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以才辅政,以德服心(赏析) ——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霸主争雄,出现了不少贤能君主,也淘洗出历史浪潮里许多志气高洁之士。齐桓公确实占有天机,因此才有了齐国两公子夺位而小白胜出的优势。更有小白得管仲与鲍叔牙这两位贤能助阵,更增志气与智气。
这就如同当初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他们既有相同,又各有不同,管仲和鲍叔牙都属于人才范畴,管仲属于管理型人才,而鲍叔牙属人力资原专挖掘人才,通俗说相当于星探之类的角色,蔺相如和廉颇分属文武人才。人才类别不同,作用大小肯定不同。
用现代眼光来说,职业没有高低,但在品德上却有悬殊,蔺相如和廉颇品性虽好,但为管高位,在推荐贤才,自甘其后这种舍得牺牲的事情上,鲍叔牙的品性犹为值得称道。
特别是在烽烟四起的战国时期,四方贤能皆跃跃欲试,谁都想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练一番,谁又肯屈居人后呢?
当时春秋五霸,各有施政,各有声名,各有雄心。而众观天下,得民心而得天下,以孔子的儒家学说,施仁政,提倡“德冶”,维护“礼冶”,这也就是建立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与后世帝王长冶久安的政见相稳合。
有才者得以重用,才能济世救民,这样国家才可扶正光复,齐国幸而有鲍叔牙这样不念私心的臣子,以国以民为先,而不以小利为先。这在几千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难以可贵的品质。
而管仲是幸运的,他遇到鲍叔牙这样一位知已,让他在专属他的位置发光发热,发挥潜在的能力。我想说,不论是人还是物件或是某种植物,都是要适宜的位置和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才能毫无顾忌倾尽毕生精力。
与此相比,秦国那时也有改革与施政,历史上的有名的“商秧变法”,秦孝公也是一代贤能君主,他任用商秧进行变法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种,对缓和整个国家的收入和粮食储备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为秦国称霸提供了军事支援。
只可惜,商秧以悲惨的结局收场。他与管仲有很大的区别,天时上虽遇贵人但不能长久,而身边又无支持声援者。他的周围尽是敌意,以至于才能被否认,最终自身难保。
有才难以施展,即便是雄鹰也会抑郁而终。有德才有力量的支撑,而管仲的背后,是鲍叔牙无怨无悔的精神支持。这成就了管仲的舞台,拓宽了他尽显光辉的历史长空。
有些人,愿作垫脚石,愿意以已之肩借他人攀登。如果说管仲是雄鹰,那么鲍叔牙便是那崭明灯,指引着他飞向更高的天空。
我相信《史记》里的司马迁肯定更偏向于鲍叔牙,虽然在历史风云人物里管仲数一数二,但在德行上又有几个能超过鲍叔牙的谦逊。
在历史名卷《三国演义》里,周喻与诸葛亮才智不相上下,而在气度上,周喻却硬生生被诸葛亮的计谋自断生路。聪明人往往很多,而懂得适时隐忍,懂得以大局为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鲍叔牙便是有着一个超乎寻常的大局者,也即是性情比较冷静,非常有分寸的人。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是对鲍叔牙的极度认可,是对他品性发自内心的称赞。
就当下来说,又有多少人,德不配位,嫉贤妒能,即便自己资历不够,才能欠缺,也一样想争强好胜的风光一把。其手段阴暗举不胜举。
善于了解自己才能,善于挖掘别人的才能,适逢其位才能谋其政。若说鲍叔牙是伯乐,那么管仲便千里马,这世上总有人甘居人后当伯乐,才有了如此幸运的千里马。
虽然光鲜的赠予了千里马,但我相信世人也一样不会忘记伯乐的,乐施好施,也一样会如司马迁将他赞叹不已。
才能总有不同,主次亦有先后,我想管仲正是在回报鲍叔牙对他的知遇之恩,才有了后来齐国的“国富民强”,也正是有了管鲍二人的通力合作才有了当时的春秋霸主之位。
听说,后来齐桓公年老昏馈,在管仲去世后任用小人,最后因国家内乱而饿死,不得善终。这便是人与人的区别,因鲍叔牙才有了管仲的政绩,而国家因有了管仲才成就了齐国伟业。这都是相辅而成的关系,他们的桥梁作用,缺一不可。
有了砖才有基础,有了基础才能了高大楼宇。谁都不可少,而最可贵的来自德行,没有德的土地,再好的种子也无处发芽。
历史风云变幻,大智大勇者不乏其人,而退居其后,以绿叶的生命托起别人旅程却不多见。这是生命的绿光与源泉,没有这一线源泉滋养,再如何强大也是枉然。
我说鲍叔牙是一味药,入心、沁脾,它渗入心灵深处,以高度的节操来托起管仲所有的光辉,他取的不是名利而是一个真正君子的行径。因此,管仲以才辅政,而鲍叔牙却是以德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