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走进石库门(散文)

精品 【东篱】走进石库门(散文)


作者:江南小溪 举人,4908.9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78发表时间:2023-10-07 06:09:55


   中老年人喜欢怀旧,而上海又是一座非常容易让人怀旧的城市。历史的沉淀,丰厚的素材,常常让人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在这波浪翻滚的脑海里,有一艘船始终航行在我的记忆之中,它就是石库门建筑。
   匆匆赶到位于威海路上的张园西区,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虽说时间上有些晚,但总算如愿以偿。我之所以特地从闵行赶来,来张园一饱眼福,是因为我小时候在石库门生活多年,对石库门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看见石库门,就像看见久违的亲人。
   曾经作为上海的名片,大批石库门住宅建筑,因城市发展所需,现在逐渐被拆除,从上海城市曾经的地图上渐渐消失。即便还有一些剩下的石库门住宅建筑,不是在待拆之中,就是被改作了它用,根本无法对外开放。唯有张园,在政府采取一系列的修缮保护措施下,石库门住宅建筑才得以保存下来,并且作为打卡之地,让人参观。
   张园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私人花园,现在却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的石库门住宅建筑群。张园石库门住宅建筑群,东起石门一路,南至威海路;西起茂名北路,北至吴江路;占地面积约62亩,规模很大,气势宏伟。今天我来参观的西区,只是张园对外开放的一部分。眼下现存的张园石库门住宅建筑,至今已经有140年的历史,它最早出于无锡商人张叔和之手。1882年,张叔和买下了南京路至泰兴路一带的花园别墅,将它题名为“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之后,张叔和又将园区进一步扩展,建造了一批石库门建筑,其中有排式石库门住宅,也有洋房别墅,成为当时上海私家园林最大的地方,也是清末民初,上海最大最有特色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
  
   二
   跟随源源不断的参观人流,我步入张园本区,一眼就望见一幢幢矗立的石库门住宅楼。这些住宅楼显然是修缮过的,外墙干净整洁,住宅玻璃明净透亮,墙壁的色调错落有致。幢与幢之间的间距也很宽,完全改变了过去传统石库门建筑,弄堂狭窄呆板的形象。为了弄清这里的石库门住宅建筑究竟有多少?我首先在外围来回走了两圈,才发现这里只开放了16幢石库门住宅建筑,和3幢洋房,仅仅是整个张园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然而即便这样,这16幢石库门住宅建筑,从西向东梯次呈现,却包含了新旧两种发展史上,石库门住宅原先的建筑风格,彰显了百年海派建筑的厚重底蕴。
   靠进口处的石库门建筑底下,开着几家商店,因此,参观人流自然而然地,首先流向了它。这里尽管商店不多,却云集了不少大牌商标。比如:蓝瓶咖啡、宝格丽香氛、迪奥、路易威登等等。我甚至看见有一家标着一串英文的商店,里面展览着好多世界各款珍稀自行车,真让我感到惊异。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家商店曾经是上海第一辆自行车试骑的地方,中国自行车历史,就是从这里起源。
   在几家商店里,稍稍逗留了一会儿后,我便急不可待地奔向那一条条长长的弄堂,因为它才是我今天参观最主要的目标。
   这里弄堂很多,每一条弄堂里,都有一幢幢风格迥然的石库门住宅,每扇大门前的墙壁上都挂着“张园”两字的黑色标牌,地上置放着一个小小的花坛。我注意到,虽然每幢建筑风格不一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都有一扇用石料箍着的、黑漆色的大门。门是木质的,上面按着一对铮亮的铜环,用手触动,会发出碰撞的响声。这种用石料箍着的大门,就叫作“石箍门”,久而久之,就误传成现在的“石库门”叫法。
   在石库门住宅建筑,最弹眼落睛的要数门楣,门楣也是石库门的重要标志,它就像一个人的脸,俊丑一目了然。这里的石库门住宅虽然仅16幢,但它集中了石库门建筑门楣所有的雕塑图案,像传统的花草纹、几何纹、动物纹,以及物件纹等等都有。几何纹多为波浪纹,而动物纹常见的是狮子和金蟾,我在一处漆黑的大门门楣上,居然还看见有一对狮子舞绣球,非常生动,与我小时候居住的石库门门楣一模一样。双狮舞绣球,来世不发愁,也寓意驱邪消灾,好事连连,是一种很吉祥的雕塑。
