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大凉山传奇(散文)
百里凉山,连峰起伏,云雾缭绕,绵延不绝,气象万千。更可叹者,峰高谷深,悬崖峭壁,飞瀑流泉,空谷传响,声震云天。山林里,古木参天,虎啸猿啼,鸟飞蛇行;悬崖间,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气蒸霞蔚,莫测高深。山坡上,岩石下,种植着一小片一小片的庄稼,高低错落,郁郁葱葱;山谷里,流动着清凌凌的涧水,飞花逐浪,日夜不息。
这里自古以来就住着些零散山民,他们以大山为生,亦农亦牧亦猎,虽然远离平川,身居绝境,与世隔绝,朝朝暮暮面临艰难险阻,生活困难可想而知,但山高皇帝远,谷深石头多,隔绝之境,化外之人,当官的闻之心惊胆寒,谁也懒得涉足过问,他们险中谋生,苦中寻乐,倒也生活得自由自在。
大凉山里有些小村庄,大的二十多户人家,小的十几户人家,一色山石垒成的房子,山木为梁,山草苫顶,零零落落分布在几条狭长二三里的大山坳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劳自食,自生自灭,甘苦自知,无怨无恨。家里饲养着牛、羊、猪、狗、鸡、兔,房梁上悬挂着从山上猎获来的獐、狍、麋鹿、豺狼、狐狸、山鸡、野兔等物,山墙上钉着各色各样、大小不等的兽皮,院子的屋檐下挂着一嘟噜一嘟噜的玉米棒子、棉花球子、稻谷穗子和山辣椒串子,地面上晒着从山林里采集来的各种药材、蕈类。从早到晚,男歌女唱,牛哞羊咩,鸡鸣犬吠,声音不断;一日三餐,炊烟袅袅,野蔌山肴,饭菜飘香。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青春男女,穿着各色各样的麻布、毛皮服装,戴着兽骨磨制成的饰物,远远近近,来来往往,出出入入,彼此说笑着,招呼着,显得十分团结友好,亲近和谐。要是哪家出点意外,遇到困难危险,全村人一齐出动,都来帮助,不分亲疏彼此。村子周围,青山叠翠,绿水潺湲,林茂阴浓,鸟语花香,风景十分幽美。
这里的人们勤劳勇敢,淳朴善良,世代以农耕牧猎为生。山坡上种着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山洼里借助泉水灌溉,种着些水稻、蒲苇、菱藕。深山老林里有飞禽走兽,遍地药材,所以农闲时他们就拿起猎枪,背起背篓,打猎采药,一年四季各有营生,劳碌不辍。生活虽不算富足,但各家各户也勉强可过。
由于大山阻隔,道路盘曲狭窄,出入艰险,这里人很少走出大山,因此也很少了解外面的世界;偶尔来个收药材兽皮的商贩,他们才能从他嘴里听说一些外面世界的事情。所以人们的生活既艰苦单调,又愚昧少知。
这种情况世代延传,人们早已习以为常,见奇不奇,见怪不怪了。即使解放后县里派来工作组,把分散在百里大山里的几十个小山村组织成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把所有山和林都收归公有,统一管理,情况也没有多大改变;除了夏秋两季上头派个干部来催交公粮,其余时间也难得看到山外的人。所以,他们照样过着艰苦单调、孤陋寡闻的生活。照旧唱着从老祖宗那里流传下来描写他们生活信仰似乎是千古不变的山歌民谣:
高山里有猛虎,深林里有麋鹿,悬崖下长药材,山坡上种五谷,小溪边筑着石头茅草屋。
太阳是阿公,月亮是阿母,山神爷是咱山民的主,保咱吃,保咱住,保佑咱一年四季无险阻。
天有恩,人有心,知恩不报枉为人。报天恩,报地恩,回报父母和先人。
多行善,休为恶,伤天害理切莫做。爱劳动,莫懒惰,勤劳之人不挨饿。
水是镜,山是秤,为人做事要公平。天有灵,地有灵,举头三尺有神明。
多烧香,多磕头,祈求神灵长保佑。天增岁,人增寿,生活无恨也无忧。
大凉山,万万年,山清水秀永留传;敬神仙,敬祖先,子孙万代保平安!
人们把主要精力都关注在种田、打猎和采集药材上,然而环境艰难险恶,收入极不稳定,他们认为这是妖魔作怪,于是一年四季烧香、磕头,祈祷不断;然而山神爷却很吝啬,极少把福气赐予山民,人们照样过着艰苦、闭塞、险象环生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可是翻过七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和精准扶贫政策,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亘古未有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精准扶贫,像两股温暖而强劲的春风,吹遍九州大地,也吹进了三百里大梁山,和山沟里山坡上零零落落大大小小的村庄,极大鼓舞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和旺盛的革命干劲,充分调动激发出他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走出去,引进了,因地制宜,科学施治,改革创新,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大变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方式也大变了,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彻底改变了。他们不再把目光只盯在大山里的坡田、野兽和药材上,不再把幸福寄托在求神赐福上;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解放思想,打破封闭,走出大山,惊喜地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口稠密,百业兴旺,技术先进,生活节奏快速紧张,又轻松愉快,舒适而幸福。他们眼热了,动心了,开始学习外面的新思想、新技术和先进事物,来改变山里人传统的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
由于向外面学习,广泛接触科学思想和新鲜事物,人们的知识面和思想境界大大开阔了,他们懂得了保护山林和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意义,停止了乱开山地,乱伐林木,乱猎禽兽。在扶贫干部带领和指导下,开始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开发新项目,寻找新的生活门路。经过一番探寻,他们决定学习外地风景名胜地区的做法,实行封山育林,并想方设法引进外资,开发建设风景区,修筑盘山公路,石阶索道,发展旅游业,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寻找新的出路。经过十多年建设和广泛宣传,大梁山风景区声名远扬,游人慕名而至,络绎不绝。山区人民转变身份,放下农具、猎枪、背篓,学习当导游,唱山歌,做杂工,开办旅游乐小卖部和小吃部,收入大增,生活迅速改善,脱贫致富。他们陆续把各种时尚家电买回家,引进日常生活,于是电灯、电话、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走进村村寨寨,千家万户,让深山老林有了新时代的气息。
旅游业的开发,彻底打开了大凉山的封闭之门,使之融入祖国,融入新社会,新时代。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走进大凉山,游山玩水,参观访问,摄影绘画,品尝山珍野蔌,并广为宣传,使得大凉山名声远播,成为风景名胜,人间仙境,脱贫致富的典型。报纸电视广为宣传报道。除了众多新闻记者,还有文人骚客。其中有位老作家,他观看了大凉山的秀美风光,了解了大凉山区人民紧跟社会进步、发展山区经济和旅游业的实际行动,思想转变,和地区面貌、地方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青年一代艰苦创业的故事,兴奋不已;回去后,浮想翩翩,夜不能寐,于是联想构思,编成故事,奋笔疾书,数月之间竟写成一部长篇小说,题名《新山乡巨变》。小说出版后,十分轰动,热销。老作家激情难抑,诗兴大发,即兴填了一首《沁园春》的词,以抒发思想感情。其词云:
百里凉山,云绕奇峰,雾锁秀峦。看参天古木,涛声阵阵;悬崖飞瀑,涧水团团。瑞兽嘶威,锦翎翔集,古往今来人迹阑。逢盛世,任斯般绝境,游客潮观。
春来百卉争妍,引燕舞莺歌满大山。恰创新时代,风华正茂;山乡才俊,志气弥坚。努力求知,艰辛创业,致富医贫岂畏难!回头望,忆坷坷坎坎,一路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