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新丝绸之路的今天(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新丝绸之路的今天(随笔) ——朱志文骑行中亚四国实录


作者:小河青云 布衣,267.8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28发表时间:2023-10-08 12:11:41
摘要:本文以观众的角度讲述了朱志文骑行中亚四国的实录。朱志文,江西瑞金人士,2012年5月1日从上海出发,十一年骑行了四十九个国家。他用自己的骑行介绍了沿途的风土人情。

【菊韵】新丝绸之路的今天(随笔) 说到中亚,大家会想到的大概就是那几个印象,“中东”国家、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内陆国等等。我印象中的中亚其实也差不多。以前我留学的时候,看到了学校超市的旅行套餐里面有丝绸之路之旅,组织大家去乌兹别克斯坦旅游,价格还很便宜。当时我有报名去乌兹别克斯坦的想法,但是同学劝我不要去“中东”,因为那里很危险。我想了一下新闻上说到中东,十有八九都是战乱,或者是外国人被绑架甚至被杀害,想起来就是一个很恐怖的地方。就算不考虑这些,中亚的自然环境感觉除了山就是沙漠,弄不好会在旅行途中遇难。总之,各种负面的消息让我止步,不敢踏上中亚之行。可是那个神秘的面纱始终吸引了我,让我一直想去看一看这个神奇的地方到底是怎么样,但是一直没有机会。
   虽然我自己没有机会去,但是我还是有机会“体验”了真实的中亚。年初的时候,我看到了好多旅行博主用各种方式进入中亚,有房车,有卡车,有自行车,让我通过他们的旅行了解了中亚的风土人情。其中朱志文的旅行视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朱志文是骑行界的传奇人物。早在2012年,他就辞职踏上环球骑行的征程中。十一年来,他走了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记下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像是继承了伟大的骑行家潘德明先生的事业,让人觉得潘德明之后还有潘德明。他除了记录了自然风光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外,还通过与当地人交谈,了解了很多当地人的生活,让人看着像是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一样。年初的时候,他宣布从北京骑行一年半到巴黎观看奥运会。当我得知他要前往中亚的时候,对他的旅行是充满了期待,希望通过他的旅行“实现”当年的梦想。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是很多国内的旅行博主进入中亚的第一站。一般情况下,博主们都是从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然后前往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城市雅尔肯特市,从那里再前往哈萨克斯坦的其他地区。按照朱志文之前进入哈萨克斯坦的博主,还有网友们的话,哈萨克斯坦的治安很不好,到处是酒鬼。一名骑行博主刚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时候,自行车就差一点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偷,晚上露营都被酒鬼吵得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这些信息让网友们为朱志文而感到担心,但是朱志文却一开始就展现出了经验丰富的环球骑行者的从容。他一到哈萨克斯坦边境就像回到家一样办理了一切手续和所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和车站上的人们聊了起来,看起来像是老朋友之间的交流,完全不像是刚进入异国他乡的旅行者。他在车站休息,在找“钱大爷”换钱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中文不是很好的哈萨克族大爷。他自称是来自中国,像是哈萨克族同胞。虽然大爷的普通话不太好,但是从他的神情和语态中能够感觉到对眼前这位同胞的关心。朱志文与他交谈,了解了当地的汇率、物价、通讯等方面的信息。之后,朱志文根据这些信息成功地找到了“钱大爷”。
