一百五十斤劈柴,两小时到三河镇。卖了柴,买一袋化肥,两小时挑回去。老林问他,一担柴卖多少钱?老韩说,年关跟前,一百斤六块,平时五块。如今一担给你五百块,你挑不?老林又笑着问。老韩感叹说,挑不动了,老了。如今三五百块钱吃顿饭,那时一碗面两毛钱,钱捏在手心出水,肚子饿得咕咕叫,也舍不得。中国这三十年呀,发展得飞快,那时在农村不敢想的,现在都实现了。特别是交通和通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亳不过分。我讲一个真实的笑话。
  
   我五六岁时,非常捣蛋。那一年,大队部装了一台手摇电话机。那东西多神奇呀,一个黑匣子,连着空中的两根铁丝,呼噜呼噜摇一阵,满脸邪邪肉的支书,耳朵和嘴巴贴个黑拐拐,就能点头哈腰和公社书记说话。我每天去看,心痒痒就想摸一下。手还没够着,支书的毛栗凿子就来了。那玩意儿,落头上像小铁锤,火辣辣的疼。挨了几次凿,也不敢伸手了。心里憋屈,就想坏点子。逮到个没人的机会,在茅厕挑了一小坨屎,给抹在话筒那头。下来的结果你们想得到,半个月不敢去大队部玩。
  
   老林和另外两个人笑抽……小时候的捣蛋锤,长大都能成材。
   老韩感慨道:为看一场电影,晚上跟着大娃娃翻几架山。现在呢,彩电普及到千家万户,手机人手一部,大街上拉着人衣服讨要钱的,你说没零钱,人家点出手机二维码,请你扫码支付。公路修进大小山沟,骑摩托代步的,是穷人。
  
   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国家的飞速发展和惊天巨变。脱贫攻坚,党中央决心从根本上扶持农民,消除贫困人口。这一伟大战略,一旦实现,又是一个让资本主义国家惊掉下巴的大事。你我能亲历亲为这件事,是我们的造化。老林说。
  
   大家说说笑笑,车开到了韩家沟村委会。
   村两委负责人在村委会迎接他们,交换过意见,由年轻的村支书陪同老韩一行下去走访贫困户。去每户人家,都有实物相送,看具体情况而定。
  
   走访头几户,都是老韩认识的老人家,老房子。老人们已不认识老韩,支书介绍后,老人们才惊慌失措,惊叹、叙旧、夸赞。来到偏僻的一户人家,出现在老韩面前的是一位穿着普通的小媳妇。看到这个小媳妇的第一眼,老韩惊讶得张着嘴,不知所措。没等支书开口介绍,小媳妇认出老韩,先叫了声“韩老师,你回来了。”
  
   “你是?”老韩慌张过来,问。
   “我是方小云。你忘了,一二年级是你教的,我是你学生呀。”小媳妇大方地说。去外边打拼之前,老韩代理过一阵民办教师,但他怎么也想不起来方小云小丫头时的模样。但她现在的模样,却是与他记忆深处的一个女孩非常像。
   “你是张凤姑的女儿?”
   “是的,你还记得我妈。五岁那年,我妈就不在了。”方小云回道。
   肯定了她是张凤姑的女儿,老韩努力回忆,拼凑记忆片断,想起他代教时,确实教过一个叫方小云的小丫头,小丫头由于没有妈,穿得破破烂烂,面黄肌瘦。整天怯生生坐在教室的前排,老师提问,站起来咬着嘴唇,什么也不说。学习一般,淹没在一群孩子们中间。
  
   张凤姑死于肝病时,老韩在老家代教,去送了两块钱礼,坐了一夜。那时候,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张凤姑睡了一付临时做的白茬子杂木棺材,五岁的女儿爬在棺木旁抽抽噎噎地哭,哭得村里的妇女们都躲得远远地抹眼泪。方小云入学,他有心想照顾一点,却是手长袖子短,做不到。他不知道张凤姑的女儿长大了嫁在村里,没听人说过,两次回老家料理父母的后事,村里大部分人都见了,也没见过她。
  
