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国殇墓园(散文)
早听说云南腾冲,拥有万年的火山热海,是六百年的翡翠之都。不过,我追寻的是过了咆哮的怒江后,安坐于险峻跌宕茶马古道上的边陲重镇,它在(1942一1944年)被日军占领的两年中,没出过一个汉奸的英雄而伟大的城市。
现在,我就站在这片热土上,不过在进入国殇墓园之前,我得先平复一下汹涌的情绪。我得准备承受揭开伤疤时剧烈的疼痛。
忠烈祠前面的一块碑上题了四个遒劲大字“碧血千秋”。碑的四周是从1945年7月7日就开始扎根的常青藤与青苔,而那段泣血枕戈的历史应从更远的年代开始追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本实施南进政策,40万日军入侵东南亚各国,1942年3月,为保卫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防止日军从西南大后方入侵中国,十万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不料,战局逆转,日军兵临滇西,怒江以西大批国土沦陷,滇缅公路被截断。
尘世的光亮总有它够不着的地方,腾冲成了一座壁垒深严的城堡,他们烧杀抢掠,肆意横行。1944年5月,远征军强渡怒江后,面临的是什么?步枪与德式武器的比拼;草鞋与马靴的较量;土布与钢盔的对垒,何况日军占领的这段时间里,已经熟悉了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貌,为了更好的防守这座城市,修建了很多碉堡,房屋之间也全部被打通。可以说当时的腾冲已经被日军改建得固若金汤。
正义的旗帜是可以把天空戳个窟窿的,哪怕从窟窿里漏进来的光线细若游丝,那也是希望。“我有雪耻志气,杀上高黎贡山,临死噬敌咬牙关,魂如日月经天!”这时赋闲名士张问德揭竿而起,当年已经62岁高龄的他担任“县已不县”的临时县长职务,他呼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甚至有命的出命;面对日军劝降,他用870字回信点燃抗日士气;他拄着拐杖亲临抢修桥路第一线;他率领着腾冲民众,给中国远征军运送了超过四百万公斤的粮食。运送军粮的皆是老人和妇女。
你看那位掉了队的老人,把背上的粮食往上耸了耸,脚步摸索着在山间的小路上继续行走,那扇弯得像弓的脊背,那嶙峋的肩胛骨可以把人的眼睛割出血来。远处寥寥几点灯火,照着满目疮痍的古城墙头,像是蒙了一层厚厚的污垢。这样的夜,无星也无月,只有风夹杂着落叶窸窸窣窣的声音,把夜推向更深的黑暗。
你看那位年轻的妇女,胸前绑着婴儿,后背背着粮食。当婴儿的哭声像蛇一样从嗓子中滑腻而出时,慌乱从脚底开始慢慢爬上她的脊梁,又向心脏逼近的时候,听到了打向他们这个方向的枪声,她从队伍中出列,跑到三岔口,她咬牙解开绑婴儿的带子,放孩子在路上,她闭上眼睛踉跄去追前面的队伍,她感到了大山微弱的战栗……
“桑榆日薄,不顾艰危。饮胆尝血,甘死如饴。”伤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大家的心里就只有一个愿望,赶紧把粮食运到前线,好让前线的将士不至于饿肚子,好让将士多一点力气杀鬼子,他们的心里暂时还装不下自己,装不下哀伤。月余,就有近4000民众死在了运粮路上。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枪林弹雨的127天,以中日伤亡9:1的惨重代价宣告结束,腾冲成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收复的第一座城池。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呀!要举杯庆祝吗?或者总该做些什么,歌声也好,爆竹也好,哪怕呐喊也是好的……
战后,由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倡议“理应丰碑伟塚,以祭英灵,壮形绘声,传之史志”。选址小团坡,取楚辞“国殇”篇名命名“国殇墓园”。
在国殇墓园,祭奠这些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英烈。都还是孩子呀,最小的娃娃兵只有十三岁,个子还没有枪高。我把右手放在胸前,默哀,深深三鞠躬,岁月无声,只有风雨洗礼后绽放的白菊花皎洁凄婉。
从纪念碑开始,苍松翠柏之下整齐排列3346座墓冢,3346座墓冢安葬着9168名阵亡将士。墓碑上书阵亡将士的姓名、籍贯:按照生前的编队,一列列从山顶直直往山底排,每座墓碑下均埋有一个骨灰罐,而碑上的名字并不完全与骨灰对应。当时,找到的阵亡将士的遗体9168具,但他们的躯体大多支离破碎,难以辨认区分,只好架在火上集体焚化,再一把骨灰一个罐这样子安放。
没书写完整的“天地正气”是于佑任先生的手迹,刻在一座集体墓碑上。书写的那天,天空黯淡灰涩,空气中的苍凉比墨汁更浓。每写一横,都是战争的场景,每写一竖,都是残缺的山河。东北华北的土地正遭受日军铁蹄的贱踏,江西的上空还硝烟弥漫。几时“地”字缺的那一竖能补全?少了一竖的“正”,那是国人的脊梁呀,什么时候才能挺直。写完那几个字,于先生定定地看着远山出神,半晌,木雕般深刻的川字纹下面眼里的泪光忽闪了一下。
墓园里,还有一处特殊的冢,位于整个国殇墓园地势最低的地方。杂草遍布的圆形墓穴,长方形石碑上,有李根源书写的“倭塚”。倭冢里面埋着三个日本人的尸体,日军在腾冲的最高将领藏重康美和他手下的两名大佐,他参加过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他们以捆绑的姿势跪着下葬,他们的魂魄将永远不得回归故土,他们将永远地为自己的滔天恶行忏悔,长年匍匐在中国英烈的脚下!”
历史的轮转有时比马达还快,七十年代中日正常建交之后,日本的民间、官方来了很多人,千方百计想要取回战争遗骨,跟当地政府多次交涉,提出条件也非常优越,给腾冲修公路,修铁路,高新企业入住腾冲等等,都遭到了当地政府的严辞拒绝。尽管腾冲人们的生活依旧清贫,他们铸剑为犁,填壕为地,至今还过着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日子。
有咸咸的液体倒灌着横哽在喉头,尽管我还想跟你讲讲关于腾冲的故事,譬如为了防止日军的再次侵略,派遣去了泰国的远征军后代的现状;譬如忠烈词后面,捐款名录的石碑上为什么会刻上花刀;譬如当地人清明节为什么要先祭英烈再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