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惜亲(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惜亲(散文)


作者:鄢陵宋玉 白丁,1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10发表时间:2023-09-25 17:19:19
摘要:原创首发。

在梦中,见到了我的姑奶奶。醒来后,更加重了我对往事及亲人的思念与缅怀。
   爹娘在三十多岁时,才有了我。我记事的时候,我姑奶奶大概在七十岁以上了吧。虽然有着隔代亲,毕竟是年龄相差的悬殊,对姑奶奶的印象,仅仅是记忆中的些许模糊。对于她外甥女,我梅英姐却是印象深刻。梅英姐自小就和她的姥姥、我姑奶奶生活在一起,每次到姑奶奶家走亲戚,姐姐总是深爱呵护我,直至她结婚成家后,还是依然。我在她们庄上中学念书的时间里,只要能够见面,每次的她,还总是依旧的亲亲有加,有倾不完的亲。
   我中学时代的每周是六个工作日,星期六还是正常的上学时间。并且,是住在距离学校较近的舅舅家,平时很少回家,仅能够在星期六晚上回一次家,在星期日的下午也必须要赶回去的。不能耽误星期日的晚自习!尽管,梅英姐家所分责任田就是我从家到学校的必经之路,能够见面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我俩见面的时候也多在我上学的路上和她在自家责任田干农活时的巧遇,很难得。
   尤其是在我念初中二年级的那次,印象特深刻。是个浅秋,适逢星期六,因为在本星期下午放学之前,必须交齐一项学习费用,我也必须在星期六中午回趟家。并且,这件事儿我没有和舅舅、妗子说。如果让他俩知道了,又要为我交上了。家乡的乡村,虽然已经过了白露节气,中午走在有太阳照着的地方,还是有那种炙烤的热。家乡人大都有晌午错了还不回家做饭,继续在田间赶时间做农活的习惯。哦,在家乡的晌午错,就是已经过了中午十二点的意思。我们是中午十一点半放学,再走到梅英姐家责任田的时间大概在十二点左右吧,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老远就看到梅英姐在摘棉花,相信,她也看到了我。要不,时间不会那么恰点儿。我走到她家地边时,她也到了我必经之地的路口,并且,很热情地叫我过去,说有事儿要和我说。走近后,梅英姐让我坐下来,要和她一块儿吃午饭——僦着西瓜吃油馍。还说,她中午就不回家了。地里离家远,一来一回再做饭、吃饭,两三个小时就没有了。其实,农忙时节,这种情况也很多。梅英姐问我今儿晌午咋想着回家了?平时吃住不都是在舅舅家吗?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就把学校要求我们,必须在下午放学之前把那项学习费用交齐的事儿给说了。梅英姐问我要交多少钱,我说是十九块六毛钱。当时的梅英姐没有迟疑,直接从裤子口袋里摸出了皱皱巴巴的一些钱。给了我三张炼钢工人伍元的、两张车工贰元和一张拖拉机壹元的,总共是二十元钱。还说我,中午回趟家,一点半前又要返回学校上课,时间几乎不够用的。就和她一块儿凑合着吃点儿,赶快再回学校上课。我无语,我应了……
   后来,我在部队很多年,并且在后来转业,又留在了部队驻地,确实很少能够回到家乡,也很难再见她一面。尤其在我进入暮年之后,怀念家中亲人念想更甚、更浓。
   印象深刻的是离开家乡在部队的那些时光,通联情况比较单一,就是仅靠书信来往。尤其是新兵时期的我们,除了正常的训练外,空余时间几乎耗在了写信的工夫上。那些有了女朋友的战友们,写信的表现即是疯、更是痴。好在那期间的我还没有处女朋友,但写信的“疯”和“痴”绝不损色于他们。给亲人、给同学、给老师、给村子里的一帮子爷们。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家乡乡村,开始有偶尔安装家庭电话的。给亲人的书信,就有选择性的打个电话。因为我那年代的月工资也就三百多元钱,而当年的电话费是按分钟计时收费,每分钟的长途电话费是一元三角钱,一个电话下来一般都在十块钱左右。而我们一家三口人一天的生活费,十块钱足矣。并且,接听电话者的那头,还需要单独付上一块儿费用。听老姐说,一般情况,都是每接听一次电话付费五元钱。如果时长过了五分钟,就是十元钱。好像是每五分钟为一个计时,每个计时为五元钱,以此累计收费。所以说,那年月以当年的经济收入,能打个长途电话,还是很奢侈的。每次和老人的通话,还没咋觉得亲情味浓时,就开始催我“好了吧,家里都好,没有事儿了就挂了吧,净浪费钱”。经不起老人们的絮叨,总是被迫的挂掉电话,只能在回味中细品我们的那份厚重至亲。唉,你说那时候怕浪费钱,让悠着点儿花,现在,这个条件有了,那个条件却没有了。当下的这些亲人呀,或听力达不到了,或驾鹤仙游了。人生就是如此矣?
