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父与子(微型小说)
领了结婚证,商定了结婚日子,儿子打电话给父亲,希望他和母亲能来深圳参加他的婚礼,可做父亲的却犹豫着不想来。
父亲那时还从来没有去过大城市,对即将到来的远行心里没有谱。
当然,父亲也怕个性太强,脾气不好的妻子会与儿子闹矛盾。
儿子说了许多话,可父亲还是拿不定主意。
在一旁听电话的母亲抢过电话一锤定音地说,儿子,我和你爹去,你结婚这样的大事,我们这当爹娘的怎么能不去!
买了火车票,父亲和母亲坐着绿皮火车,经过一天一夜的行程,顺利到达深圳。来之前尽管儿子一再要求父亲买卧铺,父母却没舍得,因为坐硬座的话两个人可以省四百多块钱。虽然四百块钱在大城市里也就是一顿饭钱,算不了什么,可在乡下却能花一个月。
儿子开车去了火车站,母亲见到儿子眉开眼笑,有说不完的话。
跟在后面的父亲却阴着脸,一声不吭。
来到深圳之后,父亲没想到城市中会有那么多的车,那么多的高楼大厦,那么多穿着光鲜的人,那实实在在看在眼里的景象使他感到新鲜和惊奇,也让他觉得这辈子在乡下活得不值。
在来深圳之前,儿子与他们有三年没见过了。再见时,儿子发现父亲老了许多。父亲瘦黑的脸上有了粗实的皱纹,以前儿子还常能看到的笑容不见了,脸上总是蒙上了一层霜似的,好像对什么都怀着不满。母亲没有太大变化,她还是那样强势,主观得不在意任何人的感受。回到家里吃饭时,她不懂得等人到齐了再动筷子,在嗑瓜子时总习惯把壳丢在地上。父亲多次给她使眼色,暗示她收着点儿,她不理会,依然我行我素得像个孩子。儿子可以不在意自己的父母,但是儿子知道,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妻子会嫌弃。
父亲年轻时是个很能做事的人,那时他把儿子当成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在城市里有份体面工作,再也不用像他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地做个农民。儿子考上了大学,在大城市里找到了工作和女朋友,还买了房子,他为儿子高兴和骄傲,但同时也感到孩子大了,可以不用操心了,自己也就没用了。那使他伤感,使他觉得自己被儿子,被时代,被大城市给无情地抛弃了。
不过,父亲并不想就此认命。
那时他也不过六十出头,他想要在城市里留下来。
尽管他第一次坐出租车不知如何打开车门,在电梯里时不知如何按楼层上下,用马桶时不知如何冲水,看大海时感到吃惊,吃南方菜时有些不适——那太多的第一次让他像个孩子似的生出委屈和难过,以至于还偷偷地落了眼泪。不过儿子很快发现,父亲适应得也挺快的。大约一个周后,父亲可以带着母亲去逛超市并买回菜来用天然气炒菜做饭了。父亲也可以走得远一些,再带着母亲坐公交车回家了,父亲甚至还学着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小区里的老人聊天了。
不过,父亲有着莫名的焦虑感,一桶放在饮水机上的水,不到一天就被他喝光了。在儿子的家里,他并不是那么从容,他心里不确定的想法使他紧张和不安。他想留下来,又觉得如果留下来会成为儿子的累赘。
父亲和母亲聊起自己的想法时,母亲坚定地表示要回到乡下去。她并不觉得大城市好,好也不属于她。属于她的是家里的鸡鸭和菜地,是她熟悉的人和生活。
父亲提出让母亲一个人回家,自己留在城市里,但他那样的想法也被立马否决了。
父亲和母亲吵了一架,婚礼还没有举行就生气要回老家。
儿子坐在父亲面前,看着父亲的眉头紧锁,默默地抽着烟,为他难过。
儿子打心里爱着父亲,他想起从前自己想做什么,想到哪儿去,哪怕母亲反对,父亲也总是鼓励和支持他。于是儿子对父亲说,想回家还是想留下来,我都支持,就像以前你支持我一样……
父亲慢慢抬起头,看着儿子。
父亲和儿子的眼神碰在一起,他们感到,彼此有好多年没有那样认真地看过对方的眼睛了。
一瞬间,儿子笑了,儿子说,别担心,你就照着你的想法去做,就照你想要的活法去活。
可是父亲也笑了,父亲从儿子的眼神中看出来了,儿子懂得他的想法。
父亲高兴起来,他点了点头,又轻轻地摇了摇头,最后还是说,等办完了婚礼,我和你娘还是回老家去吧,我想通了,我们不能给你添麻烦。
儿子明白,父亲这辈子也只能委屈自己了。
祝老师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