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父亲(小说)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句话在她没有读书以前是认可的,当她认识字以后;当她上了学之后;当她能看书的时候;当她从课本里去找答案,看到父母的爱是什么?她开始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
当她与哥哥发生冲突的时候,父亲永远不会替她说话,当父亲从外面拿回来一个礼物的时候,父亲说永远不是她的,因为她是女孩,就不可以跟哥哥争辩。有一次父亲拿回来一个笔记本,父亲给了哥哥,她哭着想要,邻居一位周大哥听到她的哭声出现了,她永远记得这位大哥的名字,周大哥回家里拿来一个笔记本,是塑料皮套,是一个很精美的笔记本,她打开看到上面写的是:送给牛老师。
牛老师是周大哥的爱人,周大哥是厂里的英雄。
厂里发生过一次火灾,周大哥因为抢救物资,受伤住院,那段时间正是他爱人刚生了孩子,孩子有八斤多,刨腹产,需要照顾。厂里派了职工来挑水做体力。那段时间她每天去周大哥家扫地,打扫卫生。
当她需要开家长会的时候,父亲从来没有去过,父亲以忙为理由,事实上,父亲认为她的学习不够好。每次家长会,都是哥哥去,她的家长永远是哥哥。
当哥哥闯了祸的时候,她永远是那个最“遭罪”的人,父亲会把哥哥所有的错误怪在她身上:“你为什么不检点你哥哥?你为什么不看着你哥哥?让他跑了,你出去找他吧,你找不见他,你也不要回来。”
每次哥哥犯了错,怕挨父亲的惩罚,就会跑出去,哥哥跑出去的结果就是父亲会找她算账,哥哥的错,她永远脱不了干系。
为了减少父亲对哥哥的惩罚,她常常需要顶罪,她只要承认那些错误都是她犯的,这样她就不用出去找哥哥,因为她出去永远找不回来哥哥。宁可受父亲在家里关小黑屋的惩罚,也不想风吹雨打了。
记忆中,她小时候说话会结巴,不是她天生会结巴,是父亲问她的话她答不上来,父亲就会说:“问你什么都不会说。”
当他跟父亲说:“爸爸,你不要让哥哥去买东西,哥哥拿上钱,不买东西,都是他买了他喜欢的东西,他去了商店了本来商店门开的,回来说,商店关了门了。妈妈让他打醋,他永远都说商店关门了,妈妈问他要钱,他说丢了。”
父亲从来不会听她说话,只要她一说话,父亲就会说:“家里的事,没有你说话的份。”
哥哥只要犯了错,父亲总会从她这里找原因,这个时候,才有她说话的份,只有这个时候,父亲才给她说话的权力,她又答不上来,这个时候,她在父亲眼里就结巴了,父亲会说:"问你话,你永远回答不上来。”
哥哥犯错,她怎么能制止了,哥哥要往出跑,她怎么能拦住,哥哥偷拿家里的东西去卖,她怎么能知道,只是哥哥事后会告诉她,他又卖了家里什么东西?她不能出卖哥哥,如果出卖了哥哥,她更遭殃。如果不出卖哥哥,哥哥还会跟她说实话,哥哥有时也会为她说话,教她怎么对付父亲,教了她也学不来。
她认为帮哥哥顶罪似乎是划得来的事。反正爸爸永远不会听她说话,她也试图跟爸爸说:“爸爸,哥哥每次错了,跑了,回来了,你也不再追究哥哥的错,哥哥一直就会犯同样的错。”“你多管闲事,这是你该管的事?”
爸爸看似惩罚哥哥,她感觉实际上惩罚的是她。
哥哥跑了,爸爸总是让她去找,她又找不见他,只能在外面风吹雨打漂泊。只要哥哥不回家,她也不能回家。
往往是哥哥已经回到家了,她还在外面不停的找哥哥。
每次都是邻居看到她还在外面找哥哥,见了她说:“你哥哥已经回去了,你不用找了。”她才能回家。
父亲是个工作狂,在家的时候很少。但是很少的时间,也是她认为最难挨的日子。
有一次,父亲在家里修家具,需要的工具就在他身后,他用了放在身后,父亲忘了,父亲知道她今天不上学,在家里。父亲就会喊她过来,当她过来的时候,发现父亲要的工具就在他身边,她跟父亲说:“爸爸,你要的钳子就在你的身边,你为什么还要喊我过来,我正在看书。”
“大人让你干啥你就干啥?”
