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征文“春华秋实”】亲情陪伴缺失 是农村养老亟待“医治”的症结(随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农村的老人们,也渐渐树立了基本的养生理念。老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大多数都非常注重身体营养的均衡摄取,再加上社会福利的保障和医疗措施的跟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均寿命有了大幅度提升。据调查资料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现在的78.2岁,事实胜于雄辩,成绩有目共睹。
人活百岁,终有一死,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不论活多大年龄,虽然最终的归宿都是坟墓,但是多年前村里发生的一件事情,直到现在依然让人扼腕叹息:八旬老翁张某丧偶多年,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他独居老屋中,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家里很少有人去。年底儿女们都回家了,岂料进门却看到了悲惨的一幕,倒在地上的老父亲遗体已经腐烂,茶几上落满灰尘,电饭煲里熬的稀饭已经霉变得看不出本色!纵使儿女们捶胸顿足,恸哭流涕,却也于事无补。
农村空巢老人晚年生活凄凉,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说具有普遍性的。笔者以为,“亲情陪伴缺失是农村养老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来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验,如今的农村青年人在家里的寥寥无几,大部分背井离乡去外地谋生存了,留守家园的人都是行动不便的耄耋老人,心灵世界的孤独寂寞是常态,自食其力是一日三餐的真实写照!
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操劳了一辈子,晚年该是颐享天年的时候,却不曾想落了个“孤家寡人”,经过细细探究,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大致有四种:
1.村小撤并,追随优质教育资源,年轻的父母被迫去了城里。
取缔村小,在城里聚集优质社会资源,一晃二十多过去了,当初年轻的父母成了需要被人照顾的老年人,而当年那些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小不点,如今基本上都已学业有成。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懂得优质教育资源对于孩子未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于是早早就到城市里去工作了,去奋斗了,去扎根了。在我们的国度里大家有一个共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至于父母这边,不到死亡就不会引起过多的关注。希望押在了孩子身上,注意力整天围着孩子转,哪儿有精力去顾及年迈的父母?
2.进城买房,为了偿还债务,年轻人去外地打工挣钱。
在城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当代广大农村人穷其一生的梦想。房产属于价值昂贵的消费型商品,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前期需要真金白银获取拥有权,后期更是需要不菲的金钱去维持、去供养。农民属于底层体力劳动者,收入没有保障,再加上农产品价格多少年来持续低迷,买房者大部分人靠的是银行贷款或者向亲戚借款。借款总是要还的,像这种“超能力消费”的荒谬行为,最终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年轻人为了还清债务,背井离乡,去了外地宵衣旰食的工作着;老年人则留守家园,孤独寂寞地生活着。打肿脸充胖子,债台高筑,房贷无情,孝悌道义就这样被活生生地挡在了千里之外!
3.农业萧条,家乡进退维谷,背井离乡成了唯一出路。
现在的农村,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偏远农村,曾经的优质农田如今已大面积退耕还林了。其实呢有些农民,本质上还是愿意留守在家里搞土地经营的,但他们遇到的伤害和辛酸触目惊心:野猪泛滥成灾,种植农户的劳动果实,往往一夜间便被野猪祸害殆尽;农业产品价格与其他物价上涨节奏严重失衡,如今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成了一种高投入低回报的“高危行业”。就拿我们这儿搞猕猴桃生产的农户来说吧,朋友史某有三亩徐香果树正是盛果期,年产果子大约二万五千斤,收入不到五万元,每年的投入包括化肥、农药、花粉等最少要开销一万八千元左右。生产资料价格翻倍增长,唯独果品价格不见涨,甚至还有随时下跌的可能。老史秋后一算账,除去农用资料投资和生产期间所付出的运输、雇工等等费用,老两口辛苦一整年也就落了个不到两万元。农业萧条,养活不了肉身,出外谋生成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一种潮流,年轻人出去了,留下来的都是些老弱病残。
4.经济为王,身不由己,回家成了游子魂牵梦绕的梦想。
有一部分年轻人,他们本意是想去南方挣点钱拿回来,改善家庭生活环境,等到有相当的积蓄后,再衣锦还乡孝顺父母,谁料竟成了难以企及的梦想。沿海是工业经济发达区域,对流水线工作人员的技能、学识、经验有必要的考核,给予工作经验丰富者的薪资福利待遇比较优渥。一年两年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十年八年后,随着生活的适应、工作的熟稔,曾经的想法便发生了改变,年轻人融入到了“经济为王”的大环境中,心里或许还存储着浓厚的孝道情愫,但物是人非,人已经是回不来了。只能用经济手段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把年迈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或者接到打工的地方去生活,但两者似乎都不合适,最终还是把老人送回到了初始地农村。现在农村的一部分空巢老人,他们并不缺钱花,生活用度应有尽有,唯一缺少的就是儿女们的陪伴。
孔子《论语》第四篇“里仁”中,关于孝敬父母的论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孝顺父母是做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尚在人世,做儿女的就应尽量不要离开家,而去遥远的地方游玩或工作。如果非要离开家去远方,就得必须把所处的方位告知父母,以免老人过于担心。从文字所透射出来的道理蕴意,饱含古人对于孝道的珍视和崇尚!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通讯发达,交通便捷,与一千多年前的社会比较,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但笔者以为,两者既有外在条件的区别,本质上更多的是相同之处,那就是我们的身体都来源于父母的给予,我们的成长都见证了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孝顺彰显品德修养之美,弘扬正气仁善之风,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与时俱进,总是给它赋予切近时代特征的涵义。孝道传承,亘古不变,对于贫穷的父母,钱到为孝;对于孤独的父母,陪伴为孝;对于多病的父母,照顾为孝;对于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对于暴躁的父母,理解为孝。
本文开头所说的八旬老翁死在家中,不知过去多长时间了,他的儿女们竟然都不知道。事件只是现象,背后蕴藏着农村老人晚景的凄凉,反映出了农村高龄老人长时间缺少儿女陪伴的事实真相。痛定思痛,细细分析,其中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儿女的原因。关于农村高龄空巢老人,长期缺少亲情陪伴的问题比较突出,该采取怎样的解决办法呢?笔者以为,既需要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也需要基层组织的监督,更需要千千万万儿女们的自省和觉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