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广场书法者(散文)

精品 【东篱】广场书法者(散文)


作者:狮子山中人 布衣,262.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09发表时间:2023-09-25 03:36:57
摘要:我想这位写得一手好字的孟先生,看起来轻飘飘的几句话,实际上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笔画、字形都是毛笔字的基本功,正楷又是初学书法入门的必须课程。一定不能好高骛远,一写字就想学龙飞凤舞的行草,万丈高楼平地起,基本功还是首要,更不能还没有学爬就想着走,这是要摔跤的,再就是多写多练,功夫一定不会负有心人。

广场地砖四方方,民间高手洒墨忙,一撇一捺中国字,点横竖折国粹扬。
   ——题记
  
   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新世纪广场,看见过一位五十多岁的人,拿着一根扫把杆子一样长的粗壮毛笔头的笔,还有一个有铁丝提手的废弃油漆桶。清晨、傍晚,他都会在新世纪广场一角,以地砖为纸,以废弃桶里的水为墨,粗壮的扫把为毛笔,行书,草书,龙飞凤舞着广场书法。后来知道他是在商城做生意的老板,早晚有空就用笔扛着一个小废弃油漆桶,来新世纪广场练习书法。
   这种会广场书法的人可不只有一位。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双眼看起来真像两束光射出来,七十多岁的老先生,暑假的时候,他在景程新天地,酒店乡宴门口的小广场上练习书法,也是一笔好字。
   看了好久,老先生硬要我也写一写,他看出来我也喜欢写毛笔字。众目睽睽,盛情难却,又难为情之下,我接着他的笔,写了一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老先生当时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对我以后书写毛笔字起了一定的作用。记得当时老先生好想收我为徒,因为忙,我就婉言谢绝了。
   后来知道他真是一位书法先生,在枭城书法界挺有名气,而且一般不收徒。现在空闲下来的时候想想,还真有点后悔,与这位老先生失之交臂。他们不仅只会书法,在民间自成一家。东湖广场也有一位字写的遒劲有力,力透地砖,行,草,楷,真的是漂亮极了,绝对不输于某些挂名头的书法家。
  
   二
   清晨,当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东湖广场最南边,靠近一棵大樟树的地方,有一位身材高大的男人,开始我把他称作书法先生。他正在聚精会神,时而右手,时而左手,时而左右手同时挥帚如笔,泼水似墨,一块块广场地砖就是他的一张张稿纸,留下了他刚刚写的大气磅礴,笔透广场砖,功底深厚的行书和楷书。广场中间靠南边空旷的地砖上,一个个惹人醉、惹人爱的花好月圆、鸾凤和鸣、吉祥有余、锦绣前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诗词,一个个石刻般地展现在广场的地砖上,字字铿锵有力,笔力深厚。尽管是以水为墨,却能清晰地看出来,笔锋的一撇、一捺,却能力透广场砖。
   只要你看得久了,他就会用带着浓浓乡音的,夹杂着河南口音的都城普通话说“你写写”。
   我说:“字好丑,难为情!”
   书法先生就说:“不要紧,没关系的!”
   说着他就把手中的一支大笔递到了你的手中。
   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功夫还真是管用,我接过了这位书法先生写字的笔,接上刚才他写字的位置就写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呢,我对这支笔非常有神秘感,大大的笔头,长长的笔杆。书法先生讲:“这支笔其实就是一个拖地的拖把,不是买的。”他用自家用旧了的海绵拖把自制的,笔头就是用拖把拖地吸水的海绵,把它修剪成毛笔头的样子,尖尖的。不认真近距离地去看,还真以为是花了大价钱,买的名贵书法笔,笔杆就是拖把杆中的二节。
   广场上健身、散步,陆陆续续过来欣赏的人,都啧啧地夸赞:真是一笔好字。我只好一边写,一边用手指着前面书法先生写的字讲,前面是好字,我的字不行!也有不少人讲都是一笔好字。
   因为我有自知之明,尽管平时练习写毛笔字,有些进步,时至今日,还是没有悟出写毛笔字的真谛。当时是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写了一首平时经常练习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词,但是和书法先生写的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写完之后,手还真是麻痹了,腰也疼,平时看书法先生写,捉在手中的大长笔,感觉轻飘飘的,怎么一到我的手中,真的重若千斤。这时在看写字的人中,有一个人问:“这是什么墨水写的字?”
   问的就是书法先生一个旧的,盛油漆的小铁桶,这和前面两位书法先生的废弃油漆桶一样,里面盛的平时写字用的水。这也是我心中的一个疑问,一直没有问书法先生。
   只听见书法先生回答:“就是水啊!”
   刚才那个发问的人又讲:“水写在广场地砖上,怎么好长时间都不消失呢?”
   书法先生还是挺随意,看似又很认真地说了一句:“就是水啊。”
   书法先生肯定不会说假话,旧拖把自制成的笔,小废旧油漆铁筒盛水做墨,广场地砖就是铺好的纸。清晨、傍晚、周末,书法先生都在这里练习书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旧拖把自制成的笔,他换了一支又一支;旧小铁油漆桶里的水,他写了一桶又一桶;广场地砖上的字,他写了又写。这日积月累的练习,才造就了一位广场书法高人。书法先生的字飘逸俊秀,气若长虹,炉火纯青。
   写完之后,我就指着我写的,周围的人也叫好的字,真诚地向书法先生请教。
   他就讲:“练吧!练吧!”
   然后写了两个正楷字:一个是朝气蓬勃的“朝”字,一个是秋高气爽的“秋”字,我又对着临摹了好几遍。然后书法先生就讲:练字还是要练笔画、笔锋,如“朝”字,就是右边的月字旁的树弯勾,先竖下来,到刚刚弯的时候往内上运笔,又回笔往下再勾,竖弯的竖到弯勾的中部在一条直线上,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接着书法先生又讲“秋”字第一笔,实际上是一点,悬着的一点,很多人写成了向左斜下方的一小撇,这就难看了。
   周围看的人,纷纷点头赞许。
  