   张园石库门建筑群,原先只能参观外部风貌,内部是不对外开放的,可我今天赶巧了,正逢主办方开放几间住宅内部,大门敞开着,于是我赶紧跨了进去。
   石库门住宅,有正门和后门,正门的门大,后门的门小些,而且没有门楣。原先的底楼是一户人家居住,后门不常用。之后,因大量住宅用作出租,为了安全,底楼与二层楼的通道隔开,居住底楼的人家从正门进出,而二层楼的人家则从后门进出。我现在看到的底楼,门与门之间是打通的,估计只是为了方便游客参观。进入正门,里面有一个不大的天井,天井里有一口水井,井口呈六角形,贴着蓝色瓷片,显得非常典雅,比我曾经居住的石库门水井好看多了。在天井稍稍停留片刻后,我随之来到了客堂。客堂,也就是客厅,宽约4米,深约6米,是过去住家会客和吃饭的地方。客堂后面,还有一只通往二层楼的木梯,但遗憾的,木梯上搁着一块“谢绝参观”的牌子,我猜想可能是主办方怕参观人多,踏坏了楼上的地板,只好作罢。离开木梯再往前走,便是后天井,但后天井面积,只有前天井一半大。后天井尽管没有水井,却有一个附屋,被当作了厨房使用。
   从正门参观到后门,整个底层是空荡荡的,没置放一件家具,我在想:如果恢复原先的样子,绝对不会是空荡荡的。过去别说客堂厢房,即使通道楼梯,也都会塞满了物品。由于百姓住房紧张,往往一个门牌号的住宅,会被分割成好几间住户,每户人家的空间都非常狭窄,不得不挖空心思,打着每个角落的主意。过去上海人有句口头禅,叫“螺蛳壳里做道场”,也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二层楼无法上去,所有的游客只能就此止步。不过,凭我以往的经历,这幢石库门住宅的楼上,不仅有二层,而且还有一个“三层阁”。什么叫“三层阁”?就是户主在二层楼的上面,又加建了小小的一层,这一层呈三角形,中间高两边低,使用面积最多也就5-7平米,但即使这样,也有人居住。居住在“三层阁”的人,没有共用厨房的资格,只能在自己家的门口烧饭,生活自然要比其他人家困难些。上海曾经有一出大型滑稽戏,叫《七十二家房客》,反映的就是解放前,群居在石库门建筑里的、众多最低层人的生活状况。
   来张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主办方工作人员不得不进行限流,我大约花了一个半小时,才看完自己想看的东西,出张园时已到了闭馆时间。
  
   三
   张园的石库门住宅建筑,历史上还不是最早的,最早的石库门住宅建筑,比张园还早10余年。石库门建筑的前身,是19世纪的联排简易木屋。由于联排木屋,所用材料都是木头,容易着火,为了安全,租界当局勒令洋行和商人们,将这联排简易木屋拆除,改建成西式的砖石结构住宅,。因此,从1870年起,上海开始大批建造起联排式砖石结构的住宅。这种联排式建筑,因安全系数较大,建筑风格又很鲜明,一幢连着一幢,到后来就成了上海主要的住宅建筑,这也是上海弄堂的最初来源。
   石库门建筑的弄堂,都有自己非常雅趣的名字,比如“月华里”、“兴安里”、“意大里”等等。就拿我今天参观的张园西区来说,就集中了“荣康里”、“震兴里”等好几条弄堂,每一条弄堂的名字,都有一个出处。
   石库门建筑,经历了老式和新式两个发展阶段,这两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在张园都有详细的展示。老区式和新式的区别,主要是楼层的区别。老式石库门是两层的建筑,并且有前后天井;新式石库门是三层的建筑,且没有天井。
   石库门住宅,最早是提供给租界里的商人、地主和官绅居住的,但随着社会的演变及局势的动荡,大量难民和穷人涌进租界,于是这些住宅被他们分割后,用作了出租,而自己则转向了洋房别墅。尽管这些内部被分割后的石库门住宅,显得非常逼仄和杂乱,但并不影响它的历史发展,以及曾经对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这些石库门建筑群里,很多住宅都留下过中国革命的火种和踪迹。比如位于太仓路127号,近黄陂南路的石库门住宅,是中共一大会议的代表宿舍旧址。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住宅,则是著名的中共一大会址,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来参观。这两处都是典型的旧式石库门建筑,建于1920年夏秋之际,一楼一底的结构,朝南坐北,沿街而立。它的外墙是青砖红瓦,镶嵌着白色粉线,门楣上有拱形的红色雕塑,黑漆大门上配着老式的铜环,以及米色石箍框,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除此外,位于南昌路的100弄2号,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而淮海中路567弄6号,则是中国青年团的创建地。还有位于成都北路7弄30号,是中共二大会址,以及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
