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思】滥竽充数(散文)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个个耳熟能详,知道弄虚作假终究禁不住时间的考验。有谁想得到,长大后的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充当南郭先生的角色呢?
一
让我知道这则寓言故事的是小学老师,让我对此有过思考的是中学教师。初中语文老师四、五十岁,浓眉大眼,身材魁梧,看外表是有实力的。然而听久了他的课,我却有了疑问。发现他最津津乐道的多是文中有关女性的描写,若夫妻有情感交流那最好不过,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他都会带着我们细细揣摩每一个字,引导我们去想象藏在字里的内心活动。
每当这个时候,他的面部表情闪现出从未有过的生动,嘴角含着一抹笑意。我略有羞涩,更多的是疑惑,文中关于女性情绪字面上都有,并没有他想的那么深奥与费解,无须如此“大动干戈”。我知道他没有丝毫无聊的成分在其中,但可能他多少有点认知上的错失,觉得这样的内容对我们这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有足够的吸引力,又或者他擅长此类的分析,不免多费些口舌,毕竟这是最能够展示他代课才华的高光时刻。
我听多了便有些厌倦,看到某些课文就知道他的发挥点在哪儿,甚至可以想象他口述的内容,以及他自我陶醉的样子。我不能理解,作为一个资深的中学教师,他讲课难道不该围绕课文主题发挥吗?怎么总是下功夫说这些文中一笔带过的边角料,就像光重视局部装饰的建筑,忽略了地基,忽略了整体框架,这盖成的房子还有价值吗?
老师是不清楚我这些内心活动的。他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继续,提倡多写多背,现代文部分背,文言文篇篇背。“背诵”自古有之,私塾先生都是拿着戒尺监督学生背诵。我的老师是现代人不拿戒尺拿手表,背书用时短者胜出。那天,不知道是不是第六感起作用了,老师竟然喊我起来背诵。我一阵慌乱,背到“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竟然把杨修背成杨康,引发哄堂大笑。足见同学们都是知道港剧《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老师也知道,并没有批评我,还就杨康展开了话题。这一次讲课跑题实在是有些远了,差不多成了“杨康是非论”专题讲座了。一个上课抓不住中心的老师不能说是南郭先生,但离滥竽充数似乎也不太遥远。
我的另一个生物老师和语文老师关注点完全不同。他讲草履虫绘声绘色,一讲到男人女人就结结巴巴面红耳赤,最后索性丢下课本让我们这些学生自习。同学们起哄说看不懂,他头也不抬,丢下一句我也不会,便再不理我们,真正是公然的滥竽充数啊。我笑,但支持生物老师阶段性的滥竽充数,否则呆不下去的该是我们这些女生了。
二
不承想,参加工作后,我还真做过两回南郭先生。虽说是被逼无奈,却实实在在地品尝了滥竽充数的滋味。
我没有音乐细胞,唱歌跑调,练一练还有得救,但高音提不上去,就不是笨鸟先飞那么简单了。因此,我很少唱歌,怕被自己的破音吓到。“七一”唱红歌红遍大江南北,我们县也跟着火起来。在这波热潮中,我竟然被抽到县政府排练唱歌。我有自知之明,可怎么都推不掉。幸好那时我们县也是刚开始搞这个活动,还没有上升到比赛阶段,大合唱完全可以滥竽充数。让他们去飚高音吧,我只要跟着张嘴哼两句就行,不但混了套演出服,还上了回电视。看来,南郭先生敢于混到“滥竽”中,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高光时刻。
后来,我调到另一个单位,又被抽去建委唱歌。我原以为还是像上次一样走个过场就行,充数一次与充数N次没啥本质区别,便没有十分推辞。结果到了排练场,才发现事情远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现在各单位都在摩拳擦掌,誓夺红歌冠军。建委请了专业人员给我们培训,先是一起学唱,几十个人站一起,老师站前面是听不见我的声音,但我旁边的同事是听得见的,她是当之无愧的女高音,唱完一场下来,她说我音量太低,像蚊子哼哼。我的脸滚烫,回到家关在房里拼命想要唱得更响亮些,却是一点也高不起来,现在这个音量不破音已经很不错了。我急得要落泪,拿起手机想拨打单位负责人的电话,却又不知如何说起,排练进行到现在,怎么好临时换人?
