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垄上一片秋色(赏析)

精品 【菊韵】垄上一片秋色(赏析) ——读曾福来长篇散文《美丽的黄龙我的家》


作者:田荷 白丁,9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89发表时间:2023-09-16 12:06:47

【菊韵】垄上一片秋色(赏析) 文学是我和曾福来先生相识的媒介,一根网线牵着,我在这头,曾先生在那头,我在湖北黄石,曾先生在安徽庐江。我们常常为读一篇散文或一首诗歌,交流各自的见解和感悟,相互鼓励赞扬。
   因为都很忙碌,这种交流也是隔三岔五的,淡淡的。久而久之,虽未谋面,却成了网络朋友。我知道了他在安徽庐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机关工作,正值年富力强,写作是他的业余爱好,写新闻,也写散文和小小说,我喜欢读他的散文。
   庐江县黄龙村是他的故乡,兄弟姐妹分散在远方,黄龙村没有多少亲属了。
  
   一
   风从故乡吹来,吹拂着岁月的年轮,一圈又一圈。风拂过碧绿的秧田,拂过金黄的麦浪,和着打谷场的轰鸣声,曾福来似乎看到了父亲在禾场忙碌的身影,那瘦弱的身影弱不经风。他也似乎听到了黄昏的村头,母亲在池塘边捶衣的“嘭嘭”声……
   故乡是曾福来生命的根,那里流淌过父辈辛勤的汗水。而今,父母都已辞世,他无时不在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2022年的夏秋,我从《荆楚作家网》微刊读到曾福来先生的散文《美丽的黄龙我的家》,文笔优美,标题新颖,情感真挚,叙述流畅,一颗灵动的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通篇流露出曾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对亲友的怀念之情。我也被黄龙村“那山那水,那年那月,那时那事”所感染,一遍遍的阅读。
   始料不及的是,系列散文《美丽的黄龙我的家》陆续发表,连续刊发了20篇,14万余字,每篇的阅读量达几千人次,好评如潮。今春,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合肥市官方决定结集出版,取书名《秀美黄龙》。
   黄龙村的美,美在山水。在我的印象中,安徽也是一个很美的省份,位于华东长江三角洲中的安徽,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黄山、九华山、万佛湖、三河镇、皖南古村落等景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十分独特,一份部属于南方,一份部属于北方,南北方的中心交界线,是穿过安徽省中部的秦岭淮河一线。安徽与湖北、江西、江苏等六省毗邻,湖北到安徽是很方便的,我的家乡大冶清朝末年就有人到安徽做布匹、木材、茶叶等生意,有的已落户安徽。安徽有座“大冶城”,至今还保留着大冶民俗,可见,安徽与湖北渊远流长,相邻又相亲。
   乡愁,是作家永恒的主题。曾福来先生是这样描写故乡黄龙村的:“周围青山环绕,门前溪水长流,一条曲折的山涧由东向西沿村庄而过,蜿蜒地伸向远方,这就是我的生长地——黄龙村曾家洼……曾家洼是一个高山流水的地方,我小时候的曾家洼是一个不大的村落,村庄很有层次感,不到20户人家,邻居和睦,长幼有序,一口古井哺育着小村庄的世世代代……”继而又写道:“我从小生长在黄龙村,离开家乡近40年了。我牵挂着黄龙村,思念那里的一草一木,尤其在我的父母去世以后,兄弟姐妹分居在远方,偶有空闲,我还要赶往家乡,因为那里有我抹不去的乡愁。”质朴的语言,像是与知心朋友促膝长谈,让人倍感亲切。
   黄龙村距离庐江县城约40公里,交通便利,由黄龙和杨楼两村合并而成。村子地形狭长,青山苍翠,秀水盈波,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马路蜿蜒穿过村庄。黄龙村现有一千多住户,五千多人口。这里竹林青翠,芦花飘雪,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清晨,薄薄的霞雾萦绕山峦,雄鸡打鸣,彩蝶飞舞,牧笛唤醒村庄,犹如一首山村交响乐曲;黄昏,青山、牛群、晚霞、山泉,村落、炊烟,宛如一幅山村水墨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是天然的生态氧吧,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二
   德国哲学家、诗人尼采说过:“每一个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美的地方,还需有一双美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去讴歌,无疑,曾福来先生拥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美、挖掘美的眼睛和心灵,他只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和家事琐碎的缝隙中,赶回故乡深入釆访。他走村串巷,探访老人,访古问今,细心聆听,实地勘察,查阅各类资料,作好笔记,桩桩件件进行落实。曾先生经过与村民座谈、询问、挖掘、查寻,发现故乡不仅是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更具历史的美、人文的美。
   历史在这里走过一千多年。黄龙村人文历史厚重,民风淳朴厚德。早年的商行,开过烟行、糖行。民国时期,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各路商人迁居此地,开设茶馆、饭店、旅社、布行、米行、铁匠布、豆腐店、皮匠铺、肉铺,商埠等,人来人往做交易,络绎不绝赶热闹,相当于今天的综合批发市场。
   这里还是乡企的摇篮。矾母山矿石资源丰富,生产过明矾,为一些企业输送去化工原料和生产、生活必需品。明矾生产过程从釆矿、破碎、煅烧、发酵、煎矾、结晶,工序十分繁杂,劳动强度大,一部矾矿史就是一部辛酸史。当年的明矾厂是人民公社时代唯一的支柱企业。
   黄龙村还是手艺之乡。七十年代,由于这里耕地少,且大多是榜田,农作物产量低,如遇天旱颗粒无收,烧窑和篾匠就成了黄龙村的两手绝活。烧砖瓦,装窑垛砖坯,点火等,要掌握好火候,需要懂烧窑的师傅掌作。篾匠是巧手活,劈篾、剖篾,编制,全靠一双灵巧的手。此外,裁缝、木匠、挂面、农具制作、巧打算盘、纺织等等副业应运而生。集体经济使生产队终于拥有了一台大型柴油机,从事大米、饲料、农作物的加工,并提供农耕服务。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们种棉田,轧棉弹棉、洗纱纺纱、织布染布等,以填补地少田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改变穷山恶水,让田地多收粮食,1957年修建了第一座小型水库——石冲水库,灌溉面积1500余亩,受益八个村民组。此外,还修建了十几座小型水库。
   七十年代中后期,村民们在溪水尽处,离村庄约500米地段,开始修建大型水库——青山水库。青山水库因水面宽阔水质清澈,又称青山湖。
   故土难离。为修建青山湖,周边村民需搬迁,大家不愿离开居住了几代人的老屋,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曾则民、刘能鸣、曾道余、徐成达,多次上门作细致的思想工作,7个生产队,195户,1680人终于同意搬迁,使这座大型水库按时开工。修建水库的过程,全靠大伙儿肩挑背扛,铁锹、镢头、铁铲、锄头、钉耙、洋镐、扁担、箢箕等农具全用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起早摸黑,滚爬数月,终于建成了这座大型水库。水库面积3000余亩,蓄水量1360万方,青山湖是庐江县最大的人工湖。
   散文美,首先是情绪的美。曾福来这样描述他对青山湖的喜爱:
   “青山湖是我的母亲湖。它风光旖旎,山水相映,是我们天然的游泳训练基地……每到讯期,这里的戏水鱼很多很多,别说用鱼网,就是随便拿个鱼叉、网兜、鸡罩什么的,都能抓到鱼,青心湖成了我们免费的美餐。”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青山湖是黄龙村最美的一道风景,童年的故乡虽贫穷,然而,童年的那份野趣,那份收获,却是城里人怎么也享受不到的。
   心如青苇叶,层层是思念。山乡的日月,旷野的风,老屋的记忆,浓郁的乡音,许多年的小事,都会因情感的浸润而格外的美丽动人,如初夏故园篱边绽放的栀子花树,氤氲着缕缕鸟语花香,和梦回千转的乡愁。
  