父亲只要在家,她哪也不能去,必须守在父亲身边,听父亲使唤,如果偷偷出去玩,回来就等惩罚吧!所以她只要听说父亲要出差,她就非常兴奋,父亲走几天,对于她来说,是她兴奋指数的多少?
当父亲真正离开她的那一刻,她一滴眼泪也没有掉,嫂子让她哭,她哭不出来,有一天朋友说:“你们的父亲走,儿女没有一个哭的。”
反正她是哭不出来。
父亲走后的许多日子,她也在伤心,但是她找不出,父亲临走她不哭的理由。
当她遇到每一次苦难的时候,她知道都是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帮她解决,她从来没有感受过有血缘关系的人为她去排忧解难。
当她第一次在工作单位出了差错,她至今都记得是食堂的那位师傅,帮他解难。
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差错。她的工作看似父亲帮她解决,实质上并不是,父亲身边的一位同事,为了还父亲一个人情,特意提出要给她解决工作。她的同事待遇都得到了解决,唯独她没有,因为父亲做了“手脚”。她的领导发现了这个问题,都为她打抱不平,她也得到了领导的支持,一度时期,她收到了极好的待遇,父亲知道了,又找到了“剥削”她的机会。明明在父亲眼里,不能让女儿比儿子收入高。问题老天爷总是爱管闲事。父亲不相信天意,他只相信人定胜天的道理。
进入工作岗位两年,她遇到了那位曾经帮助过她的贵人,她认出了食堂师傅,至今她记得这位师傅为她的伸手相助。她默默为这个好人祈祷,好人一定会有好报。
婚后一个月,她回到娘家,父亲说:“你要每月给家里交钱。”父亲给她定的钱数是她三分之一的工资。
她与堂姐在同一个月结的婚,她见到堂姐问:“叔叔让你往家里交钱吗?”
“他们挣得比我多,不需要我交钱。”
“我爸爸和你爸爸挣得一样,也比我挣得多。可是我爸爸需要我给家里交钱。我妈妈说,农村女儿要给哥哥换亲,我们又没有用你换亲,只是让你往家里交钱。”
在妈妈眼里,不用换亲,已经是很优待她了。母亲说:“现在遇到好日子了,遇到灾荒,父母还要吃儿女了。”她庆幸父母没有吃她肉呢?父母没有吃她身体的肉,吃的是她物质上的肉。
“爸爸妈妈,你们需要做什么,我可以给你们花钱。”
“这就不是花钱的问题,你给了我们钱,我们自己会花。你挣钱就应该每月给家里用。没有任何理由,你给你哥哥资助是理所应当得。”
“妈,我哥哥的生活条件不比我差,住的房子比我大呀!为啥需要我给他们花钱。”
“你是女儿,你就应该为娘家资助,你每个月的钱,就应该给了娘家,我们养你干啥?”
她知道他就是父母的印钞机。时刻给娘家奉献,毋庸置疑。
婚后几乎每个月,父亲都会到她的单位问她借钱,钱都是用来赞助“穷苦人”,给同事,给邻居,只要一看到父亲那张脸,她知道又得出血了。
父亲的工资是周围邻居最高的,为了显示他的优势,他会去赞助身边的人,他的钱永远不够他赞助,他就会想到女儿,父亲退休后,每天就是奔波问女儿借钱。说是借钱,上半个月还钱,下半个月借钱,每个月都会保持的借钱状态,似乎父亲不问她借钱,日子过不下去。虽然她每个月都会给家里钱,那些数字在父亲看来,都是微不足道。
哥哥买大房子,问父亲要赞助费,父亲直接给她打电话,说:“给你一周时间,把你手里的钱都拿过来。”
她纠结了一周,如果她都给了父亲,她知道那是肉包子打狗。一周后,她跟父亲商量:“爸爸,我想给自己留一半,我住的房子不大,也想换大房,我们马上要换房。”她也不知道父亲怎么就能知道她手里的钱数,父亲开口说的数字,恰恰就是她手里的真实数字,可以想象,父亲每天煞费苦心的去计算她的工资。
放下电话后,他以为父亲理解她了,同意她的说法,很快她接到大嫂的电话:“你放心,我和你哥不会听爸爸的,永远跟你来往。”
当她过了一个月之后回到娘家,一进门父亲就说:“你说的钱数,带来了?”
从父亲种种行为,她质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哲理,是不是真理?
她永远是父亲眼里最狠心最大逆不道的女儿。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