   换好钱之后,朱志文开启了他的哈萨克斯坦的旅行。他离开车站后,骑着车进入了雅尔肯特的市区。与很多人印象中的伊斯兰国家的城市风格不同,哈萨克斯坦的城市带有浓厚的俄罗斯风格。居民的服装也更像东欧风格,可以看出苏联时期留下来的影响。城镇居民看朱志文也热情地打招呼,人们似乎也在此安居乐业。朱志文先是办理了手机卡。在手机店里遇到来哈萨克斯坦创业的同胞。经过几年的创业,小伙子的事业初具规模,日子看起来还不错,但是通过与他的交流,他也流露出了对家乡的思念。这也许是华人“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在他的帮助下,朱志文顺利地办好了手机卡。原本以为办好了卡后就可以像国内一样上传视频、直播,但是朱志文却发现哈萨克斯坦的网络很差,在国内可以轻松上传的视频,在那里要等很久才能上传。这让他感觉无可奈克。
   为了购买到生活所需的补给,朱志文到了当地的菜市场和超市。一个城市的市场(包括菜市场、商场)是反应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地方。最早的城市是人们交易剩余物品的市场上发展起来的产物,从另一个方面讲,市场是一个城市的镜子,反映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当朱志文进入雅尔肯特的菜市场的时候,我看到周围的环境很简陋,就像是90年代我国的菜市场一样。可是哈萨克斯坦毕竟是曾经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他们对菜市场的管理还算比较严格,并没有像非洲的菜市场那样杂乱无章。朱志文记录下了他在水果摊子买水果的经历。虽然现在英语成了全球通用语言,但是哈萨克人一般情况下只会说俄语或者当地的语言。这让朱志文很为难,只好用手势或者拿出计算器和商贩交流。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买下了水果。
   逛完市场后,为了买到更多补给,朱志文来到了当地的超市。他发现里面的情况完全与菜市场不同。超市环境整洁,管理细致,与发达国家的超市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还在于里面所卖的商品,尤其是食品方面。因为哈萨克斯坦是畜牧业发达,种植业较为薄弱的国家,所以商品中肉类卖得多,蔬菜类卖得少。比朱志文更早进入哈萨克斯坦的骑行博主曾经说过,进入哈萨克斯坦后以后只能吃到土豆和西红柿两种蔬菜了。尽管蔬菜卖得少,但是这也没有难倒环球骑行经验丰富的朱志文。经过细心的搜寻后,他还是找到了有卖丰富的蔬菜品种的货架,在那里买到了江西人餐桌中必不可少的辣椒。除此之外,他还发现酒类的货架占了超市很大面积。这让人想到哈萨克斯坦酒鬼多的传闻。这不朱志文一出超市的大门,他就被酒鬼缠住,无奈之下给他一些钱,将其打发走。购买完食品后,朱志文又在小镇买到了煮饭用的汽油,为后面的哈萨克斯坦之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等到准备好了需要的东西后,朱志文立马开启了他的旅程。像以往的旅行一样,他能露营就露营。这第一天他就雅尔肯特郊区的河边露营。他用国内带过来的食物和刚买来的食物做了一个丝滑的晚餐。之前,很多人都担心他会被酒鬼们骚扰得无法入眠,但是这一夜没有发生什么,只是他一觉醒来,准备乘太阳还小马上启程赶路的时候,遇到了几个来野炊的三个大汉。朱志文看到了他们拿着好多食物,他们热情地招待了朱志文。其中一个年轻人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个人就用翻译机对讲。这样四个人过了一次快乐的早餐。临走前,朱志文送了他们一个小礼物,表达了中哈两国的友谊。看了这温馨的画面后,很多人忘了之前听说过的在哈萨克斯坦几乎每个晚上都有酒鬼撒野,几乎到哪里都不得安宁的传闻。
   骑行了一段路后,朱志文来到了一个叫Koktal的小镇。在小镇的餐厅,他品尝了一下当地的美食。一个地区的伙食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我看到了店员给朱志文端来了大份的面条和面包。我听说过俄罗斯、中亚地区的伙食量很大,看了屏幕上丰盛的早餐后,感觉到了当地人的豪爽之情。除了品尝美食外,朱志文还乘机学习了简单的俄语。从那以后,他设法用自己不太熟悉的俄语与当地人交流。其中最有趣的是俄语里面中国叫“契丹”。一路上,朱志文介绍自己来自“契丹”,当地人都亲切地叫朱志文契丹人。我听了后感觉仿佛穿越到了大辽。想一下小时候看《水浒传》、《杨家将》、《天龙八部》的时候,我怎么都没想到辽国灭亡一千年后,我们却成为了“契丹人”。我想西辽的创始人耶律大石看了这样的情景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很多观众看到了这些趣闻后,感觉这一路上都会很平稳,但是我们大家都不知不觉地忘了朱志文正在行走的路是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国外。