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齐鲁】抹不掉的住房记忆(随笔)

编辑推荐 【齐鲁】抹不掉的住房记忆(随笔)


作者:阮兴珠 布衣,32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19发表时间:2023-09-27 09:33:00
摘要:闲忆杂说居晏南小区五年及其他。

我参加工作20多年后,在县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窝”,有了立脚之地,有了几盏为我家而亮的灯。虽然面积不大,条件一般,总算结束了“寄居”“走读”那种颠沛流离的日子。又是20多年过去了,当初安家前后的那些情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忘记,每当闲暇的时候,那些为了居住、为了房子的记忆,总是猛不丁地冒出来纷扰平静的心绪……
   我是1984年进入县城工作,那时候还是“福利房”制度,也就是用人单位提供住房。当时我们五个刚调入的同事弟兄,一起被安置在“县招待所”西排平房,两人一个标间,拎包而入,床桌、铺盖全是“公家”提供,吃饭统一到食堂,一个农村孩子进县城住宾馆,也是蛮好!1988年,县委机关调整住房,我被安置到县政府大楼顶层的一个单间,可以称得上是“个人宿舍”了。在当时情况下,像我这样“单身汉”,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亦是乐此不疲,更是蛮好!
   1991年我调往乡镇工作,随即由原单位把宿舍收回。打那,县城又成为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来去匆匆,无挂无恋。
   从1994年开始,国家逐渐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城镇福利房全面取消,原有住房实行成本价购买,个人拥有所有权。我县的房改只是在县城机关推行,而乡镇并没有推开。也就是在我下乡镇工作这几年期间,没有赶上县城的房改,所以在住房方面最终也没得到丝毫的福利,这也是我工作40多年的一大遗憾。尊重现实,无奈无怨,只能理智的接受。
   世事不可预料。1996年,我又被组织从乡镇调回县委办公室工作。单位还是没有房子提供,仍然像第一次进城一样,再次被安排进县宾馆,也就是原来的“招待所”,由西排调到东排的厦房,由过去的2人一间成为个人一间,后来儿子进城读书,办公室领导又给协调增加了一间。尽管在吃住上还算方便,但毕竟没有“家”的氛围和感觉,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孩子进城读书,这种漂泊寄居的生活日趋恐慌,倍感危机。
   进城之前,我在乡镇工作5年,住的是乡政府的“周转房”。位于政府大院最后排的西端,独立的三间平房大院,还有单独的厨房、洗澡间,院里种着小菜园,生活起居还是比较惬意的。在我离职调动后,由于老伴还在供销社上班,且城里没有自己的“家”,也只能继续住在那里,仍享受着乡政府干部的待遇,感谢时任乡领导对我的宽容和照顾,又让我在这里寄居了近5年。这样算起来,我总计在乡政府大院住了近10年。这个时段,正是需要我把“工作干好,家庭顾好”的黄金年龄,也是人生的“爬坡期”,各方面的压力大,动力也大,有奋斗更有艰辛,然而却混的虽不狼狈,也说不上骄傲,勉强算是“工作无憾,生活温饱”,自我安慰,在知足中找乐!
   打进城后,最现实、最急需的问题,就是需要在县城有个“家”。因此,“买房”成了我的心头大事,时常左顾右盼,乃至抱着侥幸的心理,奢望有趟“房改末班车”爬上去。然而,我没有这个福气,即便曾有过微小机会,我也没有撕破脸皮去拱,那样的“好事””当然就轮不到我名下。在县城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我最大的梦想,也是工作生活的全部动力。因此,我暗暗下定决心,不求得“天上掉馅饼”,不埋怨命运不济,省吃俭用,勒紧腰带攒钱,时时窥机,处处留心,一门心思就是“要买房”。
   2000年春,我被临时抽调到县委“三讲教育”办公室宣传组,大体有一年的时间。这个期间,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岳安鑫同志,了解到我有购买房子的意向,便给我介绍了一个售房户,位居县城晏南小区7号楼一单元101,“三室一厅”带“储臧间”。原住户是一乡镇党委书记,属于早期的房改安置房。我一听,就认定“条件差不了”,没有丝毫迟疑、没有讨价看房,当即就定了下来。说来也巧,这个住户恰是我在赵官镇工作时的老熟人。所以,协商起来很顺利,一次付清6.5万元,另有橱柜、太阳能等追加1500元。2000年8月22日,相互签了个“转让协议”,“一手钱一手证”。我付房款,他给房产证,双方痛痛快快,房子的事情尘埃落定。当我把房产证和钥匙带给老伴时,刹那间,夫妻相坐无语,我明显得看到老伴的眼角湿了。我和老伴一向要强,就算家里有再大的困难,也都是咬咬牙关挺过来,从不对外包括家人诉说,也未曾掉泪伤感,而当我们终于在这个县城里有了立足之地,老伴却不由自主的涌出泪花,是激动还是感叹“一路走来不容易”,或许这就是“错把陈醋当成墨,写进半生尽是酸”!总之,日子虽不易,总算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这才真正觉得在这个小县城里有了安稳的居所,有了自己的新“家”。我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里,人们的归宿就是家,家是避风港,是幸福的发源地,也是理想的起点,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就构成了“家”的基本前提,它将承载起一家老小对未来的梦想。
   这套房子是1993年前后修建的,是县里“几大家”房改的“衍生物”,也就是说,住户按照“福利房”性质成本价购买,住户有房产证,但只拥有70%的产权,另30%的产权仍还属于政府,亦算县城较早的一批福利商品混合房。按当时的规定,如变更过户还需补缴30%的差价,所以也就没有办理过户。房子的登记面积77.3平米,实际面积为82平米,据说当时是为了应对有关规定统一做的“手脚”。前住户内部装修很好,且居住才五六年,所以我也没重新装修,只是委托同学李呈武简单的拾掇了一下,于2000年9月17日(农历八月二十),就从华店乡政府大院搬来居住了。房内只新购买了一张床,其它杂七杂八的家具都是从华店搬来的。
   这是我县城的第一个家,也是我工作20多年以来的第一份私有财产,心里充满了知足和踏实。2001年春节是我搬进新家的第一个年,特意把老父亲接来,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在这里度过第一个新年,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敬天神,充满知足,充满快乐!
   晏南小区是县城较早的楼房小区,当时看起来还是很“现代”的。但按后来的眼光看,无论在布局上还是物业管理上,都很原始乃至很落后,7栋楼房南北整齐划一,每栋都是3个单元,整个小区、各个单元不封闭,没有绿化亮化,家家蜂窝炉,楼前多是泥泞道路,有的种了小菜园,冬季供暖由小区物业自烧锅炉,每天只供十五六小时。我这个单元,东户是“三室”,西户为“两室”,共10户。多数都是买的“二手房”,来自不同单位,邻居们都是从不认识到熟悉,逐渐都成了“好邻居”。俗话说,“千金买屋,万金买邻”,邻里相扶,守望相助,是居住的应有道义。我在这里居住的那几年,物业上并没有专门的保安保洁人员,也没有专门垃圾桶箱,常常是楼道口堆满垃圾,楼道里布满尘屑。因此,我养成一个习惯:每周末清扫楼道及楼前的道路、规整楼下垃圾,有时候带着孩子一起拾掇,既锻炼了身体,也清洁了环境,感觉很有乐趣和成就,其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并不多。
   2003年,县里“四大家”联合开发“怡心园”小区,虽然属于“商品房”,但居住户大多是在这些机关上班的工作人员,房价每平米980元,在当时也算很高了。打那,房价年年上涨,很庆幸自己在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没有放弃机会,闻讯报名,立即缴了5000元押金。由于是“四大家”牵头开发建设,工期还是较快的,2005年7月就交房了。接着,我依然委托同学李呈武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工料总计花了1.5万元。与左邻右舍相比,看起来较寒酸,但是很实惠。2005年10月1日,利用国庆节正式搬进入住,房内仍没有置办新家具,多数还是晏南小区的“家什”。虽然新小区环境和室内面积比晏南小区有了很大改善,但并没有感觉到第一次购房的喜悦,这也可能源于我“生活上容易满足,享受上缺乏追求”的心态。是也非也,何必计较,一家人平安和睦就好,这是我一生的愿望。
   家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个情结,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和眷恋,也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归宿。我家离开晏南小区近20年了,在那里实际居住只有五年,且在我迁居怡心园不久,当年的10月25日就以9.8万元的价格将那套房子转让了出去。时间虽短,仍给我留下许多温馨的怀念,并让我真切地感到充实:因为这五年期间,是我本人和家人的“转折期”,一是年龄上,我45岁至50岁期间,尽管年轻时的热情、拼劲和兴奋都逐渐消失,然而家庭责任、工作压力、身体健康等还容不得懈怠和放弃,必须克服疲惫、摆脱束缚,客观面对命运的选择和挑战,争取在这个阶段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二是工作上面临着即将“收官”,按当时组织划线,年满50岁就要”内退“,只有在“最后一搏”上善始善终,才能算得上“圆满”,既对得起组织,也无愧吾心;三是家庭上也是较艰难的一段,老伴下岗没有工资,2个孩子正在读高中或大学,经济拮据,生活仅是温饱而已,生活上不攀比不时髦,布衣饭菜,知足常乐。在这个期间,老伴2003年从自己缴保险到办理退休领上了工资;儿女从读书到大学毕业得到妥善的、体面的工作安排;我的工作、职级其结局也算得上满意,顺利地度过“转折期”,一家人的生活随社会的发展进步,也由艰辛步入了小康新生活!
  
