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香】游颐和园(散文)

精品 【雅香】游颐和园(散文)


作者:孟丽华 白丁,7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67发表时间:2023-10-27 18:15:21
摘要: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为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静明园、静宜园、颐和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北京大学)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

北京颐和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神驰的名字啊!2023年5月15日那天下午,我终于如愿以尝来到了这座五A级的著名的清朝皇家园林——颐和园,一睹其秀丽风光,神奇景色。也总算了却了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一个夙愿。在没游园之前,在此我先介绍一下颐和园吧!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为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静明园、静宜园、颐和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北京大学)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记得5月15日中午,我们来自全国各地到北京来参加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全国第三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颁奖盛典】的50位作家、诗人,在北京市海淀区北五环【尚府一品】“烤鸭京味菜”用过午餐后,在南国文学作家学会主席、南国文学社总社长、总编卢小夫先生的带领下,在导游小姐的引导下,我们一行人整整一下午游览了颐和园,我们徜徉于世界著名的书画长廊,漫步于昆明湖畔...... 直至傍晚时分采风活动才结束,旅游大巴把我们送到了北京西站,大家在此依依不舍挥手告别,各奔他乡......
   距那次颁奖盛典和采风活动时间过去虽然有两个多月了,可每当想起那次游颐和园的情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还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下午一时许,一辆满载着全国各地作家、诗人的旅游大巴缓缓地在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门口停了下来。我们陆续下了车,排好队伍迫不及待地怀着欣喜的心情走进了这座蜚声中外、闻名于世的清朝皇家园林——颐和园。一进“颐和园”的大门,激动和好奇心驱使我不停地向四处张望,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好像是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水彩画在我眼前一一展现。
   五月的北京城风和日丽,白云舒卷;五月的颐和园春光烂漫,景色宜人。那日的北京正是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花草树木,蓬勃茂盛,葳蕤生香,扑面而来;亭台楼阁,水榭庭阑,造型别致,巧夺天工;青松翠竹,白杨绿柳,古榕怪柏,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在众多的建筑群的掩映下,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若隐若现;罕山奇石,明珠宝物,丹花碧叶,钢塑小品,秀珍盆景,设计精巧,相映成趣;桥梁栈道,雕花小径,九曲回廊,休憩长椅,擎天立柱都无不在在装点和烘托着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庄严古扑,典雅大气,高端豪华,精美绝伦,气势雄浑。颐和园的景致,叫我好生喜欢,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就看见正门的门楣上挂着一个牌匾上书三个鎏金大字:“颐和园”。书法显得高端大气,浑厚遒劲,出手不凡。据说题园名的这位叫严寅亮的书法家当时就得到老佛爷的赏识。看到颐和园三个大字,真的是令人赏心悦目,如沐春风。我们来到的地方是颐和园的东门,身处此地,不禁想起了清朝末年八国联军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慈禧当时修这个东门的寓意很明显,就是“东山再起”的意思。
   走进颐和园,我无处不感受到这座皇家园林它规模宏大、精美绝伦、独一无二的存在;我无时不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氛包围着我,吸引着我,感染着我,熏陶着我。也可以这么说吧,颐和园,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园林本身的内涵来讲,都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聪明和才智。这里的一亭一榭、一花一叶、一廊一柱、一山一石都蕴藏着故事,乾隆皇帝送给他母亲的大礼福山寿海:山如蝙蝠,海若寿桃可都在这颐和园里啊!颐和园真可谓是一步一景,到处都是文化。别的先不说,就单说说这颐和园大门的台阶吧,就很有讲究。往上走是九级台阶,意味着可上九天揽月;往下去是五级台阶,意味着可下五洋捉鳖。这就意寓着九五至尊的意思。进门时,皇上走中间大道,文武百官走两侧,可见气势、排场、都十分讲究。都显得那么气势宏大,排场气派,大有来头。抬眼望去,大门两侧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两尊威武雄壮的狮子了。这时,我看到很多人已经举起相机、手机等开始进行拍照了。而此时的我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的样子,不是没有可拍照的,而是需要拍照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此时的颐和园内游人如织,人山人海,无数个导游旗在我们的头顶上晃动,集体身着不同颜色服饰的各个旅游团在其各自导游的引导下在密集的人群中穿梭前进......园内,景色如画,人流如潮,川流不息,声音嘈杂,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大家快到这儿集体合个影吧!”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于是在卢小夫社长的组织下,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们好不容易挤出了一块有利地形,大家在带有颐和园字样的牌匾下一个挨一个站好,准备集体合影留念。