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乡土魂(散文)

精品 【柳岸】乡土魂(散文)


作者:精卫 秀才,1593.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86发表时间:2023-10-28 16:31:28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岭山水在养育一方人时,自然而然孕化出一方戏——秦腔。它是秦人骨子里亘古不变的乡音。
   童年时秦腔对我的启蒙,来自戏曲电影《三滴血》。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记忆中最快活的事就是去驻扎在村里的通讯八团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我那时还是个七八岁大的毛丫头,哪怕一顿饭不吃,都不能落下一场电影不看。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戏曲电影《三滴血》,就是在我幼小心灵发育的特殊时期,让秦腔在我心中播下种的。影片中,尽信书的“糨子官”“滴血认亲”判断的糊涂案,让人啼笑皆非,他书呆子式的迂腐,让人恨得直咬牙。山中打虎那个情节更是令人难忘,空山虎啸猿啼的氛围,相公虎口搭救小姐的义举,小姐对相公心生爱慕的纠缠,牵扯着我懵懂的心,如痴如醉。虽然对戏中呈现的人情世态我还不太懂,但秦腔戏的故事和唱腔,却令我着迷。
   我在家里饭桌前说想学唱戏,忙着全家责任田的父母,哪里有心思理会我的心愿,母亲不只翻了我白眼,还说:就你这丑样子,还想唱戏?我遭受了来自母亲的打击后,灰了学戏的念头,但却从自家的长方形绿皮收音机中找到了乐子。收音机中播放的评书、秦腔折子戏,都令我听得入迷。不久,我就学会了哼唱《三滴血》中的“虎口缘”片段,时常在姐妹堆中清唱“未开颜来珠泪落”那一段,拿腔捏调的脆嗓子,颇能赢得她们的羡慕。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解禁后,唱秦腔戏是乡村最大的狂欢节。正二月各个乡镇的古庙会、物资交流大会,六七月各个村走亲戚的忙罢会次第展开,大村镇都要搭台唱秦腔。常常是这个镇的大戏刚落幕,那个镇的大戏就锣鼓家什又敲响了。记得婆母说,文革“破四旧”期间,乡里只准演革命样板戏,爱秦腔的人只能憋屈着,实在憋不住就去没人的山野吼几嗓子,或关了门,在自家炕头纳鞋底剥苞谷时,捏着嗓子哼唱几段,解解闷。待秦腔戏解封后,人们就像久旱逢甘霖般欣喜畅快,生活也像菜里有了肉一样滋润。再辛苦的日子,只要能看几台大戏,就能解乏。婆母说她年轻时为了看戏,下雨天戴着雨帽背着奶娃都要去,如今七十多了,只要镇上或邻村唱大戏,她都会赶去过戏瘾。
   我们村是个小村子,看戏只能去楼观、集贤这样的大镇或像六曲、千户这样的大村。每逢农历二月下旬集贤皇会起会,四面八方的人,真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那样,挑担推车牵牛赶羊携儿带女,赶来集贤堡子上会。会上的农畜商贸产品交易各有市场,各类五花八门的杂技、卖艺耍热闹的团体遍地开花,各种诱惑人的地方小吃、零嘴摊位,沿路沿街一溜儿摆开。而最吸引人的地界莫过于热闹的戏台底下。因集贤皇会是皇家敕封的古会,可谓声名远播。那戏台是全镇人的脸面,自然是请能工巧匠,买上好的木石来雕刻修筑的,戏联是请文墨书法造诣极好的先生来编写的。每年请的剧团都是西北地区有名的秦剧团,而且每年请戏都换剧团,为的是把各剧团的实力、演员的能耐都见识一下。
   秦腔鼎盛时期,集贤皇会为了让戏迷们过足秦腔戏瘾,曾几年连写两台大戏为皇会助兴,唱所谓的对台戏。有竞争,戏才唱得越发有彩头。只要南北街戏台叮叮咣咣的锣鼓家伙一响,两股人流就分别向南北戏台下汇聚,起先还只是老头老婆提着凳子坐在中间的戏台下,一眨眼的功夫,场子就围圆满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见乌压压的一片人头。机灵的小孩子们从大人腋下挤进来,一溜儿趴在舞台边上。有人扛着高板凳矗在远处,有人让娃娃站在大人骑的自行车后座上,胆大的人就想办法爬上戏场外围的土墙上骑着墙看戏,场外的高树上,有人像猴子似的蹲着看戏。拿着竹竿维持秩序的民兵四下里转着,见哪里有人捣乱起哄拥挤,就拿竹竿向哪里打去。人堆里的汗味、屁味、烟味混杂,丑的、俊的各个面孔都痴迷地望向戏台,犹如沉醉在一个梦幻世界。