   三
   看着书法先生对他自己写的这两个字:一个“朝”字的月字旁的一竖弯勾,一个“秋”字的第一笔点,这二种写法作了细致的解读。我想这实际上又回到了练毛笔字的基本功方面去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写毛笔字的点横竖撇捺,这笔画的练习还是不可少的,必须先做好基础功课。一味地临摹字的形状,不去探究练习字的笔画,虽然写出来的字也好看,但是不耐看。这种字终究逃过不行家的眼晴,缺乏力度,没有笔锋,说穿了就是花架子,没有字的筋骨之感。
   再看书法先生那一“朝”字右边的竖弯勾,现在想起来,还真像颜体字贴上写的,上面详解备注的,描述得一模一样,从上到下一条竖线,弯勾的弯居中;还有“秋”字的第一笔,写成点的悬卧状,就好象秋色,秋韵,秋实都在这一点上悬着,这一点真是书秋点金,点在金秋上了。
   孟先生还讲到他写的那个“家”字,更是优美,内涵丰富,饱满,形真,宛如一大家子人,一个大大而又和谐、温馨、希望的家。他又把笔递给了我,我就说您要指点,特别是顿笔,字结构,我就写他写的那个全家福字中间的这个“家”字。
   我照着写了几个“家”。
   孟先生就讲,“家”字宝盖头,不能写大了,大了字就不好看。”接着他就又写了一个“家”字在地砖上,我就照着模仿地写了二十几个。确实是这样,宝盖头大了,下面空荡荡的,不像个家。还有宝盖头的横顿笔,再向左转的时候,他讲应该是要把笔锋一起带过来,才像。我看着他写的“家”字真的和颜体字帖上的一模一样,特别是“家”字头上一点,简直是用模子镌刻在上面的,丝毫不差。
   回想起来,我自己一直以来,练习毛笔字的过程,一看到笔划就跳过去,偷懒,从来没有真正去悟透,去参悟笔划里面的奥秘和精髓,只是一味地去临摹,追求形似,难怪字难于长进,自始至终迈不过去这个坎。
   想要写好一手毛笔字,真要像广场书法先生讲的一样,还是要从练习基本功做起,把基础打牢,踏实地去练习笔划,笔锋,这是第一步,必须先做的;写毛笔字,一味地临摹字形,图好看,这和做事偷工减料一样,没有学爬,却想先学着走,肯定是走不好的。
  