   三
   乡愁如一首清丽的歌谣,时时吟润在游子的心中。黄龙村不仅人文历史厚重,民风淳朴厚德,这里还是红色的摇篮,英雄的土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黄龙村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十字老街,南通江南,北接合肥,是南来北往的“驿站”,过往商客常在此“打尖”(休息吃饭)。过去交通大多靠步行,1949年,解放军途经此地渡江南下,部队在杨家楼走了一天一夜才走完。红色的土地涌现出了一批英雄:徐均,1938年投奔新四军,后转战东北抗日挺进队,参加淮南抗日游击队,作战勇猛,解放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顾问,89岁卒。蔡修云,1947年入伍,后任机枪排排长,在解放战役中牺牲,年仅20岁。刘和贵,新四军团长,参加过抗日战争,在解放漳州战斗中受伤,右手断了三根手指,为二级伤残军人。还有徐伯埙、黄小春、黄光斗、徐军、徐盛太、黄胜发、徐叶海等等一批英雄,为夺取新中国的胜利,洒尽最后一滴鲜血。
   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徐成法、徐成高、徐正祥、蔡修发等英雄在朝鲜壮烈牺牲。每到清明时,这遍土地上空,白露翩飞,紫燕呢喃,山雀徘徊,“杜鹃声里斜阳暮”,乡亲们不会忘记英雄们,岁月不会忘记英雄们,山川河流不会忘记英文们,祖国不会铭记英雄们!
  