   2023年9月

共 36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持续深入,新的社会矛盾将会逐渐显现,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新的“三座大山”即住房、医疗和教育。由此想起出自老子的一段话而衍生的一个成语: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只有解决了安居才能从事其他的一切事业。可见安居的重要性。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房子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关系到婚姻和工作。因房子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家庭婚姻的悲剧人们也早已司空见惯。小编不能随意去抨击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我们应该理解为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从宏观上看,目前的住房困难是暂时的;但从微观上讲,对时下的百姓们可能是一生的压力。虽然房源紧张,房价居高不下,是许多因素造成的,甚至涉及到腐败,政府也在积极的努力,但压在老百姓身上新的“三座大山”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了本文作者阮兴珠老师用了三千余字写下的这篇随笔《抹不掉的住房记忆》也就理解了唐朝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了。我想,本篇随笔的撰写,不仅仅是阮兴珠老师一个人的住房记忆,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一代人也无法抹掉的住房记忆。感谢赐稿,推荐赏读【编辑:含笑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含笑花        2023-09-27 09:33:49
  一篇精彩的随笔。向老师问好!
位卑言轻布衣身,我以我笔写我心。
回复1 楼        文友:阮兴珠        2023-09-27 16:24:33
  感谢你的神速编辑和认可!这是本人的回忆,缺乏文学水平,请谅解!
2 楼        文友:成敏        2023-09-27 16:23:59
  房子是每一个人的避风的港湾,对于家都是有着不同的感情,作者这篇文章,就是写出了一生对房子的理解,好文章推荐阅读,感谢老师赐稿,问好遥握!
回复2 楼        文友:阮兴珠        2023-09-27 16:26:43
  感谢你的关注和理解!这只是本人的回忆和认识,缺乏文学水平,请谅解!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