   四
   我从书法先生讲的“朝”字,“秋”字,“家”字的笔划练习起来。先认真写“朝”字的月字旁右边的竖弯勾,去参悟透它,练习好它;然后就再接着练习“秋”字的第一笔,一定不能写成往左的一小撇,而是一个能代表秋天的卧顿点,能突现秋的丰富,厚实,不单调。
   我也曾问过书法先生:“你一笔这样好的字,右手能写,左手也能写,双手同时也行,为何不办个班,开班授徒,弘扬书法文化。”他曾讲过没有时间。我还问过他为何不去参加书法比赛,去拿个奖,亦或者是加入书协。
   他讲:“弄那个干啥?”
   我说:“你看这几天晚上,在广场主席台下方,停着一部车,书法家白云高先生,新田先生不也在那里,拥着头顶上一串串闪闪的光环,现场写字,弘扬国粹书法文化吗?”
   我这最后一问,书法先生没有直接回答我,他只是在“弄那个干啥?”的后面就打住了。他双目挺凝重地,往蔚蓝的天空深处看了又看。我也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也许他认为像他这样,在广场地砖上写书法,也是在弘扬国粹,弘扬中国的书法文化。而且这种方式还是纯精神化的书法弘扬,不掺杂任何世俗的杂念和铜臭味,最纯的书法文化延续,是一种热爱,一种情怀;也许他想得比我更深,更远,比那湛蓝、湛蓝的天空还要深邃。
   我一边漫步,脑海里一边反复琢磨着书法先生写的这些字,心里也真只有羡慕赞叹的份。等我从碧桃园,东湖散步,再回到广场来的时候,围着看的人更多了。只见一位留着长发,清纯书生气的小姑娘在一撇一捺地书写着,从字的模样,形态来看和在广场这里书法先生写的字形似,只是还没有达到一样的底蕴,显现出稚嫩,不过未来可期。
   我讲:“字写得不错的。”
   这时书法先生就讲:“不行,她根本没有心思去练习。”
   旁边的人讲这是书法先生的孙女。这位书法先生一笔好字,在城里能排上号,老家湖南,还是湖北,姓孟,孟老夫子的后人,每年过年的时候,书法孟先生都在广场拐弯处写春联。
   我又讲:“孟先生,您开个书法班一定会行。”
   孟先生还是说:“没有时间。”
   就在我和孟先生讲话的时候,孟先生的孙女放下笔,跑得一溜烟地不见踪影。
   这时一位健身练摔手球的美女,捡起地上的笔:“我也来献丑了!”
   话音未落,一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励志金句出来了。
   看的人都啧啧称赞,真是一笔好正楷。原来个个都是高手,出手就惊人,优秀的学生体。
   这位美女说:“这还是读书的时候,我爸爸要我练的毛笔字!出了学校的大门,毛笔就丢到五十四里去了,一直没有摸过毛笔。”
   在广场书法的这位孟先生就讲:“写字,学写字,还是要从正楷练习起,正楷练习好了,这笔带一带,弯一弯,行书、草书就出来了!还讲基本功笔划很重要,字形也是关键,最最要紧的是多写,多练,功到自然成。”
   字,无论正楷,行草只要字写得好,就好看,并且耐看。你看孟先生写的字,真有一种内在的美感,骨骼感在。看孟先生他写字的时候,真的隐隐约约能感觉到,这写字,和我观字确实都是一种享受,有一种心情非常愉悦的意境,像你正在品着沁入心脾的美酒,微醉微熏的心情在。孟先生的正楷,行草,长短笔,左手,右手,双手真的是挥洒自如,写起字来得心应手,浑然天成似的。
   毛笔字非一日之功,这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好,我是越看越喜爱孟先生的一手字,他真不愧是亚圣孟家的后人。我练了三四年毛笔字,总觉得有个瓶颈似的,跟练功一样,始终没有突破,不得前行长进,时而灰心丧气,有坚持不下去的想法。
   孟先生就讲:“三四年有什么用,人家从娃娃开始练起,毛笔字真的非一日之功。”
   他还讲到写毛笔字:“一个是要从笔画练习起,这是根本,最基本功;另一个就是要勤奋,经常练,天道酬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还有就是要有悟性,去思考,深入进去;还讲有的人就是练一辈子字,到头来都是那个水平,难以有长进。”
   是啊!确实如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毛笔字如此,世上做任何事情又何尚不是如此。大凡想要做好,做出点成绩的人,那个人不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我想毛笔字就要从小练习,从娃娃,学生时开始练习。听读初中的侄儿讲,现在学校也开设了书法课,这确实是件好事,弘扬书法文化,从娃娃抓起,从学生开始,书法就是国粹。
   想读书的人,最起码要写得一笔好字,不只是钢笔字要写好,毛笔字也是一样,还要能够写得一手好文章就更好。现在虽然有电脑,想打印什么字都有,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笔写的字还要漂亮,但是用毛笔写出来的字却总是不同。老祖宗的毛笔字,不但丢不得,还要发扬光大,就像孟先生,坚持广场书法。
   我把孟先生写的“朝”字,“秋”字,“家”字……不但只仿照写,而且在他写的“家”字上临摹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走的时候,还拍了照,说是带到家里去照着练。这时孟先生走了过来,看着我摹了一遍又一遍,渐渐模糊的字,说再重新写一个“家”字给我。
   我又把这个“家”字再拍照,还把今天孟先生写的字,一起拍了照,等回到家里时对着练习。我想我的悟性也还可以,不算天资聪颖,也算不上多愚钝,假以时日,坚持把练习毛笔字这件事做下去,总有一天,我也会写出一手漂亮,美丽,大方,潇洒,能和孟先生写的一样,人见人爱的毛笔字。
  
