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菊韵】大地之子(小说)

编辑推荐 【菊韵】大地之子(小说) ——长征路上的故事


作者:田荷 白丁,9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38发表时间:2023-10-02 06:43:52

【菊韵】大地之子(小说) 文庆安离开家乡的时候很兴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浪漫的憧憬。而满脸皱纹的母亲抚摸着卷成圆筒的棕蓑脸上趟着泪:“安儿,以后要当心,照顾好自己,要听连长的话,多打敌人”。
   文庆安使劲地点着头,告别母亲追上队伍。当他回头看看母亲那消瘦的身影在暮霭里颤抖时,心头感到深深的内疚:“母亲,你太孤单了!”
   本来母亲准备过年给他成亲的,可他把婚期推迟到回来之后。他的未婚妻是个勤劳而善良的姑娘,答应在他出征之后来到他家跟母亲一起住,好照顾他的母亲。他的父亲在他13岁那年去世了,棕蓑是他父亲留给他的遗物,他觉得即使丢了性命他也不能丢棕蓑。在红军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中,他曾作为民工支援过前线,抬过伤员,也听到过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故事。他惧怕受伤,却又向往英雄行为,他脑子里装满红军战士英勇杀敌的故事。他曾想,将来有了孙儿时,那时他老了,他会给绕膝的小孙子讲:“爷爷在火线上,真刀真枪地跟白狗子干过……”
   1930年11月,蒋介石在取得对冯玉祥、阎锡山的战争胜利后调集10万大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对江西革命根据地展开了第一次“围剿”。12月底至1931年1月初,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五天内歼敌万余人,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从此形成。1931年5月至1933年3月,红军连续粉碎了敌人第二、三、四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再次称为中央红军。
   文庆安不久调到中央纵队当了一名马夫。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又调集部队100万,飞机200架,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其中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兵分四路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紧缩根据地,消耗红军力量,以达到最后消灭红军之目的。王明“左”倾路线执行者先则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继则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后则出现退却时的逃跑主义,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红一方面军留下3万余人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万余人,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突围西征。
   那时,在行军途中,在敌人的炮火声中,人们看到中央纵队一个背着褐红色棕织蓑衣的马夫,由于太显眼,敌机专门对他轰炸,可就是炸不到他。文庆安说,是父亲的蓑衣象护身符一样保佑着他。
   一次残酷战斗的间隙,中央纵队在油榨坪一带得到了一天宝贵的休整时间。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从繁忙的工作中摆脱出来,缓步在资水河边时,他看到树丛掩映的浅水里,文庆安正在冲涮他的蓑衣。这顶蓑衣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在炸弹硝烟中他见过它,他断定这就是那个驮骡战士。文庆安只知道这是位大首长,并不知道他的名字。
   “在湘江东岸拉驮骡的是你吧?”周恩来先坐下,让他坐到自己身边来。文庆安把蓑衣晾在身边一块卧牛石上,怯生生地坐到周恩来身边。
   “你应该注意防空,卧倒,飞机差一点炸着你了吧?”周恩来的声音象父亲一样温和。
   “我倒不怕炸,就是怕天天走啊走啊,不知哪天转回咱苏区去”。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在一个叫撒哈拉沙漠的地方,无边无际的沙丘看不见一棵草。沙漠里有个小伙子一心想干一件对沙漠里的百姓有益的事。他的爷爷告诉他,做好事要有耐心才能做成。爷爷把自己的拐杖交给小伙子,让他把它插进沙漠里。爷爷说,让这支拐杖成一棵大树,大树再生小树,小树再长成大树,子子孙孙繁殖,直到沙漠里有了一片绿洲,你的雄心壮志就完成了。水是生命的源泉,小伙子每天早起晚归,从水井里担水向沙漠里的拐杖浇水。渐渐地,拐杖长出了绿芽,小伙子有了信心,天天担水,终于看到了拐杖长成了枝叶茂盛的大树,旁边又生出了许多小树。许多年过去了,他的爷爷早已去世了,他还是不停地浇水,沙漠终于有了一片绿树林。有一天,他忽然跌倒在井边,井水映出了他的一头白发,跟他的爷爷一样白。他终于担不动水了,他让子孙继续浇灌那片树林。他对他的孙子说,只要那片树林长成一片绿洲,他的爷爷就不会死。这个故事叫做沙漠里的绿洲”。