   我现在非常珍视眼下的几位亲人,我老姐,我老姑,我老妗子,还有我的两个老小姨,会时不时的给她们通个视频、说会儿话。尽管我九十六岁的耄耋老姑已经听不清我在说什么,我还是初心依然。哪怕是没有她们所谓的“没有事儿了”,我也想和她们老人家某个面,听个声音。包括我的老姐,只要我不方便超过十天没有给她电话,准会央着我姐夫帮她打通我的电话。就在前天下午,电话一接通,通话就问我忙啥了,是不是这几天的腰又疼了……满满的关爱。爹娘不在了,老姐和老娘一样疼爱我。有我老姐,我很珍视,也很知足。
   一次和二姨夫的一次拉呱,记忆深刻,触动很大。他说,那时候的七八十年代,缺吃又少穿,家家都穷,别说是亲人见了面亲,就是村里爷们碰个面、迎面来个问路的,都热情的不得了。再看看现在的社会,吃哩、花哩、穿哩都不愁了,有些人见了面和见到了仇人似的,甚至是自己的子女也不亲,孙子孙女更是指望不上了。当下社会,的确如此,亲情惨淡,令人伤神,更是留恋那个年代的亲情厚重,纯真、淳朴。
   一九九二年临近春节,家乡同学结婚,写信让我赶回家参加他们的婚礼。我没有犹豫,得到领导准假后,火急火燎的就赶回去了。还花了八、九十元钱为他买了一套他非常喜爱的海军蓝服装,而我当年的月津贴费,仅仅只有三十二元钱。当年的这种喜事儿,即便是自己的亲姑、亲舅、亲姨娘,也多是一块布料、一根床单了事儿。记得回家的当天晚上,我村里几位闻悉的爷们到我家里一边烤着火,一边啦着呱,其乐融融,甚是亲切。已经是深夜了,才恋恋不舍的离开。后来,在我结束休假归队之时,又有闻悉的叔叔婶子和村里的爷们,走出家门,到在了大街上,为我送行。那场景纯真、淳朴、亲情厚重,触戳我心。每每忆起,依旧历历在目,触我心弦,我也很感动。
   一九九三年一个浅秋的下午,当时,我还在部队服现役。和杨洪冀班长外出办事儿,迎面走来一位老大娘领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和我们说,大娘是一位老红军战士,祖孙俩身上钱物在早上醒来时发现被盗,无钱吃饭和回家了,还取出了她的红军老战士光荣证给我俩看。其实,我俩并没有持疑,并相信了她们,为她们祖孙凑足了吃饭和返程的费用。事后,还收到了那位红军老大娘为我俩写来的感谢信。
   抚今追昔,思今忆旧。二姨夫言及社会亲情的现状,着实令人心酸伤痛,也更祈盼着这久违的亲情,能够早些归来,再热再浓。

共 26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无情未必真豪杰。作者回忆了与自己家人的亲情故事,对当年信件沟通联系的浓浓亲情、对长辈无微不至的热心关怀铭刻在心,并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红军老大娘提供了吃饭和车费,全篇充满了大爱真情。欣赏。【编辑:瓦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3-09-25 17:41:33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2 楼        文友:巧眉        2023-09-25 20:44:29
  欣赏美文,品读学习。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 楼        文友:鄢陵宋玉        2023-09-25 22:31:39
  感谢安老师。秋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