那天天气暴热,大家都穿着夏装,我那天正好穿着白色纱料上衣,当时照相时大家都一个接一个挤挤挨挨地站着,起初大家光顾着排好队抓紧照完相再去游园啦,当时也没注意到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等照片一出来了放到网上一看,哇!这才发现穿白衣服的七个人全跑到二排来了,冷眼看上去二排白花花的一片,挨着站着的那几个人(李福云、汪洋、卢小夫、孟丽华、袁忠、刘天德等)清一色都是白衬衫、白上衣,哇塞!真是神了!只见照片上的全体老师,每个人都春风满面,笑脸盈盈,大家欢聚在一起的样子真像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接着,我们来到了仁寿殿和乐寿堂参观,刚进入仁寿殿就看到一个巨大的寿星石,这个寿星石特别像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仿佛微笑着迎接八方来客,四海宾朋。再往里面仔细看去,看到一座铜铸的巨大的神兽,神兽就坐落在仁寿殿门前,后来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个神兽就是传说中的麒麟,这个麒麟放在仁寿殿门前,叫作镇殿;就像刚才我们在颐和园门口看到的那两座狮子,它就是颐和园的镇门;接着导游继续不厌其烦地对我们讲解着:大家再往远处的山上看,我们看到的山上放塔,那就是镇山;待会儿我们游西湖时会看到水边放水牛的地方,那就叫作镇河。我一边和大家一起观赏着周围的风景,一边听导游详细介绍着这里的典故和各个景点的概况,感到大饱眼福,收获满满。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心想此番来颐和园一游,真乃不虚此行耶!
   说话间,我们又来到了慈禧住的地方乐寿堂参观,说到乐寿堂。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孔子在《论语》当中讲到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由此使我联想到古诗中描写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还有崔颢写的“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等名句,眼前的乐寿堂,与颐和园的山水景色融为一体,不由人浮想联翩,遐思无限......
   我们随着游人的脚步来到老佛爷的住处乐寿堂,在这里我看到了龙和凤的雕塑,龙的样子是卑躬屈膝,首中无珠,意寓着手中无权的意思;再看那凤的姿态却是昂首挺胸,脚下踩的是山峦湖海,这意寓着什么呢?明眼人一看就知谜底:那是万里江山啊!乐寿堂前面还有六个摆件,分别是鹤、瓶、鹿、玉兰树、海棠树、柿子树,意寓着六合太平的意思。论起来这六个摆件的意义也各有不同。鹤就是和的意思,意寓着家和万事兴;看到的那个大花瓶,也很特别,只见上面放的是瓶子,下面放的则是案板,意寓着平平安安;鹿是回头鹿,意寓着俸禄;旁边长着玉兰树还有海棠树,意寓着金玉满堂;再看那边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柿子树,意寓着万事如意。
   参观完了仁寿殿和乐寿堂,我们也陆续参观了与慈禧住处乐寿堂只有一墙之隔的李连英的住处永寿斋,从中也了解到了这个“篦子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御赐受两次宫刑的太监了,也了解到了李连英之所以由一个小小宦官一下子升到皇宫里的二品大员,是因为他“会梳头”把慈禧伺候好了,慈禧也高兴李连英在朝臣面前识大体知礼仪,因此李莲英还有个外号叫“佛见喜”。
   参观完了永寿斋,我们还参观了当年软禁光绪帝十年的玉澜堂,了解到了当年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后,在软禁期间生病了,慈禧就送两口钟给光绪帝,意思很明了。后来光绪帝的爱妃珍妃知道了此事后,就送了两个花瓶给他,意寓是终生平安。从此就和慈禧结下了梁子,慈禧把珍妃关在故宫一个几平米的小房子里,白天不可以说话,晚上不允许点灯,珍妃度日如年。最后慈禧派他的手下崔玉贵把珍妃硬生生地从小房子拖出来,头朝下投进了井里,这就是著名的珍妃井。那年珍妃才只有24岁啊!当然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井不是真的了。
   随着浩浩荡荡的旅游团队此时我们又走进了世界上最长的书画长廊,它已载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整个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这里有14000多幅画,全长728米,共273间画廊,有548根柱子,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这个书画长廊建筑风格有些特别,他不仅长,而且还窄,窄就是瘦的意思,意寓着长寿。走进长廊,目之所及之处,到处是五彩缤纷的画,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湖光山色,流光溢彩,花草树木,呈红映绿,鸟兽虫鱼,辉金耀银,琳琅满目,连绵不断,涌入眼底,令人目不暇接。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什么《西游记》里的龙宫夺宝啊,《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啊,还有岳母刺字、杨家将、宝莲灯等应有尽有,画师们把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都浓缩在颐和园这长长的画廊上,漫步颐和园长廊,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感受古今完美结合的典型。我和大家边走边观赏精彩纷呈的故事画,真是一种视觉大餐精神享受啊!
   书画长廊前面就是著名的昆明湖了,来到颐和园不游昆明湖那是枉来一趟北京了,我们徜徉在长长的书画长廊和昆明湖防护栏中间的甬道上,湖边繁花点点,垂柳依依,奇花异卉,绿植满目......放眼望去,昆明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仿佛一望无际。近处,明媚的阳光下,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下了一片片碎金散银似的,随着水波荡漾,起起伏伏,忽而金光烁烁,忽而银光闪闪......只见湖中画舫穿梭,白浪飞帆,几叶扁舟,仿佛在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尽情漂荡着、漂荡着......徜徉于书画长廊,漫步在昆明湖畔,流连于湖光山色之间。我的眼亮了,情迷了,心醉了......
   “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面对西湖美景,身倚雕花阑干,不知不觉间一首赞美诗竟情不自禁地脱口吟出。此时,绚丽的晚霞已染红了昆明湖的上空,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走出了颐和园,坐上了来时的旅游大巴向着北京西站疾驰而去......
   (原创首发)
  
