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左公磨(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左公磨(散文)


作者:史建民 秀才,137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73发表时间:2023-09-30 20:36:49
摘要: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左宗棠驻兵平凉两年有余,运筹帷幄、安边恤民,兴文重教、绿润关陇,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其中“左公水磨”就是其中之一。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左宗棠驻兵平凉两年有余,运筹帷幄、安边恤民,兴文重教、绿润关陇,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其中“左公水磨”就是其中之一。
   从我记事起,20世纪六十年代,泾川农村的大多数家庭都是使用的石磨磨面粉。磨面的前一日晚上,母亲先是用砸窝将小麦、玉米、高梁、等在砸窝里砸一遍,再用簸箕、筛子将杂质去干净,再水清水溻渍后置于木橱柜里数小时,一到鸡鸣三遍便起身推磨,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石磨,石磨上面都绑有磨担,人将磨担放在脐周,用力向前推上面的磨盘就转动了。
   我记得第一次帮母亲推磨时是用胸部推磨的,从鸡叫三遍到天亮一斗麦子都推完了,后来家里开始做豆腐,磨豆腐先要豆皮去掉,去豆皮和磨小麦大同小异,只是要把豆子浸泡水中让其变软,去皮变软的豆子我们叫豆黄子,因为它的颜色是黄色的。
   后来大概是文化大革命开始那一年,生产队上允许社员卖牲畜,父亲就在四十里以外的玉都赶集买了一头小毛驴,小毛驴一岁口,就能推磨子,推豆腐了。父亲母亲非常喜欢这头毛驴,每天用最好的饲料和草喂养。随着小毛驴慢慢地长大,也开始了驮水、犁地,成了家里的小帮手。
   再后来,公社改扩建了阮陵渠,渠水通到了村上,就在田家沟口安装了一座水磨,就这样多数生产队加工面粉都使用起了水磨。队上修建的这座水磨坊,让村里男女老少感到格外开心,因为它是庄稼人期盼多年的大好事。我更是喜出望外,因为,我们再不为磨面而发愁了,也不再推上独轮车满世界跑了。至此,村里人结束了祖祖辈辈吃饭就推磨,磨面就出外的时代。一直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村上通了电,安装上了电磨,这水磨也停止了使用,再后来,农村实行包产到户,阮陵渠也没了水,就在没见到水磨。
   前些日子,我的同事,已退休多年的于建瑞医生邀请我参加平凉左宗棠研究会,让我写一篇关于纪念“左公磨”的文章,这才勾起我对水磨的记忆。在泾川的川道,只要有水渠的村庄,附近就一定有水磨作坊。泾川阮陵渠上的水磨是单盘磨,阮陵渠经过泾河北岸许多村庄一直到我村的田家沟,因为从平川一下子到到沟里,落差很大,这就造成田家沟的水磨成了泾川县城郊区规模巨大的水磨作坊建筑,也成了泾川县城泾河北岸的一大景观。
   泾川田家沟水磨建成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每跟随父亲和大哥去磨面,只能依次排队,水磨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运转,在排队等候时我曾和村上的小伙伴们多次去参观这个巨大的磨面“基地”。记得是四盘磨的磨坊呈“一”字形排开,水渠上建有四间房子,凌空架田家沟门沟口。那时候,因泾河泾川西面的中小水库尚未修筑,泾河的水流量很大,从泾河引进阮陵渠渠水也很大,四盘磨的磨坊都是在水渠上用木头搭建的,结构呈梯形,上面小下面大。屋顶平缓,西高东低,略有倾斜。这四来间空中楼阁,凌空横架在三个水槽上面,水槽呈四十五度的坡面,一条磨渠盛着满满的河水,自西向东,平行伸向千个磨坊底部。磨渠的水一经泻入槽中,立刻变成了汹涌澎湃、势不可当的千军万马,直冲驱动磨盘转动的巨大木轮,溅起无数水花,发出震耳的水流撞击声。四条磨渠的水流声音形成了共鸣,在磨坊附近对话,必须大喊。与单盘磨相比,它们气势磅礴,大有排山倒海之势。不过,名为四盘磨实际只有三盘磨。
   那时我上小学五年级,抱着极大的兴趣就是想跑到磨坊里看个究竟,谁料被里面的“面人”吓了一大跳。“面人”们从头到脚全是白的,眉毛胡子也是白的,只有两只眼睛一眨一眨的。征得“面人”同意后,我们在其中一间磨坊里呆了一段时间,仔细观看了磨面的过程。
   我不知道安装在平凉泾河川上的水磨到底从啥时间开始的,只是数月前于建瑞先生邀我参加平凉左宗棠研究会,我才知道,那是陕甘总督左宗棠在西北时从他的家乡湖南湘阴引进并修建的。平凉水磨从开始建造到上世记八十年代才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农村的电磨子也消失了,不论是城市或农村都在超市或粮店去买,真正去磨面粉的已经很少了。
   于建瑞先生致力于研究左宗棠、左公柳、左公磨已经多年,并且发明了专利。这个专利是一种集雨型的改良式左公水磨。它通过该组合装置,借助集聚后的雨水、风能及太阳能实现自动研磨,将完成驱动后的剩余水引入地下,以形成海绵地,达到开发及再利用雨水的目的。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将屋顶的雨水导入集雨池,连通至集雨水箱内,集雨水箱下方依次安置支撑水磨运转的底座、叶轮、转动杆、石磨等,集雨水箱内的雨水通过有水流调节阀的导水管直击木质叶轮,带动转动杆旋转,推动石磨研磨,冲击了叶轮的雨水继续带动下游的水车,水车转至回水槽泄水,将雨水送回到集雨箱循环利用,多余的雨水集在积水池中,通过渗漏曲管下渗形成海绵地。预留的其他动力传动杆可使用其他动能推动水磨。在传统左公水磨底座正上方架置风轮兼太阳能动能装置,风轮叶片收集的动能和太阳能光伏板收集的太阳能通过动力转换装置均可作为水磨的动力。
   我曾参观过于建瑞和他的团队精心调塑的平凉“左公水磨”微缩景观,这让我久久不能入睡,耳边依然回响着磨渠水流的轰鸣声。我在想,我们的祖先们真聪明,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水流的力量来美磨面,特别是那台自动跳抖着的箩筛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难以忘怀……
   想必我们对“大禹治水”的这个历史典故早已耳熟能详。其实,纵观中国历史许多朝代的不少仁人志士都致力于水利建设并做兰出了卓越贡献,深受百姓的拥戴,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对西北水利进行大规模、多类型开发与建设的历史人物。1866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转任陕甘总督,他在转任途中的家书中写道:“鄂中大旱,身田枯拆,首种不入。民间日夜避兵,啼呼满道,深可伤悯。”他到任陕甘总督后,随即轻车简从访贫问苦,足迹所至,耳闻目睹了当地农民的实际状况,深切感受到西北地区历来降水稀少,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灌溉,田地的产量与水的充足与否关系十分密切,水浇田地的产量高,地价好,而无水浇灌的田地则产量低,在干旱年份将颗粒不收,地价极其低廉。于是,左宗棠感悟到“西北治地开荒,尤资水利”,提出了“治西北者,宜先水利”的指导方针,着手兴修水利。
   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长455.1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1877年,宗棠开始着手引用泾河水一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他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筹资筹劳开挖泾河,还从国外购买了技术先进的开石机,并雇用德国工匠进行施治,将渠道中的坚硬石头全部挖出,从而使渠道达到了宽、直、深、平。左宗棠采用先进设备治理泾水,这在西北乃至全国近代治河史上都是一个创举,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与此同时,左宗棠还在泾河沿途的瓦亭、平凉、泾州等处分别修筑拦水坝,使每段都有一定的蓄水量,并修砌了多条引水支渠,让沿岸的农田长年有水浇灌。修建这些工程所需费用相当大,左宗棠积极想办法加以筹措,全力保障工程的正常进行。经过几年的奋战,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百姓的生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平凉水磨从修建到使用都是在左宗棠亲临主张、指导、督导下完成的,使用了近一百多年,它减轻了平凉人民推磨之苦,后被平凉人亲切地称为“左公水磨”。不仅在平凉,凡是左宗棠大军所到之处十多年之中,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只要有河流的地方,他都主张实施水利工程,凭坝修渠,引水灌溉,青海湟水中大型水磨群就是典型的代表。
   平凉左公水磨也许是水磨中的唯一独特造型,既能用水力磨面又能选料、过筛、分装。左宗棠力主修建的头道渠、二道渠、三道渠不但益于灌溉又能用水推磨。这种水磨后来传到了甘南的迭部,成为了有名的水磨群,传到乌鲁木齐,建了个“水磨沟”,至今乌鲁木齐市还设有水磨沟区。
   左宗棠在平凉不足二年,不论任职何处,都十分关心民生疾苦,采取各种措施安抚民众。十分重视兴修水利,为民治水兴利。他大力筑路植树,栽桑种茶,绿化祖国,优化边疆生态环境,是开发大西北的先驱和大功臣。左宗棠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兴教劝学,修建书院等做了大量的好事。
   平凉是古丝绸之路重镇。风景秀丽的“中华道教第一山”的崆峒山,见证了平凉大地的春夏秋冬与峥嵘岁月;传说古老、波光粼粼的泾河水养育了两岸多少儿女;三道水渠上的左公水磨,转动了多少平凉人的回忆……
   平凉人民永远记住了左宗棠在平凉的丰功伟绩。
  
