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渡】念月(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渡】念月(征文·散文)


作者:清鸟 举人,4564.9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91发表时间:2023-09-20 09:00:01

【流年·渡】念月(征文·散文) 在过去,“念月儿”是我们潍坊当地过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民俗习惯,中秋节这天,潍坊人用小麦粉和小枣做成形状与月亮相似的面食,顶层中间按上一颗大红枣,周围摆上花草小动物等漂亮的造型,这就是所谓的“面月”。面月共有三层,上下两层均是圆形的厚面饼,中间放上红枣,顶层是装饰,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枣子饼。
   整好形,上锅蒸,放凉。待月圆之时,孩子们便端着面月对着天上的月亮念,念月来,念月来,一斗麦子一个来,念月来念月来,一斗麦子一个来……郎朗清脆的念月声里仿佛出现了好年景,大人们眉开眼笑,孩子们兴高采烈,就像春风拂过脸颊,满心欢喜地憧憬着未来,期待能过上天天“念月儿”的好日子。清末潍县诗人郭麟也对这一番场景作了描述,他在《潍县竹枝词》中写道“中秋难得是晴天,金粟香飘几处传。待到一轮月东上,小儿齐唱月光圆。”通过这首词可见“念月”这一习俗的久远。月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子上摆着水果和茶水,中间放着面月,“天上明月照,人间月儿香”,这样的夜晚,连空气中都散发着香甜和喜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的越来越泛滥,面月逐渐被月饼代替,它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不知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近几年,每到中秋临近,我的梦里总是会出现“念月”的场景,还有胡同里那阵阵扑鼻的枣花香,它们令我魂不守舍,醒来又满脸是泪。
   一个周日下午,我正在厨房专心致志地给月做造型,小弟打来电话说送我两个月,他五分钟后就到我小区了。我一阵惊喜,开始憧憬一个美丽大比拼的画面,就像小时候端着面月到胡同口和小伙伴们比谁的面月漂亮一样。
   惊喜很快消失,在我见到弟弟送我的做工精美犹如艺术品一样的面月时,我的心没有泛起多少波澜。弟弟说是从超市买来的,知道我喜欢面月,就顺便多买了两个。它除去表层装饰的花色不同之外,和我做的没啥两样,都是高科技产品,我的眼角不自觉瞥向厨房里那一堆的模具,心也跟着往下一沉,滑过一丝失落,它没有让我眼前一亮,也没有让我怦然心动,这时,一种狂热的思念把我带回久远的从前。
   恍惚间,我又回到儿时那个简陋的小院,土墙,矮屋,煤油灯。明亮的月光下,我们姐弟四人围坐在一张破旧的石桌旁,谁都不说话,目光一致地盯着堂屋正中间的门。随着“吱呀”一声,房门被推开,母亲瘦弱的身影便在月光下出现了,孩子们,念月了,念月了。我们立即响应,念月来,念月来,一斗麦子一个来,念月来,念月来……
   母亲笑吟吟地把刚出锅的月放在石桌中间,一边看着我们,一边搓着手,太烫了,太烫了。石桌中间像有一股磁力,把我们的目光一下就吸引了过去。
   哇,太漂亮了,娘,你的手可真巧啊,这颜色,这造型,你简直就是个艺术大师啊!大姐夸张的表情让母亲脸上浮现出自豪,她呵呵地笑着,嘴角裂开,笑容一直蔓延到眼角,额头,发际,整个人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安静地怒放着。
   看,看,我瞪大双眼,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指着南墙根下的一棵大槐树兴奋地说,你们看这面月上的树叶像不像是从这棵树上掉落在这上面的?连条纹都一模一样呢;这花儿就像从后坡的沟边掐来插上的一样;还有这小动物,简直太可爱了!