   这是老韩回乡扶贫,第一次见方小云。
   回村委会的路上,老韩向支书详细询问方小云家里的情况。
   支书介绍说,六年前,方小云夫妇一直在矿山打工,男的当苦工,女的工队做饭,年头走,年尾回。两人勤劳刻苦,人又善良本分,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公婆在家照看一双儿女,孝敬公婆,在全村是数一数二的,连续八年,方小云都上咱村孝敬公婆好媳妇光荣榜。她嫁人才十年嘛。二0一三年,方小云老公在矿山出事了,金矿洞子里顶板落石,砸坏脑袋。抢救治疗半年才出院,人成了半傻。矿方是黑坑口,只赔了十万块钱。打工的路断了,两口子回到农村,几年下来,日子越过越穷。方小云出去打工吧,老公在家不能料理生活,加上公婆也老了,照看不了她一双儿女上学。她只能困在家里。群众评议,全票通过她家为贫困户。去年,村上投入一万块,让她在家养了三百只鸡。生活困难是暂时解决了,但养鸡规模太小,难以向大的方向发展。
  
   方小云能力咋样,管理一个中型养鸡场可以不?老韩问。支书说,这个女人勤劳善良,聪明能干,与村里群众关系和睦。她完全有能力管理。只是资金短缺,扶贫资金也有限,一家照顾不了太多。全村二百多户贫困户,共七百多人,村两委只能以有限的扶贫资金给大家下毛毛雨。家乡的扶贫工作,还靠你们这些在外的成功人士多资助。
  
   建一个饲养一万只鸡的标准化养鸡场,需要多少资金?
   支书说,场地用自己的承包地,大约五十万。如果租用土地,一次租三十年,要加五六万。
   老韩说,这也不是太多。
   支书趁热打铁:你是家乡走出去的能人,事业有成,有这个心意的话,投入吧,你投资建场,贫困户投劳,负责管理。村上负责协调土地。利益呢,你和贫困户签合同,按比例分成。
  
   老韩当时没表态,回到城市,去郊区几家养鸡场仔细考察,了解了这个行业的投入与利润。按当时饲料价格,鸡蛋生产成本两块二左右。城市鸡蛋价,一般维持在三块以上,偶尔低于两块二,也是短期现象。没有大涨的暴利,也没有狠跌的低谷。食品行业,也是民生所需,风险很小。
  
   老韩投资一百万建饲养两万只鸡的鸡场,方小云负责管理,村上协调五亩土地。养殖场建成于一八年六月。建场硬件只用了四十多万,富余的五十几万购鸡苗和饲料。双方签订合同和利润分成。
   建场期间,老韩回村住了二十几天,这二十多天里,他住在方小云家。
  
   2
  
   老韩回乡投资,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他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政府县长亲自陪同。同时,在韩家沟村,举行了县、镇、村三级领导参加的欢迎仪式。全村贫困户,全部到会。县长亲自为老韩披红戴花。县电视台及其它网络、平面媒体派记者全程采访。在外创业,回报桑梓,其带头作用远大于投资本身。县长代表县委、县政府讲话,高度赞扬老韩。
  
   在大会上,坐在县长身旁,意气风发的老韩第二次见到方小云。
   过了六年的苦日子,终于迎来命运的转机。对方小云来说,意谓着重生。这天,她做了刻意的妆扮修饰。
   方小云与她妈张凤姑非常像。脸皮白净,五观匀称,脸型介于瓜子脸与苹果脸之间,略显突出的额头被她的一抹流海巧妙掩饰。中等身材,属于那种珠圆玉润的体型,丰腴却不累赘,比例恰如其分。她新做了头发,略施淡妆,唇红齿白。穿一件洋红色的半长呢大衣,下身配黑色紧身裤,脚上着半高跟黑皮靴。整个会场,她如一枝绿叶丛中鲜艳的玫瑰,静静坐着,认真听台上讲话。
  
   女人的举动、气质、眼神决定她的性格与处事,这是老韩的人生经验。在人群里东扭西望,眼神飘忽不定,谈笑无度,高声喧闹的女人,绝对是浅薄的女人。浅薄的女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会后,双方签订合同的时候,方小云先向各级领导及老韩表达感激之情,依之前约定好的利润分成,双方各一半,她要求更改为四六。大家都看着老韩。老韩说,我回乡投资,不是想在家乡赚多少钱,帮助你脱贫致富才是目的。你认真经营,要付出相应的劳动。我是摔手掌柜,得六成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共 29843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生动的叙述,感人的故事和人物,老韩的人生之路,那是特殊的年代,武汉发生新冠病毒流行的时期,老韩艰苦的打工生涯和创业的成功经历,深情浪漫的情感故事,老韩和小云最后组成一家。精彩感人的小说,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90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3-08-26 20:04:42
  精彩感人的小说,老韩的人生之路和情感经历,感人的故事和人物!感谢赐稿,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巧眉        2023-08-26 22:18:15
  老韩的故事太感人了,终于找到幸福,这是读者希望的,好文值得品读。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 楼        文友:秋觅        2023-09-01 20:36:14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