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明】曲项向天歌(赏析) ——骆宾王诗文赏析
大体知道初唐四杰的生存年代后,很奇怪他们的排名: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新唐书》记载,杨炯曾很不服气地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或许有夸张,但这个排名在他们生前应该就有人说过。那这个排名的依据是什么呢?尽管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但这排名肯定不仅仅是根据他们的诗文。根据他们流传下来的诗文,王勃和骆宾王应该排在前面;要是根据他们出名的时间,骆宾王当然更应该在前面。现在的我倾向于认为当时他们的诗文让他们成为了“四杰”,而这个排名却考虑了他们的门第。这四人中,前三者都出自名门大族,唯有骆宾王史书上说他“出身寒门”。但也记载了他祖父骆雪庄,曾在隋朝担任过右军长史。他父亲骆履元,在唐朝担任过青州博昌县令。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已经是很不一般的官宦世家,居然在唐人眼里是“寒门”。可以想象其余三人该有多么显赫的身世啊。当然在现在,家世什么的已经没有太多的人在意了。要是重新给他们排名,估计骆宾王会排到前二吧?
和王勃一样,骆宾王也被称为“神童”,明朝胡应麟在《补唐书骆侍御传》中说:“宾王生七岁,能诗。尝嬉戏池上,客指鹅群令赋焉,应声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叹诧,呼‘神童’。”记录不一定是事实,但这首《咏鹅》却一定是孩子的口吻,成年人是不可能装出这种心态的。当然也不一定是七岁写成的,但一定不会是十五岁以后写成的。王勃的“神童”,仅仅有记载;而骆宾王的“神童”却有实在的诗流传下来。
和很多先贤一样,骆宾王的出生年月一直是个问题。这倒不是古人马虎,而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简单地说就是“英雄不问出处”,成就一个人的不是他出生在哪年、什么地方、家世如何,而是他做了什么事。当然西化了的知识体系需要精确,这样就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骆宾王到底出生在哪年。有各种说法,普遍一些的说他出生于619年,也就是大唐立国的第二年。最迟的说是652年,也就是高宗永徽三年,相差三十三个年头。具体哪年,其实都只是猜测,能确定的是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他在中央政府侍御史的任上,被捕入狱。他也因此写成了他的名篇《在狱咏蝉》。这首诗我第一次读,是在初中,是一本叫《唐宋律诗选》的选集里。选本中没有这诗的序,使我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认为没有这序的存在。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这序里引用了东晋殷仲文的故事。殷仲文是桓玄的姐夫,曾帮助桓玄篡位。后叛桓氏回到东晋,但不受重用,被贬到东阳当太守。据说在他当太守期间,曾看到府中的老槐树而发出感叹说:“此树婆娑,无复生意。”这里骆宾王引用这个故事,或许是说他们相同的处境,尽管殷仲文名义上是太守,其实应该和囚犯差不多,不久他就以谋反罪被杀。也或许是说他们岁数差不多,当时的殷仲文应该是四十左右,骆宾王也或许就在那个年龄段。当然也有可能仅仅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一句而借用了这个典故。这后面的一句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传说,但在古人却一直当成是事实。说的是西周召伯巡行民间,怕烦劳百姓,就在甘棠树下断案。他的断案也非常公正。骆宾王肯定是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公正的对待。“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螳螂已经准备要行动了,到底结果如何呢?心里忐忑不安。这“序”可以当成《秋蝉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首联,“西陆”,代指秋天。《隋书》的《天文志》里有这样的说法:“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也称楚冠,代指囚徒。说的是楚国钟仪被关在晋国时,一直戴着楚国人常戴的帽子。被囚禁的人听到秋天的蝉声,更加重了对家乡的思念。
额联,这一联理解有分歧。一种说法说“玄鬓”,是蝉的黑色翅膀,这一句是在说蝉,后来的“白头”是当时的诗人头发已经白了,也就是有了岁数了。还有一种说法说“白头吟”是乐府曲名,据说是卓文君为了和司马相如断绝关系所作。但后来鲍照、张正见等都以此为题,写过自觉清直却遭诬谤的诗。要是这样的话,上半句的“玄鬓影”就是自指了,是说自己还这么年轻,就遭遇了古人有了一定岁数才有的境遇。可以看出,要准确地理解这一联确实需要知道作者当时到底多大。而只要知道他生于哪年,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看来古人生年的研究还是有些必要的。但就我而言,我更倾向于第一种,“玄鬓”指蝉,而“白头”就是狱中的诗人。这一联表面上看是把蝉和诗人对照着写,其实是在为后一联,把“蝉”当成自己,或者说把自己幻化成蝉而做铺垫。
颈联,“露重”,时间应该是深秋;“飞难进”,很难再飞。风多,也是秋天的特色,“响易沉”,叫声很容易就被盖过。这是在写蝉,但真正表现的却是正在难中的诗人当时的心态。同样是蝉,在一辈子都显达的虞世南那里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看上去自重,其实也是自傲,是觉得自己是个人物的人该有的口气。而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却是一直希望有出头机会,但总也得不到那样机会的牢骚话。咏物诗,表面上说的是物,其实是在说自己。要是能让读者感到那物确实如此,而诗人的心情也确实该如此。这就到了该类诗的最高境界。
