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纸上的稻子(散文)

精品 【齐鲁】纸上的稻子(散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1865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31发表时间:2023-09-28 23:39:28

一棵稻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稻子不仅要生儿育女,延续它命脉。还得照顾父亲的心情,村庄的风水,以及城市的喂养。
   多年前,我熟悉的稻子,活在父亲母亲的手掌心,白雪皑皑的季节,稻子盘腿坐在粮仓里,或者一只庞大的囤子内。把自己沉淀下来,眼望人间风雨变幻,天上云来云去。春暖花开时,睡了一冬的稻子,纷纷醒了,伸一伸胳膊,练练腿。在一个容器待久了,该出来走一走,看看外面的世界。父亲将稻子留出一部分,育秧苗,插两池子秧苗,其余的稻子,小心谨慎的放在一个一个麻袋,让稻子泊在堂屋的立柜上,成为温暖一家人的一盏灯。
   日子紧巴巴的,那会儿,稻子就显得无比珍贵。一盘碾子卧在房东头,父亲给盖了棚子,搭了高粱秸秆和木板子。每次磨稻子,母亲执意自己推碾子,不好意思借前院三叔家的毛驴,三叔对他家毛驴十分疼惜,不会轻易借出去。那年晚秋,稻子割完后,在玉米地晾晒,快干了,天上来了一块积雨云,乌黑乌黑的,父亲一看,不好!要下雨。两亩稻子,一旦遭遇雨水浸泡,必定发芽霉烂,没了稻子,我们喝西北风啊?父亲急眼了,平时不张嘴求人,这阵也豁出去了。请了四个劳力,一顿把火将稻子捆扎好,扛到道边,父亲又赶到三叔那里,借黑毛驴车拉稻子。三叔坐在院子,一把椅子上,用剪子剪脚指甲,没等父亲说话,三叔猜出父亲想干什么,立即说,堂子,我刚要牵着毛驴去后屯配种呢。你满头大汗的,做什么?父亲嗫嚅着嘴唇,说,我想借驴拉稻子来着……
   三叔吹一吹臭烘烘,黑黢黢的脚板,慢吞吞地说,驴怎么能随便借?一旦累坏了,谁配得起?我这头毛驴,牙口好,干活也麻利,在牲口市面也是一等一的。再说了,驴是我们家一口子,可不往外借。
   天空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雨眼看就到了。父亲吃了闭门羹,灰溜溜地走了。无奈之下,父亲跑到一河之隔的后屯,雇崔老二的四轮车,把二亩稻子顺利拉回家。父亲就是要这口气,三叔是父亲的堂弟,一个老祖宗的,紧要关头,借头驴拉稻子,他非但不借,还冷嘲热讽。雷阵雨也不大,几个人装完车,雨转到别的地方了。父亲让崔老二车开得慢一些,经过三叔门口,故意按了几声喇叭。父亲坐在高高的稻子垛上,眼睛瞥向三叔家院子,毛驴还在他家枣树下,站着。地上是一堆散放的玉米秸秆。三叔不知去向,父亲清楚,三叔是听见崔老二的喇叭声,躲哪去了。
   借不到三叔的毛驴,母亲选在上午,抑或黄昏,撵稻子。我和弟弟不想推碾子,死沉死沉的,我一转圈圈就头晕。母亲有办法,承诺我们,推完碾子,奖励五角钱,随便我俩买吃的。那年月,五角钱不是小数目。一粒水果糖一分钱,一只麻花一毛。你算算吧,有钱得就激发起两人的动力。推就推呗,很简单,一圈一圈转。人不是驴马牛骡子,怕推碾子时偷嘴,戴兜嘴。人不用,尽管用力气推。稻子在一个簸箕里,母亲趁着风儿,扬一扬空壳稻子,那些鸡鸭鹅,一股脑聚拢来,抢空壳稻子吃。经过筛选的稻子,金灿灿,黄澄澄。母亲动作熟练地把它摊在碾子上,找一把扫帚。我们推碾子,推几圈,母亲给稻子摊均匀。厚薄正好,渐渐的,开始冒汗,浑身汗津津的,多亏有棚子遮着明晃晃的日头,也热,身上好久不洗澡,汗臭味很浓烈。累了,母亲说,歇一会。先拿来苹果,梨,几根红薯给我们垫吧垫吧。吃了,喝了。母亲又不忘鼓励几句,抓紧推,推完去商店买糖吃啊!不管是不是画大饼,反正挺有诱惑力,推碾子是力气活,待稻子脱了壳,碾盘上白晶晶的米,散发着浓郁的米香!我忍不住捏一撮米放嘴里,咯吱咯吱嚼,那叫一个爽!咂吧咂吧嘴,满嘴米味儿。
   碾完稻子,母亲继续用簸箕扬出稻壳,剩下白花花的米,盛到布袋里,唯恐生虫子,母亲找一只大一点的塑料袋,套上,系紧袋口。搁在阴凉干燥处,平常日子,吃粗粮,过节,来客。母亲才舀一瓢米,煮一捧红豆,焖饭。
   三叔的毛驴,到底没借来。父亲窝着一肚子气,第二年,去乡农贸大集,买了一头骡子回来。又配了一架架子车,父亲套上骡子,赶着,从田间地头到家里,再从家里去稻田。哪怕车上什么没有,空荡荡的,父亲也赶着。闲时,牵着棕色的骡子,途经三叔家,遛几下骡子,也遛一遛自己的心情。父亲说了,人争一口气,佛为一炉香。三叔不近人情,父亲很失望。
   我读小学六年级那个秋天,三叔的毛驴不知得了什么病,突然倒下了,乡里兽医来看了看,摇摇头说,治不了,没治了。毛驴死了,三叔咬咬牙,把毛驴廉价卖给屯里的刘屠夫。祸不单行,三叔骑自行车去县城办事,被一辆三轮车刮了,命是保住了,左腿落下残疾,走路一颠一颠的,像只唐老鸭。三叔腿不好,人们把稻子收家了,他的一亩稻子还杵在田里。
   邻里关系紧张,没人肯主动帮他。父亲收完家里的稻子,拉了满满一车稻子,回家,晾晒在墙头,旁边的玉米地。三叔拄着一根拐杖,一拐一拐往稻田走,和父亲碰头了。父亲本不想搭讪,看三叔那可怜样,于心不忍,吆喝住骡子,三叔也停下来。父亲说,老三,不嫌弃的话,我赶车帮你收稻子?
   三叔“唉”叹息一声,大哥,我……我没脸求你啊!你借驴,我都不借,你说,我做了什么事儿,糊涂,糊涂哇!
   父亲突然眼眶就湿了,杀人不过头点地,况且,不就是没借毛驴给我们?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父亲说,行了,我把这车稻子卸了,回头就来。
   三叔,哎哎哎,答应着,头如捣蒜。父亲不计前嫌,母亲更没说的。那天,我们一家齐上阵,配合三婶,将他们的一亩稻子,割了,捆好,上车,运回院子,晒完。一气呵成,三叔眼睛红红的,吩咐三婶炒两菜,他和父亲,兄弟俩抿一杯酒。
   后来,父亲帮三叔春种秋收。哥俩的关系很不错,三叔遇到什么事儿,都找父亲商量。
   我去城里读书,像一棵稻子被移植在城市后,与稻子,田地渐行渐远。白米饭也司空见惯,对稻子的感情,也疏离了。但看到学生们将吃不了的米饭,扔进垃圾桶。我的心像被刀子戳了疼痛,这一幕,让我不由自主想起,父亲们烈日炎炎,酷暑难当时,弯着腰,在大地上劳作的背影。我没能力阻止所有人挥霍大米,却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不随波逐流,饭桌上,落一粒大米,也捡起来塞入嘴中。在众目睽睽下,坦荡的打包走,桌上的剩饭剩菜。对一粒米,保持永远的敬畏。
   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每年插秧季节,我请假回老家,帮父母干活。插秧,拔草,喷施农药,捉稻棵上的虫子。秋后,下霜前,回去收割稻子。现在,统统是机械化收稻子,给稻子脱粒。人工那种原始的劳动方式,悄悄退出历史舞台了。我家的大黑骡子,架子车,也早就成为往事。我们一家三口,以及弟弟一家,吃得大米,基本是父母二亩水稻供应的。
   七十多岁的父亲母亲,一直坚持种水稻,他们有一份对粮食,对土地的情怀,那种情怀是人世间任何山峰,达不到的高度,它像驻扎在我灵魂里的江河湖海,孜孜不倦,勇无直前水流盈盈。就像父亲母亲,在村庄,在城市,在大地之上,把自己活成一棵稻子。低着头,垂着沉甸甸的乡愁。丰腴且内敛,能活出一棵稻子的境界,方为世间极品。
   最近几年,村子里的河,瘦弱,憔悴。没有以前那么汹涌澎湃了,失去河水的浇灌,稻子很难成活。父亲把水田改旱地,种一茬一茬玉米。吃米全靠买了,议价粮店买来的米,不是陈米,就是米质不好,粗糙,口感差。自家种植的水稻,籽粒饱满,米色晶亮,像一颗一颗小星星。吃起来软糯,米香悠长。
   关于稻子,我唯有回村庄探望父母时,走过其它村镇,看到大片大片,金黄的,墨绿的稻田。像一块一块,巨大又有规律,精心勾勒出的地毯,铺在恒古的村子里。
   更多的是对稻子的敬仰与缅怀,在离开土地和村庄的岁月,把稻子种在纸上,让它在一张纸,一本书中,蓊郁,蓬勃,积极向上。

