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炊烟,我生命的烟火气(散文)

精品 【晓荷·暖】炊烟,我生命的烟火气(散文)


作者:一棵艾蒿 秀才,104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46发表时间:2023-10-14 10:57:22

最近以来,我是那么固执地喜欢回忆儿时的物象,比如农具,比如牲畜,比如田野,比如河流,比如炊烟。如今,我居住的小城市全部是钢筋水泥构造的楼房,而且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由最初的四五层楼房,到如今的二十层,三十层。这些楼房拔地而起,直耸云霄。一个小城,开始有了二环,三环。白天,这些楼房静静默立着,仿佛没有一点生气。只有到了晚上,从楼房那些窗户里透露出来的灯光,才能感受到人间的一点烟火气。我有时候特意站在刚刚建起的那些几十层高的楼房下面,仰脸往上看去,看着看着,突然产生了一种幻觉,有一些炊烟从楼房里冒了出来。我看到了袅袅升腾的炊烟,超过了楼房的高度,它们悠游自得,缓慢散开,慢慢消失,然后融入到蓝天里。
   在城市里,我们是看不到炊烟的。是的,整个城市,除了小区里的绿化带,街道两旁的法桐,塔松,公园里的花花草草,看不到一缕炊烟。当然,城市里不可能有炊烟的,炊烟只有在乡下农村里才能看到。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农家的炊烟心存敬畏。难道这看上去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炊烟,还有什么值得敬畏的吗?是的,在我的瞳孔里,它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炊烟,而且是每家每户都有的,从来也不被农家人看中的炊烟,却是我童年难以忘怀的一道诱人的风景。
   在我的记忆里,我童年和少年的时光有很多时候是跟炊烟联系在一起的。我小的时候,家里面经常断炊,断炊的农家是没有生气的,我们当然盼望不再断炊。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我都会看一眼我家的烟囱,当烟囱冒烟的时候,说明母亲正在家做饭,这时候我的心情就非常愉悦,我知道我回到家就可以吃上热菜热饭了。尽管,那个年代吃的是窝窝头,玉米饼子,但我从来没有吃够的时候。母亲的饼子做的非常好吃,她想方设法要在玉米面里掺上豆面,这样做出来的玉米饼子就暄软,香甜。
   在厌恶官场,生来就喜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陶渊明眼里,炊烟袅袅升起的地方,就是让自己感到心安的归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他的笔下,炊烟是那么美好,恬静,可以想象,陶渊明一定是喜欢炊烟的,他每天要与嘉禾泥土打交道,他下田劳动,挽着裤脚,在田里种豆,因为杂草丛生,豆苗很稀,他一大早就到地里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来才扛着锄头回家。那时候,家家的炊烟早已停息。他在回家的路上,一定是饥肠辘辘,他走在那条小路上,由不得会看一眼炊烟升起的茅屋。
   于我而言,炊烟升起的时候,一定是母亲在忙碌着烧火做饭的时候。那时候感觉不出母亲有多么的辛苦,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的辛苦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最难忘怀的就是母亲在天冷时,一天要给我们做三顿饭。母亲每天都要早早起来,洗完脸就开始忙着做饭,母亲喊我们起来,因为天冷,我们都不愿起来,母亲喊了几句,就不喊了。她一个人在地上忙。一会儿去院子里,一会儿回到屋里。我们家的烧草都垛在后院,母亲去后院把草取来,在锅灶里点上了火。这个时候,我们家的烟囱开始冒出了炊烟。
   我们家的炊烟有时候是浓烈的,有时候是舒缓的。因为母亲着急时,会大把大把地往锅灶里填麦根草,房顶上的烟囱就冒出滚滚浓烟。有时候我还特意去院子里,看袅袅升起的炊烟。那些炊烟互相拥挤着,迫不及待地从只有一匝粗的烟囱冒了出来。无风的时候,它们恰似一根烟柱,上升,再上升,直到筋疲力尽,才缓慢散开。有风的时候,它们一出烟囱,就被风刮向一旁,只呈现几秒钟的扁平形状,便烟消云散了。
