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明】庙里的学堂(散文)

精品 【柳岸·明】庙里的学堂(散文)


作者:严真 秀才,100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97发表时间:2023-09-02 16:14:16

汲县二中是我初中的母校,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驿站。但小时候,非常不明白,娘和街坊的老年人总讲我念书的学校是“红学”,明明是汲县二中,为什么叫“红学”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都单纯得很。我想,红色象征革命,无限光荣。以此推理,大概二中是红色学校的简称吧。直到最近,经家乡一位退休老教师指点,才明白为啥是“红学”。原来,汲县二中的前身是“黉学”,当地人发音不标准,红与黉谐音,家乡人以讹传讹,把“黉学”误为“红学”。
   黉学者,古代学校也。《后汉书》云,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是古代的教育家,庙校为一,又称文庙、孔庙。过去每座老城里都有文庙。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资金捉襟见肘,兴办教育,因地制宜,学校大都办在旧庙里,二中并不例外。
   原来,我的母校以前是一座庙。
   经过明白人指点,回忆起来,学校的结构,还真是一座庙的模样。母校位于汲县(现卫辉)卫河之滨的严光街西口,坐北朝南,校门简陋毫不显赫。从校门进去,中轴线上有座半圆形的水池,不到两尺深,从来没蓄过水。初中开始学几何,半圆的直径三米余,根据圆面积公式,水池不足四平方。池上有座汉白玉石桥,一米多宽,如此窄桥,如此短桥,其为何用?令人费解。
   后来,读书多了才弄懂,那桥、那池是文庙独有别致的风景标配。古人云,月圆则亏,半圆形的水池曰泮池,寓意学子,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小桥曰泮桥,又称状元桥,按照封建礼制,只有学业有成、事业有成或一定身份的佼佼者,如官员财主、秀才进士一类人物,才有资格从桥上通过,凡夫俗子进庙只能绕道池边不得造次。
   金色年华,如诗如画,我们根本不知道泮桥和泮池的那些迂腐典故。况且泮池和大门之间,立着学校的一面大橱窗,很宽,里面张贴报纸,以及展览学生中优秀的书法绘画和作文作品。如果过桥进校必须得绕橱窗,同学们上学急匆匆,放学一阵风,因此,都走水池两边的通道,别说造次,就是动员也不屑走那仅容一人通过的“桥”。
   我对学校橱窗,心有千千结,情有独钟。因为,我的三篇作文曾骄傲地在里面展览过。我虽然爱好作文,但字写的不好,我们班吕党营同学仿宋字特棒,老师发给我红格稿纸,由他誊抄。但橱窗展览没有说明书写者的姓名,不知道的同学还以为我书法和作文皆佳哩。那时候没有版权,搁今天肯定不中。
   其中,有篇作文惹了麻烦,记忆尤新。汲县二中分校在县城郊外的唐岗村,和刘震云的著名小说《塔铺》里的塔铺中学近似。入学时,新生才十二、三岁,在校寄宿,有两个男同学尿床,为争晒被褥的条绳,竟然拳脚相向,成为笑谈。我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两位同学找我算账,再三道歉,才息事宁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篇作文让我记取了教训,多年来凡是敏感题材写进文章,都慎之又慎。
   学校门洞右侧是收发室,收发室老头姓张,兼打上课铃和校门里外的卫生,我们习以为常喊他张老头或老张。一次全校大会上,黎曙光校长严肃地说,张师傅与你们爷爷奶奶一样大,有的同学竟然那样称呼长辈,尊老敬贤、感恩戴德之心何在?同学们鸦雀无声,我觉得,这是母校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乃莘莘学子的立身之本。
   经年之后,我在郑州参加了工作。但凡回乡,都会到二中看看。前些年,惊喜发现泮池泮桥仍在,因为好奇本准备从桥上走过,可是站在桥端却踌躇了。告别校园,我在郑州是名蓝领工人,可谓一事无成,自惭形秽,而今社会以大款、大腕、大官为荣,那么,我有资格从泮桥走过吗?思绪万千之际,忽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首诗,作者模拟母亲,嘱咐出国留学的儿子。原诗原句记不清楚了,意思是:母亲等你归来,不是衣锦还乡,不是美元荣耀,而是一句真诚的童声呼叫:我回来了——娘!另外,我国著名女网运动员李娜,有句体育圈里广为流传的名言:无论你是世界冠军,还是名落孙山,母亲欢迎你的都是温暖的怀抱。于是,我如释重负,走过泮桥,朝校园深处走去。
   文庙里最高大宏伟的建筑,按照规制是大成殿,供奉孔子塑像或牌位的殿宇,与泮池泮桥相距十五、六米。红墙碧瓦,挑檐斗拱,历经沧桑岁月,门窗油漆斑驳,屋顶琉璃瓦脱落,没有瓦和瓦隙处野草丛生,早已破旧不堪。殿内宽敞,一分为二之间,由戏院里那种红色幕布隔开可以拉动,东边放有一张乒球案,西边干啥?图书馆?阅览室?老师会议室?因为我从没有印象进去过,为写这篇稿子,怎么也回忆不起来。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办,庄则栋夺冠那届,全国兴起乒球热。汲县的学校、单位几乎都有代表队,经常比赛,殿内的案子有网,标准的,仅供老师和校队学生练球比赛用。我名不见经传,只能望“案”兴叹。不过,大殿外面也有两张案子,没网,中间拿砖隔着,案面坑洼不平,是校队之外同学争夺的对象,下课铃一响便排上了长队。为了都能过把瘾,每人必须“挂号”,即先赢坐庄的一个球,才能打6个,决定胜负后,胜者成为新庄家,想打乒乓球,机会难得,因此,我对大殿里的好案子垂涎三尺,因而记忆深刻。
   走过大成殿,就是我们班的教室,是庙里的老房。红墙碧瓦,但气势和规模远不能和大成殿相比。与大成殿之间有个篮球场,西侧一排砖混平房是学校盖的,隔开断间,是分科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我最尊敬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张铭盘,就在南头里数第三间。在那里,张老师谆谆善诱,苦口婆心指导我修改作文的师恩厚德,我永远铭记。
   与我班教室比肩相邻的是座高台之上的老房,红墙碧瓦,比之我们的教室又逊色不少。据我推想,应该是文庙里的藏书阁(奎文阁),存放儒家古籍的地方。我在校的时候是理化实验室,记得物理老师带领我们做连通器实验,器材简单,但十分直观地颠覆了“水往低处流”的传统认知,同学们耳目一新,趣味盎然的学到了知识。
   从我班教室与实验室之间的夹道走过,就是后院了。盖着两栋红砖红瓦玻璃窗的新式房,当时称“公房”,是六个班的教室。备受我们教室是封建老房同学的嫉妒。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我们班的教室按照文庙规制应该是名贤堂,供奉七十二贤画像的地方。在这座教室里,我曾有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晦涩诗经的烦恼,也有解开一个高难方程式的喜悦;曾有老师严厉批评的沮丧和反思,也有手捧奖状的光荣和振奋……1964年秋天,硕果累累的收获时节,我告别了亲爱的母校汲县二中,走向更宽阔的天地。
   家乡卫辉(原汲县),是座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古城。孔子周游列国,击磬于卫,在家乡留下了众多遗迹和传说,播下了文化教育的种子。近现代一片沃土绿树成荫,豫北医专的前身是1922年加拿大传教士创办的惠民护士学校,尽管几易校名,但百年校史,是他们的骄傲。卫辉一中的前身是创建于清末1902年的淇泉书院,一百二十年的桃李天下,是他们的自信。据汲县地方志记载,是年(1932年),私立卫滨中学在严光街黉学旧址创办,今汲县二中。另据卫辉志记载,清康熙年间,老城外的黉学已经存在,即现在的汲县二中。
   汲县二中的前身是黉学。即使从1902年算起,无论校名怎么改变,也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历史的母校而自豪。
   日月更迭,天翻地覆。新的历史时期衷心祝愿百年母校青春焕发,生机勃勃,桃李芬芳,再铸辉煌。

