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读《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赏析)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各俱意味,各俱哀伤。可谓把人的心神摄到炉火炙烤,我在想一支香火的毁灭,它所经历所有人性的考验,在那灰雾蒙蒙的雨天里,《第一炉香》的上海女孩薇龙走在香港的半山公寓的山路上,那场淋湿她旗袍的大雨,她脱掉鞋走回姑母家生的那场大病。
雨是值得警醒的敲打,而置身之中的她却仍在寄望着那个叫乔琪的男子,那个不会回头的浪子,根本不会说谎毫不顾忌她感受的人。薇龙的年轻与她的涉世未深成正比,虽然她生活在声色犬马的姑母家中。但她仍然天真的认为自己的付出可以唤回乔琪的心。
命运早就在各自生存的土地埋下了种子。乔琪的家庭虽富裕,但子女众多,他并不受父亲所重视。虽在香港上层社交圈出入,没有金钱的来源,婚姻看上去苍白无力,正如同他所说的自己只配招个附马。
薇龙始终无法舍弃她对乔琪所谓的爱情,她卑微的爱着,在交际场混迹多年姑母的支配下,丧失自己的人格,从最初的女学生,一步步深陷名利场,不得不说这是从虚荣到诱惑渐入“佳境”的由来。
姑母是掌控人心与人性的幕后黑手,她深知物质、美丽的裙裳、以及闪耀着追逐的目光对一个初涉人世的女孩是多么吸引。薇龙的衣橱,就如同她丰富而空洞的一生,注定要被那些虚无飘渺的美耗尽,注定她会深锁在这样一个狭隘无光的世界里,无法看到尽头的四壁里穷其一生。
阅读张爱玲的文字,字字句句像是在穿透一个人的灵魂,它的无力与抗挣就像断翅的蝴蝶,被一场雨水飘打着。我的内心满是心疼与怜悯,又有些怒其不争,一个善良的女子为了一个浪子与蛀虫“终”其一生。
她的结局,张爱玲并未写尽,但勿需尽言,那从冰冷的熄烬中,从那个男人毫无愧意的话语里,已不言自明。
《第二炉香》很简短,一样的香港,这里讲的是个男子爱恋一个他认为纯如天使般的女孩愫细,我在猜想张爱玲取这个名字的意图,愫细。
一个白得敏感不容触踫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即使在经历婚姻亦是不谙世事,弄巧成拙将可怜的男主罗杰陷入了众人茶余饭话的笑柄,成了他此生最大的悲哀。
愫细姐姐婚姻的离异,就在暗示着罗杰悲惨的结局,她们出生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下,受着相同的影响。这是中国早期闺阁女子对婚姻知识的馈乏,单纯而无知的错将婚姻生活设定成一个男人的丑陋行径。
堂堂的中南大学教授从此被世人所不耻,原本的生活轨迹被自己美丽的妻子所扰乱。甚至愫细的母亲还在他周围的朋友中渲扬。利口如刃,它在无情的把一个正常生活的男人推向深渊。
我相信张爱玲是深深同情这个带有浪漫情怀去憧憬他妻子的男人,他宁愿傻傻的爱着这个单纯如纸的女子。文中的愫细一家三个女子因她嫁娶而哭泣,因此也为罗杰的未来埋下了伏笔,这便是场预示,是他即将失去美好生活的影子。
这是场戏剧,是骤然离场的冷却。如果他遇到一个思想成熟的女子,如果他没有单方面把她想得太好,如果那个女子懂得隐忍的,那么一切又将是另一种结局。
不说那是百花盛开的美好,平静也值得喜乐。婚姻的个性大多始于家庭背景,有前车之鉴姐姐的离异,后者似乎得到了召应。
这是罗杰的不幸,不幸的霜雪向他扑来难以躲闪。他是个英国人,在中国执教了十五年,没料到最后竟是婚姻葬送了他的一生。并非所有婚姻都会绝于箭下,只是愫细掀起的风波先是让他失去了工作,后又失去对生命的向往,他没料到,那个最美的女子竟然是一张索命符。
当这不幸发生,愫细麻木的心一无所知,她所缺失的家庭教育让她根本无法体会到别人的痛苦。
张爱玲最后用一场簌簌的雨,来倾诉罗杰内心的悲凉,他在不断回想着往事,满山的杜鹃花和热闹的木槿花,以及山风、海风,他十五年来按步就班的生活,悠闲自在,守分守已。可只因对婚姻选择的错误,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
工作、婚姻、生活都需要一块养分的土壤,而一旦这土壤干裂、枯萎、没有光芒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若只剩一炉香的黑暗,那也便是到了世界尽头。
张爱玲用一壶烧沸的开水来形容他的内心,煎熬与挣扎,渴望冲破现实的禁锢可最终内心的花小了,短了,灭了。那一炉香淡下去,灰冷了。
这是旧上海的缩影,是上世纪人们所无法跳跃生存空间的苦闷。同一炉香,同是为着一份情感而奋不顾身,在他们各自的世界里,有着他们对自己所认为爱的认知。
不论对错,却有着相似的结局。爱而不得,只能说执着的本质没有错,但是方式却错了,一厢情愿的描绘着一抹青烟,描绘着旧社会人性无法穿越的丑恶。
一炉香的燃烬是压抑和压迫的,它被想要飘升,想要燃得更亮,现实如一倾盆冷水瞬间浇灭了火光。灰烬被踩在世人脚下,被踩在爱人脚下,被踩在黑暗的脚下,默默的,默默冷却。期望,在下一世轮回里,有一缕光能留住他们的影子,在下一世他们能遇见所见,能随愿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