   龙,是中华民族的征象,威武刚健,无坚不摧。黄龙地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境内以“龙”为名的甚多,如:龙王山、龙形地、黄龙洞、黄龙庵等等。这里不仅民风淳朴,学风也淳厚。史载:落户此村的伍乔,是庐江县史上唯一的状元郎,为官勤勉,一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黄龙小学就座落在龙王山下,由于学风浓厚,求贤若渴,黄龙小学已升格为黄龙附属中学。
   黄龙村的传说特别多,如:报德庵、古界碑、鲤鱼地、审桥、高庄府、金銮殿等等,这些传说凄美动人,也是因这里民风淳厚,讲究孝道、知恩报恩的缘故吧。
   据考证,古界碑立于公元756年前,见证着黄龙村的千年史。黄龙庙、三圣庵、青山寺、报德庵等寺庙,见证了黄龙村的佛教文化。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黄龙村由于空气清新,宁静祥和,山水秀丽,这里还是长寿之乡,每村组都有不少八十以上的高龄老人,且身健腿健,能做下厨做饭,能下地干活。黄龙村也是中医学的摇篮。村民们就地釆药材,自学中医。涌现出了号黄鹤楼、黄友桥、黄光柳、黄明礼四代人中医师。他们上山采药材,为村民们治疗疳积、头疼脑热、腹泻疾病,传授中医知识。后来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老中医鼓励后辈人学西医,中医黄明道曾担任过乡卫生院院长。中西医相辅相成,为远近村民送药治病,解决他们看病难的问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不仅是长寿之乡,生态之园,英雄之地,这里的文化生活也是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至七十年代,黄龙村无电灯、无广播、无电视,村人就说大鼓,搭台唱戏,跳秧歌舞,玩狮子灯,建电影院,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如此描绘文学的美妙:“若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心里会觉得不舒服,若我们说话,我们会变得可笑——我们用口里的话语就像用草丛里的双脚一样,会蹂躏许多东西。”
   文如其人,曾福来先生的文笔是质朴的,一篇篇,娓娓道来,不做作,不骄情,不粉饰,而又不失诗意的美:“冬至刚过,阳气回升。冬阳下的黄龙村,让人感到格外的暖心。碧蓝的天空,清澄的湖水,妩媚的阳光,错落有致的民居,到处显得一派祥和。翠竹青青,凌霜傲雪,深邃幽静,给人一种天然之趣和随机之美……”
   散文是开放心灵的一种艺术,心灵有多大,艺术的空间有多大。灵感特别青睐勤奋读书、勤奋写作思考的人,灵感常常在路上。曾先生就这样,在工作之余,在时间之外,怀着满腔的热情,一回回独自踏上故乡的路,终于完成了14万余字的长篇。
   他在《乡愁是一片云》中写道:“每年四月份,布谷鸟的一声呼唤,催黄了麦子,家家户户开始动镰,割麦、脱粒、归仓,直忙得农家人脚不沾地……在我的记忆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一场丰收后的盛宴,经历了一场春荒之后,早已饥肠辘辘的人们,再忙也忘不了对自己的犒劳”。廖廖几笔,新麦收割的忙与快乐,跃然纸上。
   曾先生经过半年多深入细致的采访,运用新闻的视角,历史的眼光,散文的手笔,现代的思维,洋洋洒洒,将养在深闺的黄龙村,推送到了世人面前,解密了历史,讴歌了时代,《秀美黄龙》,可以说是黄龙村一部厚重的史书。
   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蓝天多辽阔,点缀着朵朵白云,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过。我从垄上走过,心中装满秋色,装满收获……”

共 46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和曾来福先生都爱好文学,而在网上相识,一个在湖北黄石,一个在安徽庐江,彼此因文学相互交流而结下深厚的友谊。曾福来业余爱好作,经常有文章在网上发表。2022年,作者从《荆楚作家网》上读到曾福来先生的散文《美丽的黄龙我的家》,被曾先生灵动的文字吸引,也被文中描写家乡的真挚情感而感动,便一遍遍地读。系列散文《美丽的黄龙家》,在网上刊发20篇,14万字,受众多网友青睐,好评如潮。今春,合肥市官方集结出版,书名为《秀美黄龙》。作者对此文集赞赏有佳,并深度解析。黄龙村的美,美在山水。乡愁是作家永恒的主题,曾福来先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挖掘美的眼晴和心灵。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深入故乡采访,实地勘查,问民情,查资料,写出了优秀的散文,将养在深闺的黄龙村,推向世人面前,解密了历史,讴歌了时代。读来让人既感亲切,又陶醉于文字的魅力。作者解读非常到位,把曾福来质朴的文笔,灵动文字,勤奋写作与思考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来,让读者只想一睹为快。一篇优秀的赏析文,感谢作者赐稿,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922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3-09-16 12:18:51
  散文的美,首先是情绪的美,作者以独特视角为我们解读了这篇散文集,可见作者文字功底深厚,读来给人一种享受。
2 楼        文友:田荷        2023-09-16 21:37:22
  安徽省与湖北省毗邻,山水相融,交通便利,两省人民相交甚多,有的还结成了秦晋之好。美丽的黄龙村“养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曾福来先生的系列散文推介,才有了我这篇赏析拙作!感谢《江山文学网》的总编,辛苦了!还要感谢文友乐歌先生的支持和帮助!谢谢读者朋友们!祝大家秋日安康快乐!
3 楼        文友:乐歌        2023-09-22 18:18:35
  恭祝田荷老师佳作《垄上一片秋色》斩获精品!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