共 29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我”对母校——汲县二中的深情回忆。汲县二中是我的母校,在母校上的第一课,是在全校会上,校长教导我们要尊重看门的老大爷,让我记忆犹新。我娘和街坊老年人爱说我在“红学”念书,其实,经名人指点,我才知道汲县二中的前身是“黉学”,因红和黉谐音,家乡人以讹传讹了,是古代的文庙。记忆中的学校有半圆的水池,和一座很窄的桥,泮桥泮池,是文庙独别致的风景标配,其中都有寓意深刻的典故。泮池和大门之间,立着学校的橱窗,张贴报纸,展览学生中优秀的书法绘画和作文作品,我的三篇作文曾骄傲地在里面展览过。上学时我的作文很好,但也有因为作文惹了麻烦,给了我深刻的教训。我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都会回到母校看看,怀着激动心情从桥上走过,学校里的一景一物都会引起我的回忆,虽然这里已经是物是人非,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可回忆往昔,我依然记忆深刻,不禁百感交集,也为自己的母校悠久的历史而自豪。散文通过回忆母校的历史,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笔者和母校深厚的感情。文章感情丰富,情感动人,回忆美好,抒发情愫,情节感人,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909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9-02 16:15:06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初秋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9-02 16:15:36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所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严真        2023-09-02 18:24:27
  感谢刘社长推荐,感谢刘社长精彩编按。祝老师健康幸福!
4 楼        文友:老百        2023-09-04 08:31:37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5 楼        文友:老百        2023-09-10 23:00:02
  作者附言:
   历史悠久是一个学校文化自信的基石之一,但网上卫辉市高级中学自我介绍:“卫辉高中简称二中、二高中,曾校名汲县第二中学,创办于1978年,在40年的创业历史中……”让汲县二中的校友一头雾水,怅然失落。
   笔者不明白,汲县二中的继任者,为什么把百年历史,弃之如敝履呢?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