   石库门住宅,还是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学的福祥之地,因为它曾经走出很多文化名人,比如:陈独秀、鲁迅、茅盾、邹韬奋、巴金、丁玲、张爱玲等等。这些文化名人,在石库门留下了很多优秀作品,比如:鲁迅在亭子间汇编了自己所写的杂文,取名《且介亭杂文》。“且”和“介”两字,就是取租界二字的一半,而“亭”,就是指亭子间。茅盾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也是在亭子间写成的。还有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等等,也出自石库门那狭窄的空间。
   在这么多文化名人中,张爱玲无疑是与石库门建筑走得最近的人,她的作品里无不有石库门的温度。除了代表作《红玫瑰白玫瑰》外,还有《倾城之恋》《连环套》《创世纪》等作品,她将石库门内部结构,比如:亭子间、厢房、客堂、厨房,描述得非常细腻而温润,通过这些描述,来反映最底层人的生活状况,和石库门住宅里的人情冷暖。
  
   四
   参观张园石库门建筑“博物馆”,也许是我迄今时间用得最长、看得最仔细的一次,一路上,我还在不断咂摸着它的滋味。为什么会看得如此仔细?是因为石库门住宅,曾经让我留下太多抹不去的回忆。如果论历史,石库门建筑虽然也很长,但还比不上国内一些优秀的名胜古迹,唯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它的感情,眷恋着曾经在石库门生活的日子。参观的石库门住宅建筑,里面虽然是空荡荡的,但如果倒退到过去,这里可是人声鼎沸、满弄堂的烟火气。想当年,我所在的“月华里”石库门弄堂,到处都停放着自行车电瓶车,高空还挂着晾晒的衣物。甚至在没有煤气的年代,还摆放着很多煤球炉,每天清晨,弄堂四处散发着呛鼻的烟雾,时不时还传来大妈们刷马桶的声音。合用的厨房更热闹,满墙油污的周围,搁着几户人家的灶台和水槽,有的灶台盖着罩子,有的水龙头上着锁。每天上午和晚上,几户人家挤在一起,洗菜做饭,锅碗瓢盆声不绝于耳。
   由于是合用的厨房,地方狭窄,邻里之间,免不了会发生一些误会,和不愉快的事情,但总体来说,邻里之间还是和睦相处的。我记得那时候,谁家的水龙头没关紧,都会主动去关紧;谁家烧了个好吃的菜,也都会拿出来让大家分享。有时候,谁家晾在弄堂里的衣物,因下雨没及时收,就会有邻居主动帮忙收下来,以免遭淋湿。我印象最深的是,九十年代,“月华里”弄堂有两户人家,一家住底楼,一家住“三层阁”。这两户人家,因一些琐事发生矛盾,从此成为冤家,互不来往。但有一年冬天,住在“三层阁”的丈夫突发疾病,昏迷不醒,女人打了120救护车,可因楼梯狭窄又有那么多杂物,担架根本上不去。就在“三层阁”女人急得大哭时,住底楼的那家男人立刻上来,背着昏迷不醒的病人,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楼下走,在弄堂口将他送上了救护车上。就是这么一个举动,让病人家庭十分感动,从此两户人家“化干戈为玉帛”,不仅友好相处,而且“月华里”动迁后,两家又搬到了同一个小区同一幢楼,成为新的邻居。
   像这样的事情,在石库门不胜枚举,有苦有甜,有喜有悲,这就是石库门建筑的魅力。如今的张园旧貌换新颜,虽然不能再重现过去的生活场景,但石库门建筑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个狭窄的空间,都会让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感慨、追忆和珍惜。
  

共 46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之所以从闵行赶来石库门一饱眼福,是因为小时候在石库门生活多年,对石库门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看见石库门,就像看见久违的亲人。石库门建筑至今有140年历史,最早出于无锡商人张叔和之手,建筑前身是19世纪的联排简易木屋,因考虑火灾,改建成西式的砖石结构住宅。这种用石料箍着的大门,就叫作“石箍门”,久而久之,就误传成现在的“石库门”。一幢连一幢,到后来就成了上海主要住宅建筑,这也是上海弄堂的最初来源。每一个弄堂都有自己非常雅趣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出处。它们的门楣集中了所有的雕塑图案。石库门住宅最早提供给租界里的商人、地主和官绅居住的,后来分割成出租房。虽显得逼仄和杂乱,但并不影响它的历史发展以及对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这里,有的是一大会议室,有的是会议代表的宿舍,有的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石库门也是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学的福祥之地。