   “首长,我也有耐性的。”文庆安望了望越成岭的高峰,忧心忡忡地说:“听说明天要翻越这座高山,我担心驮骡上不去”。
   “实在不行就丢掉东西。不过在山里行军不怕飞机。”周恩来站了起来,警卫人员向他走来。
   第二天天未亮队伍就上路了。夜晚下了一场蒙蒙细雨,山路象抹了油似的润滑,队伍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着。文庆安的驮骡驮的是中央纵队的军需物品:腌腊肉、炒米、炒豆、花生、香烟,以及非到不得以才能启用的物品。此外,还有日用品:手电筒、电池、火柴、蜡烛等,及许多行路艰难的战士带不动的物品:衣服、毯子、水壶、干粮袋和舍不得丢的书籍等。他知道,他的驮骡比任何驮骡都重要。
   队伍在艰难的细雨中前行,渐渐地文庆安和他的驮骡掉在了后面。他知道,他并不是最后的,他的后面还有队伍,只是中间隔了一段路程。他扭头向后面望了一眼,希望看到后续队伍的人。就在这瞬间,驮骡的庞大马袋在山道拐弯时被一块突兀的悬石撞了一下……骡子失去重心,前蹄失控,猛地滑向山崖边,发出惊愕的嘶鸣。如果这时他松开缰绳就保住了自己,可他却下意识地死死地拽住驮骡,结果在驮骡惨烈的嘶鸣中一齐滚下山崖……
   文庆安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水沟里。他试着扭动一下身体,疼感立即传遍他的全身,袭来阵阵昏眩。他从200米高的斜崖上滚落下来,竟然还活着,这是他那紧裹在身上的棕蓑所创造的奇迹。他半身浸在涧底的湍流里,他觉得全身湿透又似火在燃。他极力睁开眼睛,可是只有一只眼可以睁开。他看到了浓密的树丛,他想举手摸摸脸颊却无法举动。他猛地转了个身,只感到眼前一黑,他又昏厥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他苏醒过来却不敢活动。他感到双眼有粘粘的血液渗出,手臂仍然举不起来,他的一只眼似蒙上了一层紫葡萄似的血红,他感到额头、鼻端、两鬓和左眼的眉骨被石棱擦伤,痒疼难忍,手臂和腿脚肿得厉害。他一次次昏厥过去,又一次次苏醒过来,他不知道自己昏迷了多久,也不知道是什么时辰,阳光无法透进这狭深的沟底。他意识到自己的脸在流血,那是蓑衣掩护不到的地方。
   他不再动弹了,静静地躺着。又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他的意识越来越清晰。他慢慢活动着,一眼看到挂在身旁乱树丛上的蓑衣,他立时象注了一种无形的力量,竟然忍着剧痛坐了起来。他看到身边是摔死了的驮骡。食品、书籍、物品全都在下坠时散落在树丛石堆中,有一部份浸在涧溪里。一支步枪从枪托处摔成两截。他又哭又叫:“来人啊!救命啊!”
   他的喊声如在井底,又固执地回到他自己的耳朵里。很快,他发现一切都是枉然,他有些羞愧。他拽过棕蓑看到那纺织细密的蓑衣除了染有几处血迹外竟完好无损。他很快清楚了目前的严酷现实。他在这深沟里最少躺了二天二夜,从泡胀的黄豆花生看得出来。他想到中央纵队离他远去了,一个人落在这荒无人迹的深山沟里怎么办呢?他只有走出这深沟才有活着的希望,才能赶上部队。
   眼下并不缺吃的,洒落的花生、炒米、黄豆等杂粮够他吃。清流可以用来煮食,火柴书籍还有干的可以燃火,小精锅也有。他甚至还摸索到了一个小手电筒和一个医用药箱,那是一位战地护士放在他驮骡背上的。他扯下纱布帮自己包扎好破皮的腿脚,又把军毯铺在乱石堆上躺下来,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他想养精蓄锐。生活在艰难中的人,生命力特别顽强,疾病创伤的自愈力也是惊人的,就象长在路边的马莲草,虽经人踏牛啃,却反而极端茂盛地生长起来。当然,他正值青春期生长期。他想自己必须要追上部队,然后跟随部队再回到中央苏区去,他的老母在盼望他,他要给母亲养老送终。他的未婚妻在等着他。他想起未妻婚送他当红军唱的那支山歌:
   哎哟来——
   哥哥参军最光荣,
   妹妹把你送几程。
   一盼你革命到底不变心,
   二盼你勇敢善战杀敌人。
   ……
   他的政治觉悟和其他战士一样,简单而明确: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领导穷人翻身求解放,过上不受压迫不受剥削的好日子。
   涧底一片死寂,风不吹、树不摇,鸟不叫,汩汩的流水声更衬出峡谷的寂静。文庆安产生了一种极端的孤独感。他想听听枪声与炮声,甚至想遇到一个敌人,不管是他打死他,还是他打死他。可是一点声音也没有,那种惨烈的搏斗和战场的硝烟竟成了遥远的梦境。他想起行军休息时的夜晚,中央队伍的许多人围着篝火说笑。他见到了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那时披着一头长发的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正给休养连的战士讲故事:“你们问我,咱们走到哪里去吗?这是军事秘密,我不能说。再说,还要看蒋介石的变数,敌人安了当头炮,我们只能把马跳……”毛泽东拉家常的讲话方式,脚上打着绑带的布鞋,使人感到特别的亲切。他的渊博知识和新鲜的见解,更增添了诱人的魅力,他的极具趣味而幽默的谈笑,让人感到爽心悦目,那种悠然远思的威仪和自信自负的情态分明表现出一种诗人的浪漫气质。
   “毛委员,咱们把苏区丢了,咱们是不是打了大败仗?”文庆安怯生生地小声问。
   “那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楚汉相争,刘邦屡败,一胜而得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可是垓下一战,只好唱一曲霸王别姬,而后自刎乌江!”