很快朱志文就遇到了麻烦。因为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们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和附近地区,经常会出现一大片荒无人烟的无人区。这给朱志文的补给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他离开Koktal镇后,一连好几天没有找到可以补给的地方,弄得有时候无法获取足够的食物和水。无奈之下,他只好节省食物,有时候也不得不在路边的河流取水,甚至他还舍不得扔掉发臭的鱼,将它做成臭鱼吃了。
   不过,有很多热情的人对他寄予了帮助。他在一片无人区行驶的时候,热心的哈萨克斯坦司机停下来车来,给他送吃、送喝、甚至送钱,即使朱志文表示不要,他们还是热心地把这些心意拿给朱志文。这也许是出于伊斯兰教的教义,也有可能是敬佩朱志文那种冒险精神。当朱志文到了一个小镇的时候,再次与入境时认识的卡车司机相遇。那卡车司机很热情地请他吃饭,就像是久违地见到老朋友再次相遇一样。还有很多热心的哈萨克人给予他帮助。尽管他们也很爱喝酒,可能是传说中的哈萨克斯坦醉汉,但是他们很清醒地知道在帮助一名勇士。除了哈萨克斯坦人外,当地的华人们遇到他的时候也给予了很多帮助。除了汉族外,还有很多在哈萨克斯坦的维吾尔同胞,让人感觉到各族儿女友好团结的美景。
   通过朱志文的视频中,我们也看到了哈萨克斯坦人民的生活百态。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哈萨克斯坦的博主,让人们看到了新媒体在哈萨克斯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兴起来。他经过一个小镇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男孩在夕阳的照射下追着他,一边骑一边交谈。当小男孩得知朱志文的经历后对他产生了敬佩,很多人都说也许未来他也会像朱志文一样骑着自行车环游世界。他在小镇寻找充电的地方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当地的民俗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热情招待下,朱志文参观了博物馆。这里收藏了从衣服、工艺品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跟随他的镜头,一同领略哈萨克斯坦的文化。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是一个印象的是一个叫“奥尔铁托”的玩具。这种玩具是木台上有一个小木马,木台通过细长的线与手提琴链接在一起,会随着演奏而翩翩起舞,看起来像现在舞蹈游戏里面的人物一样。我看了后敬佩古代哈萨克人民的智慧,几百年前就有这样高端的玩具,不仔细看也看不出有线链接它。
   离开小镇后,朱志文继续向哈萨克斯坦的旧都阿拉木图前行。当他到了离阿拉木图不远的Akshiy镇的时候,遇到了在哈萨克斯坦“北漂”的中国青年。他与朱志文一见如故,邀请朱志文到家里做客。在交谈中,朱志文了解到了青年是个摄影师,主要拍摄哈萨克斯坦的婚礼现场,未来还想在东亚的网络平台当网红。朱志文感觉到了青年在事业中处于迷茫的状态,介绍了一下自己多年旅行的经验心得。虽然两者做着不同类型的事情,但是两个奋斗者还是有共振的地方。听了朱志文的经验之谈后,青年似乎也在迷茫中又找到了一些希望,他送别朱志文离开的时候表示自己会努力,争取而以后搬到阿拉木图住。
   离开Akshiy镇后,朱志文很快就进入阿拉木图。刚开始进入阿拉木图的时候,因为语言问题和一名当地的骑行者发生误会。不过,他很快调整心态,在阿拉木图休整了几天。在休整期间,他逛了城市。阿拉木图看起来像一个现代城市,颇有俄罗斯城市风格。与印象中的游牧民族不一样,哈萨克人富有艺术感。正好朱志文参加了大学举办的文艺活动,一眼目睹了当地人多才多艺的表演。在阿拉木图,他也看到了外卖服务,还和会懂一些广东话的外卖骑手聊天。在休整期间,他也到了阿拉木图附近的山爬山,看到了像瑞士风光的风景。看到这一些后,观众们也了解到了哈萨克斯坦近年来的经济建设成果。