这里走出很多文化名人,留下很多优秀作品。作者按一定的游踪顺序和一定的方位顺序描写石库门的建筑。描写条理清楚,形象清晰,给人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文中有厚重的历史和不朽的人文,可见作者有着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者一边参观,一边复苏着石库门原先的样子,反映着解放前群居在石库门众多最底层人的生活状况。作者同时也回忆着自己之前所住在的“月华里”弄堂。作者用笔细腻深情,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气息,同时也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总之,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一幅生动的“风物画”和“风俗画”,流泻着温馨朴素的情感,传递着人间极致的温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石库门之情深,关爱石库门之意厚。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精彩!遥握问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007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10-07 06:32:12
  下次,我去上海,一定点开小溪老师的《走进石库门》去参加石库门,这下,我不怕是走马观花了,《走进石库门》是最好旅游攻略,是完美的旅游向导。感谢小溪老师赐稿东篱,让我们了解了上海的古建筑和历史故事以及一些风土人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上海的发展史。好文,点赞,必须的!遥握问安,谨祝秋好笔丰!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07 12:24:27
  多谢湘莉老师的辛苦编辑和精心编按。这篇文章写得中规中矩,没创意,但也只能这样了。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07 08:22:08
  石库门,我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上海文化地标,今读老师的文章,对其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老师对石库门的描写,非常细腻翔实,从中,我才知道了“石库门”名字的由来,才知道了《且介亭杂文》“且介”二字的含义,所获满满。拜读学习大作,问候老师,秋安,吉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07 12:26:22
  谢谢韩老师的光临和点评,你在上海,以后有时间去参观一下也不错。
3 楼        文友:夕泠        2023-10-07 09:05:48
  看到石库门这个字样,我就想进去看看。老上海都会提起石库门,之前也有石库门房价不菲之说。原来石库门已经作为打卡的景点。让人有些心动。我一直很欣赏上海,我觉得上海是中西文化的结合体,曾经世界500强企业在上海都设有办事处(现在可能 撤了很多),陆家嘴的大楼里皆是白领精英。而石库门则有着历史的厚重感,读江南老师的文字,让我全新领略了石库门的涵义。等我空了会去拜访一下。上海去了好几回,有工作需要去的,也有陪着先生去逛古玩的,上海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地方。现在知道了石库门风景点,是很值得一看的地方。感谢江南老师带来了文化的盛宴,欣赏喜欢,问候老师秋祺!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07 12:28:00
  多谢夕泠老师的光临与留墨,欢迎你有机会去张园看看。
4 楼        文友:代启权        2023-10-07 09:18:25
  前些年,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与友人一起参观了上海车墩影视城里的石库商铺和弄堂,以江南民居为特色,融合西方文化建筑样式为一体,既简约又别具风味。今天拜读江南小溪的文章,很受启发,文笔细细腻而深刻,大众化的语言娓娓道来,很享受,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拜读学习了。
   向小溪老师问好!谢谢!
