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不断擦亮历史,牢记家国情怀(作品赏析) ——读《八声甘州之云起》
一个人究竟有多少种活法?一个人究竟能选择几种生活?一个人在内外夹击的困顿中究竟能作何选择?究竟能对命运给予的击打做怎样的挣扎?这是我在看《八声甘州之云起》一直思索的问题。随着阅读加深,深入背景理解,也在主人公百折不挠、威武不屈的精神内核中,找到了关于人性磨砺、家国情结的真实注解。
之前也看过许多评论人对陈玉福老师这部作品的评价,自是对历史上忠君爱国情怀的推崇。本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追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的追寻,在致敬英雄的主题中,写就了“不坠青云志”的积极热情;“相互扶持”的真挚友情;“质朴无声”的民间互助。对将门之后人生阶段蒙冤受屈,英雄主义情怀追究之余,令人不觉掩卷沉思,国家利益、个人抱负与放下“小我”,追求“大我”……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甘州也就是今天的张掖境内,主要讲述的是杨家将后裔,怀揣家国理想,在明末奸臣当道,朝政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与宦官周旋、被强权压制,在夹缝中求生存,还不忘抗击外族侵扰,努力保家卫国的故事。
一、时代背景,蕴含深意
明朝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兴衰治乱的轨迹、历代帝王与历任将相在特定时期,重要时段,在推行政策和重大事件的问题研究中,都留下了引发后世思索的问题。
一生壮怀激烈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喜欢研究各朝代的历史,《明史》是毛主席圈点最多、评论最多的史书之一。在说到明朝的历代皇帝时,毛主席对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颇为推崇,对其他皇帝的评价则是:“尽做坏事,看了令人生气。”
小说的写作背景是明万历年间1572年--1620年,也处于“令人生气”的时段。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神宗是个矛盾的君主,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用功读书,在执政的前十年奋发图强,又在张居正的辅佐下,实行一条鞭法,使明王朝的经济得以繁荣;而执政到了中期,他逐渐懒政开始不上朝,万幸的是当时没有宦官之乱、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万历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等都尚能应付;可到了执政后期,近三十年万事不理,晚年又出现了“国本之争”,使东林党人和福王系之间有了间隙,为日后朝政纷争留下了祸患。
万历年间是明朝的重要转折,虽有改革的智慧之光,却也埋下了权倾朝野的宰相、宦官、党派各势力的拉锯,让内忧外患的乱象逐渐激荡在时代的江河中,不断掀起浪涛,随时有可能“惊涛拍岸”。
小说在开篇即营造了时代背景下宦官太监只手遮天的紧迫,一方面是勇士在战场上战马嘶吼,奋勇杀敌;而另一方面是战争的惨绝伤亡过后,幸存者还要接受“敲骨吸髓、吃人恶魔、搜刮民脂民膏”的邪恶势力代表的屈辱。战场上的“劫后余生”没有带来感动,同朝人刀下的“死里逃生”更令人痛心疾首。原以为人生只是“方与圆”,谁曾料想“道阻且长”,大难不死之后未见后福,却是“万死万万死”。围观的老百姓不冷不热;有权的官员贪图银两;御守边关的将士发不到军饷。风云突变,一声声闷雷,连日反常的闷热,突降的阴冷、声势浩大的叠嶂……一切都在忽明忽暗中,汹涌着。
二、题目杂糅,颇具深情
在读这部小说之初,就对《八声甘州之云起》这个书名起疑。八声甘州原是唐朝以边塞地甘州为名的边塞曲,后演变为词牌名曲牌名。现存《八声甘州》最早的词作,存见于刘永的词集《乐章集》中。
长篇小说《八声甘州之云起》就内容来说,和“八声甘州”的词牌毫无关系,之所以选择“八声甘州”,将西域特色的词牌名作为书名,主要是围绕甘州这一地域特色,凸显军事重镇之要素。
明朝前期,多次对北元和随后的鞑靼和瓦剌作战,并在漠南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这些都是明廷的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作为九边重镇之甘肃镇,甘肃镇总兵驻今甘肃张掖,所辖边墙东起景泰县黄河岸,另有一分支起自兰州市北河岸,北到景泰县西北境会合成一线,斜向西北,经民勤、永昌、山丹、张掖、高台、酒泉诸县境,又绕过嘉峪关市向南,抵达祁连山北麓而止,长一千六百余里。在明王朝的国防体系和对外贸易中,具有其他边镇不可比拟的作用和难以替代的功能。
甘州,辖有甘州五卫、肃州卫、山丹卫、永昌卫、凉州卫、镇番卫、庄浪卫、西宁卫共12卫及直辖高台、镇夷、古浪、碾伯(今青海乐都)4个守御千户所。除了蕴含其中的地域特色、军事国防体系,我想也包含有致敬甘州历史人文、环境风貌以及家国情怀、纪念西北将士等诸多情愫。
