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明】于婆婆(随笔)
于婆婆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很久很久以前了。
那年,她还不是于婆婆,还年轻明艳。大大方方的脸、大大圆圆的眼、大大亮亮的声、大爽爽的性子。紧跟在我同样年轻朝气的小舅后边,进了我家的门。她是我小舅在知青返城时带回来的女朋友,自此,也就正式进了我家的门。
青春时期的于婆婆热情淳朴,带大白兔奶糖给我,织漂亮的毛衣裙给我。据说她是上海人,也是我们这个世代深居西北内陆家族的第一个上海媳妇。外地媳妇本地郎,注定是有故事可以讲的吧。
于婆婆手巧,三天织一件毛衣,承包了我们全家老小的毛衣编织。烧饭水平厉害,尤其是烧鱼、包肉粽、炒年糕,绝对上海风情的真传。对我们这些牛羊肉为颐的人们来说,真得很新鲜。家人们印象深刻。
于婆婆勤快。政策环境下很早就下岗的她,一声抱怨都没有过,就一头扎进了自己哥哥的建筑工地,做了厨娘,料理工地上的餐餐顿顿!十几年,公交来公交往,无论工地远还是近。无论四季矫作,无论病灾祸福,只一门心思的奔赴自己的务工之路。
于婆婆却唯独一样——心不灵!
知青返城,小舅初初安顿工作,分房制度下,小夫妻分得一间小房!就连婚礼都是在我家屋子里办的。之后,生养他们的儿子,亦因空间局促,小家伙几乎都是在我家长大的,我的姥姥,我的父母劳心费力。
于婆婆不常来,来时也会带礼物,一袋子素馅儿包子,也只有她儿子的量。一直到儿子初中实在不成器,才转学回到了于婆婆身边。十几年,情分淡然。
姥姥说,这个儿媳指望不得,从前买一条鱼都要着急的送回娘家。姥姥跟她淡然。家人们也纷纷念叨,十几年帮她照顾孩子,她也从来没有一个谢字。我的父母笑笑,表示当算为我积福吧!便也淡然。
我们这些孩童呢,后来不缺大白兔奶糖,不缺漂亮衣服,便也没有得到什么来自于婆婆的惊喜,比如礼物,比如亲厚,亦淡然!
而于婆婆的吝啬更是人尽皆知!
她的家里,她是绝对的财政主管,舅舅只是“妻管严”,就连给自己的老母亲给生活费都要偷偷摸摸。犹记得一次周末,我趴在舅舅身上闹玩,从他的衬衣口袋揪出两百元钱,我两眼冒光,兴奋地大叫。舅舅马上捂了我的嘴,面色都黑了下来,紧张的用眼瞟着厨房的方向,一边低声让我不要叫,那是给我姥姥,他老娘的生活费,不能让舅妈知道的。那一刻,我愣住了,还有这样的操作。
于婆婆半生不买化妆品,不穿贵衣服,吃的喝的也是至简,只有银行存折的数字能让她脸色红润,嘴角上扬。
妈妈说,会省钱的女人才会过日子。只是,于婆婆的好日子,对别人而言,就是另有话表了。
于婆婆爱吃,任何餐桌上的美食,都会大快朵颐,前提是不需要她出钱。于是,亲戚伙里谁家的宴请她都不会错过,几十年如一日。就算不请,她也会闻风而来。平日里家庭聚会,她绝对主厨加主食,当然,前提是没钱的捧个人场。甚至,今年过年聚餐吃火锅,她买了几张豆腐皮,还不忘告诉她那九十高龄,耳神不济的婆婆,她花了五百元,家人们听了都忍不住偷笑,满满厌弃。
于婆婆楼下新开的小火锅店,自助的,很便宜,于婆婆邀约我们去品尝。我的母亲知道她的品性,便先买了单。于是,于婆婆重现自己的大快朵颐的表演,风卷残云,还不忘叫我那刚刚下班的舅舅也来,却不愿再掏钱买单,两夫妻共用一口小锅,面前的菜盘高高摞起。
我瞄了母亲一眼,母亲也在示意我一起出去。我们假借店里太热为由,出门等她们,便溜出小店,唯恐被老板识别了我们是一家人。母亲不住的摇头,感叹怎么好意思呢。无奈,人家就是好意思的。
更莫提每每来家里的有吃有拿,更莫提讨要占光,母亲说,一家人,小事情,不必计较。
终于,大事来了!舅舅之一遇到生活的坎儿,向于婆婆的丈夫张口求援。
兄弟情分,互帮互助,原是佳话。后于婆婆突称要用钱,喊借钱的舅舅还钱。也对,有借有还,天经地义。舅舅拮据,说约来商量一下。
谁料,于婆婆气势汹汹,带着自己年届八十岁,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老父亲一起来了,带着自己包工队队长身份的胖胖壮壮的大哥一起来了。
据说,那天,五十出头的胖胖壮壮的于婆婆在地上撒泼打滚,而她父亲高高举起了拐杖,她哥哥用手指狠狠指过每一张面孔。
据说,临别时,于婆婆说了,亲戚可以不做,钱必须要回去。
之后家人东拼西凑还了于婆婆的钱,于婆婆还补收了一笔利息。
此事引起家人愤然,母亲说,自己不亏理不亏情就好。
舅舅之一,癌症住院,出院时差两万元钱治疗费,柔弱的那家舅妈哭红了眼,于婆婆却只说自己的钱都是定期存款,不能折了利息,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顺便说句,舅舅几个,都是亲兄弟。
于婆婆扬言不做亲戚的这些年里,照旧一毛不拔,照旧赴宴,照旧聚会,照旧大快朵颐。
只是,于婆婆突然小中风险些要了命。
只是,于婆婆跳绳摔断了腿,卧床一年半载。
只是,于婆婆的儿子离了婚,儿媳妇回了娘家,带走了孙子。
只是,于婆婆的儿子做什么生意,花光了于婆婆存折上所有的钱。
疫情三年后的这个春节,我们举家回去探望姥姥!阖家欢乐!把做亲戚的亲戚——于婆婆也在,只是大家都冷冷的。
离开家乡那天,于婆婆站在客厅吆喝,她的孙子在问,为什么谁都没有给她家孙子压岁钱呢?
当然,看官们,您觉得我们会收到于婆婆的压岁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