   待我们家锅里的水开了,锅灶里的草就无须填那么多了,房顶上的炊烟就变得稀薄了。饭快煮好了时,母亲又一次喊我们起床,我们不得不起来了,我们开始洗脸,因为水缸里的水凉,我们不愿意用凉水洗脸。这时候我们就发现,母亲已经在锅里放一盆水,我们听见母亲说,洗脸水在锅里。掀开锅一看,果然有一盆水在锅里温着。我们洗了脸,母亲也把饭做好了。母亲掀开热气腾腾的锅,家里立时有了烟火气。母亲催促我们赶快吃饭,饭后好去上学。母亲还要刷锅,喂猪,家里还养着一头猪。喂完猪,母亲简单打理一下自己,就去上班了。母亲会踩缝纫机,在村里的缝纫组上班,要按时按点去,按时按点回,不能晚去,也不能早回。天寒地冻时,我们家的水缸都结了一层冰。母亲要把那层冰砸开,才能舀水做饭。记得下大雪的时候,我们家窗户上的玻璃结了一层冰花,母亲在院子里扫雪,我们龟缩在屋里,用被子蒙住头。那时候父亲不在家,在外地工作,所有的事情都要母亲处理,所有的活都要母亲去干。屋内没有炉子,更谈不上暖气了。屋外气温降到零下十四五度,屋内气温也在零下几度上。我们穿衣服时,因为怕凉,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母亲见我们不愿穿冰凉的衣裤,就在锅灶前点一把火,挨个烤热我们的衣裤,烤热一件,赶紧让我们穿上。
   火苗冒出的少量炊烟,一部分进入到灶膛里,一部分扩散在堂屋里。这样,屋里的烟火气就更加浓郁了。
   锅灶点燃的时候,正是炊烟最集中最旺盛的时刻。我喜欢看炊烟,尤其喜欢从远处看,对童年时期留下的炊烟印象尤为深刻。写《大地上的事情》的苇岸,观察过日出。他说,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我计算了一下,大概也就是这么长的时间。我只观察过一次,然而我却观察过多次炊烟的升起。从母亲点燃麦草开始,到炊烟从烟囱里升腾起来,时间是很短的,也就是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如果是刮北风,速度还要快,十多秒钟就看见了炊烟。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父亲离开我们也快有五年了。每每看见炊烟,就自然而然想到了母亲。
   母亲是点燃我生命炊烟第一人。她让我接触到炊烟,让我知道和了解了炊烟,不仅仅是身体的接触,更是精神的接触。烟囱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能勾起人内心情感的缕缕丝线。炊烟是属于乡土,属于大地,属于乡情,那家家户户冒出的袅袅烟柱,织成一条乡情的飘带,缠绕着村庄,缠绕着每家每户,缠绕着每一个人。炊烟不是乡情,但它像乡情一样若隐若现地把整个乡村联系起来,让每个人都能闻到彼此的烟火味道。
   在我的认知里,炊烟已经化为了一幅画面,一种风情,一种象征,一幅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几十年来始终萦绕在脑海的炊烟,在我的记忆深处不断地升腾,不断地变换,不断地挽留,不断地飘逸,呈现出来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共 24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炊烟,在农村最正常不过,但在老师的文中,如此细致细腻地描写炊烟,让我又想起了孩童时期,母亲烧柴火时的岁月。老师在对炊烟的描写中,从时间,风向里,给我们呈现了一片农家做饭时的情景。尤其在描写小时候冬天太冷不愿起床,怕洗冷水,穿衣服太凉的细节上,尤为到位。然而现在生活在城市,你很难看到炊烟的产生,在这钢筋混泥土的城市里,一座座文明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将烟火赶到了久远的记忆。从老师的涓涓细笔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儿时的怀念,以及对母亲,父亲的的思念。全文语言流畅,引人深思,写出了乡村农家的烟火气息。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022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10-14 10:57:41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2 楼        文友:何叶        2023-10-22 20:22:12
  恭喜吉祥哥精品!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