   有一年西安秦剧团下乡来集贤唱戏,镇上害怕晚上人多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就实行卖票来限制人数。他们在大门一侧的砖墙上掏出个窗口售票,一张票五角,买了票就从侧门验票进入,门口是镇上带着红袖章的人在执勤。乡亲们为了看一场李爱琴的《周仁回府》、马友仙的《白蛇传》,活也不干了,钱也不挣了,把藏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为过戏瘾挥霍一把。有的人集上做完小生意家也不回,就拎着篮子和称赶来看戏。越是怕人多,人就越来凑热闹。一时间戏楼内外的场地都拥满了人。外面的人都是舍不得花钱买票的,看不上个真人,也得听个真声。他们倚墙或蹲或坐,只要戏台上弦索一响,演员上场,他们就能凭听声品评出角儿的唱腔风格。“听了秦腔,酒肉不香”,只有戏迷们体会最深。
   等铜器一响,板胡一亮,人物搭声出场开腔后,在戏台下东张西望的我就魂飞舞台上,眼里就只有布景、角儿,耳里就只有戏词弦索。《五典坡》《铡美案》《周仁回府》《火焰驹》等本戏和《断桥》《三对面》《教学》《三娘教子》《鬼怨》《柜中缘》等十数个折子戏,都是我极爱看的剧目。不喜欢“大花脸”声若炸雷般的吼叫声,但看到白眼窝丑角登台耍怪,我常笑得肠子疼;戏台上的武打或斩杀人的场景,却吓得我垂头闭目,能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声。一旦看到悲情戏,我往往因入戏太深会看得气噎喉哽,眼泪汪汪。不知不觉间,就哼会了许多著名唱断中的某个句子,例如《断桥》中“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一句,《周仁回府》中“闷悠悠回家来,说明了情景”一句,常让我少女的心里涌出缕缕的怅惘。尤其是对黑脸“包青天”的记忆,让我明白了戏剧虽说是高抬教化人的,但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官场权贵们贪赃枉法的丑态,照出了小百姓面对强权舍命抗争和对为百姓主持公道官员的希翼。总之,那个时代,大人小娃都以会哼唱几句秦腔为荣。
   九十年代以后,电影、电视剧、歌舞等大众文化普及后,秦腔确乎显得有些老旧、落伍,从红极一时迅速跌入低谷。大众文化的多元趋势,导致许多县级剧团因演出太少而解体。许多专业演员、乐手下岗后,自行拉队伍组建自乐班,四处赶场子唱戏,既为挣钱养家,又图心魂有个寄托。在经济挂帅,把什么都想弄来变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只为各种膨胀的欲望而发烧。集贤镇上的戏楼竟然承包改造办起了幼儿园,千户村的老戏台因修路遭拆毁。许多单位庆典都时兴歌舞助兴,且用上了流动舞台。老戏台下男女老幼都看戏的时代一去不返,临时搭的戏台下寥寥百十号人,也尽是各村的老戏迷。分流后的大众,不是宅家追剧看电影,就是赶场子去跳舞或去看歌舞,就连我这个曾经是迷戏的人,也喜新厌旧迷上了读书,再没有兴趣往戏台下瞥一眼。秦腔真成了落魄的没啥看点的“老朽”。
   素有大秦之音的秦腔,果真要没落了吗?在互联网独霸天下之际,但只要在有“戏窝子”之称的周至乡野村镇走一遭,你就会感受到这里不仅是秦腔的生态园,常有秦腔新戏、新人生长,而且还悄然兴起消费秦腔的热潮。乡镇村落“请戏”的事愈来愈多,如过庙会,如给老人过寿、红白喜事、乔迁庆典、禳灾祛祸,只要高兴愿意,富裕起来的村镇或个人都能自掏腰包唱大戏待承乡党,图得不只是娱乐,而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振兴。家境殷实的农家过事,似乎厌烦了花哨甜腻不耐品的歌舞,最不济也要请个上十人的自乐班,唱几折经典老戏,花费三两千块,在乡邻面前露个脸,显个名。
   许多繁荣在乡村的自乐班,虽没有戏服装扮,但他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腔一调都和大剧团的演员并无二致,完全是忠臣良相或正旦青衣的气概眉眼,唱腔或浑厚或炸裂或甜美或清越,各有各独特的味儿。我住的街上有个转乡批发手工豆腐、豆芽菜的生意人,清晨总能听到他高调门的“手工豆腐、豆芽—来咧”的长腔托音,圆润清亮,听着舒服够味,俨然是唱戏的料。直到有一天,我意外在邻居家请来的戏班子中看到他,原来他趁吆喝豆腐吊嗓子呢。他说自己是个秦腔发烧友,做生意之余,借唱戏找点乐趣过个戏瘾。唱戏时扮个知府道台,混个油嘴,捞点外快,自在地赛过神仙。