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感谢美好的大自然,感谢在心中珍藏!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07 12:29:39
  多谢代权老师的光临和留墨,欢迎你下次有时间来张园参观。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07 12:31:42
  不好意思,给老师的名字,漏掉一个“启”字,抱歉!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10-07 09:26:25
  走进带有厚重历史的石库门,上海曾经的名片,那得有多少故事在里面,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那倾注的一副副情感,让人有触景生情之感。看老师的文,可以了解很多有关大上海的故事,对从没出门的我,真的是三生有幸哦!好文,拜读佳作,祝老师工作愉快,开心每一天!
回复5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07 12:32:24
  多谢红花草老师的光临与留言。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7 10:46:36
  上海,保存的历史最为丰富,沉淀下来的建筑正在面临拆迁,唯有张园还从历史中款款走来,这里曾经是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能够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是多么幸运,我想,文化的街巷,总是会育人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源地,无法确定是哪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张园是一处文学的圣地。在青岛,还有上海,街道名字保留着中国城市的符号,上海有威海路?我未去,我是威海人,下次就专门走走威海路啊。小溪老师的文笔,沉稳而唯美,石库门,在文学的世界依然鲜活。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07 13:07:03
  多谢怀才老师的光临与留言,希望老师以后有机会去上海看看。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7 10:48:39
  “月华里”、“兴安里”、“意大里”,这些“里”非常美,我在唐山看到小区或街道有“里”字,我第一感觉是走进了田间,走向了文明的土地。上海依然保留着些古朴而富于诗意的名字,真的想摘一个带回家。
怀才抱器
8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10-07 11:08:17
  上海去的很少,只有两次,而且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说到上海城市文化,更是无从谈起。今天跟着老师进入石库门,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接触,感觉收获很大。我喜欢有历史底蕴的地方,尤其是喜欢红色,看来在这里均能满足,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就是写游记不得要领。从老师的美文中,得到很多启示和收益。点赞佳作!祝秋琪,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07 13:09:28
  多谢郑老师的光临与留言,希望老师以后有机会来上海旅游看看。
9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0-07 12:39:12
  小溪老师这篇文章内容厚重,语言精粹唯美,铺排有序,娓娓道来,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石库门建筑艺术的风格和魅力,也了解到了石库门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还有居住在石库门老弄堂的上海人的生活和故事。读完不禁感慨万千,在上海这座寸土寸金的地方,老一辈上海人生活真的不容易,几家人聚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切身的体会,小溪老师曾经在石库门老弄堂住过,对石库门的情感一定非常深厚。文章写的很精彩!拜读老师佳作,大赞特赞!问好小溪老师,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9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07 13:10:53
  多谢如菊老师的留墨,写得不好,还得多多向你学习!
10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10-07 16:47:05
  小溪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生动具体,有历史有文化有过去有现在,有革命的红色,有喧杂的烟火。流水一般的文笔,把石库门建筑不缓不急地讲解得完美全面,不仅有建筑的美,还有人情的美。真美。《七十二家房客》我看过电影,但内容忘记了。小溪老师学识渊博,文笔流畅,文章自然从容,特别喜欢。以后小溪老师多写写上海建筑,让我开开眼。月亮拜读学习了!问候秋安!
回复10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07 18:32:12
  多谢房顶月亮老师的光临和支持,其实,你才是散文高手,在你面前,我得向你多学习!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