共 30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都说民以食为天,这篇文章作者笔下讲述的稻子就与人民群众有着颇深的渊源,它在很多地方都是人们的一日三餐。人民群众精心栽培了它,从一粒种子生根发芽成秧苗,经过日晒雨淋风吹雨打到五谷丰登,最后带给人们舌尖上的美味,这个过程是神奇的。而关于加工稻子因为毛驴,父亲还与三叔有着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磕磕碰碰的往事,三叔很吝啬很小气,倒是父亲不斤斤计较,三叔虽然不借出毛驴拉磨,可是父亲却能做到以德报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后,三叔落魄时,父亲不计前嫌地帮三叔,最后两个人冰释前嫌关系融洽了。作者出生农村长在农村,所以对稻子有着美好的情愫,即使住进了城市的高楼,对于家乡对于父母对于稻子,都心怀一份深深的惦念与感恩。这篇稻子往事娓娓道来,既有家庭的暖心,也有邻里之间的情谊。文章接地气充满乡土气息,值得一品的佳作,编辑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001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3-09-28 23:43:37
  今晚的确感觉困,编发这篇文章时上眼皮打下眼皮的状态。红叶姐,文章解读可能欠缺了些,只能这样了。现在放下手机,感觉自己就能一下子睡着了,阿弥陀佛。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23-09-28 23:52:34
  在以前那个贫困的年月,记得一个家庭如果每顿都能吃上大米饭,那就是让人羡慕的了。感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现在吃饭已经不是问题了。我们都应该像作者那样敬畏稻谷敬畏劳动人民,是他们让我们填饱了肚子。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成敏        2023-09-29 06:52:21
  生长在农村,对于庄稼的热爱,是我们每一位农民或者农民后代的传统,不能忘本,记住农民的不易,粮食的珍贵,才是做人的根本!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