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魏徵,唐太宗的一面宝镜(散文)

精品 【菊韵】魏徵,唐太宗的一面宝镜(散文) ——古代清官的故事(二)


作者:田荷 白丁,9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61发表时间:2023-10-07 23:08:47

【菊韵】魏徵,唐太宗的一面宝镜(散文)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宰相魏徵病逝,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到他家里致哀,这在君王中是少见的。唐太宗在魏徵的灵前,恸哭不止,使许多大臣为之落泪。事后,因过度哀恸,五天未上朝。后来,他对君臣慨叹道:
   “我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的去世,我失去了一面好镜子啊!”
   魏徵是唐朝钜鹿下阳曲(今河北省晋县西)人。他是初唐“贞观之治”的代表人物,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直谏之臣。他没有惊人的相貌,说出的话却十分惊人。魏徵和唐太宗的关系超出一般君臣,是在不断的争辩和斗争中建立起来的。意见不同时,魏徵毫不相让,并据理力争,曾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一次,唐太宗在朝堂上和魏徵争论得下不了台,唐太宗怒气冲冲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长孙是皇后的姓)道:
   “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道:“皇上要杀谁?”
   唐太宗道:“魏徵常常当众侮辱我!”
   皇后听后笑道:
   “皇上,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得向皇上祝贺,魏徵之所以敢于直言,正是因为皇上是明君,也说明魏徵对国家忠心耿耿啊!”
   太宗听后一思索,怒气渐渐平息下来,当然,他也是气头上的话。
   后来,争论几乎天天发生,且越来越激烈。而越是争论,唐太宗越是离不开魏徵了。李世民出身于周、隋朝以来百年不衰的大贵族,在战场上是一位猛将,性格十分雄豪。按常理,这种人是最受不得气,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但他怕亡国,他亲眼看到隋炀帝那样一个权力无边的国君,是怎样一朝覆灭的。魏徵也正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每每从天下兴亡的大道理出发,逼他忍气纳谏,渐渐地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关系。
   魏徵在职期间,细心观察朝野政局,关心民情,几乎每天都要向李世民陈述时政,提出各种建议,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到李世民个人的生活问题,样样都不漏过,真可以说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魏徵在谏官*任上一年多,就向李世民上书提建议二百多次。李世民每次看了他的奏疏,必同他交谈一番,感到受益匪浅,甚至有时在自己的寝宫里同他长谈。
   贞观初年,魏徵和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因为征兵年龄问题进行了一次大交锋。
   当时唐太宗委派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主持全国兵役工作。唐朝初年的兵役制度规定:男子16岁至20岁,称“中男”,21岁至60岁为“丁”。封德彝为了扩大兵源上书唐太宗,要求把征兵年龄降到18岁,甚至16岁以上身体强壮的“中男”也可以服兵役。得到了唐太宗的支持。但是由于时任尚书右丞*的魏徵等人的坚决反对,虽然下过四次诏令都无法执行。封德彝便到唐太宗那里告状。唐太宗对魏徵再三的阻挠十分恼火,一气之下下令:
   “中男以上不够18岁,16周岁身体强壮的都得服兵役。”魏徵拒绝在上面签字。唐太宗被惹火了,把魏徵叫去,大发脾气道:
   “中男16岁身体强壮的为什么不能服兵役?你非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太过分了吧!”
   魏徵道:“把16岁以上强壮男子统统抽去当兵,那么谁来种田?谁来做工?国家的租税和其他公差由谁来负责?国家已颁布的政令怎么能随意改?不守信用如何让老百姓相信国家?这样组成的军队有什么斗志?民心顺,士气才高,以一当十,比人数多强。还有,你登基以来办的三件大事都没讲信用,天下人会臣服你吗?”
   “哪三件我失信于天下了?”
   “第一,皇上刚继位时,为了安定民心,下过一道诏书,说是前几年老百姓欠下的国家的租税和实物,一律全免。但你登基前做秦王时,百姓欠秦王府封地的租税和债务,应该免去,可皇上至今未免还要征收,尽管秦王府早已不存在了。”
   “是我大意了。第二条呢?”
   “贞观三年,皇上下诏免除关中地区*两年租税,免除关外地区一年瑶役*,百姓喜泣奔走相告,可是,没几天你又下旨,说两地区当年已收了一半就算了,其余的从明年再免。于是,地方官吏把已经退还的租税又重新征收,并且层层加码,使老百姓反而遭了一场灾难。君王一言九鼎,这样朝令夕改百姓能不怨恨朝延吗?这不是失信于民是什么?”
   李世民连连点头:“好,好,先生说的对!”
   魏徵提高声音道:
   “第三就是征兵这件事。既然国家已经颁布了法令,怎能随便张口就改?再说民以食为天,没人种田,军队吃什么?”
   李世民听魏徵这么一说,不由心悦诚服道:
   “听先生一席话,如清泉洗耳,如雨露育苗,先生真是我的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多少错误和失误啊!”
   第二天上朝时,唐太宗发出诏令,停止征“中男”服兵役,并奖励魏徵金杯一盏,绸缎50匹。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至理名言就是魏徵当时向唐太宗提出的警句。他们之间推心置腹,畅所欲言,一个敢于直言进谏,一个能够虚心纳谏,成为千古美谈。
  