恶劣多变的自然环境,艰苦苍凉的地理地貌,而热血澎湃、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无惧强权外敌的战士,从“阵前问罪”顶住太监势力打压迫害,到孤身深入“虎穴”查找腐败官僚势力勾结,始终不忘“驱除鞑虏、造福百姓,兴我中华”之宗旨,令人动容、泪目,同时,加深了对个人精神实质内涵的思考,对人生意义和人格塑造有了重新的定义和认知。
我们打小看隋唐英雄传、看杨家将的故事,那时候不懂民族大义,英雄主义,只是迷恋,而今读《八声甘州之云起》多了主观与客体的对照反映,多了对家国和平的重新认识,随着故事推进的进程,相信每个人都会萌生对个人思想发展、环境遭遇抗争以及命运重新认定等的认知和意义。可以说,主人公杨家谟的人生选择对当今沉迷娱乐、漠不关心个人成长与社会安稳发展的人,具有人生榜样般的意义,可反复对照,擦亮历史这面镜子,不断反思。
三、家国情怀,永不过时
“甘州杨嘉谟,鲜为人知的历史;西部真英雄,惊心动魄的故事。”
《八声甘州之云起》书原名是《西部杨家将》,在作家陈玉福创作的资料库里存留了很长时间,他一直在等一个契机,把杨家将后裔在西部生活和战斗的经历呈现出来。
这一段写作背景作家在自序中也做了交代。为了写好特定历史时期内那段鲜有人知的经历,陈玉福通过走访并扎根张掖,围绕张掖新区甘州府城,利用多年影视化、小说、剧本创作的经验,串联起了英雄战斗与精忠报国的这一主题故事。《云起》只是其中的系列故事,后面还有《乘风》《星沉》等更多精彩篇章,值得期待。
陈老师坦言:“家国精神是时代主旋律,永不过时,杨门忠烈一代一代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铭记。身为作家,理应书写反映时代主旋律,歌颂英雄主义的作品。”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历史上杨家将抗击外敌入侵的故事,在保家卫国的主旋律背景下,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安定的渴盼追求的实质,而这一精神实质投射在“杨家将”身上,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早已超越了历史。因为家族团结、前赴后继、忠君爱国,保卫家园、为国捐躯是永恒存在的话题,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仗义每多屠狗辈”……
历史已经过去,伟大的小说家只能在架设故事层次、架构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加入个体的领悟去探索、去寻找、去挖掘,以解读历史人物的情怀,以真实的场景,以认真刻画人物的性格去还原……很显然,作者架设的层次是高级的,架构的故事也竭力靠近西部大漠风沙孤烟的环境,力图展现主人公的苦恼、悲愤与坚守:形只影单但顽强坚毅、不屈不挠;身陷囵囫但牢记壮志未酬,抛却个人小私情,不忘杨家世代忠烈,誓死守护家园的情怀。
写故事要深入环境,化境、入境,才能走近场景,还原场面,进而打动人。为了说服读者,我想作家在“诱惑”别人之前,必先“诱惑”自己。正如书中的背景架设,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反对强权欺凌,是风雨飘摇的朝政不稳,瞒上欺下、鱼肉乡里,而主人公则生来一身傲骨,背负家族忠诚使命,不忘祖训,守好忠烈美誉。同时在困难的营造和人性善恶的对立上,“瓦剌”阵营袭击、宦官以侯太监为首的赶尽杀绝,主人公杨家谟的“腹背受敌”像极了当时朝廷的内外交困,一方面是强敌外扰,一方面是内部困顿,可杨家谟依然顶住了压力,克服了困难,这样的个体精神展现,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坚韧勇敢向上追求的民族底色、家族本色。
以民族底色为荣,那是千百年来人们的质朴守真;以家族本色为荣,那是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传承;以不变的真情为人处世,以个体的不屈,展现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奋力反抗,抵御入侵,书写保家卫国爱护家国的民族大义,这贯穿了一个人的灵魂,就有了个人战胜一切的“战神”精神,期间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人格魅力,具有了钻石的光芒,闪烁在人间,美好又励志。
也许所有一切的寻觅与追求,在历史的沧海里不过是打捞普通平凡的最终希冀:家园和平、生活平静,“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普通百姓美好的希望和追求,能有所安放和寄托。
历朝历代谁都不愿“欢场尽是义气,妖魔鬼怪在庙堂”。《八声甘州之云起》借古反思,有其主体命运综合体的认识,又有促使其个体思想发展变化的理念。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互助之情。为了赢得生存的安全土壤,每个人都要经过一番磨难。从古至今,所有个体在现实中的摸爬滚打,不过只是身体历练,后面经过的心神的磨砺,才是“锋刃”的必备精要,实现自我归属和获得路径一直都在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友情相守,心怀天下,保卫家园、为爱勇敢”的永恒追求。
20230714
感谢赐稿流年,祝流年写作愉快。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