   五
   “临渊羡鱼不行,不如退而结网”,我写了三四年的毛笔字,还是要继续练习下去,对照字帖,重树信心,坚信天道酬勤,终将会有所突破;还有拍照来的孟先生的字,收藏起来,去临摹它,去学习孟先生下笔时的铿锵有力、顿笔、回峰。我跟孟先生学习写字,像他一样,一年四季坚持广场书法,从此决不半途而废,把练习毛笔字坚持下去,做个有始有终的书法人。
   我想这位写得一手好字的孟先生,看起来轻飘飘的几句话,实际上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笔画、字形都是毛笔字的基本功,正楷又是初学书法入门的必须课程。一定不能好高骛远,一写字就想学龙飞凤舞的行草,万丈高楼平地起,基本功还是首要,更不能还没有学爬就想着走,这是要摔跤的,再就是多写多练,功夫一定不会负有心人。
   熟能生巧,练好基本功,毛笔字从正楷练习起。广场书法写字的个个都是高人,高手在民间这话一点都不假,他们和孟先生一样都自成一体,都能写得一笔好字。这和他们坚持练习的一桶桶水,与那只粗壮的长笔,和“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初心,以及无数次的一笔一画也是分不开的。他们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文化艺术的一群继承、发扬和创新者。
  

共 555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具有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自古以来,书法艺术都是和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广场书法是什么样子呢?作者在本文的题记中开宗明义:广场地砖四方方,民间高手洒墨忙。一撇一捺中国字,点横竖折国粹扬。小编曾看过一篇题为《以地为纸,以水为墨,广场书法火起来》的新闻报道,也曾亲身到过表演广场书法的现场,但是因为缺少点画、结构和水墨神韵的审美能力,只是好奇地瞄了几眼,就去忙着健身和欣赏广场舞了,因此对墨“舞”广场的线条艺术了解甚少。俗话说:高手出民间,绝活出草莽。作者遇到的都是广场书法的高人,无论是新世纪广场的商场老板、景程新天地的老先生,还是东湖广场的亚圣后人。坚持练习书法的作者,正后悔因为太忙而错过了拜师枭城书法界名家的机会,又邂逅了广场书法更为遒劲有力,力透地砖的孟先生。每天清晨,当人们还在睡梦之中的时候,这位书法孟先生就用他自制的“大大的笔头,长长的笔杆”的拖把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才造就了一个广场书法的高人。书法孟先生的字飘逸俊秀,气若长虹,炉火纯青。在孟先生的指导下,作者明白了笔画、字形等书法基本功的重要性和“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从基本功练起的深刻道理,从此立下了“把练习毛笔字坚持下去,做个有始有终的书法人”的雄心壮志。这让我想到了写完十八缸水,才练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一代书圣王羲之。事实上,很多像孟先生一样坚持写“地书”的书法人,书法的功底是很深的,创作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对书法的推广是很有益的,他们不忘“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初心,比那些一身铜臭、欺世盗名的“书法家”纯粹多了。作品选择“广场书法”这一新生艺术,并且从作者自身的几次经历谈起,非常新颖,非常深刻,对学习书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作者再能以文学的角度来彰显广场书法的神韵就更好了。【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002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3-09-25 03:47:46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自古以来都是与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广场书法”是“以地为纸,以水为墨”的新生艺术。让我们与狮子山中人老师一起走进“广场书法”的世界,感受东方艺术的迷人魅力。感谢投稿东篱,祝创作愉快,秋安文丰。
2 楼        文友:巧眉        2023-09-25 09:11:02
  好文欣赏,品读学习。听说,练毛笔字是一种气功,对身体有益。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25 10:27:16
  可能各地都有广场书法爱好者,他们是一群以水墨为锻炼工具的人,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断揣摩练习,用耐心把自己写好的印象。其实,在民间,始终有着艺术的精彩,只是我们的眼光并不给那些人,作者跟广场书法人学习书法颇有所得,感悟传统艺术的魅力,选材很特别。艺术需要天赋,更需要苦练和揣摩,这是真经验。所谓的书法家的名头,在这样的草根书法者那里,是无法并列,书法的境界却并不在法上,而是在功夫上。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海燕来了        2023-09-25 12:16:02
  好文章!品读欣赏,受益良多!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功底窥斑全貌,令人钦佩赞叹!
回复4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3-09-25 12:21:53
  谢谢
   谢谢海燕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9-25 14:21:55
  练字,修心养性,相当于练功。在广场上练书法,以拖把为笔,以水为墨,这功夫更是了不得。欣赏老师的美文佳作,问候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3-09-26 12:42:28
  练字,修心养性,相当于练功。在广场上练书法,以拖把为笔,以水为墨,这功夫更是了不得。欣赏老师的美文佳作,问候老师!
   谢谢文友鼓励
   中午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