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唱,实在提不上去就换假声应付,总比一声不出要好。同事用眼角余光扫过我,含着一些轻视。几十个人声嘶力竭,歌声在狭小的室内回荡,像一道道无形的网,任我拼尽全力也冲不出去。指导老师不满意我们的演唱,她是懂得滥竽充数这个寓意故事的,让大家先五个一组唱一遍,唱不好就逐步减少人数轮唱,直到剔除不协调不努力的成员。
我大惊失色,早知如此,就该向本单位负责人承认错误及早抽身,现在丢人可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了,还得拉上单位作陪。眼睁睁看着一组组成员唱过,我紧张到极点,面色发红,额头冒出汗珠。还好我竟然通过了五人组,尚不及喘口气,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三人组开唱。
我惴惴不安,随着指导老师挥手示意向前一步,侧头左右看看同时出列的两位队员,凭跃跃欲试的神情就知道比我强出百倍。一时腿软,可怜兮兮地望着老师鼓足勇气说,我提不上去,唱不了高音。老师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让单位换人过来,告诉我既然代表单位前来参赛,那就尽量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我的心总算安稳下来。庆幸登台表演近在眼前,庆幸各单位并非专业演唱团队。否则,丢丑不可避免!
三
我调过三个单位,不清楚别人的岗位,但清楚自己。第一个单位本身就是暂时找的接收单位,很清闲,晚去早归,记几笔账。
我们经理竟然在一帮年轻女孩里选中我,就凭这一条我可以断定他是个好领导。因为我的专业和账目并无关系,他竟然想让我整理单位复杂的旧账,并且相信我有这个能力。这个信任在十八年后得到了证明,我确实守得了寂寞,并且愿意钻研尽力做好。可那时的我根本不觉得自己适合做账,也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一再推辞。时至今日依然记得经理与我诚恳交谈的样子。一个能够人尽其才物尽所用的领导是真正以服务单位为宗旨的领头人。而我却不是好员工,一九八九年我在第一个单位混了不到一年就调到了石油公司。这一次更彻底,我不愿意像新人进门就去加油站锻炼,于是从楼上搬下一些资料成立资料室,我就成了资料管理员。清闲是清闲了,可我完全不懂这些设计图,也无人再来取阅,我成了可有可无的透明人,滥竽充数的员工无人惩戒,最后大抵就是我这样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人。
领导就不同了,就算滥竽充数只要混到一定的位置,依然受人尊崇,哪怕只是表面上的恭维。因此不管懂不懂能力够不够,只要有机会大家都想往上爬。那时候,领导不但受人仰视,还能借职位之便捞取额外收入。我们单位的业务经理特别有能力,为公司创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单位还是没有坐上公司第一把交椅。孙经理太有背景,无人可敌。孙经理在位后经常和大家打打牌联络感情,他本身业务能力不强,管理能力也一般,最擅长的估计就是玩玩牌,顺带挂挂花,在单位闹出些桃色新闻。可他还不满足,滥竽充数却想收获成功者的荣耀,既然他创不出效益,那就强取豪夺。公司有的是钱,那就用钱在小城垒出一个标志性建筑,即可以树立他的形象,又可以借此大捞一笔。楼之高小城为之轰动,他得意忘形,先是不避讳地让施工队公费给情人家装修翻新,后来干脆大把往自己兜里装。这楼全城人抬头便看见,懂不懂心里都有个谱,他竟然一座楼付了两座款,还以为瞒天过海,无人知晓。最终成为阶下囚,沦为小城笑谈。滥竽充数的领导一旦曝光比员工下场可悲得多,怕只怕有些人滥竽充数却不自知。
如今法规严明,单位清廉,滥竽充数的大环境供给不足,南郭先生们越来越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又岂止是三百六十行,又何必非止步于吹竽呢?

也感谢小老师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