尾联,“高洁”,蝉宿在树上,算“高”;“饮露”,以吃露水为生(这是古人的认识,当然不符合现代的科学知识),而“露”又被古人认为是洁净的。这句借双关而表达自己的不满。“世不我知”是古今才人们共有的牢骚。在他简单的传记里,说他“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那么他应该是不赞成武则天当政或者对当时当政者有很多的意见,并且也敢于公开上书表达自己的意见。结果武后是否生气不清楚,武后的狗腿子们生气了。他被治罪。在他后来投靠到李敬业麾下,草拟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武曌檄》),发出“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呼喊。据说武则天在看到那篇檄文后,曾惊问是谁写的,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她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以前的她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骆宾王上的书,当然她也就不会因为生气而处罚他了。“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大唐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去世,武则天废自己的儿子中宗李哲,改立自己的儿子相王李旦。684年9月,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当时任临海丞的骆宾王投奔了过去,写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也应该在同时写了《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据《梁书》《元帝纪》记载,在公元552年2月,梁元帝萧绎为讨伐侯景,发布了一篇檄文,其中有这么一句“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三月侯景被杀。骆宾王这里化用了这句,并且和当时的气候也恰好一致。侯景是乱梁的人,而在骆宾王看来,武则天是乱唐的人。侯景之乱在那篇檄文后很快就被平灭了,武则天当然也不会长久。理解了这种心情,后面两句的乐观就水到渠成了。
可历史实在不是几篇文章就能改变的。短短的两个月后,这次兵变被镇压,李敬业也被部下所杀。骆宾王的结局也有好几种说法。《资治通鉴》说他与徐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他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孟棨《本事诗》则说:“当(徐)敬业之败,与(骆)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最后这说法,还被《唐才子传》演绎出一个故事。说是诗人宋之问被贬途中,经过钱塘,游灵隐寺。晚上月亮很好,他在长廊下吟诵道:“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但迟迟吟不出下联。有一个坐禅的老僧,问道:“年轻人不睡觉,吟诵了这么久,什么原因?”宋之问回答说:“想吟诵一下这座寺,可接不下去了。”老僧笑道:“何不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豁然开朗,完成了自己的诗作。老僧的那联,被讲这故事的人认为是宋之问那首诗的诗眼。据说宋之问第二天再去拜访,老僧已经走了。他也才听说这老僧是骆宾王。
骆宾王到底哪年去世的,和他到底是哪年出生的一样,被后人演绎成了一个迷。后人之所以这样演绎,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生前写过那些优美的诗文。特别是他的那些长篇歌行,象《帝京篇》《畴昔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等,在当时都非常流行,也应该是这些诗篇,让他成为了唐朝初期的“四杰”。当然这些诗篇,现在或许还有人喜欢,但我却不太看重。我更喜欢他的一些短诗,象《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人,又恰好是曾经的燕太子丹送别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地方。短短的二十个字,骆宾王借古喻今。前两句设想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情景:悲壮。后两句回到现实,也是送别,那种悲壮的情绪仍旧会让送人者和被送者感受到。
骆宾王在《答员半千书》中借用庄子的鲲鹏,有这样的议论:
夫鲲之为鱼也。潜碧海,泳沧流,沉鳃于勃海之中,掉尾乎风涛之下,而豪鱼井鲋,自以为可得而齐焉。鹏之为鸟也,刷毛羽,咨饮啄,戢翼于天地之间,宛颈乎江海之畔,而双凫乘雁,自以为可得而亵焉。及其化羽垂天,抟风九万,振鳞横海,击水三千,宁肯借翰于抢榆,假力于在藻,资江滨捐流之水,待堀堁扬尘之风哉?故张子房之达人也,击水抟风之适焉?朱买臣之屈已也,戢翼沉鳃之致焉。
在他看来,再优秀的人在没有机会展现自己才能时,和凡人无异。只有在机会来临时,鲲鹏才能成为鲲鹏,而“豪鱼井鲋”“双凫乘雁”不过是“豪鱼井鲋”“双凫乘雁”。同时也在该信中,他说“其有道在则尊,德成而上”,也就是真正能做出超过常人的事,就会被世人尊崇。那么,这首短诗也就是他这种思想的体现。荆轲由于“刺秦”而被后人尊崇,只要有那样的机会来临,他骆宾王也一定会那么做。理解了这点,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会参与到李敬业短暂的讨武兵变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