   他又想起了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给他讲的沙漠上那片绿洲的故事,他要做那个给拐杖浇水的小伙子。想到这里他从浸水的马袋里挑出腊肉,饱餐一顿,又从摔断的枪上卸下一把刺刀,还有油纸包的两盒火柴和一卷白纱布,他感到体力恢复了好多,由于蓑衣的保护本没摔断筋骨。
   崖顶上的阳光给他提供了方向。
   他沿着水流弯弯曲曲前行,脚下的山沟越来越窄渐渐向上,原来只是一条沿山而下的裂隙。那裂隙是个大冲沟,犹如瀑布,呈四十五度角弯曲而上。他仰视蓝天,弧形的苍穹罩住两壁高峰,他发现自己是在登山,摇摇晃晃向着山峰走去,恍如大难中的苦行香客,去朝拜祈福的神殿。他忽然醒悟了,命运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虽然生在山区,却从没有领略过原始森林的威严。理智告诉他:应该返回去!这道万年因洪流劈开的大冲沟,只有向东才能走出平缓的出口,而他恰恰是向西走的。
   他按自己的规定煮了黄豆和花生米,山上有的是枯枝败叶。他已经成了野兽,他不怕野兽把他吃掉,况且他有火还握有刺刀。沙漠的那片绿洲,行军途中熊熊的篝火,母亲的纱车,未婚妻的山歌和针线笸箩,想起这些,一切的伤痕不能带给他疼痛,他成了铁铸钢打的。他要活下去,他要征服这座大山。
   他提着刺刀站起来,他的目标是山的极峰,翻过峰巅就是他的出路。他又攀爬了一天,左冲右突,却怎么也突不破茫茫森林的包围。越城岭好象识破了他的念头,摆下了八掛阵,设下了盘陀路。那个在沙漠中创造绿洲的青年形象鼓舞着他,一种征服者的自豪感象烈火般烧沸即将冷却的血液,他又产生了强烈走下去的欲望,他才19岁。他颤抖着双腿,膝盖打着弯,用刺刀砍了一根树枝当拐杖,他丢弃了视为圣物的棕蓑向前走去。迎头碰上一个陡坡,他差不多是葡匐着向上爬去,他的手和膝盖磨出了血,骨头裸露出来了,但他终于攀上去了,而后蹲在那块风化剥蚀的砾石上抱头痛哭起来。哭了一阵他抬头喊起来:“有人吗?来人呀!”回荡的声波如轰雷般在峡谷间久久滚动着,如同来自天兵天将的回应,他惊骇极了。他终于明白了:他是这座大峡谷盘古开天地以来的第一个闯入者!
   文庆安也终于明白了:任何人都无法走出这座原始大峡谷!他想起多少战友倒在了敌人的炮火之下,想起创造沙漠绿洲的青年,把挑水的扁担交给了子子孙孙手上。他仍毫不退缩攀登着,最后走到了绝谷断崖。他的身体终于垮了,跌扑在草丛中口吐白沫,全身好似肢断肌裂,动一下,心会碎。他感到山林越来越暗,身子渐渐地飘忽起来,耳畔却响起了未婚妻的那支山歌:
   哎哟来……
   红军哥哥上战场,
   英勇杀敌多威武,
   妹妹在家等着你,
   胸佩红花早日归。
   ……
   他始终没有走出远古洪荒的大山,倒在了他所热爱的土地上,把生命的浆液溶进苍翠的山林中,但他走到了最后一口气!
   罗曼·罗兰说:生活有两种,一种是燃烧,一种是腐烂。他是中国大地之子!第一个真正完成世界高峰的攀登者!

共 49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长征路上一段感人的故事,红军战士文庆安辞别母亲和心爱的姑娘,带着她们的嘱托,穿上父亲留给他的棕蓑,随中央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他在中央纵队担任马夫,专门驮运中央机关的重要物资。行军途中,由于棕色蓑衣过于显眼,屡次遭到敌机轰炸……也因此引起了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对他的注意,特意嘱咐他要注意防空;交谈中,文庆安道出了大多数红军战士的焦虑与不安:不怕敌人凶残,只怕总也走不回苏区……周恩来给他讲了撒哈拉沙漠种拐杖变成绿洲的故事,勉励他:征途漫漫,唯有信念如磐,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在湘江战役中,文庆安赶着驮骡,冒雨翻越一座高山时,不慎与驮骡一起跌落山崖……跌落涧底的他,苏醒后想到的第一件事,赶紧追上红军队伍!尽管千难万难,但他的心中始终没有丢掉希望,因为毛委员说过,挫折和败仗没什么了不起,只要坚持,胜利的曙光总在前头……这篇小说,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催人奋进!大地之子,把生命和精神融入这片深爱的国土,他是民族的脊梁、未来和希望!精品佳作,倾情推荐欣赏。【责编:乐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乐歌        2023-10-02 09:33:30
  这篇小说,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催人奋进!大地之子,把生命和精神融入这片深爱的国土,他是民族的脊梁、未来和希望!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2 10:56:36
  革命传统故事!很精彩,学习了。
活到老学到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