   注释:
   ①魏徵:公元580年——公元643年。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从阶下囚到宰相,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是世人眼中的谏官模范。
   ②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明的年号。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君臣团结,蓬勃兴旺的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治世。
   ③谏官:官职名,门下省的属官,正五品。主要任务是审议朝政的得失,规谏皇帝。谏官可以直接进见皇帝,向皇帝当面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贞观时唐太宗还规定,三品以上官员进宫同皇帝商讨国家大事时,谏官都要到场,参与议政。因此,谏官职位虽不高,但地位却十分重要,直接参予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
   ④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侍中、宰相:初唐,中央政府机构设有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下属兵、刑、礼、吏、户、工6部,执行中央政策和法令。中书省是秘书机构,负责起草、拟定国家重大政策的各项文件。门下省则负责审查、议定、驳回或修正中书省草拟的各种文件。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三省官员相互制约,共议国政,共同行使宰相职权。
   以上三省长官,通称宰相。
   ⑤尚书省右丞:官职名。尚书省的副职。
   ⑥关中、关外:古代地区名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及京城附近的地区,称为关中,又称关内。函谷关、潼关以东的地区,称关东,又称关外地区。

共 25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贤君需要良相辅佐,古代帝王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并取得许多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意义的成就。他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对内以文治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拓疆土,为唐朝盛世奠定基础。当然,他取得如此成就,与宰相魏征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魏征直言敢谏,才学出众,公私分明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古良相”。唐太宗时期,魏征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在军事政治上有高超的才能,在文化和史籍整理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魏征的直言有时让唐太宗不悦,但魏征说的在理,唐太宗都采纳他的建议,一个敢谏一个虚心纳谏,人完无人,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并不断的改正,才成就千古明君良相。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悲痛不已。发自内心的感叹自己失去一面镜子,并留下流传千古的佳句::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让后世人称赞。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的帝王将相不多。而唐太宗和宰相魏征的故事成了经典,并将永流传。读此文,给人以启迪。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明月千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01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3-10-07 23:20:36
  唐太宗是位伟大的统治者,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宰相魏征也是千古良相,道德标杆,他们的合作被后世人称奇。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8 09:49:15
  故事很好,从温历史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10-08 10:12:52
  魏征是个好干部
4 楼        文友:乐歌        2023-10-13 19:04:38
  祝贺田荷老师佳作《魏徵,唐太宗的一面宝镜》斩获精品,可喜可贺,期待更多精彩。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5 楼        文友:田荷        2023-10-14 07:05:09
  能直言,而不敢直言,看脸色行事,察言观色说话,或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八面玲珑,如今被封为“情商”,情商高的人,确实混的好。可是有的人始终学不来,不知何故。
6 楼        文友:田荷        2023-10-14 07:07:42
  谢谢乐歌社长!谢谢留言的老师!辛苦总编了,谢谢!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