   休整之后,朱志文又踏上了骑行之旅,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吉尔吉斯斯坦。离开了繁华的阿拉木图后,朱志文又回到了荒无人烟的荒漠地带。他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高速公路上。与国内的高速公路走一段有设备齐全的服务区不同,哈萨克斯坦的高速公路的服务区的设施简陋,连最起码的遮阳避暑的亭子都没有,像朱志文这样的骑行者只能在曝晒中“休息”。那几天正好是哈萨克斯坦最热的时间,白天气温达到41℃,光是站在那里都能把一个人晒成肉干。在这样的环境中骑行,朱志文的体力消耗很大。更严重的问题是哈萨克斯坦处于半干旱气候,路上很难获得饮用水。要不是捡起路边被丢弃的矿泉水,还有好心的司机的救济,朱志文可能会倒在路上。事情往往是祸不单行,经过几天烈日的暴晒后,朱志文又迎来了暴风雨的考验。那一天,他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正好遇到了暴风雨。尽管他曾经也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暴风雨,但是这种热完后被泼了一身的冷水,还是让他体会到了“水深火热”的感觉。
   可是希望往往在绝望的隔壁,当朱志文经历了无情的暴风雨的洗礼之后,他看到了人间的美好风景。雨停了之后,乌云渐渐地驱散,在地平线上出现了鲜红的晚霞。明亮的红光照射了他的脸,让他看到大自然的美丽。朱志文看到这美景后立刻使用了无人机航拍。他用高清的摄像头记录了这一独一无二的美丽时刻,在屏幕中鲜红的红霞无限地在地平线上展开,宛如红色的窗帘挂在天空中一样,看着像是永远都望不到的彼端一样。无数观众透着手机屏幕称赞着这一美景。我想他们也应该和朱志文一样永远记着这一美丽时刻。
   经过暴风雨后,朱志文继续向吉尔吉斯坦边境前行。在离边境不远的一个小店,他遇到了一名自称是离开东德三十四年的德国骑手。他也在环游世界,骑行年龄达到十七年,还到过像伊拉克这样处于动乱中的国家。两人交谈甚欢,彼此之间了解了很多事情。德国骑手表示自己犹豫要不要去阿富汗骑行。朱志文鼓励他,认为现在的阿富汗和以前不一样,应该要以新的姿态去面对新的形势。也许是朱志文的话让他茅塞顿开,德国骑手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共 23541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环游全世界,是许多人心中的梦想,而朱志文却用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去践行自己的理想。他十一年骑行了四十九个国家,这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要行动起来有多难,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有那么一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克服所有的困难,当他们做到了极至时,世间所有的困难都会为他们让路,同时人们也会为他们点赞,他们是一群让人敬佩的人。朱志文就是其中一个,在我国现在物质条件还算优越的条件下,他为了理想放弃舒适的生活环境,甘愿吃苦,挑战自我。文章讲述了朱志文骑行旅行中亚四国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给读来带来不同民族的异域人文风情,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美食,既让人开阔了眼界,也让人长见识。这条新丝绸之路是当代青年朱志文徒步丈量着,让人震撼。虽然骑行途中困难重重,餐风露宿成常态,还面临着各种意外和灾难,物质断供,稍有不甚还会遭遇不测,其艰苦条件一般人难以承受。朱志文凭一腔热血和顽强的毅力排除了旅途中的万难,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享受骑行途中的乐趣。践行“读万卷书,行万理路”的壮举。他的行动也许不被人理解,我们可以在他写的诗中找到答案,环球骑行十一年,逐梦穿越七大洲,坚守初心贯始终,不负韶华亦甘甜。再精彩的按语也不及这篇文章给读者诠释的内容。祝朱志华不负初心,得偿所愿,旅途顺利。一篇不错的随笔,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乐歌        2023-10-08 14:00:53
  朱志文骑行在50多个国家间,什么语言都会一点点,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法语,不会的就打手势,会的就手口并用,如此之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堪称中国跨国长途骑行第一人。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