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家不藏金(微小说)
“家有万贯,不如一善”这是本家六世祖传与家族的一句话,至今家族子孙仍铭记在心。
六世祖谢维仕,号辅臣,生于道光九年,居南江县关路口老家山,幼时好学,勤奋耕读,清道光恩进士。
维仕家庭姊妹众多,家境经济拮据,道光二十九年,维仕不顾家人反对,弱冠弃读理家。咸丰元年,维仕不辞辛劳,背上干粮盘缠,踏上蜿蜒曲折的米仓古道,步行三百余华里,前往陕西汉中,学习熔铁冶炼技术,决心以发展实业改变家境。
半年后,维仕艺成归来,全面掌握了熔铁冶炼技艺,从铁矿石、焦炭选取,炼铁炉垒建,高温冶炼方法,铸铁模具制作。
咸丰年间,国力贫穷,民不聊生,开办铁厂,谈何容易!
维仕通过反复考察,把铁厂开办地址选择在距老家山十余里的大毛坡,这里有丰富的铁矿石和煤矿。没有资金,向家族人氏筹,向亲戚朋友借,没有劳力,率兄弟姊妹、亲朋好友干。在这块不毛之地开山平坝,搭建厂房,垒石建窑。一个冬春,铁厂初具规模。当红彤彤的炉火燃起,涓涓铁流从炉中流出,大山沸腾了,人们争相涌向铁厂,翻看着乌黑的铸铁。面对第一批出炉的铸铁,维仕并不急于出售,他首先察看铸铁质量。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似完好的铸铁,维仕通过锻造看出了毛病,一是还含有少许杂质,二是铁质硬度和耐磨性不够。维仕找出了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鼓风机风力不足,铁矿石中的杂质氧化与焦炭反应不完全。为了增强铁块硬度和韧性,又加入了铜、锡等适量金属元素。
通过数次改进和实验,质量问题迎刃而解。为方便山里百姓能购取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铁制器具,维仕带领兄弟把生产出的铁加工成犁、铧、锄、刀、斧和锅、瓢、盆等人们急需的生产生活用具,且价格只有当时市场的半价。山里人观赏着件件物美价廉铁制器具,纷纷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维仕能干。大毛坡铁厂从此名声响彻川北及陕南方圆数百里,年收入数千银两。
维仕从小过足了苦日子,有了钱从不贪图享受、奢侈浪费。子女个个苦读诗书,成才立业。长子廩生登华,次子廪贡登台,三子九品登魁,四子职员登甲。谢氏一家在当地成为名门望族。
维仕嘱托子女,让大家铭记这样一句话:家有万贯,不如一善。维仕把盈余的钱并不留于子孙,而是用来修桥拓路、周济乡邻。同治兵燹,匪徒放火焚烧关路口场镇,维仕捐钱捐粮,督办军米,练团靖地,三费恤民。明江河水湍急,关路口两岸村民常被洪水阻隔,涉河溺水者常有之。维仕捐款修路搭桥,修筑便民桥五座,修建石梯便民路二十余公里。1877年,光绪丁丑年间川陕大闹饥荒,维仕目睹灾民,心急如焚,在关路口场镇置锅煮粥熬药,赈济灾民,置棺椁,掩埋尸骨。其“家不藏金,行善积德,焚劵让租,刻书警世”的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光绪戊子年(1888年)冬月,维仕祖去世,只留存瓦房十间,没给子女留下一点钱财,连自己的墓碑都无钱建造,直至去世二十年后,子女筹钱,在漂草湾的安葬之地,立下一块简易的墓碑,至今保存完好。
南江晚清举人董策宸曾不胜感慨:维仕公慷慨负义,乐善好施,真吾蜀之罕见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