   母亲比我们还高兴,嘴巴一直都没合上。
   我们谁都舍不得吃,就那么看着,一缕朦胧的月光洒在上面,就像铺上了一层银纱,也洒在我们和母亲的身上,我们都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美好,却又是那般的真实。
   这是我生命中过得最有意义的一次中秋节,它像一道彩虹瞬间照亮了我的童年,让我贫瘠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让我的记忆不再干涸,不再那么苍白无力。
   那晚,我们狂欢到很晚才同意母亲把面月割开,一人一小块,我们都舍不得大口吞咽,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尝它的滋味。绵厚绵软的麦香夹带着悠悠的枣香滑入我的肺腑,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我们都希望时光变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母亲说她不饿,看着我们吃她就高兴,父亲也说不饿,也看着我们吃。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和姐姐喊醒,她把昨晚事先留出来的两块面月让我们分别送给前院的纪奶奶和后院我的亲大娘,我记得那天我去的是纪奶奶家。纪奶奶的院子扫得锃明瓦亮,她一手端着个瓢,另一只手从里面抓出一把粮食,对着远处的一群鸡咕咕地喊着,它们应声而来,欢快地围在她脚下啄起食来。
   见我进来,纪奶奶腾空两手,扑打几下身上的尘土,笑呵呵地向我打招呼,妮儿,快来,快来。
   那时候的人们都习惯早起,天不亮就起床,做饭,喂猪,喂鸡,还要去挣工分,队长的哨子在胡同里一响,她们就像听到旨令一样,扛起锄头就走出家门,和我们现在上班一样,不能迟到的。临来的时候,母亲一再叮嘱,送下就快走,不要贪玩,会耽误纪奶奶忙活营生的。
   送我出门的时候,纪奶奶塞我手里一个布袋,里面有四个鸡蛋,并说你娘做的面月可真好,她虽然年年做,却没有她这样的手艺。
   很多年后的一个中秋节,我带着自己做的月饼去看纪奶奶,纪奶奶无限深情地说,我一辈子无儿无女,却有你们时常惦记,每年中秋节都会来看看我,这就知足了。接着她向我说起当年的往事。
   纪奶奶说,我在村里虽然辈分很高,年龄却只比你母亲大八岁,我成亲多年,肚子一直平平,后院你的亲大娘也和我一样,也没有为你们家生下一男半女,为此村里说我们住的这块地风水不好,被称为绝户地。自从你母亲进门后,接连生了你们四个孩子,才堵住了那些人的嘴。从那以后,我们这条胡同里开始家家户户种枣树,不只是为做面月,更重要的是……
   我若有所思,随后又恍然大悟,打断纪奶奶,原来这枣树是有寓意的,早生贵子!可我们家没有枣树啊?
   你们家不但有枣树,你爷爷是胡同里种枣树最早的人,你家的枣树长得茂盛,每年都结很多枣,左邻右舍都吃过你家的枣。
   后来,为了体面地把你母亲娶进门,你爷爷忍痛把枣树锯了,又去后坡砍了一棵槐树给你母亲打了橱柜。
   那天八月十五的傍晚,我和你大娘还有你母亲从地里出工回来,老远就听见“念月来,念月来,一斗麦子一个来……”
   胡同口摆了一长溜的月,都放在手编的小盖垫里,孩子们蹲在自家的面月面前,一些大人从旁边走过时会说上一句“这个做得真好看”,面月的主人听了心花怒放,一旁念月的孩子也不甘示弱,叔,我的呢,好看不?好看,好看,都好看!孩子们幸福地笑着,同时又紧盯着自己的月,以防调皮的孩子把月中间的枣拿走,那可是点睛之笔,没了它,还比个啥。这也是经常发生的事,那些没了眼睛的月就会被它的主人抱起,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垂头丧气地走回家。
   你姐姐带着你弟弟在围观,他俩没有月可念,你弟弟哭着喊着非要去抓人家上面的枣,你姐姐就把他拽回来,拉着他往家走。你姐姐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望着那些漂亮的月,直到看不见了她才回过头。
   这一幕被你母亲看到了,她的眼泪刷一下就出来了。我和你大娘看她这样也跟着难受,我暗暗打定主意。走到我家门口时,我一把把她拽进来,从墙根下摸起一根竹竿塞她手里,打枣,给孩子们蒸月。你母亲面露难色,说,谢谢婶子,不过……都十五了。不晚,月亮还没圆呢!婶子,啥都不说了,将来我让孩子们孝敬您。我俩来到枣树前,噼里啪啦一顿敲,你大娘又送来一瓢白面,才有了那个迟到的面月。
   后来我们姐妹渐渐长大,相继去了学校,加上爷爷奶奶常年吃药,母亲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家务和农活,她是没有闲心给我们蒸面月的。
   自那年中秋节以后,我们姐弟四人却年年都有月念,不是纪奶奶就是大娘送我们,大娘做的面月简直无人能比,我们只要一端到街口,就立即围满了人,其它的面月顿时黯然失色。大娘做的面月除去在街口给我赚足了面子,还能让我饱餐一顿,那香甜,那味道至今不忘。
   纪奶奶七十岁不到就去世了,是父亲和大爷他们把她和爱人合安葬在一起。从此,她家一片沉寂,我再也听不到她呼唤小鸡的咕咕声了,只有那棵枣树在风中孤零零地晃来晃去。
   后来,我们去村子前头盖了新房,离开了这里,可我还是会时常去那里发一会呆,每次都是去了就不想离开。
   日子一天天变好了,村口的念月声也有了变化,念月饼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煎饼了,骡子马子拉一天井了……
   大娘身体一直很硬朗,我结婚后有了女儿,她又给我女儿蒸面月。女儿望着面月喜欢得不得了,围着它又蹦又跳。
   后来,我也想为孩子做面月,这时候才知道,做好一个面月并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它的面团要绵软,也不要太硬,出锅造型还要保持不变,尤其那些造型的完成,可是需要心灵手巧的人,我虽自我感觉有天赋,但还是一做就废。偶然一次逛淘宝,发现一堆模具,毫不犹豫下单了,果然做出的小动物栩栩如生。虽然引来女儿和朋友的夸赞,我却没有母亲当年被夸的喜悦,我知道是因为什么,却又很难表达出来。