  

共 42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北京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全国第三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颁奖盛典】在北京召开,50多位作家相聚在一起游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它规模宏大、精美绝伦、独一无二的存在无不让人惊叹。.园内,景色如画,人流如潮,川流不息,作家们好不容易找了个有利地形拍摄了个集体照,一路走一路玩,让作者不由感慨来颐和园一游,真乃不虚此行。纵观作品,层次清晰,文字朴实,语言流畅,特别是细节的描写突出文章的深刻含义。暖暖的文字,定会与读者产生共鸣,是一篇成功之作。推荐阅读。【编辑:闲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103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23-10-27 18:17:42
  感谢支持社团,祝秋安。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孟丽华        2023-10-28 16:03:21
  感谢【江山文学网】“雅香”刊发我的散文《游颐和园》!感谢闲妹主编精心编发!您辛苦了!
   2023年5月14日,我参加了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召开的【全国第三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征文大赛颁奖盛典暨南国文学研讨高峰论坛】在这次颁奖盛典上,我参赛的征文《鹤鸣湖畔忆童年》荣获“一等奖”,同时荣获南国文学研讨高峰论坛“优秀主编奖”。颁奖盛典结束后,第二天5月15日下午,在大会组委会的精心安排下,在南国文学社总社长卢小夫的带领下,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作家、诗人一道游览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著名的清朝皇家园林颐和园。从“鹤鸣湖畔”到“昆明湖畔”,我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篇《游颐和园》留作美好的回忆。
3 楼        文友:孟丽华        2023-10-28 16:14:50
  难忘的“盛典”!难忘的旅游!难忘的胜景!难忘的友谊!从“鹤鸣湖畔”到“昆明湖畔”仿佛像经历了世纪的跨越,又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叫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4 楼        文友:浩瀚        2023-11-04 09:14:23
  祝贺获精!
我希望我奉献给读者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地沟油。
5 楼        文友:危峰兀立        2023-11-06 17:44:29
  为孟老师的佳作点赞!
   作为北京参会的同行人,对于活动的内容,我们有共同的体会,无论是欢迎晚宴,还是文学会议,我们都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和共识,有效理解和更新了个人的文学观。特别是在采风活动中,大家在放下笔墨的另一面,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文化的追逐追寻,在一花一草间、在一说一笑间,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责任,这样的活动意义非凡,也受益深远。孟老师心目中的颐和园,连接着历史的气息、传承着文化的力量、展现着时代的重托!十分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深思,细读此文,画面感突出,场景立体化;思路结构完整,中心意境美好,有诗文结合的美感,有真情流露的思想。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