  
  

共 34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对西北水利进行大规模、多类型开发与建设的历史人物,1866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转任陕甘总督后,开始着手引用泾河水一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使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为了减轻老百姓推磨磨面之苦,左宗棠开始修建水磨,平凉水磨从修建到使用都是在左宗棠亲临主张、指导、督导下完成的,使用了近一百多年,后被平凉人亲切地称为“左公水磨”。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泾川农村的大多数家庭还在使用水磨磨面粉,直到八十年代才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文借用翔实的历史资料,生动地叙述了左宗棠为西北农业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左公磨和左公柳一样都是左宗棠造福百姓留下的珍贵遗迹,人们会永远记住左宗棠在平凉的丰功伟绩。一篇优秀的历史人物散文,让人们认识并了解了左宗棠,大西北的发展和兴盛左公功不可没。倾情推荐,好文共赏!【编辑:淇水碧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3-09-30 20:39:10
  一篇优秀的历史人物散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造福百姓,一心为民的清朝高官左宗棠。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回复1 楼        文友:史建民        2023-10-03 07:44:50
  谢谢老师的精心编辑,精彩编按,道声辛苦了,奉茶感谢,遥祝假日快乐!
2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3-09-30 20:41:18
  每当人们看到平凉水磨,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左宗棠,平凉人民会永远记住左宗棠在平凉的丰功伟绩。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回复2 楼        文友:史建民        2023-10-03 07:48:21
  甘肃平凉柳湖,现己是左公柳保存最多之处,而左公水磨更是让平凉永记心中,难以忘记。
3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3-10-02 20:55:27
  感谢史老师带来这么一篇历史人物传记,让我们对左宗棠大人的丰功伟绩有了进一步了解。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