   农村像他这样业余唱戏的人还真不少,许多人跟着名家唱片磁带学,跟着陕西台的“秦之声”练,跟着自乐班专业的戏友唱,“跑场子”、“走码头”唱着玩着,有的就混得成了大舞台上的名角,有的就成了自乐班的台柱子,虽说路子有点野,可唱得有板有眼元气淋漓,越唱人气越旺。直到我在婆的灵前,细品自乐班演员唱的几折催人泪下的折子戏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秦腔的内蕴。秦腔就像流传下来的民歌、乐府诗一样,古朴而烂烈,是草民心愿的结集,在宛转悲情的器乐声中,所有倾情地吟唱、诉说,都肆意释放着人生的苦与悲,情与义,真乃是抚慰死者和生者的安魂曲。
   而今,放眼瞧去,手机里的抖音、短视频常有秦腔折子戏播放;村口树下,广场一隅,正街背巷,河滩月下,哪里有唱戏的弦索,哪里就高昂着听戏的头颅,眨动着听戏的眼睛,就有闭目静赏的陶醉。有这么庞大的草根戏迷基座,这秦腔还会息声么?今春皇会上,已知天命的我,再次驻足久违的戏台下,观看舞台布景、灯光、字幕全新的老戏《苏三起解》,心中洋溢着与秦腔久别重逢的感慨:这秦川的天籁之音,这乡土魂又萦纡在我耳畔心间。

共 35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开篇的这几个字就吸引到了我“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岭山水在养育一方人时,自然而然孕化出一方戏——秦腔。”虽然对于秦腔我是陌生的,但是曾经在影视剧里看过几次关于秦腔的的片段,虽然没有正式接触过,但是听到影视剧里吼的感受,就足以让人心怀敞亮了。因此,也就有了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三滴血》这个电影名字我记得,但是剧情却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正二月各个乡镇的古庙会、物资交流大会,六七月各个村走亲戚的忙罢会次第展开,大村镇都要搭台唱秦腔。常常是这个镇的大戏刚落幕,那个镇的大戏就锣鼓家什又敲响了。”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气氛好不热闹,与此相比我们这里每年春季的庙会好像缺少了传统的味道,那时的庙会有的是马戏、歌舞之类的现在的娱乐节目,零食商品却是一致的相似。文字用传统的艺术拉开了故事发展的序幕,用曾经的记忆“记得婆母说,文革“破四旧”期间,乡里只准演革命样板戏,爱秦腔的人只能憋屈着,实在憋不住就去没人的山野吼几嗓子,或关了门,在自家炕头纳鞋底剥苞谷时,捏着嗓子哼唱几段,解解闷。”把秦腔在当地人民心里的分量描画了出来。“会上的农畜商贸产品交易各有市场,各类五花八门的杂技、卖艺耍热闹的团体遍地开花,各种诱惑人的地方小吃、零嘴摊位,沿路沿街一溜儿摆开。”这个场景到是和我年少时的庙会有些相似。“而今,放眼瞧去,手机里的抖音、短视频常有秦腔折子戏播放;村口树下,广场一隅,正街背巷,河滩月下,哪里有唱戏的弦索,哪里就高昂着听戏的头颅,眨动着听戏的眼睛,就有闭目静赏的陶醉。”如此的结果也许就是人民喜爱的结晶吧。“这秦川的天籁之音,这乡土魂又萦纡在我耳畔心间。”文字很接地气,把秦腔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和的发展娓娓道来,仿佛让读者在秦岭大地游走一番,感受了一番那里的风土人情,在观看的同时也品味着自己的生活状态,仿佛感觉到农村的生活大同小异的妙处所在,看到了不同的戏剧剧目和演绎腔调的演绎,也品味出这不同的腔调汇成的民族精神风貌带给人不同的心境。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柳岸,期待更多佳作!【编辑:燕语千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028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语千千        2023-10-28 16:37:56
  欣赏佳作,分享精彩!
在文字的路上我就是自己的品牌,无需谁来作证。一切过往再见了,好与不好各自安好!
2 楼        文友:老百        2023-10-28 18:17:36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3 楼        文友:江山编辑部        2023-10-28 20:23:00
  非纯首发作品,不能列入社团征文。
江山编辑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