   女儿问我,妈妈,为何叫月呢?因为啊,它是圆月的形状……我给她讲的时候,总像缺失了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念月”的时代已经过去,“念月”只是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即使孩子们也会去念月,但远没有我们那时虔诚了。

共 36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天上明月照,人间月儿香”。 中秋佳节,端着面月 “念月儿”,祈祷好年景和好日子。弟弟从超市买来了艺术品“面月”,勾发作者狂热的思念。今昔对比中,呈现“念月”的场景,娓娓诉说亲情来往,可喜的是过新的日子,作者还赓继大娘的手艺,用一堆模具做出了最美的面月。一篇潍坊人甘甜的民俗文字,念月,念旧,念亲情乃至岁月。谁在念,谁在听——念月来,念月来,一斗麦子一个来,念月来念月来,一斗麦子一个来。朦胧的月空下,一家人围着花叶真实的月,惊叹精美的手艺,母亲像一朵盛开的莲花,看着姐弟四人念月、尝月,古朴的小院散发着枣香和喜悦。喂鸡的纪奶奶夸母亲做的面月好,塞给童年的“我”一个四个鸡蛋的布袋。在纪奶奶的往事里,牵出种枣树第一人爷爷和母亲学蒸月的故事,也明白了胡同念月的妯娌情和种枣树的真正含义。念月的时代过去了,然,那一代人虔诚的记忆以墨迹犹存,曾经照亮作者童年的彩虹犹在,贫瘠而多彩的生活犹在。佳作共赏,流年推荐。【编辑:芦汀宿雁】【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920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3-09-20 09:11:14
  “中秋难得是晴天,金粟香飘几处传。待到一轮月东上,小儿齐唱月光圆。这是清末潍县诗人郭麟《潍县竹枝词》中潍坊人中秋节念月的最美民俗画面。所谓“面月”,用小麦粉和小枣里外三层蒸制而成的面食, 又称枣子饼。一口,一念,一未来,皆是香甜。
   物质的丰盈,月饼代替了面月,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 而鸟儿的念月,“渡”留在了纸上,情真意挚,活色生香。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1 楼        文友:清鸟        2023-09-20 09:37:17
  按语精准,概括了文章的主题,谢谢雁子,辛苦了!
2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3-09-20 12:06:20
  读鸟儿的此篇散文,让我想起了我们这儿的中秋,虽面月与我们的大月饼有所不同,但情节大同小异,如把月饼摆放在家门口供过路人欣赏等。鸟儿书写的面月的味道,即是岁月的味道,也是一个时代的味道,今朝面月的样式比曾经花样多,味道肯定也比往昔的香甜多味,但就是怀念那个时代的场景与旧时的人情。
   深情都在文字外!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2 楼        文友:清鸟        2023-09-20 15:39:20
  听雪点评深刻,如今物质泛滥,面月也作为一种商品出现,悄然勾起心底的记忆。谢谢听雪来访,遥祝安好!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9-21 19:55:1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清鸟        2023-09-21 19:58:36
  祝流年越来越好!
4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10-07 23:09:46
  中秋节不仅有着古老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的传统习俗,人们就对月亮寄予了美好的情感。回首那些童年记忆,面月便是小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一种中秋习俗。各地中秋节有不同风俗,我们重庆每年中秋节除了做月饼还要用新糯米打糍粑来敬祖宗,招待客人。鸟儿姐文字充满地道的人间烟火味儿,温馨家园。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4 楼        文友:清鸟        2023-10-08 06:31:31
  各地习俗虽不同,但都是对生活寄于的美好期望。谢谢若雪鼓励,留评温暖,祝美丽常在!
5 楼        文友:石语        2023-10-09 19:01:41
  我得说,这个标题又成功了。念月?是低头思故乡的意思吗?净手展卷,哦,原来是中秋习俗。当然,只有习俗是不够的,还有融入这习俗中的浓浓乡情。鸟儿所说的面月,我小的时候也吃过,就是很直白地叫做蒸月饼。每到中秋,总会想起,却没有人为我做了。
回复5 楼        文友:清鸟        2023-10-10 22:10:19
  带病来访,感激不尽,祝早日康复,你也是个巧手,明年给米宝也蒸一个面月。
6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10-10 21:33:15
  在我的印象里,好像我们这儿没有和中秋有关的习俗,因为中秋正是秋收最忙时,我的记忆里全是农忙的画面,中秋似乎都不怎么过。
   从鸟儿的文里,第一次知道还有念月这一习俗,与之相关的,是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是邻里之间的相帮相助,是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念月里,全是爱和岁月的味道。
   鸟儿的文好香啊,欣赏学习。
闲云落雪
回复6 楼        文友:清鸟        2023-10-10 22:08:28
  大概小时候没人给你蒸过面月的缘故,我之所以记住这些,是因为面月已刻在我脑子里了,哈哈,感谢落雪姐姐鼓励,送花????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